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趙志疆
備受關注的「河南女孩應聘遭拒案」塵埃落定:5月15日,浙江省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駁回小閆及浙江喜來登度假村有限公司上訴,維持杭州網際網路法院一審作出的「浙江喜來登度假村有限公司賠償小閆10000元,並在《法制日報》書面向小閆賠禮道歉」判決。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2019年7月3日,23歲的小閆在一家求職網站上看到,浙江喜來登度假村有限公司在招人,遂投遞了簡歷。沒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被拒絕的通知。投遞進展顯示,簡歷「被查看」後,一分鐘之內浙江喜來登度假村有限公司便給出兩個「不合適」的通知,原因只有三個灰色小字:河南人。
小閆感覺遭受就業歧視,於是向杭州網際網路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浙江喜來登度假村有限公司支付精神撫慰金6萬元,除了口頭道歉外,還要在媒體上登報導歉。2019年11月26日,公開開庭審理此案,當庭宣判被告浙江喜來登度假村有限公司向小閆賠償精神撫慰金9000元及合理維權費用損失共計10000元;向小閆口頭道歉並在《法制日報》公開登報賠禮道歉。
一審宣判後,小閆和浙江喜來登度假村有限公司均不服判決,雙方提出上訴。雙方的訴求很簡單,小閆覺得「判輕了」,浙江喜來登度假村有限公司則覺得「判重了」。最終,浙江省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維持原判。
因為涉及地域歧視,「河南女孩應聘遭拒案」備受關注,雖然二審作出了維持原判的決定,此次訴訟依然顯得意義非凡——其最大價值不在於作出怎麼具體的判決,而在於每一次對就業歧視和地域歧視的審判,都是對正義的伸張,同時也是對不法行為的鞭撻和震懾。這樣的以案說法,顯然比空洞的反對歧視,更加直觀而有力量。
河南女孩小閆遭遇的是就業歧視,而這種就業歧視又建立在地域歧視基礎上,億萬「河南人」因此無辜躺槍。提起地域歧視,「河南人」無疑是最容易被抹黑和妖魔化的群體,不過,被抹黑和妖魔化的顯然不只是「河南人」。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網絡世界裡,總有人習慣為別人打上含有地域歧視色彩的標籤,大到一個地區,小到一座城市,乃至一個村落、一片街區,任何人都可能成為被奚落和嘲諷的對象。問題是,在充滿敵意的攻擊和詆毀中,每個地方都會被不同程度地汙名化,任何人都不可能成為贏家。
地域歧視並不總是「嘴炮」,最容易「落地」的行為是就業歧視,這也正是「河南女孩應聘遭拒案」備受矚目的關鍵所在。在一審和二審過程中,杭州市兩級法院都明確向就業歧視說「不」,並據此開出了罰單。更值得關注的是,杭州市兩級法院都明確要求涉嫌就業歧視的單位在《法制日報》公開登報賠禮道歉,相比起具體賠償金額來說,這樣的判罰更具威懾力。對於用人單位來說,1萬元的賠償無關痛癢,設施單位很難真正從中吸取教訓,公開登報賠禮道歉,不僅意味著要「口服心服」,而且意味著要承擔一系列負面影響。對於其他用人單位來說,這不失為一種嚴厲的警告。
實際上,這並不是河南女孩在杭州打的第一起就業歧視官司——「浙江就業性別歧視第一案」的當事人,正是河南女孩黃蓉(化名)。
2014年,河南籍應屆女大學畢業生黃蓉在應聘新東方烹飪學校時,多次被以「限招男性」為由拒絕。黃蓉於2014年7月8日向杭州市西湖區法院提起訴訟。11月12日,法院認定新東方烹飪學校就業性別歧視成立,並判決新東方賠償黃蓉精神損害撫慰金2000元。
「浙江就業性別歧視第一案」曾轟動一時,黃蓉針對性別歧視提起法律訴訟,初衷自然是為了捍衛自身權益,但在此類法律糾紛並不多見的現實背景中,黃蓉的挺身而出也就具有了一種公益訴訟的意味——面對用人單位的各種歧視性條款,勞動者不僅勇於說「不」,而且決心藉助於法律來討回一個公道。
從黃蓉到小閆,面對就業歧視,河南女孩訴諸法律的較真精神值得敬佩;從杭州市西湖區法院,到杭州網際網路法院和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杭州法院堅決處罰就業歧視的態度同樣值得稱道。
同樣是面對就業歧視,時隔數年的兩次判決有一處明顯的區別——黃蓉當年要求用人單位賠禮道歉,但未獲法院支持;在最新的判決中,法院不僅要求用人單位向小閆賠禮道歉,而且要求其公開登報賠禮道歉。這種判罰上的變化,本身就是司法審判的更新和進步。要想消除就業歧視,僅憑道德譴責和經濟制裁是遠遠不夠的,既要反對就業歧視,也要以看得見的形式來反對,只有最大範圍地曝光醜惡行為,才能最大限度地捍衛公平正義。
雖然中國不是判例法國家,但對於就業歧視這類只有原則性法律規定的案件,具體判例仍然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實際上,「浙江就業性別歧視第一案」也是「中國就業性別歧視第二案」,而「第一案」最終只是以和解收場。從庭外和解到當庭宣判,從經濟賠償到登報導歉,關於就業歧視的法律制裁正在越來越嚴厲,對於廣大勞動者來說,由此釋放出一種積極的信號——只有把法律武器握在手中,才能檢驗出威力;只有不斷爭取權利,才能捍衛自己的利益。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賀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