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瀕危語言如何保護?

2020-12-07 環球網

擁有1900萬少數民族人口的廣西,採用現代技術手段,通過真人朗讀單詞、詞組、講故事、日常對話等形式,實地採集並建立真實語音及其轉寫文本的語料庫,長期保存少數民族瀕危語言。像看動漫一樣,就能了解少數民族語言。(中新社南寧1月18日)

廣西地處西南邊陲,境內生活著壯、漢、瑤、苗、侗等12個世居民族和其他44個民族成份,少數民族人口約1900萬人,佔總人口的37.9%。由於時代發展等原因,廣西的多種少數民族語言也面臨瀕危。作為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 廣西加大力度採用現代技術手段「搶救」少數民族瀕危語言所做的努力值得讚賞。但要拯救瀕危的廣西少數民族語言,需要保存更需要使用,尤其需要廣泛發動各族群眾一起參與。

首先是要大力宣傳搶救民族語言的重要性。搶救語言就是搶救文化,「一種語言的消失不亞於一個物種的消失!作為人類活化石的少數民族瀕危語言應該引起社會的足夠關注。」民族語言和地方方言是一個民族和一個地方最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語言和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載體,語言和文字消失了,文化也就消失了。因此要大力宣傳保護和拯救民族語言文字的重要性。

其次是認真落實法律保護民族語言文字的規定。多年來,我國為了推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範化、標準化及其健康發展,促進各民族、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在推廣普通話和規範漢字取得很大成效,但同時也應要注意到,要落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落實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對民族語言文字的保護和發展的法律規定。

再次是要推動對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和普及。發展民族地區的雙語教學、推行少數民族語文水平考試、發行民族文字報紙、開播民族語廣播電視節目、放映民族語言電影譯製片,編撰發行好《壯漢詞彙》、《壯漢詞典》、《壯文社會用字規範手冊》等各民族詞典詞彙工具書。積極推進建設中國少數民族瀕危語言有聲資料庫。

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最重要的是讓本民族的人民廣泛使用。只有在生活中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才是活的語言文字。在目前城鄉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信息技術、網際網路等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給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帶來機遇和挑戰。要讓年輕一代的父母,既重視教孩子學好普通話及外語,也要重視教孩子學好本民族的語言文字,懂得方言土語,懂得民族文化的傳承。(新聞法眼)

