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申遺成功 梵淨山面臨商業開發尺度大考
梵淨山申遺成功 第53個!我國又增加一個世界遺產 | 北晚新視覺
北京商報訊 (記者 蔣夢惟)去年我國可可西裡、鼓浪嶼申遺成功帶來的關注熱度仍未褪去,7月2日在巴林麥納麥舉行的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又審議通過將中國貴州銅仁梵淨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梵淨山也成為了我國第53處世界遺產和第13處世界自然遺產。在專家看來,因為申遺過程要耗費大量財力、物力,景區在申遺成功後調高票價、加速商業開發相對正常,但實際上,過去多年,世界遺產對於各地的遊客吸引力普遍被高估了,地方政府和運營方即使要開發,也一定要把握好度,以免觸碰紅線影響得之不易的申遺結果。
公開信息顯示,梵淨山位於貴州省銅仁市境內,是武陵山脈主峰,遺產地面積402.75平方公裡,緩衝區面積372.39平方公裡,保留了大量古老孑遺、珍稀瀕危和特有物種。據悉,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自然遺產評估機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表示,梵淨山滿足世界自然遺產生物多樣性標準和完整性要求,展現和保存了中亞熱帶孤島山嶽生態系統和顯著的生物多樣性。
據梵淨山景區官網介紹,該景區是由民營企業貴州三特梵淨山旅業發展有限公司開發運營。該企業成立於2004年9月,主要從事旅遊業務經營和管理,包含景區開發和運營、客運索道建設和運營、綜合性旅遊服務等業務。數據顯示,2017年度梵淨山實現營業收入1.82億元,同比增長近40%;實現淨利潤7149萬元,同比增長77%。全年接待遊客達到83.15萬人次。有分析認為,近年來,梵淨山景區逐漸成熟,雖然為申報5A景區和世界自然遺產加大了景區提檔升級的投入,但因運營方同時加大線上線下品牌宣傳投放力度,仍然保持了營業收入和利潤的較大增長。
「不可否認,潛在的商業價值、旅遊開發價值已成為各地下定決心申遺的主要動力之一。」北京外國語大學文創產業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思敏直言,申遺過程中,景區運營成本勢必會出現明顯上升,部分企業甚至可能因此債臺高築,所以在申遺成功後,運營方肯定會需要通過各種渠道補償此前的投入,商業開發不可避免。舉例來說,洛陽龍門石窟「入遺」前每年門票收人1000萬元,申遺成功第二年就達到了2700萬元;1997年申遺成功的平遙古城,1998年門票收入從申報前的18萬元一躍至500多萬元,翻了近30倍;2008年7月,福建土樓申遺成功,不久後,土樓門票就從30元提高到90元。
劉思敏認為,世界遺產的名號確實為景區帶來較大的品牌效益,迅速為景區擴大知名度,而且我國也確實出現了一些成功申遺的景區帶動當地旅遊、經濟發展的案例,比如曲阜、承德等。不過,在他看來,近年來,人們其實高估了世界遺產等評選結果帶來的遊客吸引力,導致部分景區甚至出現因商業開發過度被警告等情況,「申遺成功後,地方和運營商對於景區的開發需要把握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