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在報刊亭買過雜誌報紙了?
曾經,報刊亭可能是除了菜市場和博物館外,最具特色也最能承載共同記憶的公共空間,它像點綴在城市裡的文化紐扣,承載著一代代人的記憶。曾經的我們,或許是某本雜誌的粉絲,會在每月固定的日子去固定的書報亭,與店主有一份心照不宣的交集。如今,隨著數位化閱讀時代的到來,作為陪伴一代人成長的報刊亭早已變了模樣,甚至正漸漸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
你的城市,還有報刊亭嗎?
呼和浩特:曾經的報刊亭 現在的小賣部
「『報刊亭』這仨字我都快回憶不起來了。」生活在呼和浩特的郭偉偉說,在她的印象中,報刊亭是不經意間從生活中消失的。如今走在呼和浩特的路上,已經看不到多少報刊亭了,偶爾遇到還在營業的,也都擺滿了零食以及各種飲料。
「我是2005年來呼和浩特工作的,那時候街上的報刊亭還隨處可見,我也會定期去買報紙雜誌。」郭偉偉說,「現在單位給定了報紙,雜誌一般都在便利店和網上買了。現在的報刊亭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個街邊的小賣部。」
上海:報刊亭是現代大都市的小情懷
「以前每天去報刊亭買雜誌,就像現在每天上班打卡一樣,已經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畢業快十年的秦女士是某周刊的忠實粉絲,上大學的時候,她每期都會買。「那時候覺得很貴,每本要15元,畢業時回想,自己最大的財富應該就是那些一期不漏的雜誌。」
秦女士感嘆,曾經分布在上海的各個角落的報刊亭,體現了上海這座現代大都市極具情懷與溫度的一面。「雖然現在手機裡裝了好多電子書APP,但始終覺得缺點什麼,這或許就是所謂的『儀式感』吧!」
合肥:賣零食成了報刊亭生存的救命稻草
「智慧型手機和網絡閱讀的普及對實體刊物的衝擊很大。」在安徽合肥,50多歲的歐女士從2013年開始經營報刊亭,如今她的報刊亭裡只有寥寥幾本雜誌,報紙也已經不再賣了。
「早上擺多少份報紙,到晚上關門還是多少份,完全賣不動。」歐女士說,報刊亭是他們夫妻倆唯一的收入來源,「報刊沒人買,但我們還得生活,只能靠賣水、賣零食、列印、複印、代繳水電費這些雜七雜八的事來維持生計。」
廈門:「豆漿油條一張報」的日子或為追憶
報刊亭數量的減少,讓許多有讀報習慣的中老年人不得不開始學習用電子產品獲取信息,但他們還是懷念去報刊亭購買報紙的感覺。
王先生是一位「老廈門」,在檳榔東裡居住超過30年。「豆漿油條一張報」是他每天晨練完回家的標配。王先生回憶說,之前在湖明路上有一座報刊亭,每天晨練後,他都會順路買上早餐和報紙。「不知何時開始,報刊亭消失了。」他感嘆,「現在想要買報紙,得徒步一公裡多到蓮坂天橋下面的報刊亭,真的很不方便。」
武漢:保留報刊亭,是保留老報人對它的懷念
在62歲的醫務工作者張先生看來,城市報刊亭的多少、讀報人的多少、報紙質量內容的好壞都與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息息相關。
「我一直喜歡讀報,喜愛報刊亭。」張先生介紹,由於自己工作的原因,年輕時經常出差,每到一個城市,行李一放,就到酒店門口找報刊亭、買報紙。「雖然現在其它形式的媒體很多,平時閱讀也很方便,但它們都缺乏那種報紙那種撲面而來的那種震撼和滿足感。」張先生說,「我希望每個城市儘可能保留報刊亭,保留報紙,保留我們這些老報人對它的懷念。」
長沙:一天就賺三四塊,堅守只為情懷
「算起來,我們這家報刊亭開了都快20年了。」蔡奶奶在長沙市一中附近經營一家報刊亭,售賣報紙、雜誌為主,礦泉水和零食賣得很少。說起經營狀況,蔡奶奶嘆了口氣,「以前報紙賣得好,現在生意不行了,年輕人都看手機去了,現在來光顧的都是附近的老街坊。一天下來,也就二十多個老顧客來買報紙,總共就賺三四塊錢。」
蔡奶奶說,這家報刊亭原本是他老伴兒在經營,但6年前老伴兒生病去世了。「其實這幾年都是入不敷出的狀態,但這是老頭子的念想,我和兒子會堅持到撐不下去的那天。」
南寧:光顧報刊亭的人通常是買水或者問路
廣西大學正門有兩家報刊亭,其中一家已經關閉。另外一家報刊亭的櫃檯上擺滿了零食和飲料,只在不顯眼處放著《南寧晚報》《南國早報》兩份報紙。
為了貼補家用,50多歲的廖先生去年9月從玉林來到南寧,在兒子承包的報刊亭幫忙。廖先生說,報刊亭位於公交站和地鐵口交接的地方,光顧的人並不算少,但通常都是買水或者問路,真正詢問書報雜誌的卻沒有幾個。
廖先生算了一筆帳,一個月的租金要1000多元,基本月利潤剛抵消租金,剩餘的沒有多少。「一份報紙才賣2毛錢,手機上信息那麼豐富又新鮮,年輕人基本不會買報紙來看的。等今年9月份合同到期,我們就不做了。」
海口:到報刊亭去翻一翻、看一看是情懷
「現在工作都比較忙,能閒下來讀一下自己喜歡的報紙或雜誌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家住海口的李女士說,定期閱讀雜誌和報紙,已經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雖然現在網絡發達,很多人手機不離手,電商的出現也對傳統書店和報刊亭等行業的衝擊很大。但對我來講,回家的途中或晚上散步的時候在報刊亭買上一份讀物,才是『生活』」。
李女士還感嘆,現在的報刊亭少了,沒有以前那麼方便了。「但就算多走兩公裡,我也還是希望到報刊亭去翻一翻、看一看,這是一種情懷。」
重慶:懷念報刊亭,就像懷念自己的青春時光
沙坪垻區是重慶的文化區之一,南開中學就位於沙坪垻區核心商圈附近。對於不少南開學子來說,學校門口的報刊亭是他們學生時代最重要的回憶。
2015級學生王珊珊回憶說,在高三的緊張時刻,去學校門口的報刊亭買上幾本雜誌是為數不多的放鬆方式之一,「我們會把自己買的雜誌在全班傳閱,大家一起分享,在當時這是班裡的一個『傳統』。到現在我還是很懷念那些報刊亭,懷念它們,就像懷念我的青春時光。」
烏魯木齊:刊物寥寥 副食品成為報亭「主角」
今年57歲的陳懷英,已經從事了20年報刊亭生意,從烏魯木齊鐵路局商圈搬遷到匯嘉時代旁,她見證了這座城市報刊亭的歷史變遷。
「現在手機上各種新聞資訊應有盡有,沒有多少人會再專門跑來買報紙了。以前一天能賣五十多份報紙,現在我都不敢進報紙了,一天十幾份都賣不到。」如今在她的報刊亭裡,報紙被放置在了貨架的最底層,刊物也是寥寥無幾,取而代之的是零食、飲料、香菸等副食品。
(曾帆、李睿、龔莎、苗子健、陳博、張沛、王郭驥、何萌、朱曉玲、枉源、姚於、韓婷,實習生羅月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