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之道在於「求其放心」

2020-11-29 中國社會科學網

讀書、做學問,意義究竟何在?早在兩千多年前,孟子就給出了明確答案:「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在此,「放心」是兩個詞,「放」是指放逸、迷失,「心」則是指本心、本性。孟子將這個「心」命名為「良心」。具體而言,就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與這「四心」相對應的是「四德」:「仁、義、禮、智」。這「四德」是「四心」的外在表現,換言之,「心」為體,「德」為用。

孟子認為,這「四心」「四德」不僅是「人皆有之」,而且「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它並非是外在強加於我們的,而是我們本來就有的,只是後來逐漸放逸、迷失了。孟子舉了「牛山之木」來比喻我們的「心」是如何迷失的:「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牛山的樹木曾經很茂盛,但由於它在大都市的郊外,人們經常用斧子去砍伐它,這些樹木怎麼可能長久保持茂盛呢?類似的說法在佛教中也有,釋迦牟尼佛在《八十華嚴》中也說:「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見?」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只是由於在生活當中妄想執著,愚痴迷惑,這個本來就有的智慧便逐漸迷失了。

孟子篤行「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認為讀書、做學問,就是要把那個迷失的本心本性給找回來,如此而已。孟子還舉例說,「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孟子·告子上》)世人倘若有雞或者狗丟失了,都知道滿大街去找,而自己的良心丟失了、本性迷失了,卻不懂得將它找回來,真是不知輕重(「不之類也」)、令人迷惑(「惑矣」)。原因何在?因為雞或者狗等家禽家畜,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而那個本心本性,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人們看重那些具有實體形狀的事物,而輕視那些看上去虛無縹緲的東西。

這是一種思維慣性,也是缺乏智慧的表現。實際上,讀書人能夠貢獻給這個社會的,恰恰就是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智力或者智慧。所以,我們要通過研讀學習,通過寫有溫度的文章、做有良知的學問,將那個本心本性給找回來。而一旦找回來了,智慧自然會顯現,因為智慧不是外來的,它就是我們內在本來就有的,是本心本性的流露或者顯現。朱熹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源頭」指的就是內在的本心本性,「活水」則是智慧的流顯。

學問之道,在於「求其放心」,對於我們今天的學者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一方面,知行合一,學行並重。在中國古人看來,知和行本來就是一體兩面,恰如一個硬幣的兩面。王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傳習錄》)知的真切篤實就是行,行的明察精覺就是知,因此「知行不可分作兩事」。反觀今天有個別學者,將讀書、學術當作純粹工具性、技術性的事情,甚至將知與行完全割裂開來。這意味著,他所讀之書、所作之學問只是「借來」的,本質上只是收集信息、販賣信息,而他所寫所說,也只能是道聽途說。終有一天,他會發現,原來自己做的學問、寫的文章,對自己的人生徹底無益,對社會、對國家自然也毫無價值。

我們讀書、做學問,首先要保持真誠。一個人對經典真誠、對學問真誠,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真誠。作為學者,真誠就意味著要懂得知行合一,要做到學行並重,把做學問與做人結合起來。如此,一個人的人格層面才是整合的,這也是孔子之所以極為重視道德教育的原因所在。事實上,只有一個人格完整的人,才能做出真誠的學問,也只有在人格整合的前提下,那個內在的智慧才有可能生起。

另一方面,反躬自省,向內求取。孟子有一句名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意思是說,當我們做事情遇到了困難和挫折,或者人際關係出現了矛盾和危機,不要一味怨天尤人、苛責他人,而是要懂得自我反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實際上,這是一種很重要的思維轉向,因為,我們遇到任何問題,總是習慣於向外尋找原因,很難看到自己的問題。孟子就是教導我們,要打破這個思維慣性,一旦出現問題,遇到困難,要學會向內看、向內求,這是有德行的表現,也是智慧的表現。

莊子說:「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聖人貴精。」(《莊子·刻意》)世俗之人看重財利,廉潔之人注重名節,賢德之人崇尚志節,聖明之人追求道德修養的精粹純一。在莊子看來,前兩種人,或「重名」或「重利」,都是向外看、向外求的表現,而後兩種人,或「尚志」或「貴精」,則是向內看、向內求的表現。孟子說,學問之道,在於「求其放心」,那個「心」到底在哪裡?顯然,它不在外面,而是在裡面。所以,我們讀書、做學問,要懂得反躬自省,向內求取。最終的結果是,「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

