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連中國]你的城市,還有報刊亭嗎?

2020-12-19 人民網

你有多久,沒在報刊亭買過雜誌報紙了?

曾經,報刊亭可能是除了菜市場和博物館外,最具特色也最能承載共同記憶的公共空間,它像點綴在城市裡的文化紐扣,承載著一代代人的記憶。曾經的我們,或許是某本雜誌的粉絲,會在每月固定的日子去固定的書報亭,與店主有一份心照不宣的交集。如今,隨著數位化閱讀時代的到來,作為陪伴一代人成長的報刊亭早已變了模樣,甚至正漸漸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

你的城市,還有報刊亭嗎?

呼和浩特:曾經的報刊亭 現在的小賣部

「『報刊亭』這仨字我都快回憶不起來了。」生活在呼和浩特的郭偉偉說,在她的印象中,報刊亭是不經意間從生活中消失的。如今走在呼和浩特的路上,已經看不到多少報刊亭了,偶爾遇到還在營業的,也都擺滿了零食以及各種飲料。

「我是2005年來呼和浩特工作的,那時候街上的報刊亭還隨處可見,我也會定期去買報紙雜誌。」郭偉偉說,「現在單位給定了報紙,雜誌一般都在便利店和網上買了。現在的報刊亭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個街邊的小賣部。」

上海:報刊亭是現代大都市的小情懷

「以前每天去報刊亭買雜誌,就像現在每天上班打卡一樣,已經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畢業快十年的秦女士是某周刊的忠實粉絲,上大學的時候,她每期都會買。「那時候覺得很貴,每本要15元,畢業時回想,自己最大的財富應該就是那些一期不漏的雜誌。」

秦女士感嘆,曾經分布在上海的各個角落的報刊亭,體現了上海這座現代大都市極具情懷與溫度的一面。「雖然現在手機裡裝了好多電子書APP,但始終覺得缺點什麼,這或許就是所謂的『儀式感』吧!」

合肥:賣零食成了報刊亭生存的救命稻草

「智慧型手機和網絡閱讀的普及對實體刊物的衝擊很大。」在安徽合肥,50多歲的歐女士從2013年開始經營報刊亭,如今她的報刊亭裡只有寥寥幾本雜誌,報紙也已經不再賣了。

「早上擺多少份報紙,到晚上關門還是多少份,完全賣不動。」歐女士說,報刊亭是他們夫妻倆唯一的收入來源,「報刊沒人買,但我們還得生活,只能靠賣水、賣零食、列印、複印、代繳水電費這些雜七雜八的事來維持生計。」

廈門:「豆漿油條一張報」的日子或為追憶

報刊亭數量的減少,讓許多有讀報習慣的中老年人不得不開始學習用電子產品獲取信息,但他們還是懷念去報刊亭購買報紙的感覺。

王先生是一位「老廈門」,在檳榔東裡居住超過30年。「豆漿油條一張報」是他每天晨練完回家的標配。王先生回憶說,之前在湖明路上有一座報刊亭,每天晨練後,他都會順路買上早餐和報紙。「不知何時開始,報刊亭消失了。」他感嘆,「現在想要買報紙,得徒步一公裡多到蓮坂天橋下面的報刊亭,真的很不方便。」

武漢:保留報刊亭,是保留老報人對它的懷念

在62歲的醫務工作者張先生看來,城市報刊亭的多少、讀報人的多少、報紙質量內容的好壞都與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息息相關。

「我一直喜歡讀報,喜愛報刊亭。」張先生介紹,由於自己工作的原因,年輕時經常出差,每到一個城市,行李一放,就到酒店門口找報刊亭、買報紙。「雖然現在其它形式的媒體很多,平時閱讀也很方便,但它們都缺乏那種報紙那種撲面而來的那種震撼和滿足感。」張先生說,「我希望每個城市儘可能保留報刊亭,保留報紙,保留我們這些老報人對它的懷念。」

