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王琦說旅遊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大家知道,中唐詩歌創作的成就是相當突出的,並不亞於人們讚不絕口的盛唐。在詩歌流派的眾多、創作風格的多樣化、創作手法的孜孜探求等方面,中唐比盛唐還要顯得熱鬧繁華。我們今天要講的孟郊,就是中唐詩人中頗有地位的一位。
孟郊,字東野,湖州武康人(今浙江德清),他和韓愈的交誼很深,詩歌創作的風貌也比較接近,並稱「韓孟」。下面介紹的是他的一首五言古詩《遊子吟》《遊子吟》共有六句: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首詩寫母子之間的倫理之情。前四句寫慈母疼愛遊子之意,後兩句寫遊子欲報答母親之心。詩句樸素無華,明白易懂。讀這首詩,我們仿佛已經感受到一股溫暖的母愛流遍全身,同時,又免不了帶有幾分傷感的情懷。人誰沒有母親?誰沒有承受過母親那博大無邊的愛?我們讀孟郊的《遊子吟》,立刻引起強烈的共鳴,也因為詩人準確而純真地描寫出了母愛—這普遍而偉大的人性美。我們在讀孟郊的《遊子吟》時,一方面感受到了母愛的溫暖,一方面又帶有幾縷傷感。
「遊子」就是在外漫遊之人。「遊子吟」就是漫遊之人唱給母親的頌歌。孟郊為什麼自稱「遊子他的母親又是怎樣的一個人?這就要簡單說一下孟郊的經歷了。孟郊出身比較清苦,他的父親只作過一任縣尉,大約在孟郊十歲左右去世孟郊的母親含辛茹苦,撫養孟郊兄弟三人長大成人孟郊三十歲以後,開始外出漫遊,謀求政治出路,一直到五十歲。二十年之間,他的足跡幾乎遍布中國南北各地。為了應考,還曾多次來往於家鄉與長安之間。但一次次外出漫遊並無結果,總是在飽嘗了落第的失意和世態的炎涼之後,窮愁潦倒地回到家中。孟郊的母親,不但是位堅毅、慈愛的母親,還是個洞明事理,曠達賢惠的女人。
孟郊死後,韓愈為他作《墓志銘》其中說,孟郊「年幾五十,始以尊夫人之命來集京師,從進士試;既得,即去。」意思是說,孟郊是聽從母親的命令才到長安應考的,考中之後,又聽從母親的話,並沒有作官,立刻離開了長安。孟郊父親早死,母親要他應舉入試,無非是繼承父志,光耀門庭;但是要兒子只考中,不作官,說明她又是淡泊功名、鄙視利祿的。
這樣的母親,在封建社會確實,難得韓愈的話或許還不足以證明這一點。孟郊後來作了溧陽縣尉,數年後,又棄官回家。當時有位叫孟簡的人,寫了一篇《送孟東野奉母歸裡序》,其中說:「東野既以母命而尉,宜以母命而歸。」說明孟郊的出來作官是母親之命,辭官不做還是母親的主意。《遊子吟》詩題下原有「迎母溧上作」幾個字,是孟郊自己為此詩作的注。表示是他作溧陽縣尉、迎接母親時所作。
詩人自己當時已經五十歲了,進入了老境;再看看更加衰老不堪的母親,他個人二十年「遊子」的奔波之苦,母親一生操勞,養育和教導之恩,一下子湧上心頭,悲從中來,教他不知從何說起。然而印象最深最使他難以忘懷的,卻是他漫遊期間,與母親一次一次的離別場面:老眼昏花的母親在為兒子整治行裝,一針一線,密密地縫著。母親心裡翻騰著催促兒子完成功名,又與兒子難以割捨的矛盾心情。
前兩句寫兒子眼中母親的動作,後兩句寫兒子看不見,卻能體會得到的母親矛盾心情。首句點出「慈母」,次句點出「遊子」,是孟郊敬愛母親、又自愧不能盡孝道心情的反映。中國有句古訓,是「父母在,不遠遊」。然而自己為了謀求出路,卻不得不拋下老母遠遊。再說自己一次一次出去應試,一次一次失意而歸,雖然母親淡泊功名,絕不責備兒子,然而自己竟不能替母親爭一口氣,真是愧何以當三、四兩句把握慈母矛盾心理,極其細微準確。
前面說過,孟郊初次漫遊是在三十歲,已經娶了妻子,他的行裝本可以由妻子縫製。但是,在母親眼裡,兒子終歸是兒子。出門在外,寒暑冷熱,時刻都牽動著母親的心。所以儘管老眼昏花,作針線活早已力不從心,還是要親自檢點才放心。母親已經再三給兒子囑咐過了,在外求官,成與不成,都要早點回來。可是還要一針壓一針,縫得又細又密。無非是怕兒子遲遲難歸。若是豪門貴宧的公子上京應考,少不了華服肥馬,囊中充實,哪裡會有衣服破敝的顧慮?孟郊就不同了,全憑這件衣服抵擋風雨,縫得不結實,叫母親怎麼放心得下?
以上四句,都是五十歲的孟郊對往事的回憶。雖然現在已經結束了「遊子」的生活,仍禁不住柔腸寸斷。詩寫到這裡,大有難乎為繼之勢。詩人自然要歸結到報答母愛這一層,然而,高天厚地似的慈母之恩,豈是能報答得了的?又怎樣形諸筆墨?他覺得,母愛正如春天和煦的陽光,自己承受正如在陽光下伸枝展葉的小草。這個比喻已經很貼切了,然而詩人覺得還不夠,於是以反問形式,將前四句升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春陽普照萬裡,何其博大無邊?小草高不盈寸,何其渺小有限?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慈母厚愛於萬一呢?在藝術上,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樸素無華,毫不藻飾。孟郊的詩,向來被歸於「苦吟」一派。鍛鍊字句,不遺餘力,構思極苦。韓愈曾評他的詩說:「鉤章棘句,掐擢胃腎。」意思是說他的詩章法句法,如同帶刺的荊棘,使人讀起來艱苦異常,象被掐著腸胃一般。可是這首詩卻完全是另一幅模樣,清新流暢,明白如話,似乎是由胸臆中自然流淌出來的一般。
另一個特點是語言的形象化。前四句不必說了,淡淡幾筆,一位慈母的形象就呼之欲出。最後兩句,從內容上看,屬於議論性質抒情詩歌本來是很忌諱議論的,可是我們讀這兩句,並不覺得生硬累贅。反而覺得「遊子」的心情非如此表述不可。原因就在於,這兩句議論是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來的。「寸草春暉」現在已經成為成語,人們常用它表達自己對母親、對老師、對黨和人民的感激之情,證明這兩句含義是多麼豐厚,構詞是多麼凝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