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琴文化藝術賞析

2020-11-22 紫色百合香

琴棋書畫,歷來是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最高體現。在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中,古琴作為四藝之首,一直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古琴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也是中國高雅藝術之風的完美代表。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推薦中華瑰寶-歷史悠久的古琴,使您在藝術殿堂中學到全面的古琴鑑賞知識及賞析悠揚的古琴文化。

一、古琴的簡述

琴,是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彈弦樂器,是八音中的絲類。古琴又有瑤琴的別稱,距今已經有3000年以上的悠久歷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在數千年的發展流傳中,始終保持著不可動搖的藝術地位。

二、古琴的起源

我國早期的古籍中記載有關琴的起源有多種版本之說。但是幾乎都與中華文明之初的帝王有關。伏羲造琴、神農造琴、黃帝造琴、炎帝造琴、堯帝造琴、舜帝造琴等,而且每一種說法似乎都有一定的人文依據作為有力的支持。

《詩經》中記載了周朝時期,古琴除用於祭祀、典禮等重要場合外,還盛行於民間。

《史記》中記載了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而且考古發現了我國最早的實物古琴,此古琴距今已經有2700年左右,所以,我國的古琴文化歷史悠久。

三、古琴的發展

我國古琴的發展歷史歷經了先秦時期至明清時期。各個時期的古琴文化又有其鮮明的時代特點。

1.先秦時期

《詩經》、《尚書》、《左傳》和《呂氏春秋》等文學著作中有很多關於古琴方面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古琴文化得到了很大地發展與普及,其中《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這個為繞琴的典故世人已經耳熟能詳,並千古傳誦。而且先秦時期的琴在民間階層廣泛流傳,是人們祈禱風調雨順、宴賓娛樂的重要器具。

2.兩漢時期

相傳東漢時期蔡邕所著的《琴操》是現存琴曲作品中最為豐富和詳盡的專著。著名的琴曲《廣陵散》也在這個時期廣為流傳。兩漢時期將琴學與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緊密相連,淡化了琴的娛樂功用。琴可以規範人心,修身養性,可見琴在兩漢時期具有特殊的文化意義。

3.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琴風盛行。許多文人不僅自己彈奏古曲,還親自譜寫琴曲。通過古琴悠揚而婉約的音律,舒解自己憤世嫉俗的個人情懷。這時也湧現出很多琴人雅士,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賢」等。

4.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流傳的古琴曲頗多。而且初唐時期,古琴已經威名遠播,傳到了鄰國日本和朝鮮等國家。唐代古琴,造型優美,琴肥而圓,一直被歷朝歷代所珍視。唐代也湧現出了許多著名的琴人兼詩人,如李白、白居易、韓愈等。

5.宋元時期

宋代是制琴史上一個重要的階段。兩宋制琴文化和風格迥異。北宋時期的古琴尺寸要大於唐代的古琴,但南宋時期古琴的尺寸扁平而狹小。南宋晚期還開始出現了古琴流派。

元代由於其歷史相對短暫,傳世的古琴比較少見。

6.明清時期

明代造琴之多可以說是空前絕後。從帝王至官宦人家,上行下效,都喜撫琴。

清代晚期,古琴藝術相對衰退。

但是明清時期,古琴的流派,可以用異彩紛呈來形容,琴譜被大量刊印,所以許多古琴曲也被很好地保存了下來。

四、古琴精品賞析

此琴為明代古琴,保存相當完好,有完整的署款。古琴款式為仲尼式,桐木材質。琴面有蛇腹斷紋,製作相當精美。

五、古琴十大名曲

1.《廣陵散》

2.《流水》

3.《陽春白雪》

4.《梅花三弄》

5.《平沙落雁》

6.《瀟湘水雲》

7.《醉漁唱晚》

8.《陽關三疊》

9.《漁樵問答》

10.《胡笳十八拍》

六、古琴名派

琴派是指具有共同藝術風格的琴家所形成的流派。

琴派主要分為:浙派、虞山派、金陵派、廣陵派、江西派、京師派、浦城派、諸城派、泛川派和九嶷派等名派。

七、古琴的款式分類

古琴款式古樸而優美,主要分為:伏義式、連珠式、靈機式、蕉葉式、神農式、響泉式、仲尼式、伶官式、鍾離式和落霞式等。

八、古琴鑑真偽

古琴的鑑定一般需要依據以下幾個方面:

1.觀察斷紋

古琴的斷紋是指古琴表面上因年代久遠常年風化和彈奏時的震動所形成的各種斷紋痕跡。古琴的斷紋主要有:牛毛斷、蛇腹斷、梅花斷、流水斷和冰紋斷等。古琴的年代不同而斷紋會有所不同,這也是鑑定古琴比較重要的方法。但是市面上也有一些仿製的古琴斷紋,仔細觀察會發現古琴真斷紋自然流暢。

2.觀察形制

古琴的造型款式會隨著時代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3.觀察琴銘

古琴的琴銘也是鑑定古琴重要的依據。可以從帝王年號、書法家的風格上加以斷定古琴真偽。

4.嗅味道

仔細嗅古琴,會聞到一種淡淡的木香味道。

5.辨音色

古琴的音色應該是深沉而悠揚。

九、古琴的收藏技巧

1.古琴的收藏不同於其他物件,由於古琴年代久遠,木質疏鬆,如果平放時間過長會使古琴有可能出現「塌腰」現象,一般將古琴置於乾燥的房間垂掛為佳。新制的琴不需要垂掛的方式保存。

2.古琴由於是木質結構,因此要避免蟲蛀危害。

3.經常彈奏古琴為佳,長時間棄之不用會使古琴音色澀暗。

以上是中華瑰寶-古琴較為全面的知識介紹。我國的古琴文化意義深遠,賞析古琴藝術之美,品鑑國之傳統文化。我是紫色百合香,請您點擊關注,每天與您分享各類收藏知識,感謝您的每一次瀏覽、轉發及收藏文章!