長沙:一天就賺三四塊,堅守只為情懷

「算起來,我們這家報刊亭開了都快20年了。」蔡奶奶在長沙市一中附近經營一家報刊亭,售賣報紙、雜誌為主,礦泉水和零食賣得很少。說起經營狀況,蔡奶奶嘆了口氣,「以前報紙賣得好,現在生意不行了,年輕人都看手機去了,現在來光顧的都是附近的老街坊。一天下來,也就二十多個老顧客來買報紙,總共就賺三四塊錢。」

蔡奶奶說,這家報刊亭原本是他老伴兒在經營,但6年前老伴兒生病去世了。「其實這幾年都是入不敷出的狀態,但這是老頭子的念想,我和兒子會堅持到撐不下去的那天。」

南寧:光顧報刊亭的人通常是買水或者問路

廣西大學正門有兩家報刊亭,其中一家已經關閉。另外一家報刊亭的櫃檯上擺滿了零食和飲料,只在不顯眼處放著《南寧晚報》《南國早報》兩份報紙。

為了貼補家用,50多歲的廖先生去年9月從玉林來到南寧,在兒子承包的報刊亭幫忙。廖先生說,報刊亭位於公交站和地鐵口交接的地方,光顧的人並不算少,但通常都是買水或者問路,真正詢問書報雜誌的卻沒有幾個。

廖先生算了一筆帳,一個月的租金要1000多元,基本月利潤剛抵消租金,剩餘的沒有多少。「一份報紙才賣2毛錢,手機上信息那麼豐富又新鮮,年輕人基本不會買報紙來看的。等今年9月份合同到期,我們就不做了。」

海口:到報刊亭去翻一翻、看一看是情懷

「現在工作都比較忙,能閒下來讀一下自己喜歡的報紙或雜誌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家住海口的李女士說,定期閱讀雜誌和報紙,已經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雖然現在網絡發達,很多人手機不離手,電商的出現也對傳統書店和報刊亭等行業的衝擊很大。但對我來講,回家的途中或晚上散步的時候在報刊亭買上一份讀物,才是『生活』」。

李女士還感嘆,現在的報刊亭少了,沒有以前那麼方便了。「但就算多走兩公裡,我也還是希望到報刊亭去翻一翻、看一看,這是一種情懷。」

重慶:懷念報刊亭,就像懷念自己的青春時光

沙坪垻區是重慶的文化區之一,南開中學就位於沙坪垻區核心商圈附近。對於不少南開學子來說,學校門口的報刊亭是他們學生時代最重要的回憶。

2015級學生王珊珊回憶說,在高三的緊張時刻,去學校門口的報刊亭買上幾本雜誌是為數不多的放鬆方式之一,「我們會把自己買的雜誌在全班傳閱,大家一起分享,在當時這是班裡的一個『傳統』。到現在我還是很懷念那些報刊亭,懷念它們,就像懷念我的青春時光。」

烏魯木齊:刊物寥寥 副食品成為報亭「主角」

今年57歲的陳懷英,已經從事了20年報刊亭生意,從烏魯木齊鐵路局商圈搬遷到匯嘉時代旁,她見證了這座城市報刊亭的歷史變遷。

「現在手機上各種新聞資訊應有盡有,沒有多少人會再專門跑來買報紙了。以前一天能賣五十多份報紙,現在我都不敢進報紙了,一天十幾份都賣不到。」如今在她的報刊亭裡,報紙被放置在了貨架的最底層,刊物也是寥寥無幾,取而代之的是零食、飲料、香菸等副食品。

(曾帆、李睿、龔莎、苗子健、陳博、張沛、王郭驥、何萌、朱曉玲、枉源、姚於、韓婷,實習生羅月穎)

