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之道,在於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2020-12-11 靜賢說

先秦儒家向來提倡學與用相結合,到了明代,心學大師王守仁把學用一體、學以致用的為學思想進一步提煉豐富,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概念。「知」就是學習的過程,「行」即是做事也是人格修煉的過程,這樣就把學問、道德、使命融合為一體,從此這一目標像一個燈塔一樣,成了文人學子的畢生追求。

孔子也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 立志於弘道,心中依據於仁德,「遊於藝」就是用技藝才能來實現弘道的使命,這與知行合一的人格追求本是同根同源,是對生命的高度嚮往。

一談起學以致用,有人會覺得驚訝,這不就是當代的實用主義嗎?這話只對了一半,用是實用,這沒錯,帶上「當下」就錯了去了。當代學校教育的直接目標是找工作,秉持的是以工作為導向的教育方針,工作是什麼,就是固定的崗位。孔子說「君子不器」,而固定的工作正是孔子所厭棄的「器」。

古人「至於道」之用是一份擔當,這份擔當來自於對家國天下的深厚感情,來自對民族未來深厚的使命感。雖然也是用,但這種實用考量的是弘道,思量的是未來,是大公之用。

相比於「公用」,今之為學便是「私用」,思量的是個人的安身立命。想起某位人物多次飽含深情說起的一句話:一個民族總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換言講,「志於道」的大公之用就猶如這份仰望星空的情懷一樣,展望的是民族未來。為己之用看的是腳下方寸,關注的是自己一時的利益得失,兩者雖同稱之用,又怎能會一樣呢。

孔子說「君子不器」的本意是希望一個做學問的人,要學會一專多能,千萬不要迷失在自我經營的一片領域,應該把視野放大一些,讓胸懷再打開一些,立足於自己工作之時,應儘可能多了解多關注社會領域甚至整個人類的抉擇與命運。

「志於道」 是孔子一生的最高理想。志於道之人不會讓自己迷失在器的層面,這樣的人也必定精於「實用」。究竟什麼是實用?就是用到現實世界,便於實施操作的學問。孔子在談到詩教的時候,對學與用的問題,做過一個表態,他說: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

這就是說,孔子認為一個人即便能夠把《詩》三百篇全都背下來,可是若交給他政務讓他處理,他不能完成;出使四方各國處理外交事務,他又不能隨機應對,這樣,記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奚以為」就是又有何用的意思。

這個表態足可體現孔子對學與用問題的觀點看法。在他看來,如果學了不會用,即使學了再多也沒用,沒用之學不就是等於白學嗎。這觀點直接明了,如果再有人批評儒家是紙上談兵的學問、所培養也是不堪用文人之類的話,怕是說不過去的。

孔子是極反對學而不用、學不會用、學用脫節的學習形式的。當然,也不可迴避,從古至今書生意氣太重的文人儒生實在是太多了,對於這些,我想總不能怪罪到學問本身。那些個學富五車、卻又囿於理論疏於實踐的讀書人,不正是孔子所說的「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的那種人嗎,對這種記下了很多,做到的又很少的傢伙,他肯定既生氣也無奈。

