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談
王陽明之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思想
就是有名的陽明學說
影響非常深遠
…………………
|文藝復興時的明朝
明朝中葉,在正德、嘉靖、隆慶、萬曆這四個年號的一百年間,正是西元的十六世紀階段,歐洲文藝復興運動開始,由此而改變了西洋文明,而使人類歷史漸次進入世界性全球化。
其實中國的文化教育史,在這個階段的宋明理學,也有所改變,影響最大的就是王陽明一派學說的興起,甚至正式涵蓋了禪宗和道家的風氣而使之衰落。因此就有李贄(卓吾)及袁中郎三兄弟公安派文學的崛起,意在反擊王陽明等學派的猖狂。當時有人嘲笑明朝末期的理學家們,有「聖人滿街走,賢人多於狗」之譏。
至於陽明學說的是非高下,事屬專題,而且比較複雜,姑置不論。但我們須知道,陽明學說的「知行合一」、即知即行的說法,在他過世二百年後,卻被東方日本維新派完全接受,因此開啟了日本明治維新的一代,甚而反轉影響了我們推翻清朝的革命思潮。
|知行的問題
拉回來長話短說,剛才提到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家,我今天清楚明了地提出一位與我們本題有關的明朝大儒王陽明,他的本名叫王守仁,陽明是他的號。這位很有學問的大儒是浙江餘姚人,他的思想就是有名的陽明學說,影響非常深遠。
他在明朝的歷史上功業很大,也很了不起。他的學說影響到後來日本的文化革命明治維新,建立了這一百多年來的新日本,明治維新一開始採用的完全是陽明哲學,這在日本史及國際史上都很有名。
明治維新採用了陽明哲學的什麼觀點呢?「知行合一」,即知即行,即行即知。人的知識跟行為常常配合不起來,譬如剛才我提的故事,我那個朋友在路上被土匪打傷,沒有一個人幫忙,因此他深深感嘆人性是那麼不善良。是不是這樣?這個問題很嚴重。我想當時路人看到一定很同情他,也想幫忙,可是自己又想到:「會不會出事情?不曉得他是不是壞人?萬一我替他打了電話,等一下警察來了把我也抓去怎麼辦?」有這麼多的顧慮,就不敢了,這個善惡是非是這樣。知是知道,行卻做不到,即知即行是很難的。
|孫文學說的
「知難行易」與「知易行難」
講到知行的問題,在一百年前推動革命的孫中山也有他的哲學理論,你們沒有看過,叫「孫文學說」,裡面提出「知難行易」與「知易行難」兩個方面。譬如現在科學昌明,到今天我們都曉得電燈一按開關就行了,很容易,這是行易,但是電的來歷、電的原理你不知道,「知難行易」,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提出「知易行難」,理論很容易知道,像大家坐在這裡討論人性問題,人性怎麼來的?人怎麼會投胎變成人?人死後有沒有靈魂?有沒有天堂或地獄?有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未來有沒有一個生命?每個人心裡都有感覺,但是「行難」,永遠不知道。這是「知難行易,知易行難」。
|王陽明的《傳習錄》
迴轉來講陽明哲學,他在人生的教育作用上,提倡即知即行、知行合一,大大影響了中國明朝後期和後來日本的明治維新。我為什麼提到他呢?因為諸位問的問題,就是他所說的教育問題。王陽明的著作頗豐,最有名的一本書是《傳習錄》,講做人做事的學問,過去六七十年前在中國很流行,蔣介石先生在黃埔軍校也是講陽明學說,黃埔的同學每人身上都有一本《傳習錄》。我經常笑說,你們每人都有一本,但是大概沒有人好好翻過。
·錄自《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
|知行合一的影響
到了明武宗朱厚照的時代,已經是公元十六世紀的初葉,在中國文化史或哲學史上產生了一位名人王陽明,他本名王守仁,儒家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他在明代歷史上的事功,是以平定江西寧王「宸濠之亂」而出名。但在文化哲學史上,他是以「知行合一」的學說,影響當時和後世。最為突出的,就是東方的日本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之間明治維新的成功,便是接受陽明學說的成果。
因明治維新的影響,當清末民初,中國一般留學日本的學生,回國以後重新撿起陽明之學,作為革命救國的張本。並提倡研讀王陽明的《傳習錄》,乃至陽明的治兵語錄和曾國藩的家書等做典範,儼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前期的作風,用來抗衡由西方輸入的各種文化思想潮流,形成一代的悲劇,為現代歷史增添了太大的不幸。