學問之道,在於「求其放心」。這個「心」,在王陽明那裡,叫作「良知」;在老子那裡,叫作「道」;在慧能那裡,叫作「自性」。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諸家經典都在論述這個「心」,歷代的諸多智者也都在嘗試尋找這個「心」,只是表述不同而已。就此而言,「求其放心」,是中國傳統文化諸家學派的一個共通智慧。學問之道,在於求其「放心」,意味著回到「我固有之」的本心,展現自己「本來具足」的智慧。換言之,就是尋找自己、認識自己、回到自己,這是我們讀書、做學問的根本意義所在。同時,「求其放心」意味著「向內」看、「向內」求,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維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謝青松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辨難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孟夫子此句,依朱熹、張居正解其大意為:人有雞犬散放在外面,都知道收回來。人有心放失在外面,而不知道收回來。愚細思之,甚為疑惑,又似有不通之處。
  • 【一日一摘】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舍其路而弗由,放(1)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出處】  出自《孟子·告子上》  【作者】 孟子,中國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解讀】孟子說:"仁是人的本心;義是人的大道。
  • 孟子:學問之道 求其放心而已
    但古之聖賢,似乎早已為此準備好了一劑良藥。在《孟子》中,有言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這句話的意思十分簡明:學問之道沒有別的,只需要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來罷了。」所謂「本心」,是建立於孟子「性善論」基礎之上的「四端之心」。正是因為人有禮義及四端之心,才區別於禽獸。若只受生理驅使,那人與禽獸何異?
  • 經典有聲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學問之道沒有別的路可以走,唯一的路就是找回放失的本心。《離樓》上篇也有類似的說法。「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由,舍正路而不求,哀哉。」仁是我們最安逸的家園,我們在這個家園裡生活得很舒服,從那個家裡出來走的路就是正路,走別的路都是偏路。你舍著這麼好的宅子不住,放著這麼好的正路大道不走,可憐可悲!
  • 【古人這樣說】學問之道無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 孟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沈鵬 書法草書孟子語條幅吉林瀚華2011年冬季瑞雪騰龍迎春藝術品拍賣會成交價:¥33,600.00元「有私淑艾者」,就是靠品德和學問使別人私下學習的孔子這個老師,對孟子來說就是留下品德、學問讓孟子自己去學的,而孟子把書寫出來,留下他的品德、學問,後代的人也可以跟孟子學。我們不可能隨時都碰到好老師,所以有時候就只能跟古人學,跟外國人學,從書本上來學,這當然也是一種教育。孟子甚至還說過,我不屑於教一個人,哎,已經是教他了,就是以不教為教,這也是跟孔子學的。
  • 文化融合 | 學問之道無他,但求放其心而已
    中國古人告訴我們一句話:「學問之道無他,但求放其心而已。」什麼意思呢?就是做學問做幾十年,什麼是做學問,什麼樣的人是有學問的人?「學問之道無他,但求放心而已」,我們經常在生活當中會告訴自己的親人,我挺好的,你放心吧!爸爸媽媽你放心吧!父母也告訴孩子:你放心吧,我挺好的!  放心這是大學問。放心是什麼意思呢?
  •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
    太極拳的「靜」和「淨」        練太極拳,其次要做到靜和淨,這兩個字分別對應於太極拳對於身法和心意的要求。這也是太極拳三調的內容——調身、調息、調心。        先說說「靜」,太極拳講究寓動於靜,靜中觸動動尤靜,等等。
  • 守約:有人向陽明先生請教學問的根本之道,先生這樣回答
    陽明先生有一位滁陽的學生,叫劉韶,他跟隨先生學習心學日久,逐漸意識到自己之前的學問功夫太支離瑣碎了,雖然看似用功不少,但實則收效甚微。他將原因歸結為自己平日用功的地方太分散、太細枝末節——「自悔其平日所嘗致力者泛濫而無功,瑣雜而不得其要」。
  • 守約:有人向陽明先生請教學問的根本之道,先生這樣回答
    陽明先生有一位滁陽的學生,叫劉韶,他跟隨先生學習心學日久,逐漸意識到自己之前的學問功夫太支離瑣碎了,雖然看似用功不少,但實則收效甚微。他將原因歸結為自己平日用功的地方太分散、太細枝末節——「自悔其平日所嘗致力者泛濫而無功,瑣雜而不得其要」。
