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山水畫技法方面最重要貢獻——筆墨的高度成熟

2020-09-11 中國畫講堂

公元960年,後周軍事將領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改國號為宋,史稱北宋。北宋(960-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


北宋先後消滅南平(荊南)、後蜀、南漢三國,又於開寶八年( 975)擊敗了勢力較為強大的南唐。此後,吳越與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勢力紛紛「納土」於宋朝,後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使紛亂的時局逐漸結束。


燕文貴 秋山蕭寺圖 局部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趙匡胤採納了幕僚趙普的建議,通過「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除了中央軍事長官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對解決中唐、五代以來藩鎮跋扈的局面,對維護國家統一,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客觀上也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此外,北宋政權還通過改革,採取了以文立國的國策,實行文人統治。宋太祖把科舉制度作為人才選拔的基本制度,無論寒門士子,還是農桑人家,學而優者,均可以出入廟堂。開明的政治氣氛,造成知識分子政治上有理想、文化上有創新、道德上有追求、生活上有保障。這種比較開明的政治為他朝罕有,也為宋朝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以上這些措施都為北宋的文化藝術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使北宋成為中國歷史上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繁榮的朝代之一。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華夏民族的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範寬 雪景寒林圖


由於宋代儒學的研究與發展,入世思想成為主導宋代社會心理的「正統」觀念。這種觀念直接影響了繪畫藝術創作和欣賞。藝術創作者大都遵循「依於仁,遊於藝」的創作觀念。


範寬 雪景寒林圖局部


這一時期,包括八卦象數、星相、宇宙圖式、宇宙論、天理、人論與物性以及政治哲學的研究匯集成為新儒學的「系」——即聖完美的人是順應天、地、人倫之理的。用李翱的話來說,就是「賢者可為自身人性之聖;人性之毀於其思其感。當情思至蔽,人性故墜。此非人性之罪而七情摻雜之故,其阻礙人之本性自顯也。」道與禪的觀念都融化在儒家的「正統」之中。基於此,社會上層人士及知識分子都追求文化享樂的妙趣,將繪畫藝術視為高雅的精神產品,因此繪畫風格、技法都取得了極大的發展。這一時期繪畫的普遍特點是:內容嚴肅、技法寫實、貼近現實,強調直觀效果,藝術普遍追求美感、親切感、愉悅感、平易感,作品能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範寬 雪山樓閣圖


宋代的繪畫美學著作也都明確表述出當時的審美取向——教化性、娛悅性。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指出,畫人物應從《春秋》《毛詩》《論語》《孝經》等儒學經典中尋找典範,「指鑑賢愚,發明治亂」,「跡曠代之幽潛,託無窮之炳煥」。在山水畫方面,也體現出「素養」的志趣,寓意鮮明豁達,以供「長處」 「長樂」 「長適」 「長親」和「快意」,而不產生「高蹈遠引」和「離世絕俗」之念。


李成 晴巒蕭寺圖


北宋時期的上層社會及知識分子普遍喜愛從山水畫中尋找山水之樂,這種強烈的心理追求,直接影響了北宋山水畫創作的發展與革新。「不下堂筵,坐窮泉壑」,士族階層的官僚及文人,在物質享受之外同樣嚮往著投身於自然,追求精神世界的超脫,在身體無法脫離廟堂的束縛時,山水畫便成為他們實現這一精神追求的媒介與手段。因此,山水畫在這個時期異軍突起,成為人們居家裝飾和品評賞玩的時尚標籤。


李成 讀碑窠石圖


宋代山水畫的發展體現在技法方面的最重要變革便是筆墨的高度成熟。這一時期的山水畫筆墨技巧不斷豐富,從唐五代時期以線條勾勒再施以顏色填充的單純表現方式,逐漸增加了表現山石質感以及明暗體面的「皴法」。皴法曰趨完善,讓畫家在表達上有了更豐富的形式,從形式的豐富到精神境界的追求,北宋畫家創作出大量神完意足、風格各異、精深博大、技法成熟的山水畫典範,將傳統山水畫藝術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李成 寒鴉圖