|王陽明學說的由來
王陽明學說的由來,他開始也和南北宋時期一般儒家的理學家們相同,也是為了追求形而上道和入世致用之學相結合,先是由道家和佛家的一般學理入手,而且努力參禪靜坐,曾經發生有遇事先知的功能。但他卻能自知,神通妙用的特異功能還不是道,因此退而反求儒家的經學,別有深入之處。恰好碰著在仕途上和當權的宦官劉瑾結怨,被貶到貴州的龍場驛,以後更有進益。
總之,他後來心性學養的成就,如照朱熹所主張的道問學和陸象山所主張的尊德性來講,他也是以尊德性為本。而且更有與朱、陸不同之處,他在尊德性入道的同時,又特別強調以事功的實踐,與即知即行的良知良能相契合。
實際上,王陽明的學問造詣是由禪入儒、引儒入禪相結合,比宋儒朱熹的見地實在別有勝處。他是極力反對朱熹的四書章句之說,認為朱注的章句其禍害尤甚於洪水猛獸。因此,與當時宗奉朱熹學說、崇拜程朱學派的人,儼然對立。好在他有平寧王之亂的一段事功,震撼朝野,所以他在當時程朱學派的天下中還能立足,這也是並非偶然的事。
|知行合一
與歐洲的文藝復興
如果把明武宗時期和王陽明倡導知行合一儒家理學的時期,與西方歐洲歷史文化作一對照,那也正是公元1517年到1561年之間,德國人馬丁·路德開始從事宗教革命的同一時代。除此之外,這一時期(十六世紀)也正是西方在歷史文化上開始轉運的階段。如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生;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倡太陽中心及地動學說;維斯浦奇發現南美洲東岸;哥倫布發現中美洲;麥哲倫船夥遠航週遊世界一周成功:葡萄牙人到了廣東,租澳門為通商地,為近世歐洲人到中國的開始;葡萄牙人又到日本的種子島,首先掌握了東洋的貿易權;西班牙人徵服了墨西哥;英國女王瑪利登位,禁信耶穌教,接著是女王伊莉莎白即位,厲行新教;德國開宗教會議,重許信教自由,新舊教之爭結束;法國新舊教開始戰爭。
西方的歐洲,在這個時期所發生的這些事故,和我們雖然還遠隔重洋,說是沒有關係,卻是很有關係,所以也在此順便提起大家的注意。
|知行合一
影響了道家與佛家
至於明朝在武宗時期,王陽明的學說出現以後,同時也影響了道家和佛家出家的和尚、道士,也有向王陽明參禪學道的出家人。王陽明雖然不像宋儒那樣,左批佛,右批道,但對佛道兩方多少也有微言。不過,他和宋儒理學家相同,對性命之理,人生的生命之學,仍有存疑。他在晚年又研究道家的外丹,或者為證長生,結果因為服食信石(砒霜)中毒而歿。
我們對陽明學說的是非暫不評論。總之,在明朝三百年來,特別注重以朱注「四書」為主的儒學,影響所及,到了晚明時期,如對宮廷具有影響力的佛教大師憨山德清,便以儒佛道三教一致觀點,著有《中庸直指》以及《老子道德經解》《莊子內七篇注》等。稍後,他的再傳弟子蕅益法師,又有《四書蕅益解》等著作。
這些種種事實,都是說明由初唐公元627年起,到明末清初公元1644年間,有關儒佛道三家學說,卻已經歷紛爭了千餘年之久,由各自殊途而歸趨於一致,共同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才得匯流而集成。但也正如道家老子、莊子的觀點,「成者毀也」。由於西方的歐洲正從物質文明之中逐漸發展,促使唯物哲學思想的光芒正從地平線西面升起,在十六世紀以後,漸已東來了。
|杜威實用
主義與知行合一
民國八年(1919年),巴黎和會開幕。義大利法西斯蒂團成立。民國南北政府各派代表議和於上海。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兼教育家杜威在五四運動前期到中國任北京大學哲學教授,及北京高師教育研究科教育學教授。
杜威倡導實用主義及工具主義。認為經驗即生活;生活即應付環境;於應付環境中思想最重要,故思想即為應付環境的工具。應放棄研究虛玄的哲學,而以解決人生實際問題為主旨。其重要著作有 《學校與兒童》《思維術》《平民主義與教育》《試驗倫理學》《自由與文化》。他影響本世紀的美國及中國教育很大。美國人注重現實生活,就是杜威哲學教育的結果。從表面來講,重實踐與經驗,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有相同之處。但並不盡然。杜威主義只是當時教育上一副治標不治本的藥劑,得失是非及其流弊,尚須另作研究,並非人道教育的大經大法。
|朱舜水到日本
