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語錄 ▏南懷瑾談王陽明之知行合一

2020-10-03 淨明學苑



南懷瑾談

王陽明之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思想

就是有名的陽明學說

影響非常深遠


…………………

|文藝復興時的明朝


明朝中葉,在正德、嘉靖、隆慶、萬曆這四個年號的一百年間,正是西元的十六世紀階段,歐洲文藝復興運動開始,由此而改變了西洋文明,而使人類歷史漸次進入世界性全球化。


其實中國的文化教育史,在這個階段的宋明理學,也有所改變,影響最大的就是王陽明一派學說的興起,甚至正式涵蓋了禪宗和道家的風氣而使之衰落。因此就有李贄(卓吾)及袁中郎三兄弟公安派文學的崛起,意在反擊王陽明等學派的猖狂。當時有人嘲笑明朝末期的理學家們,有「聖人滿街走,賢人多於狗」之譏。


至於陽明學說的是非高下,事屬專題,而且比較複雜,姑置不論。但我們須知道,陽明學說的「知行合一」、即知即行的說法,在他過世二百年後,卻被東方日本維新派完全接受,因此開啟了日本明治維新的一代,甚而反轉影響了我們推翻清朝的革命思潮。


|知行的問題


拉回來長話短說,剛才提到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家,我今天清楚明了地提出一位與我們本題有關的明朝大儒王陽明,他的本名叫王守仁,陽明是他的號。這位很有學問的大儒是浙江餘姚人,他的思想就是有名的陽明學說,影響非常深遠。


他在明朝的歷史上功業很大,也很了不起。他的學說影響到後來日本的文化革命明治維新,建立了這一百多年來的新日本,明治維新一開始採用的完全是陽明哲學,這在日本史及國際史上都很有名。


明治維新採用了陽明哲學的什麼觀點呢?「知行合一」,即知即行,即行即知。人的知識跟行為常常配合不起來,譬如剛才我提的故事,我那個朋友在路上被土匪打傷,沒有一個人幫忙,因此他深深感嘆人性是那麼不善良。是不是這樣?這個問題很嚴重。我想當時路人看到一定很同情他,也想幫忙,可是自己又想到:「會不會出事情?不曉得他是不是壞人?萬一我替他打了電話,等一下警察來了把我也抓去怎麼辦?」有這麼多的顧慮,就不敢了,這個善惡是非是這樣。知是知道,行卻做不到,即知即行是很難的。


|孫文學說的

「知難行易」與「知易行難」


講到知行的問題,在一百年前推動革命的孫中山也有他的哲學理論,你們沒有看過,叫「孫文學說」,裡面提出「知難行易」與「知易行難」兩個方面。譬如現在科學昌明,到今天我們都曉得電燈一按開關就行了,很容易,這是行易,但是電的來歷、電的原理你不知道,「知難行易」,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提出「知易行難」,理論很容易知道,像大家坐在這裡討論人性問題,人性怎麼來的?人怎麼會投胎變成人?人死後有沒有靈魂?有沒有天堂或地獄?有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未來有沒有一個生命?每個人心裡都有感覺,但是「行難」,永遠不知道。這是「知難行易,知易行難」。


|王陽明的《傳習錄》


迴轉來講陽明哲學,他在人生的教育作用上,提倡即知即行、知行合一,大大影響了中國明朝後期和後來日本的明治維新。我為什麼提到他呢?因為諸位問的問題,就是他所說的教育問題。王陽明的著作頗豐,最有名的一本書是《傳習錄》,講做人做事的學問,過去六七十年前在中國很流行,蔣介石先生在黃埔軍校也是講陽明學說,黃埔的同學每人身上都有一本《傳習錄》。我經常笑說,你們每人都有一本,但是大概沒有人好好翻過。


·錄自《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



|知行合一的影響


到了明武宗朱厚照的時代,已經是公元十六世紀的初葉,在中國文化史或哲學史上產生了一位名人王陽明,他本名王守仁,儒家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他在明代歷史上的事功,是以平定江西寧王「宸濠之亂」而出名。但在文化哲學史上,他是以「知行合一」的學說,影響當時和後世。最為突出的,就是東方的日本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之間明治維新的成功,便是接受陽明學說的成果。