北宋前期的山水畫繼承了五代時期的荊浩、關仝、董源、巨然的繪畫技法與圖式,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取得了更為突出的成就。


北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談到宋初的山水畫時指出:「畫山水惟營丘李成、長安關仝、華原範寬,智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峙,百代標程……」說明在五代宋初時期,以「三家」為代表的山水畫藝術流派已具有巨大影響力。形成了以李成、範寬為主要領軍人物的「齊魯畫派」和「關陝畫派」兩大洪流。


郭熙 早春圖


明代文徵明曾指出:「餘聞上古之畫,全尚設色,墨法次之,故多用青綠,中古始變為淺絳、水墨雜出。」大體上勾勒出早期中國山水畫的發展脈絡,即唐代山水畫以「青綠設色」為主,「墨法」(線條)僅限於描繪景物的輪廓, 「皴法」尚不成熟:五代時期的山水畫發明了「皴法」,極大地提升了線條(筆法)的表現能力,把「勾線填色」的單線條技法演變成複線加塊面的「皴法」,為後世山水畫的創作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三家」山水在中國山水畫史上便是這一重要變革時期的裡程碑。「皴法」是在早期山水畫大量實踐的基礎上演化出來的一種程式化繪畫技法,最終成為中國山水畫「抽象美」的表現途徑。


郭熙 秋山行旅圖


五代宋初山水畫形式技法產生巨大變革,其根源在於畫家對山水畫精神意境的追求進一步發展和深化。郭若虛曾指出李成和範寬的山水畫風格具有「煙林清曠」和「勢壯雄強」的區別,這便是畫家以不同的審美體驗表達了自己對自然山川的主觀感受,即對精神意境追求的區別。「清曠」與「雄強」實質上是畫家對社會生活中的「壯美」與「秀美」的審美意趣的藝術表述。朱光潛曾指出:「自然中無所謂美,在覺自然為美時,自然就已告成表現情趣的意象。」宋初山水畫家從自然山川中傳達出的精神意趣是朱先生這段話的最佳實踐例證。


郭熙 窠石平遠圖


由於李成、範寬二人的畫風受到北宋初期上層社會包括皇帝的偏愛,致使兩家畫風一直支配著北宋前期的山水畫壇。這種狀況直到熙寧、元豐年間,郭熙的出現才徹底扭轉。郭熙是北宋中期最具突出貢獻的山水畫家和繪畫理論家。他雖也學習李成畫法,但並不一味模仿,而是在李成的基礎上配合實景寫生並能進一步進行創造。郭熙善於繪畫理論的總結,在繪畫實踐和繪畫理論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當時「獨步一時」的山水畫大師。郭熙的山水畫理論經其子郭恩整理完善,最終集為《林泉高致集》,此書將郭熙在山水畫方面的實踐加以總結,內容豐富翔實,論述精闢,是我國山水畫史上重要的理論文獻。


許道寧 漁父圖


郭熙的山水畫理論為我們認識和理解北宋中期山水畫創作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郭熙從理論和實踐上強調了山水畫的「寫實」要求,如在《林泉高致集》中他指出,山水畫要使人觀後可以感受到「可行」 「可望」 「可遊」 「可居」。郭熙還認為山水畫家首先要對自然「飽遊沃看」,在這樣的視覺積累前提下,才可以「歷歷羅於胸中」,最終可以通過作品表現出來。郭熙還總結出著名的「三遠法」——「平遠」 「深遠」 「高遠」,這是中國山水畫移步換景構圖法的重要方式,通過「三遠法」描繪的中國山水畫作品,成為中國山水畫區別於西方風景畫焦點透視的最重要標誌。


趙伯駒 江山秋色圖


此外,郭熙還具有一定的美學思想,他在《林泉高致集》中還提出了通過自然表現精深內涵的著名論述:「春山豔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澹而如睡。」「春山煙雲連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此畫之景外意也。」山水畫藝術最終應體現「人情」意境,「自然美」絕不是一種形而上的客觀對象,而是和人的審美情趣有著緊密聯繫。同時,郭熙還明確指出:「更如前人言『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哲人多談此言。」這充分體現了郭熙對藝術創作者應具備一定文化修養的認識,所以當時的一些文入畫家(如蘇軾)雖然經常貶議「畫工」,但對郭熙的山水畫也曾表示讚許。


