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大,可有報刊亭立錐之地

2021-01-10 人民網

去年7月31日至8月1日,北京市朝陽區70餘處報刊亭被拆除。這並非個案,近些年報刊亭去留的新聞和爭議不絕於耳。

2012年,鄭州市實施「退路進店」工程,短短一個月拆除341個報刊亭;2013年7月開始,太原市273個報刊亭陸續退離城區主幹道。當然,各地報刊亭被拆除的原因並不相同,有的是違規佔道經營,有的因超出經營範圍,還有的是在城市道路等規劃中被「規劃」掉。拋開這些因素來看,真正意義上的報刊亭其實都在萎縮。如果不超出原有的經營範圍,只局限於報刊,難以生存下去。

這就提出一個問題:報刊亭既要生存發展又要繼續成為靚麗的文化風景線,如何找準平衡點。如果不能很好地進行協調,由各部門各自為政去處理,那麼報刊亭的結局不是繼續被人為拆掉,就是經營者經營不下去而自動退出。這無論對政府、媒體,還是報刊亭經營者來說,都絕非好事。

報刊零售曾有過火紅的年代

流動性或者固定性的報攤乃至報刊亭,都曾因零售業務興旺而有過火紅的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筆者認識的一個熟人在廣州的一個小報攤上每天賣出的省委機關報《南方日報》就達150份。後來,雖然機關報的報攤零售量在下滑,但其他報刊的零售量替補上來了,報攤市場依然繁榮。就廣州地區報攤市場而言,《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南方都市報》等報刊都先後大舉進軍報攤市場,佔有大量讀者。有些報刊的零售量甚至超過了固定訂戶。碰到重大事件策劃更是成為報攤市場的一大景觀。香港回歸時,廣州日報社出版發行97個版的《廣州日報》,街頭曾出現排隊搶購報紙的盛況,該報社不得不幾次加印報紙應急。隨著城市文明發展的要求,地攤擺賣逐漸被清理,於是適應這一變化的比較固定的報刊亭應運而生。在新媒體等新的傳播手段未形成大氣候、傳統媒體仍牢固佔據市場的背景下,報刊亭經營良好。在報刊亭,可以看到比較暢銷的報刊堆疊得很高,並很快售完。

然而,不得不正視的現實是,單一經營的報刊亭曾經的輝煌如今已難以呈現。造成報刊亭今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其一,報刊亭的慘澹經營,折射出傳統出版發行業受到了網際網路的巨大衝擊。新媒體所帶來的信息生產的巨大變革,使得傳統報業的發展遭遇了寒冬。報刊亭建立初期,正值傳統報業發展的黃金時期,民眾新聞需求量的激增,也帶動了報刊亭銷售業績的火爆。報刊亭的經營者和媒體人士普遍認為,新媒體強勢崛起,傳統媒體寒冬加劇,是報刊亭陷入窘境的主要原因。網絡、微博和微信等來勢兇猛,顛覆了原來的信息傳播渠道和話語權格局,傳統媒體邊緣化形勢越來越嚴峻。讀者不斷流失,直接導致發行量下滑,報刊零售陷入困境。

其二,報刊亭功能過於單一,未能適應現代社會民眾多元化的需求。原有的單一經營的報刊亭靠量取勝,民眾對於報紙需求量大的時候,報紙、雜誌的零售可以支撐整個報刊亭的運轉。然而,隨著民眾閱讀習慣的改變,報紙讀者群體的大量流失,使得僅僅靠報紙雜誌零售為支撐的報刊亭難以為繼。

作為城市文明窗口的報刊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可以預料,報刊亭的困境還會繼續下去。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有困境就把報刊亭都關掉,正如不能因為紙媒經營碰到了困境就把報刊全停掉一樣。報刊亭作為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之一,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它在豐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依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關焦點