因明治維新的影響,當清末民初,中國一般留學日本的學生,回國以後重新撿起陽明之學,作為革命救國的張本。並提倡研讀王陽明的《傳習錄》,乃至陽明的治兵語錄和曾國藩的家書等做典範,儼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前期的作風,用來抗衡由西方輸入的各種文化思想潮流,形成一代的悲劇,為現代歷史增添了太大的不幸。


|王陽明學說的由來


王陽明學說的由來,他開始也和南北宋時期一般儒家的理學家們相同,也是為了追求形而上道和入世致用之學相結合,先是由道家和佛家的一般學理入手,而且努力參禪靜坐,曾經發生有遇事先知的功能。但他卻能自知,神通妙用的特異功能還不是道,因此退而反求儒家的經學,別有深入之處。恰好碰著在仕途上和當權的宦官劉瑾結怨,被貶到貴州的龍場驛,以後更有進益。


總之,他後來心性學養的成就,如照朱熹所主張的道問學和陸象山所主張的尊德性來講,他也是以尊德性為本。而且更有與朱、陸不同之處,他在尊德性入道的同時,又特別強調以事功的實踐,與即知即行的良知良能相契合。


實際上,王陽明的學問造詣是由禪入儒、引儒入禪相結合,比宋儒朱熹的見地實在別有勝處。他是極力反對朱熹的四書章句之說,認為朱注的章句其禍害尤甚於洪水猛獸。因此,與當時宗奉朱熹學說、崇拜程朱學派的人,儼然對立。好在他有平寧王之亂的一段事功,震撼朝野,所以他在當時程朱學派的天下中還能立足,這也是並非偶然的事。


|知行合一

與歐洲的文藝復興


如果把明武宗時期和王陽明倡導知行合一儒家理學的時期,與西方歐洲歷史文化作一對照,那也正是公元1517年到1561年之間,德國人馬丁·路德開始從事宗教革命的同一時代。除此之外,這一時期(十六世紀)也正是西方在歷史文化上開始轉運的階段。如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生;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倡太陽中心及地動學說;維斯浦奇發現南美洲東岸;哥倫布發現中美洲;麥哲倫船夥遠航週遊世界一周成功:葡萄牙人到了廣東,租澳門為通商地,為近世歐洲人到中國的開始;葡萄牙人又到日本的種子島,首先掌握了東洋的貿易權;西班牙人徵服了墨西哥;英國女王瑪利登位,禁信耶穌教,接著是女王伊莉莎白即位,厲行新教;德國開宗教會議,重許信教自由,新舊教之爭結束;法國新舊教開始戰爭。


西方的歐洲,在這個時期所發生的這些事故,和我們雖然還遠隔重洋,說是沒有關係,卻是很有關係,所以也在此順便提起大家的注意。


|知行合一

影響了道家與佛家


至於明朝在武宗時期,王陽明的學說出現以後,同時也影響了道家和佛家出家的和尚、道士,也有向王陽明參禪學道的出家人。王陽明雖然不像宋儒那樣,左批佛,右批道,但對佛道兩方多少也有微言。不過,他和宋儒理學家相同,對性命之理,人生的生命之學,仍有存疑。他在晚年又研究道家的外丹,或者為證長生,結果因為服食信石(砒霜)中毒而歿。


我們對陽明學說的是非暫不評論。總之,在明朝三百年來,特別注重以朱注「四書」為主的儒學,影響所及,到了晚明時期,如對宮廷具有影響力的佛教大師憨山德清,便以儒佛道三教一致觀點,著有《中庸直指》以及《老子道德經解》《莊子內七篇注》等。稍後,他的再傳弟子蕅益法師,又有《四書蕅益解》等著作。


這些種種事實,都是說明由初唐公元627年起,到明末清初公元1644年間,有關儒佛道三家學說,卻已經歷紛爭了千餘年之久,由各自殊途而歸趨於一致,共同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才得匯流而集成。但也正如道家老子、莊子的觀點,「成者毀也」。由於西方的歐洲正從物質文明之中逐漸發展,促使唯物哲學思想的光芒正從地平線西面升起,在十六世紀以後,漸已東來了。


|杜威實用

主義與知行合一


民國八年(1919年),巴黎和會開幕。義大利法西斯蒂團成立。民國南北政府各派代表議和於上海。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兼教育家杜威在五四運動前期到中國任北京大學哲學教授,及北京高師教育研究科教育學教授。