但在公元1644年前後,也就是順治初年時期,中國一位前朝的忠貞遺老朱舜水,為了反清復明而到日本乞師,兩次往返,達不到目的,便永遠留在日本,受日本朝野的尊敬,傳授儒家學理。從此而使日本文化的中心,幾乎盡成儒家學術的天下。
後來他們又接受了明儒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學說,更加尊重儒學。所以遇到西方歐美文明東來,要日本打破鎖國主義,敞開貿易的大門,他們就以「春秋」大義的精神,全國知識分子憤怒而起,提倡「尊王攘夷」的主張,為抵抗西洋外夷的侵略而自強。
·錄自《原本大學微言》·
|王陽明的知
有關這個知性,儒家王陽明的哲學講 「知行合一」。當年蔣介石先生,幾十年前黃埔同學都受他的教育影響,都在研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日本人也在研究。明朝的王陽明由禪宗跳出來創立宗派,他是浙江人,影響東方文化思想幾近五六百年,日本明治維新也受他的影響。蔣老頭子當年的威風同毛澤東一樣,他是校長耶,那個威權多大啊!但是,我在軍校講課時,拼命批評王陽明,一概不管。王陽明學過禪宗,也學過道,他也真悟了一些的!我說他只見到第六識,沒有見到第七識。
·錄自《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日本明治
維新與知行合一
楊仁山居士的父親,跟曾國藩是同學,這個一講一百多年了。那個時候洋文化來了,清朝要垮了,楊仁山居士的父親就推薦自己的兒子去找曾國藩。正好,慈禧太后派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到英國去做大使,開始中國的第一個國際外交。曾國藩看到楊仁山說,你跟我兒子一起到國外去吧。那個時候出國,不得了,不是留學哦,是做外交官,就這樣一起到了英國。
他到了英國以後,才接觸到佛學,在國內反而是不學佛的,而且反對佛教。後來一路跟隨曾紀澤轉到了日本,日本那個時候,正流行中國的學問。這裡告訴出家同學們,一定要注意,日本的明治維新,是靠中國什麼學問呢?王陽明的學問。王陽明是明朝儒家裡頭的禪宗,是最了不起的,中國文化叫「王學」。日本當時也推翻了舊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他們之所以有今天,用的是「王學」起家的。
|王陽明重視心性之學
現在講到王陽明,中間岔過來是要大家注意。王陽明年輕時也學佛;究竟是參禪,還是修天台宗什麼的,不知道,總歸他學佛,也學道家的。他靜坐得比我們一般出家的好多了,坐得有了眼通;他的朋友要來看他,半個月以前他就知道了,時候一到,他就去幾裡外等這個朋友。
「哎,你在這裡幹什麼?」
「我來接你啊。」
「你怎麼知道我會來?」
「我早就知道你今天會來。」
他常玩這個本事,道家、禪都玩得很好。最後忽然不玩了,他說,玩這些本事,只是自己「玩弄精神」而已。他是走禪宗明心見性的路線開始,最後他用儒家的話,講心性之學。
這個事情你們要特別注意,直到現在王學還影響中國,影響東方也非常大。所以到了明朝末年,很多和尚是跟著王陽明學禪的,就是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王陽明學問的重點是「即知即行,知行合一」,意思是說,我們能知之性,有個思想,有個知道,見聞覺知就是心。知道那個對的就該去做,不需要有分別去考慮,即知即行。日本人採用了他知行合一這個原則,融合了西方、東方文化,才有了明治維新,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因為時間關係,我只做簡單的介紹,王學還有個道理的,你們這幾位大師們,要特別注意啊!你聽了這個王學,將來接引知識分子、學者,你們就有本事啦!不然你講到禪宗,一提王學,什麼都不知道,那不行的啊!尤其你們年輕學白話教育出來的,這些都不知道,那是不可以的。
可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這一套在日本,卻起了這樣大的作用,成就了日本的明治維新,影響全世界文化思想;所以日本當年王學同佛學一樣,都非常流行。
·錄自《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海報 / 責編
神 丁
文字編輯
隱名氏
美術編輯
多米
特別說明
文字為'淨明學苑' 編輯組輯錄
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分享、
轉發、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