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麥德姆」或將正面襲擊福建,關於「颱風」的話題在微博上火了起來。「颱風」這個稱呼,有很多有意思的說法,很多人以為「颱風」是「臺灣來的風」,而英文裡的「typhoon」竟和「颱風」發音極其相似,這是為什麼?東南快報記者一一為您探究。
福建部分方言只有「風臺」沒有「颱風」
昨日,網友「阿咪」說,她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福州方言、寧德方言都管颱風叫「風臺」。
東南快報記者做了個小調查,發現福州方言和寧德(蕉城)方言中,「風臺」的發音類似「轟耐(發第一聲)」。而閩南語則有多種發音,有的說「風臺」有的說「颱風」,如泉州晉江的發音類似「歡胎」,漳州市區的發音類似「轟歹」,但泉州市區的發音卻沒有倒過來,發音類似「呆轟」。
記者又問了莆田、龍巖、三明、南平等地的網友,發現這些地區的「颱風」都是按順序發音,沒有倒過來念。
這是為什麼呢?福建師範大學一位對福建方言做過研究的鄭老師告訴記者,閩語確實存在這樣的「倒裝」現象,如閩東語系(包括福州方言、寧德方言)、閩南語和閩北語,這就是方言的一種習慣。「不光是『颱風』會倒過來念,還有『客人』念『人客』,『拖鞋』念『鞋拖』,『母雞』念『雞母』,還有『熱鬧』念『鬧熱』。」
「颱風」稱呼是怎麼來的?
還有網友發現,英語裡,颱風的念法是「typhoon」,念起來和「颱風」幾乎是一樣的。東南快報記者在一些天氣論壇看到,很多網友都說,「颱風」是從英語音譯過來的。
難道真的是這樣?又或者英語裡的「typhoon」是從中文翻譯過去的?1.英文音譯說:記者翻閱了下資料,發現英文的「typhoon」,是從希臘語、阿拉伯語中的「tufan」中演化來的,在阿拉伯語和英語中都是「風神」的意思,不是直接指稱我們所說的「颱風」。但確實有一種說法,稱中國人所說的「颱風」是從英文音譯過來的。
《科技術語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根據去年的資料,為氣象出版社社長)《颱風名詞探源及其命名原則》一文,作者認為,在古代,人們把颱風叫颶風,到了明末清初才開始使用「飆風」(1956年,飆風簡化為颱風)。還有一種說法是,荷蘭人佔領臺灣期間根據希臘史詩《神權史》中的人物泰豐Typhoon而命名。
2.方言轉化說(有兩種):一是由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二是由閩南話「風臺」演變而來。
3.「臺灣來的風」:有一種說法,根據颱風的來源地賦予其名稱。由於臺灣位於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颱風北上的路徑要衝,很多颱風是穿過臺灣海峽進入大陸的。
不過「源地說」可能經不起推敲,因為日語裡,「颱風」發音類似「daiyifong」,而刮向日本的颱風,未必都是從臺灣過去的。 東快記者林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