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綜合自:澎湃新聞、南方都市報、新京報
近日,有網友反映,自己是2017年後的統招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參加內蒙古鄂爾多斯古杭錦旗和準格爾旗的教師招聘時,均被「學歷不符,非全日制學歷」的理由拒絕。
鄂爾多斯市委辦公室、 鄂爾多斯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回應稱,確實存在有關考試組織人員不了解相關政策,在資格審核時對非全日制學歷未予通過的現象,為此鄭重道歉。
事實上,在今年就業季中,許多「非全」碩士畢業生遭到了或明或暗的就業歧視。部分「非全」的研究生表示,他們以本科生的學歷找工作還容易些,努力考取的碩士學位竟成了找工作的絆腳石,仿佛讀了個「假碩士」。
入職時遭拒:「從來沒聽過『非全』」
據南方都市報報導,華中師範大學2017級非全日製法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王藝在參加河南移動2020屆校招時,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
今年8月4日,經過半年多的筆試、面試,體檢,已經確定能入職的王藝,在去公司辦理入職的當天,竟然被告知:「我們的要求就是要全日制,你不符合」。
即使王藝反覆解釋什麼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有什麼樣的政策,還講自己每天和全日制同學一起上課。
然而這一切還是不奏效。對方始終表示「無法理解為什麼統招會是非全日制」,最終提出了解約。
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無獨有偶,北京某高校畢業的範盈,報考的是上海市教委學生事務中心的學生事務工作崗位,在進入了面試環節,卻止步在面試前的資格審核環節。因為畢業證上有個「非」字,她被告知不符合要求。
範盈說,她報考的單位是上海市教委,按理說他們應該學習教育部的文件精神,而且也最應該明曉這些規定。「我發證件的時候也把今年2月份教育部等五部委發布的通知也發過去了,但工作人員電話裡回覆說:『你發的文件我也看過了,但是我們的要求就是要全日制,你不符合』」。
歧視源於偏見和誤解
事實上,今年2月份,教育部等五部門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各級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及國有企業公開招聘,要對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業機會,不得設置與職位要求無關的報考資格條件。
所謂「不同形式」,主要就是「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之分。「非全日」,是指利用空餘時間,自由性學習的學習政策,為的是照顧因為各種原因錯過全日制學習的在職或社會人士,踐行的是終身學習、教育機會均等的教育理念。
問題在於,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是否在含金量上有明顯區別呢?並不。早在2016年,教育部就已經明確,自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國家統一下達招生計劃,考試招生執行相同的政策和標準,培養質量堅持同一要求,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也就是說,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只是修學方式不一樣,他們和那些從大學考取研究生的學生,站的是同一起跑線,學歷學位的法律地位和效力並無區別。
之所以出現誤解,大概率是因為很多人將非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本科、非全日制專科混淆了。
但哪怕是對非全日制本科、非全日制專科,教育部也在2018年11月發布通知,在就業市場上,嚴禁發布學習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歧視性信息。
拋開全日制學生未必比非全日制學生能力強不說,在招聘活動中,學歷往往只是一個門檻,過了這個門檻後,還會有統一的面試、筆試,這才是真正檢驗知識儲備和應用能力的關卡。如果一位應聘者明明應聘成績很好,卻要因為不是全日制學歷被刷掉,這不是赤裸裸的「唯學歷論」嗎?
今年大學生找工作面臨較大困難,穩大學生、研究生就業被擺在了突出位置。在這種大背景下,用人單位及其招聘活動的組織者,不僅要對國家相關政策了如指掌,還要有更強烈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儘量幫這一群體謀出路。最起碼,要有平視心態,杜絕過多限制。
社會對於非全日制學生的偏見和誤解,也需要消除。說到底,學歷是一個參考,但我們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學曆本身。
END
募格科聘
募格科聘
分享+點讚+在看,好文大家一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