郭熙的山水畫是兩宋「寫實」形態的宮廷繪畫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作為一名承前啟後的偉大畫家,郭熙將宋徽宗趙佶宣和畫院的「寫實」精神延續到到南宋宮廷繪畫,成為中國繪畫史進化過程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歷史階段。


燕文貴(款)秋山蕭寺圖


北宋統治者仿照西蜀、南唐的美術創作機構,設置了更為完備的「翰林圖畫院」,藉以吸收招納各地的著名畫家,專門為皇家服務,形成了風格突出的「院體畫」。繪畫也成為官方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趙佶 雪江歸棹圖


藝術史學者陳傳席將北宋中、後期山水畫的總趨勢總結為「保守」 「復古」四個字,並指出「北宋中、後期乃是唯一沒有大畫家的最微弱的時代」。但在北宋哲宗時期,山水畫風一改李成、範寬、郭熙三家面貌,而向更為早期的唐代大青綠山水汲取營養。這種「復古」運動最終為北宋山水畫壇帶來一股新風,產生了一批傑出的青綠山水作品,成為北宋山水畫最為寶貴的財產。宋徽宗時期,大青綠山水畫異軍突起,成為畫壇最主要的藝術風格。現存北宋後期山水畫作品,幾乎都是大青綠山水作品。從北宋中期的王詵開始,這種風格便已開始顯現,如王詵的《漁村小雪圖》《煙江疊嶂圖》,均借鑑了唐代李思訓青綠山水畫技法。而傳為宋徽宗趙佶的《雪江歸棹圖》也可歸入這種青綠山水的範疇之中。此外,宋徽宗時期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以及李唐在南渡之前創作的《長夏江寺圖》《江山小景圖》《萬壑松風圖》等都是北宋後期山水畫的重要代表作品。