  • 學問之道,在於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知」就是學習的過程,「行」即是做事也是人格修煉的過程,這樣就把學問、道德、使命融合為一體,從此這一目標像一個燈塔一樣,成了文人學子的畢生追求。孔子也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古人「至於道」之用是一份擔當,這份擔當來自於對家國天下的深厚感情,來自對民族未來深厚的使命感。雖然也是用,但這種實用考量的是弘道,思量的是未來,是大公之用。相比於「公用」,今之為學便是「私用」,思量的是個人的安身立命。
  • 我的經商之道,沒有別的,求其放心而已
    李嘉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商業奇才,他在自傳中說,我的經商之道沒有別的,只是求其放心而已。曾經有一位女學生請教李嘉誠先生的經商成功之道。這位女學生說,自己的家庭條件很一般,沒有大富大貴,沒有傲人背景,現在我就是一位普通大學生,畢業之後,與自己料想的生活差別比較大,也沒有掙到多少錢,與自己想像中的收入差得很遠,反正,自己過得不咋樣。
  • 雲中吟系列·放心
    其二者,為戰國孟子語,曰「求放心」,為宋儒之後儒生所推崇。《孟子·告子上》:「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認為,「本心」即「良心」,是人皆有之德天賦德性,是人之為善德根源;其所以「為不善」,並非本性有別,在於後天受「物慾」所蔽而喪失天賦「良心」所致。
  • 書劍訪談錄|孟子與他的「求放心」
    主要記錄了幾句孟子的名言,以及自我粗淺的理解——孟子談及的教育方式與他的「求放心」。好不好,湊合著看。歡迎斧正、留言與拍磚。所以,孟子又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大概是,君子採取正確方法進行學習深造,這是為了獲得自我體悟的知識,自我體悟得到的知識,才能掌握牢固,運用起來才能靈活自如。在孟子看來,真正好的老師,是讓自己覺悟的道理讓別人覺悟。覺悟,往往都是學習與實踐積累後的「宇宙大爆發」。
  • 學問之道,三昧為真
    學問之道,三昧為真李吉麟一昧恬靜論學;二昧習靜至學;三昧雅靜治學。《新唐書·陸象先傳》:「然其性恬靜寡慾,議論高簡,為時推向。」 宋 王安石 《題南康晏史君望雲亭》詩:「雲徐無心靜無滓, 史君 恬靜亦如此。」習靜至學。謂習養靜寂的心性。幽靜至學,南朝 梁 何遜 《苦熱》詩:「習靜閟衣巾,讀書煩几案。」
  • 從瑜伽和佛教達到孟子所言的求放心而已
    《學問之道,求其放心》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學問之道沒有別的什麼,不過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來罷了。這就是我們瑜伽和佛教所說的明心見性的境界。
  • 學問、學問,究竟怎麼學?怎麼問?
    什麼是學問之道?簡單地說,就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目標、準則及方法,古人稱為「道」。古人總是要思考或探索具體事情背後的「道」。筆者這裡講的「學問」,作為動詞是指學習和詢問(知識、技能等)。語出《易·乾卦·文言》:「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清顧炎武《日知錄·求其放心》:「夫仁與禮未有不學問而能明者也。」作為名詞是指知識、學識。《荀子·勸學》:「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 南懷瑾老師:孟子的養心修身之道
    孟子的養心修身之道本文摘錄自 《孟子與滕文公、告子》【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一般人對於「仁」的解釋為「博愛之謂仁」,這是韓愈的話,他的這一觀念,是來自墨子的「兼愛」思想。
  • 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求小康、求發展之道也
    文言文的妙處,在於古人給我們搭架起了一種思維哲學智慧的框架,我們可以以各種案例經歷去套用這一框架而得出不同的理解和感悟。這就是為什麼不同的人或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讀同一句文言文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國學大師在教育上提倡我們從小就要不問懂否地去誦背古書的原因。
  • 專訪|新竹交大前校長張懋中:求學問,需學問
    張懋中教授是那種「觀之儒雅,就之可親」的學者,但當談起他的研究經歷卻兩眼放光,在其文儒的外表之下透示出一份特別激動。現年68歲的張懋中是美國工程院院士、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的講席教授兼電氣工程系系主任,也是新竹交通大學的第 11 任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