  • 北京報刊亭,不賣烤腸都活不下去了
    找了好多個印象裡可能有報刊亭的地方,全都撲了個空,最終在某個小角落尋到一家。報刊亭又小又舊,除了印有當紅藝人的時尚刊物們簇新,其他的,雜誌不知道是哪年哪月,報紙也積了厚厚一層灰,被擠在一邊。夏天時候供應冷飲和雪糕,冬天擺著糖炒慄子和糖葫蘆,等待有路人停下腳步,願意把它們帶回家。畢竟,就算路人不看報不買報,但總歸還要喝水吃東西。▲報刊亭變身小賣部,但這其實是不合規定的 | 視頻來源:北京新聞可這反而成了現在最大的矛盾點。
  • 再見了,報刊亭!
    01廈門 巔峰時期有257座報刊亭「6月30日前,廈門目前剩下的一百多座報刊亭即將全部拆除,本月底就要清走廈禾路上的8座。」是的,2019年廈門報刊亭,全都要拆了。越來越多的人放下報紙雜誌,捧起手機、電子書,報刊亭收入不斷下降,經營者日益艱難。2014年時,就有相關人士表示報刊亭已經進入了「瓶頸期」,當時福州海西報刊亭192家,但有近30家報刊亭關停,同時還有70多家處於虧損狀態。
  • [網連中國]你的城市,還有報刊亭嗎?
    你有多久,沒在報刊亭買過雜誌報紙了? 曾經,報刊亭可能是除了菜市場和博物館外,最具特色也最能承載共同記憶的公共空間,它像點綴在城市裡的文化紐扣,承載著一代代人的記憶。曾經的我們,或許是某本雜誌的粉絲,會在每月固定的日子去固定的書報亭,與店主有一份心照不宣的交集。
  • 你看,報刊亭悄悄的在變
    報刊亭,顧名思義就是出售報刊雜誌的小店。最近,不少市民反映,我市不少報刊亭除了出售報紙雜誌外,還附帶經營著菸酒、檳榔和飲料,甚至有些特殊位置的報刊亭還賣起了塑料桶、臉盆,儼然一個袖珍的生活超市。
  • 廣西浦北創建文明城市 3天突擊拆除所有報刊亭
    一些報刊亭業主家中有大量的庫存,損失嚴重。  「下發拆除通知,3天後就要拆,都來不及處理貨物,叫我們怎麼辦?」近日,浦北縣不少報刊亭業主投訴稱,為了創建文明城,縣城的10多家報刊亭都被拆除了,從下發通知到強制拆除,當地部門只給3天時間,造成業主大量貨物積壓,損失較大。創建文明城就得拆掉報刊亭?
  • 小小報刊亭的「前世今生」未來出路究竟在哪
    京華時報記者趙思衡攝   興起於2000年的報刊亭,一度被視作城市的文化符號、街頭的特殊風景。當年,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公安部等部門聯合下發《關於在全國城鎮建設報刊零售亭的通知》,要求在各大中小城市建立書報亭,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完善城市文化功能,拓寬再就業渠道。   此後,報刊亭如雨後春筍在全國各地建立起來,多數報刊、便民亭的經營業主都是下崗職工等困難人群。
  • 全國四年拆了10468個郵政報刊亭 不該消失的風景
    記者:有消息稱,河南鄭州市內421個報刊亭已全部拆除。而提出拆報刊亭的還不止鄭州,你們統計過全國共拆了多少郵政報刊亭嗎? 劉紹權:消費者在街邊看到的報刊亭並不都是郵政報刊亭,郵政報刊亭只是其中一部分。我們只統計了被拆除的郵政報刊亭,2008年至2012年底,全國共拆了10468個。
  • 樸實厚道的報刊亭人
    在西城區西直門外大街德寶新園22號樓門前,坐落著北京市報刊零售公司西城區分公司22231號報刊亭。該報刊亭經營人名叫丁海,今年53歲。丁師傅是河北承德人,說起他們家和報刊行業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在女兒出生不久,就來到北京賣報刊。不知不覺一晃女兒都22歲,丁師傅從事「報刊零售」也20多年了。
  • 報刊亭重回無錫街頭 變"百事通"拓展便民服務
    已在學前街亮相的報亭(清茶 攝)    近日,有細心的市民發現,解放路婦幼保健院門口人行道上和學前街無錫師範旁小廣場上出現了兩個報刊亭,亭身呈扁橢圓柱體,四周嵌大玻璃,跟傳統的報刊亭相比,形象要簡潔、時尚不少。
  • 全國郵政報刊亭約有3萬個:走向綜合性服務平臺
    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2年底,全國共拆了10468個郵政報刊亭。   拆報刊亭是因為經營困難,報刊亭的出路在於轉型。這些年,北京、深圳等地一些報刊亭通過信息化建設完善報刊亭的便民服務功能,不僅成為購買報刊、傳播文化的渠道,更成為服務百姓、方便群眾的綜合性服務平臺。