相關焦點

  • 走近傳統文化|太原市青聯開展古琴藝術賞析活動
    太原共青團你觸手可及的朋友圈11月9日,太原市青聯科技農林界別、文化體育界別30餘名青聯委員和文化愛好者,來到山西清風古琴社心禾堂中式美學體驗空間開展走近傳統文化之古琴藝術賞析活動。活動中清風古琴社的閻寶琴老師為大家深入講解古琴文化並親自指導大家學習指法。古琴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琴棋書畫」琴為首,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所承載的不僅是深厚的中華文化,更是全人類的文化藝術的智慧結晶。
  • 識古琴 品中國文化
    對於《中國傳統造物賞析——古琴》一課,我進行了如下設計: 賞析名曲,漸入古琴意境。由欣賞古琴名曲《廣陵散》,學生漸漸進入本節課的意境。然後我請學生分辨這是什麼樂曲?是用什麼樂器演奏的?聽著這段音樂你腦海中浮現出什麼樣的畫面?利用學生已了解的音樂常識、歷史知識導入新課的同時,可把學生帶入樂曲所表達的情境,讓其感受古琴的文化感染力。
  • 中國古琴文化藝術交流會暨「太古遺音」古琴巡演音樂會盛大舉行
    古琴藝術在中國有著三千年以上的歷史,2003年,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十多年以來,古琴在全國各地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古琴文化藝術委員會是以傳播古琴文化藝術為己任的全國性組織,自2018年初創以來,聯合國內外各地琴人琴家,展開「太古遺音」系列巡演音樂會、學術交流、線上音樂交流等活動,在傳統古琴文化事業的傳播與發展方面,取得了矚目的成果。
  • 2020中國古琴文化藝術交流會暨「太古遺音」古琴巡演音樂會盛大舉行
    古琴藝術在中國有著三千年以上的歷史,2003年,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十多年以來,古琴在全國各地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古琴文化藝術委員會是以傳播古琴文化藝術為己任的全國性組織,自2018年初創以來,聯合國內外各地琴人琴家,展開「太古遺音」系列巡演音樂會、學術交流、線上音樂交流等活動,在傳統古琴文化事業的傳播與發展方面,取得了矚目的成果。
  • 搶票| 「美麗星期天」之春花秋月何時了——古琴賞析音樂會
    搶票 | 「美麗星期天」之春花秋月何時了——古琴賞析音樂會 2019-08-30 20: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那麼多樂器,為什麼只有古琴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3年11月7號,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古琴能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單單是因為他是件樂器,還在於古琴本身所承載的中國的文化。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古琴本身作為一件樂器,是一個物體並不是非物質,不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能被列為非物質分化遺產關鍵在於古琴的製作工藝,彈奏技巧,曲譜記錄,演奏儀式,傳承體系,文化思想等等。
  • 一個文化的奇蹟-古琴藝術(嶺南派)
    積澱和承載著古代先民們的人文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非常獨特的地位。古人認為古琴代表了崇高神聖及其超凡脫俗的氣質。它象徵天、象徵地、象徵人、象徵天人相合的觀念。古琴作為琴棋書畫中「四藝之首」,在漫長的文明歷史演繹中,古琴藝術的美學範疇已遠遠超出了音樂領域。
  • 古琴藝術之美——一個文化的奇蹟
    三、琴之頌中國古代文人與古琴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大量的古代文獻記載表明,中國文人一直是古琴音樂的主要參與者,他們在古琴的創作、演奏、賞析和傳播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琴樂寄寓了中國千年的正統思想和文化。
  • 傳承古琴藝術,弘揚傳統文化
    邱軍同志是贛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的薩克斯獨奏演員,在薩克斯專業上有著很好的成績。作為同是音樂人的邱軍同志表示:「古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能更好的發展閩派古琴,促進古琴事業的繁榮,一定會不遺餘力地開展這項工作」。閩派古琴,原稱「浦城派」,為中國古琴四大流派之一,創始人祝鳳喈,字桐君,浦城人。
  • 「枯木龍吟·讓古琴醒來」中國藝術研究院館藏古琴音樂會舉行
