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30種語言大部分走向瀕危 「國家隊」加入拯救

2020-11-30 經濟日報

哈尼族的學生在上課。

12月7日上午,中國國家博物館收到一份特別的捐贈——150卷麗江納西族東巴經手抄本。

東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東巴古籍文獻於2003年8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在捐贈儀式上說,由於象形文字以表形、表意為主,東巴古籍在傳承中有大量的口傳成分,因此這也是一項浩大的記憶工程。這些東巴經,將成為研究古代納西族乃至古代西南民族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料。

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族裔的語言文化受到的衝擊越來越大。中國使用人口100人以內的語言有7種;使用人口為一百到一千的有15種。有的語言已經消亡,如滿語、羿語、木佬語和哈卡斯語。還有一些語言,如阿龍語、赫哲語,現在只剩幾個老人講得好。

如今,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民間,都已經行動起來,拯救那些處於瀕危邊緣的語言。

阿龍語只剩十幾個老人講得好

中國一共有多少種語言?

你可能想不到,答案遠遠多於民族數量,130多種。

但這130多種語言,「活力」卻不盡相同,除了幾種使用人口多的語言外,在中國社科院著名漢藏語專家孫宏開看來,大部分語言都在走向瀕危。

孫宏開做了60多年的語言田野調查。他舉了一個目前處於極度瀕危的例子。

從1960年開始,他每隔四五年都會去雲南怒江州貢山縣的丙中洛鄉和捧打鄉,那裡居住著怒族的一個支系「阿龍」。

「怒族有四個支系,各說不同的語言,阿龍語是最瀕危的一種。」孫宏開說,1960年,他第一次去調查,大概有400人能講。如今只有100人能講,並且都是老人,講得好的只有十幾個老人,年輕人都不講了。

他此前做的調查顯示,中國使用人口100人以內的語言有7種;使用人口為一百到一千的有15種。有的語言已經消亡,如滿語、羿語、木佬語和哈卡斯語。「像阿龍語這種情況的,中國大陸還有十幾種,如赫哲語。」孫宏開說。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中心校小學教師劉蕾證實了這個情況。

她生活的街津口鄉是「六小」民族赫哲族的聚居區。「之前有個調查,當時完全掌握赫哲語的只有十幾個老人。不過現在很多人也在學習,能掌握一些對話。」劉蕾說。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

党項民族是古羌人的一支,曾經建立過西夏王國,如今党項語已經完全消亡。滿語也幾乎步了党項語的後塵。專家稱,這個曾經在中國歷史上建立兩個王朝的民族,後代已經沒有人會說滿語。

雲南省紅河縣浪堤鄉洛瑪村是哈尼族聚居的村落,村子目前有137戶人家。在紅河州民族研究所工作的李松梅也是從這個村子走出來的,前段時間她做過調查,村裡35歲以上的人還有逾90%的人在說哈尼語,但是35歲以下的人,已經有一半不說了。「能唱我們民族哭嫁歌的人,已經找不出十個。」

7日,150卷麗江納西族東巴經手抄本捐贈收藏儀式在國家博物館舉行。圖片來源:新京報

走出聚居地後很難保持母語

赫哲語的瀕危處境,在劉蕾看來,與他們民族人口少不無關係。

赫哲族主要分布於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交匯處,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赫哲族人口只有5354人。

「我們人口少,大部分與漢族人通婚。交流肯定要說漢語,赫哲語說得就少了。」劉蕾說。

孫宏開說,雜居的少數民族語言更加容易走向瀕危,湖南桑植白族也證明了這一點。桑植白族保留了白族的很多習俗,但是不會說白語。

如今,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人選擇走出去。走出去的人,保持母語更加艱難。

李松梅老家的哈尼族村落,據她介紹,年輕人大部分出去打工,他們有的將孩子直接帶去,有的是孩子放假時去一兩次。「城市對孩子們衝擊很大,去了之後就不說哈尼語了,覺得土。我跟他們說哈尼語,他們就用漢語回我。」李松梅說。

