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見習記者 柳依然
「該員工的學歷不符合『全日制』條件,審核不通過。」7月6日,杭州市人才服務中心的一條反饋信息,給王揚(化名)潑了一盆冷水。
作為本科浙江大學、碩士華東政法大學的畢業生,王揚今年6月畢業後滿腔熱血選擇了杭州這個與他羈絆深刻的城市工作,卻在申請杭州人才補貼方面碰了壁——原因無他,僅僅是研究生畢業證上的「非全日制」四個字。
王楊收到「不通過」通知,理由是學歷不符合「全日制」條件
以就業為導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反而在社會和就業市場遭到了不公待遇,這讓「王揚們」很困擾。
期待
王揚是浙江嘉興人,一名90後。2013年高考時,他以文科672分的成績考入浙江大學。三年之後,他選擇了考研之路。
「2016年我參加了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招生考試,當時報考的是復旦大學法律碩士。分數揭曉後,337分,上線分數為345分,一志願未能上線。」
王揚回憶,當時他考的試卷是法律碩士統招試卷,也是全上海統一批卷的,各科成績分別為:政治71分,英語77分,專業一93分,專業二96分。
「當年華東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法學)分數線是330分,不區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我考慮到法學學科的實踐性特點以及教育部統籌政策,就報名了華東政法大學非全日制的調劑。」
王揚告訴記者,第一志願未能如願以償,他選擇了調劑,「初試成績排在全部法律碩士的中前段,複試成績也超過了全日制的錄取線不少,最終被華東政法大學錄取為法律碩士(財稅金融方向)。
相較於全日制研究生的課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學習並不輕鬆。
「2017年9月入學,三年制的碩士,每年學費是一樣的,但總學分要求還比全日制研究生還高。」王揚說,研一學習壓力比較大,周末兩天滿課;到了研二開始,他主動找工作,分散畢業就業壓力,也幸而入職浙江一家律師事務所,從事破產清算與重整的律師工作,與自己的專業方向財稅金融比較契合。
研三畢業這一年,王揚除了日常的律所工作外,更多精力準備畢業文論答辯。
「論文和全日制統一標準,盲審答辯。我因為在校期間表現優異,被評為優秀應屆畢業生(同屆非全日制與全日制一起面試,非全日制只有2人評上)。」王揚說,在校期間,學校堅持統分統招,保證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質量與水平。
現實
杭州,是王揚嚮往的城市。不僅僅是本科四年在這裡度過,考上華東政法大學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三年,他也把一半的時間留在杭州實踐。
這幾年,他也關注到杭州引才力度不斷。僅2019年,杭州以55.4萬的人口增量位列全國第一,近三年人才淨流入率、網際網路人才淨流入率保持全國第一。
當然,為吸引高學歷者來杭州創業發展,不惜真金白銀:對來杭工作的全球本科及以上學歷應屆畢業生(含畢業5年內的回國留學人員、外國人才)發放一次性生活補貼,其中本科1萬元、碩士3萬元、博士5萬元。
王揚看到這條政策,也很心動。6月30日,他試著向杭州人社部門發出人才補貼申請,卻被無情拒絕了。7月6日,他收到一條簡訊:該員工的學歷不符合「全日制」條件,審核不通過。
王揚的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
「我們當年和全日制也是同樣的分數、同樣的考卷,畢業要求也是一樣的,也都有應屆生的資格,最後各種政策都無法享受,」王揚非常不理解,「我認為杭州的人才政策沒有跟隨教育部新政策的步伐,不是很合理。」
小時新聞採訪中發現,王揚遇到的情況並非個例。同樣華東政法大學畢業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小林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本是被杭州對碩士生的豐厚補貼和優越的人才政策來到杭州工作,小林卻發現自己被排除在了「人才」範圍之外。
「我們上著同樣的課,接受著同樣的考試,在工作能力上,反而是非全日制的學生更勝一籌。」小林也表示,因為自己選擇就業的是律所,其實自己在就業方面並沒有受非全日制這個身份的很大影響,「但事業單位的就不同了,我有同學想考事業單位,但是事業單位招聘上明確由寫著需要全日制應屆畢業生,審核都過不了。」
廣西大學農村與區域發展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小金,今年就因為非全日制畢業生的身份影響了就業,至今未尋得工作,不禁發出了「給母校丟臉了」的感嘆。
「在校招體制下影響較大,感覺被不對等對待。」小金說,「想進體制內工作,卻連報考的資格都沒有,感覺被拋棄了……」
爭議
採訪中,很多人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概念並不清晰。記者隨機採訪了身邊的幾個人,不少人質疑其「含金量」,甚至直接等同於在職研究生、函授學歷等。