在此,真心希望我們每個人能習得知識、學的本領去用到現實世界,也更希望懷有家國情懷的人多一些,唯有此,國家才有希望。

相關焦點

  • 學問之道在於「求其放心」
    讀書、做學問,意義究竟何在?早在兩千多年前,孟子就給出了明確答案:「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在此,「放心」是兩個詞,「放」是指放逸、迷失,「心」則是指本心、本性。孟子將這個「心」命名為「良心」。具體而言,就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 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融會貫通推動工作
  • 知行合一 學以致用
    中央和國家機關廣大黨員幹部認真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在學深悟透上走在前、作表率,在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上下功夫,把黨的創新理論不斷轉化為推動工作落實、促進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努力建設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模範機關。
  • 如何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就是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沒有解決好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技巧。一、要解決: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辦的問題。學習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概念、新事物的時候,一定要搞清楚它是個什麼性質的東西,它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是什麼,它上下左右的關聯物是什麼。
  • 【直通縣市區】石樓:學以致用 知行合一
    石樓縣委書記油曉峰要求,全縣各級各部門和廣大黨員幹部要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同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真正弄明白、領會透,努力做到學以致用
  • 堅持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實際成效
    堅持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實際成效 2020-11-20 15: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論語——學而篇之學而時習之(知行合一,樂教好施,韜光養晦)
    孔子說:「學習聖賢之道,又能夠經常實踐,豈不是令人很喜悅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請教,不是很快樂嗎?自己的道德學問有所成就,即使旁人不知道,心裡也沒有怨恨,這不正是一個君子的風範嗎?」學而時習之,講的是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 推薦一本改變思維的書,兼談「學以致用」與「知行合一」
    特別多的俗人總覺得讀書就是要學以致用,認為這是讀書最大的功用。對這種人,我一般都是建議他們去讀菜譜的:讀菜譜,哪怕只讀幾頁,也能很快做出好吃的菜品,這特別「學以致用」。好像大家都認為讀完一本書,了解了一些新知識,或者熟悉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全都不算學以致用。這簡直大錯特錯——難道改變頭腦,改變思維,不算「用」?
  • 孔子「志於學」的治學之道
    他對於宰予白天睡覺的行為予以嚴厲批評,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孔子鼓勵弟子要堅持不懈,不可淺嘗輒止。他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孔子還以「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精神鼓勵弟子,說:「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追求學問就好像永遠趕不上似的,學到一點知識還擔心失去。
  • 歷史鉤沉:知行合一,止於至善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提出的最有名的理論。那麼這麼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吧。知行合一是什麼王陽明的思想中典型的是「知行合一」。他首先強調人的活動是有目的、有意識的,即他說的「致良知」,但如何使人的主體與客體聯繫起來呢?
  • 活動| 5.30 建築學如何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哥大教授為你揭開其中奧秘
    活動 | 5.30 建築學如何學以致用,知行合一?你是否苦惱於無法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學以致用?你是否對建築領域的研究熱點和實踐經驗充滿好奇?5月30日,哥大全球中心邀請您參與關注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規劃與保護研究生院的線上活動,揭開建築學的神秘面紗。
  • 在於知行合一的理念超越,增加生活氣息,強化道德行為教育
    所以馬克思才說:"一個種的全部特殊性、種的類特性就是在於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有了大學生"自由的、自覺的活動",意味著他們與現實生活構成了互動關係,德性的培育具備了必需的條件,世界知名大學紛紛把大學生引入社會中進行道德教育的真實動機不外如此。
  • 書香法苑 | 格物致知,學以致用
    那時的我還小,只覺得其中文章枯燥乏味,略微瀏覽便棄之一旁,直到工作以後,偶然間看到領導書柜上的《毛澤東選集》,想起父親的話,又重拾翻閱,誰知這一看便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受益匪淺,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莫過於「格物致知,學以致用」。《禮記·大學》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簡單來說,格物致知就是考察事物,獲得知識。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要點在於行,在於知道之後去驗證求真
    王陽明為何成為中國心學大師,僅憑他創造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就可以奪得殊榮。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下知行合一和致良知。1知行合一王陽明認為,知行合一的要點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對於知行合一,另外一個特別需要我們學習的是,事上磨,即通過做事來磨練自我心性,提升自己的心智力,通過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處理好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充實自己的人生的同時,不斷提高完善自己。王陽明指出,心外無物,心即本體。人類的一切善惡美醜皆存於心,心是萬物事理的現實之體現,是萬物的現實影像之映射和外界之反饋。
  • 究竟什麼是「知行合一」你知道嗎?初解「知行合一」的含義
    王陽明: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知行合一)學傳統文化,懂修身養德,悟人生智慧。王陽明(明朝思想家,也叫王守仁)被後人評為「立功、立德、立言」的儒家聖人,他提出的「心學」集儒家、佛家學問之大成。其學遠承孟子,近繼象山,自成一派,影響由明代而及當世,風靡一時而傳播中外,其一生的學問可以概括為「知行合一」四字,被稱為當今人生修心、成功學的不二之選。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在於行,在於知道之後去驗證求真
    說起王陽明,大家應該並不陌生,他是中國的心學大師,憑藉創造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贏得了古往今來人的認可。那麼什麼是「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呢?今天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1、知行合一顧名思義,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王陽明認為,知行合一的要點不在於知,而在於行。
  • 南師語錄 ▏南懷瑾談王陽明之知行合一
    |知行的問題拉回來長話短說,剛才提到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家,我今天清楚明了地提出一位與我們本題有關的明朝大儒王陽明,他的本名叫王守仁,陽明是他的號。這位很有學問的大儒是浙江餘姚人,他的思想就是有名的陽明學說,影響非常深遠。
  • 鄭宗義:再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不過,當陽明的說法不斷受到質疑,特別是遭遇來自程朱理學強調知先行後觀點的挑戰後,他已將知行合一的思考伸展至道德以外其他的知,並主張知行合一是所有形態的真知,包括道德的知與其他的知,所共有的規範性知識結構。本文的目的是要為陽明這主張補充其知識論論證,並指出道德的知與其他的知的不同,不在於知行合一,而是在於知的性質、作用與來源。
  •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
    2009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知行合一」,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黨校網友發表署名程大中的《習近平治國思想中的「知行合一」》文章,「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核心思想,其含義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既倡導學習與立志,又倡導學以致用,崇尚實踐。
  • 世間洞明皆學問,多學多問學問來
    孔子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社會,古時經濟落後,科技不發達,孔子很喜歡讀書,可古那時候要讀的書也不是很多,自然,孔子就喜歡讀社會實踐之書,就是虛向別人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如此也就彌補了書籍少的不足,處處有學問。孔子為何有如此高深的學問和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