所有的受訪者還提到一個原因,就是媒體發達,帶來普通話普及。

「社區比較封閉的時候,保持母語很容易。隨著廣播、電視、網絡的傳播,自然而然就習得了漢語。」不過,孫宏開認為,「少數民族語言消亡的原因很複雜,很難一概而論。」

文字成為語言保護的「密碼」

在孫宏開看來,語言本身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承載了族群幾千年的文化現象。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知識系統。語言是傳承這套知識的載體。如果保護不及時,語言消失了,知識也就消失了。

身為人大代表的劉蕾,做了很多調查,也提了一些建議,劉蕾的想法就是,「別在我們這代人手上,讓赫哲族文化消失」。

他們現在會排一些民族舞蹈,即使很小的孩子也會參加。魚皮服飾、魚骨紀念品的製作和民族旅遊,讓劉蕾的鄉親看到實實在在的收益,激勵了他們學習民族文化。

王峰、李松梅和他們的同事,則會舉辦各種語言培訓班,甚至利用微信群學習語言。

李松梅和普亞強建立了「哈尼文學習QQ群、微信群」,群裡吸引了一批熱愛本族語言文化的年輕人。他們已經能夠熟練使用哈尼文記錄自己民族的傳統詩歌與民間傳說故事等。

在王峰老家,大理白族自治州,一些學校每周會加一節民族語言的課程。

在這些保護行動中,文字成為拯救語言的密碼。

歷史上,大部分民族是沒有自己文字的。極少數民族,用漢字轉寫,如古壯文、老白文等。新中國成立後,上世紀50年代,為部分少數民族創立了自己的文字。1957年,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哈尼文創立。但是,當時政策時間很短,1958年創立的白文並沒有得到國務院批准。

2013年雲南省出臺《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條例》,成為出臺該意見的第一個非自治區省份。條例承認了14個少數民族使用的22種文字,白文成為其中之一。

「條例影響挺大,那以後做任何工作都有法律依據了。」王峰說,「因為大部分人有英文和拼音基礎,四五天就能全部學會。手機發送也方便,我們還製作了雙語言表情包。湖南和貴州的白族,學習熱情也很高。」

據他介紹,他們現在鼓勵一些民間藝人用拼音白文記錄。「這些民間藝人,會唱很多民族故事。他們之前記音都是用的老白文,很少有人能看懂了。現在我們鼓勵他們用拼音白文來記音,這樣有利於流傳。」

「語保工程」為大家留住鄉音

除了民間課程,地方政府也在行動。

雲南民族大學從2012年起,每年都會定向招收哈尼語專業的學生。這是紅河州政府與雲南民族大學的合作辦學項目,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支系的哈尼族學生進入雲南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進行本科教育學習,他們畢業後成為哈尼語保護傳播的重要力量。

「國家隊」的加入,則讓少數民族語言保護的力量瞬間壯大起來。

2015年,我國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這是繼1956年開展全國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普查以來,我國語言文字領域又一個由政府組織實施的大型語言文化國家工程。

「每種語言記錄3000個常用詞、100個句子和400分鐘的文化典藏。」孫宏開介紹說,三年來取得的效果是很明顯的。

去年,語保工程已按計劃完成81個少數民族語言(含瀕危語言)調查點、53個漢語方言(含瀕危方言)調查點和32個語言文化調查點的工作任務。

當然,任務依然艱巨,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曹志耘接受採訪時說,800多個調查點尚未啟動,東南地區方言極為複雜,設點多、難度大,今後的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除了這樣單純記錄保護外,傳承更重要。」孫宏開認為,應該成系統地保護每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化。他花8年時間編纂的《白馬大詞典》,就包括中藥、農耕、紡織等各個子系統。

「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本民族的人和語言學家共同努力,讓語言更好地傳承下去。」孫宏開說。

(責編:劉辛未)