杜威倡導實用主義及工具主義。認為經驗即生活;生活即應付環境;於應付環境中思想最重要,故思想即為應付環境的工具。應放棄研究虛玄的哲學,而以解決人生實際問題為主旨。其重要著作有 《學校與兒童》《思維術》《平民主義與教育》《試驗倫理學》《自由與文化》。他影響本世紀的美國及中國教育很大。美國人注重現實生活,就是杜威哲學教育的結果。從表面來講,重實踐與經驗,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有相同之處。但並不盡然。杜威主義只是當時教育上一副治標不治本的藥劑,得失是非及其流弊,尚須另作研究,並非人道教育的大經大法。


|朱舜水到日本


但在公元1644年前後,也就是順治初年時期,中國一位前朝的忠貞遺老朱舜水,為了反清復明而到日本乞師,兩次往返,達不到目的,便永遠留在日本,受日本朝野的尊敬,傳授儒家學理。從此而使日本文化的中心,幾乎盡成儒家學術的天下。

後來他們又接受了明儒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學說,更加尊重儒學。所以遇到西方歐美文明東來,要日本打破鎖國主義,敞開貿易的大門,他們就以「春秋」大義的精神,全國知識分子憤怒而起,提倡「尊王攘夷」的主張,為抵抗西洋外夷的侵略而自強。


·錄自《原本大學微言》·



|王陽明的知


有關這個知性,儒家王陽明的哲學講 「知行合一」。當年蔣介石先生,幾十年前黃埔同學都受他的教育影響,都在研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日本人也在研究。明朝的王陽明由禪宗跳出來創立宗派,他是浙江人,影響東方文化思想幾近五六百年,日本明治維新也受他的影響。蔣老頭子當年的威風同毛澤東一樣,他是校長耶,那個威權多大啊!但是,我在軍校講課時,拼命批評王陽明,一概不管。王陽明學過禪宗,也學過道,他也真悟了一些的!我說他只見到第六識,沒有見到第七識。


·錄自《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日本明治

維新與知行合一


楊仁山居士的父親,跟曾國藩是同學,這個一講一百多年了。那個時候洋文化來了,清朝要垮了,楊仁山居士的父親就推薦自己的兒子去找曾國藩。正好,慈禧太后派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到英國去做大使,開始中國的第一個國際外交。曾國藩看到楊仁山說,你跟我兒子一起到國外去吧。那個時候出國,不得了,不是留學哦,是做外交官,就這樣一起到了英國。


他到了英國以後,才接觸到佛學,在國內反而是不學佛的,而且反對佛教。後來一路跟隨曾紀澤轉到了日本,日本那個時候,正流行中國的學問。這裡告訴出家同學們,一定要注意,日本的明治維新,是靠中國什麼學問呢?王陽明的學問。王陽明是明朝儒家裡頭的禪宗,是最了不起的,中國文化叫「王學」。日本當時也推翻了舊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他們之所以有今天,用的是「王學」起家的。


|王陽明重視心性之學


現在講到王陽明,中間岔過來是要大家注意。王陽明年輕時也學佛;究竟是參禪,還是修天台宗什麼的,不知道,總歸他學佛,也學道家的。他靜坐得比我們一般出家的好多了,坐得有了眼通;他的朋友要來看他,半個月以前他就知道了,時候一到,他就去幾裡外等這個朋友。

「哎,你在這裡幹什麼?」

「我來接你啊。」

「你怎麼知道我會來?」

「我早就知道你今天會來。」

他常玩這個本事,道家、禪都玩得很好。最後忽然不玩了,他說,玩這些本事,只是自己「玩弄精神」而已。他是走禪宗明心見性的路線開始,最後他用儒家的話,講心性之學。


這個事情你們要特別注意,直到現在王學還影響中國,影響東方也非常大。所以到了明朝末年,很多和尚是跟著王陽明學禪的,就是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王陽明學問的重點是「即知即行,知行合一」,意思是說,我們能知之性,有個思想,有個知道,見聞覺知就是心。知道那個對的就該去做,不需要有分別去考慮,即知即行。日本人採用了他知行合一這個原則,融合了西方、東方文化,才有了明治維新,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因為時間關係,我只做簡單的介紹,王學還有個道理的,你們這幾位大師們,要特別注意啊!你聽了這個王學,將來接引知識分子、學者,你們就有本事啦!不然你講到禪宗,一提王學,什麼都不知道,那不行的啊!尤其你們年輕學白話教育出來的,這些都不知道,那是不可以的。


