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書畫,歷來是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最高體現。在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中,古琴作為四藝之首,一直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古琴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也是中國高雅藝術之風的完美代表。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推薦中華瑰寶-歷史悠久的古琴,使您在藝術殿堂中學到全面的古琴鑑賞知識及賞析悠揚的古琴文化。
一、古琴的簡述
琴,是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彈弦樂器,是八音中的絲類。古琴又有瑤琴的別稱,距今已經有3000年以上的悠久歷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在數千年的發展流傳中,始終保持著不可動搖的藝術地位。
二、古琴的起源
我國早期的古籍中記載有關琴的起源有多種版本之說。但是幾乎都與中華文明之初的帝王有關。伏羲造琴、神農造琴、黃帝造琴、炎帝造琴、堯帝造琴、舜帝造琴等,而且每一種說法似乎都有一定的人文依據作為有力的支持。
《詩經》中記載了周朝時期,古琴除用於祭祀、典禮等重要場合外,還盛行於民間。
《史記》中記載了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而且考古發現了我國最早的實物古琴,此古琴距今已經有2700年左右,所以,我國的古琴文化歷史悠久。
三、古琴的發展
我國古琴的發展歷史歷經了先秦時期至明清時期。各個時期的古琴文化又有其鮮明的時代特點。
1.先秦時期
《詩經》、《尚書》、《左傳》和《呂氏春秋》等文學著作中有很多關於古琴方面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古琴文化得到了很大地發展與普及,其中《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這個為繞琴的典故世人已經耳熟能詳,並千古傳誦。而且先秦時期的琴在民間階層廣泛流傳,是人們祈禱風調雨順、宴賓娛樂的重要器具。
2.兩漢時期
相傳東漢時期蔡邕所著的《琴操》是現存琴曲作品中最為豐富和詳盡的專著。著名的琴曲《廣陵散》也在這個時期廣為流傳。兩漢時期將琴學與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緊密相連,淡化了琴的娛樂功用。琴可以規範人心,修身養性,可見琴在兩漢時期具有特殊的文化意義。
3.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琴風盛行。許多文人不僅自己彈奏古曲,還親自譜寫琴曲。通過古琴悠揚而婉約的音律,舒解自己憤世嫉俗的個人情懷。這時也湧現出很多琴人雅士,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賢」等。
4.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流傳的古琴曲頗多。而且初唐時期,古琴已經威名遠播,傳到了鄰國日本和朝鮮等國家。唐代古琴,造型優美,琴肥而圓,一直被歷朝歷代所珍視。唐代也湧現出了許多著名的琴人兼詩人,如李白、白居易、韓愈等。
5.宋元時期
宋代是制琴史上一個重要的階段。兩宋制琴文化和風格迥異。北宋時期的古琴尺寸要大於唐代的古琴,但南宋時期古琴的尺寸扁平而狹小。南宋晚期還開始出現了古琴流派。
元代由於其歷史相對短暫,傳世的古琴比較少見。
6.明清時期
明代造琴之多可以說是空前絕後。從帝王至官宦人家,上行下效,都喜撫琴。
清代晚期,古琴藝術相對衰退。
但是明清時期,古琴的流派,可以用異彩紛呈來形容,琴譜被大量刊印,所以許多古琴曲也被很好地保存了下來。
四、古琴精品賞析
此琴為明代古琴,保存相當完好,有完整的署款。古琴款式為仲尼式,桐木材質。琴面有蛇腹斷紋,製作相當精美。
五、古琴十大名曲
1.《廣陵散》
2.《流水》
3.《陽春白雪》
4.《梅花三弄》
5.《平沙落雁》
6.《瀟湘水雲》
7.《醉漁唱晚》
8.《陽關三疊》
9.《漁樵問答》
10.《胡笳十八拍》
六、古琴名派
琴派是指具有共同藝術風格的琴家所形成的流派。
琴派主要分為:浙派、虞山派、金陵派、廣陵派、江西派、京師派、浦城派、諸城派、泛川派和九嶷派等名派。
七、古琴的款式分類
古琴款式古樸而優美,主要分為:伏義式、連珠式、靈機式、蕉葉式、神農式、響泉式、仲尼式、伶官式、鍾離式和落霞式等。
八、古琴鑑真偽
古琴的鑑定一般需要依據以下幾個方面:
1.觀察斷紋
古琴的斷紋是指古琴表面上因年代久遠常年風化和彈奏時的震動所形成的各種斷紋痕跡。古琴的斷紋主要有:牛毛斷、蛇腹斷、梅花斷、流水斷和冰紋斷等。古琴的年代不同而斷紋會有所不同,這也是鑑定古琴比較重要的方法。但是市面上也有一些仿製的古琴斷紋,仔細觀察會發現古琴真斷紋自然流暢。
2.觀察形制
古琴的造型款式會隨著時代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3.觀察琴銘
古琴的琴銘也是鑑定古琴重要的依據。可以從帝王年號、書法家的風格上加以斷定古琴真偽。
4.嗅味道
仔細嗅古琴,會聞到一種淡淡的木香味道。
5.辨音色
古琴的音色應該是深沉而悠揚。
九、古琴的收藏技巧
1.古琴的收藏不同於其他物件,由於古琴年代久遠,木質疏鬆,如果平放時間過長會使古琴有可能出現「塌腰」現象,一般將古琴置於乾燥的房間垂掛為佳。新制的琴不需要垂掛的方式保存。
2.古琴由於是木質結構,因此要避免蟲蛀危害。
3.經常彈奏古琴為佳,長時間棄之不用會使古琴音色澀暗。
以上是中華瑰寶-古琴較為全面的知識介紹。我國的古琴文化意義深遠,賞析古琴藝術之美,品鑑國之傳統文化。我是紫色百合香,請您點擊關注,每天與您分享各類收藏知識,感謝您的每一次瀏覽、轉發及收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