相關焦點

  • 中國有130種語言仍在使用 漢語全球影響力第六
    新華網南寧7月11日電 中國方言權威研究機構的語言學專家10日表示,即使在全球化時代和區域經濟發展的衝擊下,中國130種各民族語言仍然得以在13億人口中傳承和發展。
  • 瀕危語言,消失的文化多樣性
    谷歌日前推出了「瀕危語言」項目,旨在拯救3000多種正逐漸消失的語言。該項目負責人稱:「語言的消亡意味著珍貴的科學和文化信息的流失,與物種的滅絕毫無二致。保護瀕臨消亡的語言是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一步。」
  • 用聲音拯救瀕危語言 《你好,AI》科大訊飛千裡尋「音」
    在第二集《我用AI修文物人工智慧復活千年歷史》的記錄中,一名科大訊飛研究院多語種研究員遠赴邊遠地區採集滿語數據,用聲音留存歷史的故事令人動容,也讓我們看到了人工智慧對拯救瀕臨語言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據表明,世界範圍內,平均每兩周就有一種語言消失。在我國,隨著普通話的普及,一些少數民族語言、方言等弱勢語言已經瀕臨滅絕。以滿語為例,每一億個中國人中,只有一人能夠熟練掌握這種語言。
  • 一個人去世就帶走一種語言?該拿什麼拯救你——瀕危語言
    語言學家們不得不帶著焦慮和悲哀感嘆:瀕危語言消失的速度,甚至超過了瀕危的動植物!語言學成為了一門看著自己逐漸消亡的學科!正因為這種緊迫的局面,2019年被定為「國際本土語言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發布了以「保護語言多樣性」為主題的文件——《嶽麓宣言》,呼籲國際社會保護和促進世界語言的多樣性。
  • 秘魯通過製作新聞節目等方式拯救其國內瀕危語言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法新社2月7日報導,通過使用一些特定本土語言播報新聞節目等方式,秘魯為拯救其境內所存在的瀕危語言正展開行動。據報導,秘魯曾是古印加帝國的搖籃,但是自淪為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後,西班牙語成為主要語言,秘魯很多本土語言遭到瀕臨消亡的危險。
  • 全球約2500種語言面臨滅絕 聯合國呼籲救瀕危語
    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但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19日發布最新數據警告說,全世界大約2500種語言面臨滅絕。  聯合國呼籲各國共同努力,拯救瀕危語言。  語言瀕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說,全世界現存的6000多種語言中,大約2500種語言瀕臨滅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等級量表顯示,538種語言面臨極度滅絕危險,502種語言面臨嚴重滅絕危險,632種有確切滅絕危險,607種存在滅絕可能。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嶽麓宣言》助力拯救瀕危語言
    中新網北京2月22日電(楊雨奇)21日,教育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在北京舉行發布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個以「保護語言多樣性」為主題的永久性文件——保護與促進世界語言多樣性《嶽麓宣言》正式發布。
  • 多語言的歐洲國家:語言瀕危靠中國人拯救,當地風景美如畫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一種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如果一個人精通多種語言,那麼很多人都會對他刮目相看,畢竟能夠掌握多種語言是十分不易的事情,而且一個人會多種語言的話,走到天南地北都不擔心溝通不暢等問題了。不過,你以為只有人才會多種語言嗎?
  • 語言學家創建"有聲字典" 記錄世界8種瀕危語言
    楊孝文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不朽的聲音」計劃旨在記錄世界各地的瀕危語言。根據參與這項計劃的語言學家的發現,世界上共有8種語言瀕於「滅絕」。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的美國科學促進會年度會議上,語言學家大衛-哈裡森和格雷戈裡-安德森公布了「不朽的聲音」計劃建立的在線字典。迄今為止,這個在線字典共收錄了超過3.2萬個詞彙和超過2.4萬段說本族語言人的音頻資料。
  • 中國建設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保護瀕危語言