因此,如果「可以打破政治史和藝術史的主從範疇」,這些偉大的藝術創作者便共同創造了中國山水畫的「黃金時代」。

相關焦點

  • 兩宋山水畫技法方面最重要貢獻:筆墨的高度成熟!
    李成 讀碑窠石圖 宋代山水畫的發展體現在技法方面的最重要變革便是筆墨的高度成熟這一時期的山水畫筆墨技巧不斷豐富,從唐五代時期以線條勾勒再施以顏色填充的單純表現方式,逐漸增加了表現山石質感以及明暗體面的「皴法」。皴法曰趨完善,讓畫家在表達上有了更豐富的形式,從形式的豐富到精神境界的追求,北宋畫家創作出大量神完意足、風格各異、精深博大、技法成熟的山水畫典範,將傳統山水畫藝術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 兩宋山水畫技法方面最重要貢獻——筆墨的高度成熟!
    李成 讀碑窠石圖宋代山水畫的發展體現在技法方面的最重要變革便是筆墨的高度成熟。這一時期的山水畫筆墨技巧不斷豐富,從唐五代時期以線條勾勒再施以顏色填充的單純表現方式,逐漸增加了表現山石質感以及明暗體面的「皴法」。
  • 兩宋山水畫:筆墨的高度成熟
    美術會客廳 今天‖兩宋山水畫:筆墨的高度成熟!李成 讀碑窠石圖宋代山水畫的發展體現在技法方面的最重要變革便是筆墨的高度成熟這一時期的山水畫筆墨技巧不斷豐富,從唐五代時期以線條勾勒再施以顏色填充的單純表現方式,逐漸增加了表現山石質感以及明暗體面的「皴法」。皴法曰趨完善,讓畫家在表達上有了更豐富的形式,從形式的豐富到精神境界的追求,北宋畫家創作出大量神完意足、風格各異、精深博大、技法成熟的山水畫典範,將傳統山水畫藝術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 兩宋山水畫:筆墨的高度成熟!
    李成 讀碑窠石圖 宋代山水畫的發展體現在技法方面的最重要變革便是筆墨的高度成熟這一時期的山水畫筆墨技巧不斷豐富,從唐五代時期以線條勾勒再施以顏色填充的單純表現方式,逐漸增加了表現山石質感以及明暗體面的「皴法」。皴法曰趨完善,讓畫家在表達上有了更豐富的形式,從形式的豐富到精神境界的追求,北宋畫家創作出大量神完意足、風格各異、精深博大、技法成熟的山水畫典範,將傳統山水畫藝術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 速覽中國山水畫史
    > 到了唐代,由於經濟的發達,社會的安定,以及宗教繪畫的世俗化,中國山水畫走向成熟並進入了繁榮昌盛的時期,因而有各種風格競相出現的局面。 荊浩是五代山水畫的代表畫家,他第一個將勾填、勾染法變成了「皴法」,這是中國山水畫技法的重大變革。
  • 從李唐《萬壑松風圖》淺析南北宋山水畫風格演變
    摘要中國山水畫在北宋時期已達到成熟階段,「三家山水」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個高峰,而南宋山水畫無論在取材審美、風格構圖,還是筆墨技法上都有明顯的變化,從北宋氣勢磅薄的全景式山水發展到南宋時期「一角式」詩情畫意般的煙雨江南山水,開創了南宋畫院派嶄新的繪畫格式。
  • 筆墨存形—山水畫的語言
    樸素的辨證思維是中國古典繪畫思維機制,也是造型機制的特徵之一,陰陽之道是中國人看世界和畫世界的重要模式。中國古代賦於它構成世界的本質性意義和解釋、規範自然、社會的普通意義。「它不僅僅深深地滲透於古典繪畫的幾乎所有的造型因素之中,而且更多地決定性地制約著筆墨的各種形態和技法因素,成為古典筆墨賴以存在的最重要的思維機制的堅實基礎。」
  • 成忠臣:缺乏筆墨高度的中國畫「創新」是欺世盜名
    書畫之所以一打開就全清楚,是說明其本身的筆墨高度,人生修為都在作品的線條、點畫、墨法裡,真行家一看就知幾斤幾兩。現在畫壇空前繁榮,這是社會經濟發達帶來的景象,但令人不解的是,一些人在書畫學習上不以比前人技法筆墨高度為榮,而是講究有無個性風格,以創新為榮,如果是師古人或者有師承反而是貶評。但創新立風格本身是好事,關鍵是你能否創出新。
  • 程振國的山水畫,細膩見筆墨,豪邁貫山河
    程振國的山水畫,細膩見筆墨,豪邁貫山河 文/錢毛毛程振國的山水作品,在畫面構圖上繼承了兩宋山水的雄偉氣魄,而並未刻意凸顯奇山峻峰,照搬兩宋山水的軌跡,連綿的奇峰在他的筆墨下緊密連接,整體畫面尤為壯觀豪邁的感覺。
  • 視頻|陳丹青聊中國山水畫
    】 山水畫至宋代,已達到完全的成熟,是山水畫空前興旺鼎盛的時期。 兩宋的山水畫猶如山花怒放,絢麗多彩,表現出畫家們極大的創造才能。山水畫的許多表現方法都創始於宋代。 以皴法而言,董、巨創披麻皴,範寬創雨點皴,米芾創米點皴,李唐創大斧劈皴,均為後世所習用;以筆墨言,則幹筆、溼筆、破墨、積墨、潑墨,諸法俱備;以布局言,則全景、邊角都用。