在一些社交媒體上,有網友也對這個話題進行了評論,其中一位網友的觀點是「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就是不一樣。兩個培養方式不同。用人單位願意選擇全日制。我覺得不存在歧視,這是市場需求而定。你考非全日制時候肯定有你的考量,否則為何不考全日制」。
也有人分析,之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得不到認可,在2016年確定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之前,社會對非全日制的印象停留在「混日子」「自考」等方面,根深蒂固的觀念也導致地方用人單位拒絕非全日制研究生,損害了畢業生的公平就業。
小時新聞記者從教育部官網上查到了《教育部辦公廳關於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
教育部官網上公開信息
規定非全日制研究生與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依據國家統一要求,執行相同的政策和標準,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協調發展,堅持同一標準,保證同等質量。
王揚就是改革之後的第一批非全日制研究生。按照王揚的說法:「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屬於統招統分計劃,學歷類型同為普通高等教育,非全日制僅指學習方式,非學歷類型。因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時間較短,社會容易把統招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和非統招的在職研究生、非全日制的成教、自考、網絡教育本科相混淆。」
2020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等五部門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強調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業權益保護,明確各地及用人單位應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業機會和落戶機會,不得設置與職位要求無關的資格條件。
不過,走出校門的王揚,「非全日制」這四個字馬上成了求職路上的絆腳石。
「其實很想證明自己並非讀了個『假研究生』,也想得到應屆畢業生的同等待遇。」王揚苦笑道,作為國家第一批「非全日制」研究生,他希望能得到社會尊重和接納。
出路
王揚曾向杭州市相關部門反饋了情況,卻被告知引才計劃明確按照政策制定好的執行,非全日制畢業生明確不在補助範圍內。
杭州相關部門給王揚的回覆
小時新聞記者帶著相關疑問,致電了浙江省教育廳。據省教育廳一位工作人員介紹,2020年五部們聯合下發的政策保障了非全日制畢業生和全日制畢業生的同等待遇,但教育部門並不能介入地方的政策規定和實際就業情況。
「事業單位招聘由事業處管理,公務員招聘有組織部管理,杭州市的人才政策需要找杭州市相關部門。」該工作人員表示。
對於「王揚們」遇到的問題,杭州市委組織部人才辦一位工作人員在電話中對記者說:「今年已經收到了不少關於非全日制畢業生相同的反饋,作了統一回覆:杭州人才政策一切按照杭委人辦2019第4號文件執行,明確人才補貼範圍是全日制畢業生。」
杭州市人才辦受理部門也告訴記者,「人才補貼的執行會嚴格按照文件規定。」
針對這些困惑,小時新聞記者也聯繫了浙江金道律師事務所政府行政法律服務團隊盛震超律師。
「根據文件說明,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應當具有平等的就業機會。而杭州市的人才引進政策對兩者進行區分對待,這是違反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下發的規定的。杭州市相關部門『杭州發展人才需求與教育部統籌文件不衝突』這個說法,並不合理。如果已向具體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作出不予給付人才補助的決定,那麼該非全日制研究生依法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撤銷該決定。」
浙江省社會學學會會長楊建華教授在接受小時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就業不平等的原因主要還是一種就業歧視表現。
「企事業單位在用人時,不應抱有『非全日制度一定比全日制差』這樣的就業歧視觀念,要唯才是取,因崗設人,而不能因人設崗。但很遺憾,現在不同程度的就業歧視現象還廣泛存在。」
針對杭州人才補貼政策不囊括非全日制畢業生這一現象,楊教授也談了自己的觀點:「政策的生命在於公正。政策在制定的時候就要體現這種正義性和公正性,針對相同的畢業研究生的證書,應該一視同仁。在教育部等五部門下發文件後,地方制定的政策更應該服從國家上位政策,不能在政策制定時出現違背國家政策和非正義的偏差。」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