  • 開一家報刊亭,一年能賺多少錢?答案你可能不信
    Hello大家好,今天我們科普的問題是:開一家報刊亭,一年能賺多少錢?隨著時代的發展,經過三次工業革命我們進入全新的時代——電子資訊時代。甚至於我們可以可在網絡上看書、通過微信公眾號來得到許多行業的信息,眾多的文學網站。這些新事物,衝擊了傳統行業的發展。就單單拿文學網站、各種文學網站來說,方便快捷,只要有網絡、手機,隨時隨地就可以閱讀,不用再費心的去各個報刊亭去尋找。這對報刊亭造成了極大的衝擊,不知道報刊亭的銷售有沒有收到大的影響呢?新事物的出現肯定會對舊事物產生影響,產生衝擊。
  • 買報紙 問路 幫忙買書 光顧報刊亭的都是哪些人?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    過去近20年,報刊亭曾是一道時髦而又緊俏的城市風景線。如今,不誇張地講,除了偶爾買份報紙,買瓶水和飲料,你可能不會與一座報刊亭再有什麼交集。連日來,三秦都市報持續關注西安街頭報刊亭的報導,引發不少市民共鳴。報刊亭風光不再,光顧這裡的都是哪些人?
  • 怎樣用英語說電話亭和報刊亭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實用口語>正文怎樣用英語說電話亭和報刊亭 2012-12-03 22:30 來源:聽力課堂 作者:
  • 秦淮白下書報刊亭七成基本合格
    南京日報報導(記者 蔡曉芳)昨天,書報刊亭整治的綜合執法集中行動進入第6天。當日,綜合執法第二小組對白下區、秦淮區的部分書報刊亭進行再次複查,總體情況大為好轉,沒有發現嚴重違規現象,部分輕微違規的業主也書面承諾限期完成整改。  上午9點15分,記者隨同執法人員來到琵琶巷路口。
  • 世界大城市如何管理報刊亭
    【《參考消息》駐首爾記者彭茜報導】十多年前,韓國街頭有很多專門的報刊亭
  • 長沙老爹開了間「任性」報刊亭,只賣自己喜歡的書
    長沙,就有這麼一位堅守報刊亭的馬爹,他說,自己年輕時熱愛讀書,一直夢想著能有自己的書室,現在這間小小的報刊亭就是實現夢想的地方。 想要一間書室,開報刊亭圓了兒時夢 最近長沙的天氣寒冷,陰雨不斷,街上車馬喧囂,路人行色匆匆。
  • 巴黎書報亭:一道堅守「平等、自由、博愛」的風景
    書報亭內有各種類型、各種派別、各種水平的出版物,一應俱全,甚至有其它國家的外語時報刊物(因各個區居民成分的不同,如英語系移民多的地方,會有英語國家的報刊,義大利移民多的地方有來自義大利的報刊,等等)。這一法案促使法國形成了獨特的報刊雜誌流通發行體系,即在出版人和紙媒批發商之間,有一個壟斷性的中間組織。無論大小報刊雜誌,都由這中間組織統一集中,再分發到全國各地,這一組織之下是各地區、城市的發行商;批發商之下則是書報亭、超市、書店等各種零售點。
  • 正常社會應有弱者「立錐之地」
    近日,有網友稱,針對流浪漢睡橋洞下影響市容,廣州某些地方澆築水泥錐應對。記者調查證實,廣州白雲區、天河區確有多處天橋和高架橋底,澆築了水泥錐,卻沒有單位站出來認領。街坊稱,這些地方曾有流浪漢聚集,自打有了水泥錐,流浪漢被迫遷走了。冰冷的水泥錐,加劇了流浪的沉重感。
  • 杭州咖啡館丨報刊亭、寫字樓、菜場裡……都在賣咖啡
    Too Emotional(情緒咖啡)  杭州首家報刊亭咖啡館  只有2.86平方米  Too Emotional,可能是杭州第一家開在報刊亭裡的咖啡館,旁邊有個公共自行車的服務點,隔壁就是浙大二院,所在的馬市街,一條巷子滿眼都是綠意。
  • 杭州一報刊亭老闆是馬雲同桌同學 一起就讀天水中學
    前幾天傍晚,一位杭州同行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消息:「我們樓下報刊亭那個小老闆,是馬雲的同班同學!」杭州高架橋下天水橋路邊,立著個小小的報刊亭。那位同行隨手翻看最新一期《三聯生活周刊》,封面故事是即將在美上市的阿里巴巴以及馬雲的創業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