    」中國藝術研究院館藏古琴音樂會作為北大古琴傳承計劃——古琴進高校的重要活動,分別在2019年12月4日於北大李瑩廳,2019年12月5日於清華蒙民偉音樂廳舉行。為更好地挖掘「非遺」文化,進一步傳播古琴藝術,讓珍貴的古琴「醒來」,與公眾相見,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崑曲)傳承基地、中國藝術研究院聯合在北大、清華舉辦此次音樂會,由著名琴家丁承運、曾成偉、林晨、金蔚、趙曉霞演奏唐琴「枯木龍吟」、宋琴「鳴鳳」、元明琴「小遞鍾」,以及明琴「真趣」和「無名琴(蕉葉式)」,同時結合琴學內容的學術講解,以不同的角度展示古琴藝術的文化價值與藝術魅力所在
  • 河北衡水弘揚、傳承中華優秀非遺文化,古琴進課堂
    弘揚中國非遺文化,延續千年技藝之髓。衡水好人志願者協會、衡水好人網在衡水好人館舉辦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公益課,以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傳統文化活動為載體,推動文化進社區課堂,提升文化自信自強,20個課時,受眾大學生達1000人次。
  • 與文化遺產「和鳴」——古琴藝術走進我校
    6月8日晚,來自中國藝術研究院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著名演奏家們為我校的師生們帶來了一場「音韻盛宴」,使聽眾們在幽靜古樸的古琴聲中,體驗了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和鳴」。這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為紀念我國第二個「文化遺產日」而舉行的活動之一,我校為首演單位。
  • 王鵬談古琴文化藝術 「傳承與創新並重」
    原標題:王鵬談古琴文化藝術 「傳承與創新並重」    王鵬  編者按:中國拍賣市場風起雲湧十幾年,中國書畫、瓷器玉器、青銅造型、現當代藝術、紫砂器皿等,你方唱罷我登場,輪番衝擊拍賣紀錄,成為市場追捧的對象。
  • 徐永:古琴與中國傳統文化
    近日,在第二屆「雅韻·知音」古琴文化系列講座上,中國琴會理事,徐州古琴學會會長、銅山古琴學會會長、海南省古琴學會名譽會長徐永為學生普及了古琴與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徐永師從廣陵派第十一代宗師梅曰強先生學習古琴近三十載,一生所好唯有「琴、醫、書、畫、劍」五種,號「五痴道人」。該文化系列講座由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分團委、北師大松風琴社共同主辦。 彈琴如太極和作畫 徐永首先就中國古琴的歷史定位及其藝術核心所在作了一番總體闡釋。
  • 明朝古琴文化漫談 | 明代皇室、文人與古琴藝術
    明朝的古琴文化發展的一個特別之處是,上自皇室大夫,下至文人平民,都對古琴藝術有強烈的熱情和喜好,他們對明朝之前的古琴音樂進行了保存和繼承,深刻影響了後世琴學的發展。那麼明朝的古琴文化藝術有哪些特別之處呢?我們就從明朝皇室與明朝普通文人這兩個不同的階層來看看,他們與古琴有著什麼樣的淵源。
  • 蔡偉藝——古琴藝術「領路人」,傳統文化傳播者
    在當代不僅湧現出了知名的古琴家,還湧現出了知名的斫琴師,比如有蘇州吳門琴社社長、斫琴大家——裴金寶;著名古琴演奏家、西安古琴非遺傳承人——李明忠;廣陵派琴家、斫琴名家——張玉新;江蘇省古琴非遺傳承人、南京藝術學院教授、現代廣陵派琴家——馬維衡;著名斫琴家、梅庵琴派第四代傳人、江蘇省古琴非遺傳承人——倪詩韻;「虞田琴齋」主人、北京斫琴名家——田雙琨;鈞天坊創始人、北京市古琴非遺傳承人——王鵬;曾師從孫慶堂先生斫制古琴的北京斫琴名家
  • 觀眾招募|文化體驗大講堂:遇見古琴開啟美好生活
    、曼妙靜美的東方審美意境和人文生活歡迎大家攜友聽琴,共享雅音講座內容以琴養心、以琴靜心、以琴修心,古琴是修養心性之器,習琴、撫琴將幫助我們逐步養成追求自然、淡和之美的生活態度。本次講座將圍繞古琴歷史、古琴文化、古琴結構、古琴製作、琴曲賞析展開。主講嘉賓王彬琦青年古琴演奏者、師從古琴藝術家王鵬,中國琴會理事、國際古琴協會理事。
  • 雲南普洱孟連中國傳統古琴文化與傣族古樂文化藝術盛典隆重來開序幕
    —古琴與孟連傣族宣撫古樂進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音樂藝術交流。載歌載舞,聲聲傳遞著相聚的歡歌笑語,本次活動不僅是一場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的融合盛宴,更是下一步為雲南孟連中國傳統禮樂與民族賓弄賽嗨古樂文化藝術發展基地做前期的預熱規劃。
  • 2019外國領事機構古琴賞析.品茗會在成都舉辦
    &nbsp&nbsp&nbsp&nbsp四川新聞網成都5月31日訊(記者 文驥)今(30)日,四川新聞網記者從四川省外事辦公室了解到,2019「琴瑟鳴春.川茶敘」外國領事機構古琴賞析.品茗會活動昨日在成都寬窄巷子舉行。
  • 龔一老師的零基礎課程,帶你從0開始,了解古琴基礎知識,聽懂古琴名曲!
    古琴一向被視作「華夏正聲」、「元音雅樂」,是中國古代最具崇高地位的樂器,是文人貴族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