相關焦點

  • 再見了,報刊亭!
    5 平方米的小亭子可能要消失在下一代人的記憶裡了曾經三兩平米的報刊亭要在這個城市消失了…據來自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的數據顯示,從2008年至2012年底,僅郵政系統的報刊亭,全國就拆了越來越多的人放下報紙雜誌,捧起手機、電子書,報刊亭收入不斷下降,經營者日益艱難。2014年時,就有相關人士表示報刊亭已經進入了「瓶頸期」,當時福州海西報刊亭192家,但有近30家報刊亭關停,同時還有70多家處於虧損狀態。
  • 北京報刊亭,不賣烤腸都活不下去了
    ▲人們連訂雜誌都已經在網上了 |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據統計,2008年至2011年底,全國郵政報刊亭共被拆除9508個,截止 2014 年底,中國郵政報刊亭數量為 30506 座,比 2008 年減少了 2
  • 城市之大,可有報刊亭立錐之地
    去年7月31日至8月1日,北京市朝陽區70餘處報刊亭被拆除。這並非個案,近些年報刊亭去留的新聞和爭議不絕於耳。 2012年,鄭州市實施「退路進店」工程,短短一個月拆除341個報刊亭;2013年7月開始,太原市273個報刊亭陸續退離城區主幹道。
  • 你看,報刊亭悄悄的在變
    報刊亭,顧名思義就是出售報刊雜誌的小店。最近,不少市民反映,我市不少報刊亭除了出售報紙雜誌外,還附帶經營著菸酒、檳榔和飲料,甚至有些特殊位置的報刊亭還賣起了塑料桶、臉盆,儼然一個袖珍的生活超市。
  • 怎樣用英語說電話亭和報刊亭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實用口語>正文怎樣用英語說電話亭和報刊亭 2012-12-03 22:30 來源:聽力課堂 作者:
  • 全國四年拆了10468個郵政報刊亭 不該消失的風景
    記者:有消息稱,河南鄭州市內421個報刊亭已全部拆除。而提出拆報刊亭的還不止鄭州,你們統計過全國共拆了多少郵政報刊亭嗎? 劉紹權:消費者在街邊看到的報刊亭並不都是郵政報刊亭,郵政報刊亭只是其中一部分。我們只統計了被拆除的郵政報刊亭,2008年至2012年底,全國共拆了10468個。
  • 開一家報刊亭,一年能賺多少錢?答案你可能不信
    Hello大家好,今天我們科普的問題是:開一家報刊亭,一年能賺多少錢?隨著時代的發展,經過三次工業革命我們進入全新的時代——電子資訊時代。就單單拿文學網站、各種文學網站來說,方便快捷,只要有網絡、手機,隨時隨地就可以閱讀,不用再費心的去各個報刊亭去尋找。這對報刊亭造成了極大的衝擊,不知道報刊亭的銷售有沒有收到大的影響呢?新事物的出現肯定會對舊事物產生影響,產生衝擊。
  • 小小報刊亭的「前世今生」未來出路究竟在哪
    京華時報記者趙思衡攝   興起於2000年的報刊亭,一度被視作城市的文化符號、街頭的特殊風景。當年,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公安部等部門聯合下發《關於在全國城鎮建設報刊零售亭的通知》,要求在各大中小城市建立書報亭,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完善城市文化功能,拓寬再就業渠道。   此後,報刊亭如雨後春筍在全國各地建立起來,多數報刊、便民亭的經營業主都是下崗職工等困難人群。
  • 買報紙 問路 幫忙買書 光顧報刊亭的都是哪些人?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    過去近20年,報刊亭曾是一道時髦而又緊俏的城市風景線。如今,不誇張地講,除了偶爾買份報紙,買瓶水和飲料,你可能不會與一座報刊亭再有什麼交集。連日來,三秦都市報持續關注西安街頭報刊亭的報導,引發不少市民共鳴。報刊亭風光不再,光顧這裡的都是哪些人?
  • 廣西浦北創建文明城市 3天突擊拆除所有報刊亭
    近日,浦北縣不少報刊亭業主投訴稱,為了創建文明城,縣城的10多家報刊亭都被拆除了,從下發通知到強制拆除,當地部門只給3天時間,造成業主大量貨物積壓,損失較大。創建文明城就得拆掉報刊亭?  記者從業主聯名上書的材料看到,12月9日,浦北縣不少報刊亭陸續收到了市政局等部門下發的拆除通知,通知稱,「因創建文明城市,將對臨時佔道的建築物進行拆除,報刊亭業主應在12月13日前自行拆除報刊亭。逾期不拆除的,浦北縣人民政府將依據相關法律規定,組織執法人員強制拆除,所引起的一切後果自負」。  「突然說要拆,也不給我們一個緩衝的時間,這麼多貨物怎麼處理?」