  • 陳丹青:山水畫,人與天地精神往來
    而這種獨特的聯繫方式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中國山水畫。 【 中國山水畫的形成 】 中國山水畫的形成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而後歷代文人墨客在以文言志的同時,也都會藉助繪畫以更加直觀的方式表露情意。可以說,中國山水畫是國人情思最為厚重的沉澱。
  • 淺談山水畫的欣賞
    中國山水畫是中國傳統繪畫最重要的一種形式,為第一大畫科,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與藝術精神的一種藝術形式。山水畫就是中國的風景畫,但又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的風光,而是畫家的精神的訴求與流露,是畫家人生態度的表達、人生追求的體現。一、古代山水畫1.
  • 王季遷:筆墨四鑑賞古畫最重要的證據
    《文匯報》王季遷先生是20世紀最重要的中國古畫收藏家和鑑賞家,他的收藏經歷和鑑賞品評,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人們研究王季遷時最聚焦的問題是:王季遷鑑定中國古畫的根本宗旨及主要依據是什麼?回答是簡約而又高深的兩個字:筆墨。這也是《王季遷讀畫筆記》的主體框架所在。筆墨是抽象的觀念,一個畫家需要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探索,才能發展出個人的筆墨。王季遷認為:「鑑賞古畫首要的規律要靠筆墨。別的證據也要緊,但筆墨應佔最重要的地位。」
  • 課堂 | 中國山水畫技法教學,簡單易學
    ©點擊上方綠色音頻聆聽中國山水畫從與人物畫的分離到成熟與發展始終受著禪宗哲學與道家思想的影響。
  • 水墨氤氳:淺談潑墨山水畫的表現技法
    在傳統山水畫的藝術表現形式中,潑墨山水畫有著獨特的筆墨語言和表現技法。潑墨山水畫講究水墨淋漓、潑灑自如,墨色濃淡滲變,氣韻酣暢痛快。潑墨山水畫創作可以充分調動創作者的激情,表達出一種豪放恣肆的情感。創作時,畫家本著有法為據又無定法的筆墨形態,去描繪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生動氣韻和磅礴氣勢,通過特殊的技法來實現大寫意的畫面效果,以水墨氤氳的視覺體驗給觀者帶來美的享受。(李樹 臨江仙春思)李樹的潑墨山水畫創作,在其深厚筆墨功底的基礎上,落筆大膽、細心收拾、因勢利導、一氣呵成。
  • 兩宋山水畫構圖方式與意境的營造
    山水畫從東晉的顧愷之、南朝宋的宗炳、王微等幾個有畫論傳世的畫家算起,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南北朝、隋唐,事情山水畫獨立成為畫科,逐漸成為了中國畫中主流畫科,兩宋時期是山水畫發展史上一個重要時期,應該說也是傳統山水畫藝術的巔峰時期。
  • 繪畫技法:中國山水畫皴法
    原標題:繪畫技法:中國山水畫皴法 範寬 谿山行旅圖 一、何謂皴法 所謂的「皴法」指的是:中國古代畫家將對山石紋理的觀察剖析研究和綜合整理後,用筆墨把感受的意象,巧妙的表達出來的一種技法。
  • 山水畫的寫生,如何把握筆墨的精妙是一個大問題
    陸儼少在《山水畫的變法》中說:「山水畫傳統技法,都是前人在大自然中觀察提煉而成,不是靠某一個人而是積累多少人的智慧和創造實踐,才有今天這樣豐富的傳統技法。我們不能靠一個人從無到有白手起家,所以必須學習傳統。」
  • 秦嶺雲磨鍊筆墨技法,注意內在修養,專攻中國山水畫成大師
    秦嶺雲磨練筆墨技法,注意內在修養,專攻中國山水畫成大師文/華勇秦嶺雲先生(1914-2008)是一位很有創造性的國畫藝術家,專攻中國山水畫,出生於民間畫工之家。秦嶺雲最喜歡的就是中國山水畫,他非常重視傳統,在幾十年的時間裡,鑽研了古代和近代的繪畫理論和一些非常知名的畫家作品。除了學習一些前人的畫風,以前人為榜樣之外,他還在多年繪畫實踐中總結出了自己的心得。
  • 朵雲悅讀 山水畫名家技法圖庫
    《山水畫名家技法圖庫》山水畫興起於晉代,東晉的顧愷之在《雲臺山記》等著作中就已經提出了「以形定神」和關於構圖「置陳布勢」的見解,還有關於山水畫的構思、設色等內容。但在隋唐之前,它僅僅是人物畫的背景,技法也相對簡單。隨著後代文人畫的興起,山水畫逐漸成為表現文人審美的重要載體,繪畫技法也日趨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