    事實上,在一線城市,普通話已經逐漸取代方言,成了人們使用的主要語言。與此同時,年青一代的城市居民也開始逐漸遺忘了屬於他們的方言土語。為了保護這些正在消失的語言,教育部正在組織推動建設「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近日,中國日報記者專訪了主管該項目的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的司長張浩明。
  • 中國的瀕危語言保存和保護
    巧合的是,在美國,資深語言學家Peter Ladefoged發表了《關於瀕危語言的另一種看法》(15)的文章,對Hale、Krauss等人提出的語言瀕危問題也表示不贊同。不過,中國語言學家對瀕危語言的態度並沒有出現Peter Ladefoged和Hale等學者那樣的批評和反批評辯論。
  • 瀕危語言丨您可能從未聽說過的四種語言
    據估計,當今世界正在使用的語言有7117種。其中大約有40%被認為瀕臨滅絕,並且正在迅速消亡。事實上,每14天就會有一種語言消失。到本世紀末,不論哪種語言,都有一半以上將滅絕。每一種語言的消亡,寶貴的歷史和文化特徵也隨之消亡。
  • 值得關注的中國瀕危語言
    語言瀕危是一種全球現象。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布的《全球瀕危語言分布圖》,在全世界現存的6000多種語言中,有一半以上的語言瀕臨消失的危險。  中國雖然不在語言瀕危的熱點地帶,但至少也有數十種語言處於瀕危狀態。UNESCO將西南地區、東北地區、陝晉黃河中遊地區列為中國瀕危語言最集中的地區。
  • 民族瀕危語言如何保護?
    擁有1900萬少數民族人口的廣西,採用現代技術手段,通過真人朗讀單詞、詞組、講故事、日常對話等形式,實地採集並建立真實語音及其轉寫文本的語料庫,長期保存少數民族瀕危語言。像看動漫一樣,就能了解少數民族語言。
  • 聯合國發布全球瀕危語言地圖 18種面臨滅絕
    18種聯合國所列的極度瀕危語言在地圖上的分布(第一張)(圖片來源:國際在線)18種聯合國所列的極度瀕危語言在地圖上的分布(第二張)(圖片來源:國際在線)中廣網北京5月22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8時19分報導,據美國媒體報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日前發布了最新的
  • 中國有130種語言在傳承 漢語全球影響力第六
    中國方言權威研究機構的語言學專家10日表示,即使在全球化時代和區域經濟發展的衝擊下,中國130種各民族語言仍然得以在13億人口中傳承和發展。  記者從中國社科院方言研究所、全國漢語方言學會與廣西文科中心在桂林聯合舉行的全國漢語方言學骨幹高級研修班上獲悉,2011年末,揭示最近20多年來中國語言發展狀況和趨勢的《中國語言地圖集》將出版問世。  根據全球語言學家的調查統計,全世界有6000多種語言,其中瀕危語言有2500多種,而中國包括漢語在內有130種語言,這130種語言被中國的13億人口使用。
  • 我國瀕危語言保護的困境與出路
    語言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工具與載體,反映了特定地區的生態特徵與人們認知世界的獨特視角。作為一個多方言、多語言、多文化的國家,中國的語言資源相當豐富。但經濟、文化佔優勢地位的語言的「黑洞效應」,使語言多樣性面臨威脅,導致了越來越多的語言瀕危,甚至瀕臨滅絕。據研究統計,當前我國處於瀕危狀態的語言已達20餘種,其中,使用人數在千人以下的語言有15種。預計在未來的20年到50年之間,將會有20%的語言不復存在。
  • 瑞士是多語言國家,其中的瀕危語言靠中國人拯救
    看吧,地處德、法、意3種主要歐洲文化的交界處,瑞士想不受影響都難。接下來,我們盤點一下瑞士人民使用的語言都有哪些吧!在瑞士,一個家庭的成員同時使用3、4種語言的現象並不稀奇,只是在我們看來,的確感覺不可思議。在德語、法語、義大利語、拉丁羅曼語這四種官方語言中,最讓瑞士人擔心的就是拉丁羅曼語,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大多住在山區,使用的人也逐漸減少。而為了保護這個小語種,瑞士在1938年的全民投票中以92%的贊同票,將拉丁羅曼語做為瑞士的第四種官方語言。
  • 俄羅斯等請求將16種動植物加入《瀕危物種公約》目錄
    人民網4月3日訊 據聯合國網站消息,尼加拉瓜、巴基斯坦和俄羅斯聯邦政府已向《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秘書處提出請求,希望將包括高價值木材、哺乳動物和鳥類在內等16種動植物加入《瀕危物種公約》目錄。 俄羅斯聯邦在向《瀕危物種公約》秘書處提出的請求中,希望將蒙古櫟、水曲柳兩種珍貴木材列入《公約》附錄三。
  • 90%人類語言即將消失 網際網路加速語言滅絕
    再過41年,90%的人類語言將消失!近日,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著名詩人羅慶春做客 《成都故事百家談》,語出驚人,並提出希望建一座「語言博物館」。全球3%人口說96%的語種「全球6000多種語言中至少有3000多種面臨消失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