  • 樸實厚道的報刊亭人
    在西城區西直門外大街德寶新園22號樓門前,坐落著北京市報刊零售公司西城區分公司22231號報刊亭。該報刊亭經營人名叫丁海,今年53歲。丁師傅是河北承德人,說起他們家和報刊行業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在女兒出生不久,就來到北京賣報刊。不知不覺一晃女兒都22歲,丁師傅從事「報刊零售」也20多年了。
  • 報刊亭重回無錫街頭 變"百事通"拓展便民服務
    記者上周末來到學前街和解放路上探訪時,兩個報刊亭還未對外開放經營,但吸引了不少來往市民的注意。好奇者扒在玻璃窗上看看、摸摸、敲敲,路過行人七嘴八舌:「跟杭州的報刊亭長得蠻像嘛!」「亭子啥時候能開放哇?」
  • 全國郵政報刊亭約有3萬個:走向綜合性服務平臺
    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2年底,全國共拆了10468個郵政報刊亭。   拆報刊亭是因為經營困難,報刊亭的出路在於轉型。這些年,北京、深圳等地一些報刊亭通過信息化建設完善報刊亭的便民服務功能,不僅成為購買報刊、傳播文化的渠道,更成為服務百姓、方便群眾的綜合性服務平臺。
  • 杭州咖啡館丨報刊亭、寫字樓、菜場裡……都在賣咖啡
    從外面看,這家咖啡館跟普通的報刊亭沒啥兩樣。要不是聞到了飄來的陣陣咖啡香,你很容易跟它擦肩而過。  別看這家咖啡館店面很「迷你」,只有2.86平方米,但是「螺螄殼裡做道場」,lamarzocco的咖啡機、明治奶、咖啡豆一應俱全。  老闆娘柯女士是一個資深的咖啡愛好者,她覺得咖啡應該融入每個人的生活之中。
  • 秦淮白下書報刊亭七成基本合格
    南京日報報導(記者 蔡曉芳)昨天,書報刊亭整治的綜合執法集中行動進入第6天。當日,綜合執法第二小組對白下區、秦淮區的部分書報刊亭進行再次複查,總體情況大為好轉,沒有發現嚴重違規現象,部分輕微違規的業主也書面承諾限期完成整改。  上午9點15分,記者隨同執法人員來到琵琶巷路口。
  • 長沙老爹開了間「任性」報刊亭,只賣自己喜歡的書
    想要一間書室,開報刊亭圓了兒時夢 最近長沙的天氣寒冷,陰雨不斷,街上車馬喧囂,路人行色匆匆。16日上午,長沙古漢路與萬家麗中路交叉口處,馬爹正靜靜地坐在自己的報刊亭裡看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與身邊的一切仿佛格格不入。
  • 世界大城市如何管理報刊亭
    【《參考消息》駐首爾記者彭茜報導】十多年前,韓國街頭有很多專門的報刊亭
  • 鐵絲加錫紙就能開鎖 男子連偷六個書報亭
    原標題:鐵絲加錫紙就能開鎖 男子連偷六個書報亭  前天上午,貴州人夏某低頭站在海鹽法院的被告席上。   「細鐵絲、小刀片、彎鉤子等鐵質工具12件,錫紙36條」,一般人都不知道這些東西是做什麼用的,被告人夏某說,這些是他專門用來開報刊亭門鎖的「鑰匙」。
  •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首次公布 2016年中國郵政報刊閱讀百強城市排行榜
    人民網武漢9月24日電 (肖璐欣)2016第四屆中國(武漢)期刊交易博覽會於23日在武漢召開。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在展會期間公布「2016年度中國郵政發行報刊百強排行榜」和「2016年度中國郵政報刊閱讀百強城市排行榜」。 「中國郵政報刊閱讀百強城市排行榜」為2016年首次發布。
  • 杭州一報刊亭老闆是馬雲同桌同學 一起就讀天水中學
    前幾天傍晚,一位杭州同行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消息:「我們樓下報刊亭那個小老闆,是馬雲的同班同學!」杭州高架橋下天水橋路邊,立著個小小的報刊亭。那位同行隨手翻看最新一期《三聯生活周刊》,封面故事是即將在美上市的阿里巴巴以及馬雲的創業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