相關焦點

  • 內蒙古搶救性保護人口較少民族瀕危語言
    新華社呼和浩特5月20日電(記者勿日汗)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了解到,內蒙古近日啟動鄂倫春語、鄂溫克語和達斡爾語語言文化大數據採集與平臺建設項目,搶救性保護這3個人口較少民族的瀕危語言。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是生活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人口較少民族,其中,人口最少的鄂倫春族全國總人口不足萬人。
  • 中國的瀕危語言保存和保護
    《中國青年報》《中國商報·新聞周刊》《北京科技報》《今日北京》等首都幾家報紙報導了我國語言瀕危現象,把此前只在學界關注的問題展現在大眾面前,發出了傳統語言面臨消亡的警示。2005年4月,在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省廣州市召開了主題為保護南方少數民族瀕危語言和文化的南方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研討會,(20)廣東省黨報《南方日報》和《南方網》作了報導。
  • 保護少數民族瀕危語言是對文明的傳承
    廣西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黨組書記盧獻匾22日介紹,力爭今年初步完成「廣西少數民族語言資源資料庫規範系統」建設。(2月22日 中新網)  語言不僅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是文明進步的標誌。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文化,保護少數民族瀕危語言就是對人類文明傳承的歷史擔當。廣西保護少數民族瀕危語言值得鼓掌稱讚。   保護瀕危語言,就是保護鄉愁記憶。
  • 我國瀕危語言保護的困境與出路
    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人口流動性的增強,越來越多的語言問題暴露出來,保護語言資源的多樣性,鼓勵保護與運用瀕危語言資源,實現語言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當今必須解決的重要課題。 我國瀕危語言保護所面臨的困境     我國一直致力於民族教育和民族語言的發展,現階段,瀕危語言的保護工作已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廣泛關注,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績,不少瀕危語言得到搶救性的記錄,一些語言在一定範圍內部分恢復了交際功能
  • 汪涵掏500萬保護方言,如何看待地方語言瀕危
    近日,汪涵掏500萬保護方言!據報導,知名主持人汪涵自掏腰包,只為了保護方言。應該如何看待這一行為呢?四十歲生日時,汪涵就開始思考將來與這個世界告別時的身份到底是什麼,不是明星,也不是節目主持人,他更希望人們記住他的是,一個語言保護者。
  • 少數民族瀕危語言保護調查 本民族語言你還會說嗎
    但是仫佬話我真的是一點都聽不懂,我曾經特意去找過仫佬族的老人,想聽他們講一些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但真的一句都聽不懂,完全沒有辦法交流。」  鋒暉認為,錫伯族現今還保留著對民族身份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還有對語言文字的傳承保護。「但融合也是歷史必然趨勢。」他覺得錫伯語似乎漸漸變成一種民族文化的象徵,失去原本的交流職能。
  • 中國建設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保護瀕危語言
    事實上,在一線城市,普通話已經逐漸取代方言,成了人們使用的主要語言。與此同時,年青一代的城市居民也開始逐漸遺忘了屬於他們的方言土語。為了保護這些正在消失的語言,教育部正在組織推動建設「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近日,中國日報記者專訪了主管該項目的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的司長張浩明。
  • 青海少數民族語言多樣性的保護與傳承
    青海少數民族語言多樣性的保護與傳承劉 松,羅雪娟(青海民族大學 外國語學院, 青海 西寧 810007)摘要:青海省是我國西北地區的一個重要省份,同時也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多民族的存在造就了青海少數民族語言的多樣性。國家和青海省對藏、蒙、土、撒拉等民族語言採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旨在減緩青海少數民族多樣性語言的流失速度。
  • 瀕危語言,消失的文化多樣性
    谷歌日前推出了「瀕危語言」項目,旨在拯救3000多種正逐漸消失的語言。該項目負責人稱:「語言的消亡意味著珍貴的科學和文化信息的流失,與物種的滅絕毫無二致。保護瀕臨消亡的語言是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一步。」
  • 值得關注的中國瀕危語言
    語言瀕危是一種全球現象。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布的《全球瀕危語言分布圖》,在全世界現存的6000多種語言中,有一半以上的語言瀕臨消失的危險。  中國雖然不在語言瀕危的熱點地帶,但至少也有數十種語言處於瀕危狀態。UNESCO將西南地區、東北地區、陝晉黃河中遊地區列為中國瀕危語言最集中的地區。
  • 用聲音拯救瀕危語言 《你好,AI》科大訊飛千裡尋「音」
    然而,語言的意義除了作為交流工具而存在,更是民族文化和歷史的載體。每當一種語言走向消亡,同時遠離我們的還有綿延留長、用語言來傳承的人類文化遺產。人工智慧的出現,讓瀕危的弱勢語言又有了復活的可能。正如紀錄片中所描述的那樣,藉助人工智慧技術對瀕危語言的語句數據採集和運算,可以合成個體語言樣本,在沒有任何滿語相關數據的基礎上,人工智慧可以幫助尋找語言中不同尺度的音節語義之間的關聯和模式,在超強算力的伺服器的協同配合下,最終形成語音庫,實現語言的留存。
  • 中國130種語言大部分走向瀕危 「國家隊」加入拯救
    不過,孫宏開認為,「少數民族語言消亡的原因很複雜,很難一概而論。」文字成為語言保護的「密碼」在孫宏開看來,語言本身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承載了族群幾千年的文化現象。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知識系統。語言是傳承這套知識的載體。如果保護不及時,語言消失了,知識也就消失了。
  • 國際母語日:進一步推廣語言保護意識
    作者:葉慶林在第十六個「國際母語日」(2月21日)來臨之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日前發布了一個關於語言保護的重要文件,旨在進一步推廣語言保護意識,鼓勵其成員國制定全面的民族語言保護政策,促進人們在網絡空間使用多種語言,做好世界語言多樣性的保護工作。
  • 瀕危語言丨您可能從未聽說過的四種語言
    在國際社會中,拯救和復興瀕危語言的呼聲與日俱增。教科文組織,7000語言組織,瀕危語言活語言研究所和瀕危語言項目等組織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政府機構也經常參與保護當地語言的活動。挽救瀕危語言的組織工作一般由三個步驟組成。
  • 甘肅出版裕固語詞典 保護「沒有文字」的民族語言
    近日,由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發行了《東部裕固語漢語詞典》,使這一「有語言無文字」的少數民族口耳相傳的民族文化有了新的記錄工具。這是肅南縣繼雷選春編著的《西部裕固漢詞典》和安子俊、郎建蘭編著的《漢語西部裕固語對照詞典》之後,編纂的又一部少數民族語言詞典。
  • 應讓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得到充分發展
    一種民族語言文字的瀕危與消亡,意味著其所蘊涵的獨特民族文化將隨之消失。因此,我國不斷加大人力、財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開展了少數民族瀕危語言文化現狀調查研究工作,啟動了「中國少數民族瀕危語言文字資料庫」,建立了少數民族「雙語」環境建設示範區,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等,這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實施,使得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得到空前的保護與發展。
  • 雲南瀕危少數民族語言正在消失 會說苦聰語的不到10人 - 中國在線
    「雲南一些瀕危語言正在消失的趨勢很明顯」,第三屆語言瀕危社會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昨日在雲南民族大學召開,開幕式後該校民族文化學院院長劉勁榮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一些少數民族的語言日益受到衝擊,以致於瀕臨消亡。
  • 語言多樣性保護中國在行動
    在語言中,積澱著我們的價值觀、信仰及身份認同;語言還傳遞著我們的經驗、傳統與知識。語言多樣性反映了我們豐富多彩的想像力和生活方式。」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瀕危語言地圖(2018)》,在世界現存的約6700種語言中,有40%的語言瀕臨滅絕。當前,全球平均每兩周就有一種語言消失。  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曹志耘認為,語言越使用就越有活力,不用就會死亡。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嶽麓宣言》助力拯救瀕危語言
    中新網北京2月22日電(楊雨奇)21日,教育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在北京舉行發布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個以「保護語言多樣性」為主題的永久性文件——保護與促進世界語言多樣性《嶽麓宣言》正式發布。
  • 兩星期就會有一種語言消失 瀕危語言不用必死?
    加拿大人將微軟軟體改成了因紐特人的語言,比如「文件」寫成了「ini」,「主頁」是「pigiarvik」,「保存」則是「jaggajairli」。從網上看到和聽到自己的語言世界上一共有七千種語言,到本世紀末,至少一半會滅絕。也就是說,平均不到兩個星期就會有一種語言從地球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