可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這一套在日本,卻起了這樣大的作用,成就了日本的明治維新,影響全世界文化思想;所以日本當年王學同佛學一樣,都非常流行。


·錄自《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海報 / 責編

神 丁

文字編輯

隱名氏

美術編輯

多米

特別說明

文字為'淨明學苑' 編輯組輯錄

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分享、

轉發、加關注

相關焦點

  • 南師語錄 ▏南懷瑾說王陽明之四句教
    …………………|在蔣介石前大膽批評王學有關這個知性,儒家王陽明的哲學講 「知行合一」。當年蔣介石先生,幾十年前黃埔同學都受他的教育影響,都在研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你們學禪,要參考王陽明的四句教,頭兩句:「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第三句話:「知善知惡是良知」,這個良知良能,是《孟子》裡頭提出來的。
  • 南師語錄 ▏南懷瑾說王陽明之故事
    王陽明之故事聽南師說王陽明的故事…………………01求 仙 求 道王陽明雖前庭後堂三拜緊跟,蔡蓬頭接著掉頭又走,王陽明又在後面跟,但卻找不到人了。我們再看漢武帝,這些歷史上的大人物和英雄,尤其是中國帝王、名士都喜歡學神仙,其實就是人性心中欲望的擴充。一個人到了事業地位的最高處,一切都滿足以後,唯一要求的是如何能不死。所以秦始皇、漢武帝都求神仙之術。漢武帝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雄才大略,這個稱譽,他當之無愧。
  • 南師語錄 | 南懷瑾說王陽明之良知說
    這是肯定地說,「知」,就是入德之門。「知」,便是明道悟道的最基本的作用。無知的,就如木頭石塊,與道無關了!以現代人來說,一個人,如果變成了植物人,他的些許反應,算是有知無知呢?或只是生理的反射而已呢?可以說,這還是一個存有爭辯的問題。人如死了,這靈知之性,究竟還存在不存在?這也還是一個重大的問題。即使不談這些問題,這一「知」,就是人性生命的第一因嗎?
  • 南師語錄 ▏南懷瑾說理學家
    |南懷瑾說理學家宋末如文天祥,雖未標於理學之門,然觀其所作《正氣歌》,足為其人格之崇高代表,從容就義,殉道以終,非學究天人之際者,其孰能之?明代如王陽明之功業彪炳史冊;此外,如李二曲、黃宗羲、顧炎武輩,其學養多從理學中陶冶而來,以成其充實光輝之美;故理學之陶鈞萬類,鼓鑄群倫,其功實不可及。
  • 知行合一 金句之王陽明
    21世紀是王陽明的時代,是心學的時代,不懂王陽明的心學,上網都不好意思和人聊天。我剛剛就是聊尬了,趕緊百度惡補了一下。 無數人看了無數本書,《知行合一王陽明》從1看到2,最後還是有些問號。 總結一下吧,讓大家惡補時高效一些。【兩個詞 + 四句話】 兩個詞:心即理、致良知。
  • 知行合一,大學生談王陽明
    陳來教授的《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與錢明教授的《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均強調王陽明的「致良知」思想源自「誠意」概念的逐漸延伸。董平教授的《論「知行合一」的四重向度》與李承貴教授的《「誠意」:欣賞與問道陽明心學的津梁》側重於論證「意」在「身」「心」「知」「物」中處於核心地位,故王陽明提出「誠意」思想。
  • 第四屆南師計劃獲選教師在南懷瑾家鄉浙江溫州揭曉
    9月21日,第二屆「桂馨•南懷瑾鄉村教師論壇」(以下簡稱「南師論壇」)在浙江溫州舉行。期間,第四屆「桂馨•南懷瑾鄉村教師計劃」項目(以下簡稱「南師計劃」)獲選及入圍教師名單正式揭曉,其中15位優秀鄉村教師獲選,3位優秀鄉村教師入圍。本屆論壇由桂馨基金會和南懷瑾文教基金會、 溫州南懷瑾人文公益基金會主辦,溫州南懷瑾書院承辦,大名城和愛心馨友捐贈支持。
  • 《2021王陽明心學日曆》:日積月累通曉知行合一智慧
    每日一句心學語錄,每月一則心學故事,日積月累通曉知行合一的大智慧!2021全新升級!4大人生主題,12則聖人故事,365句心學名言,每天都有新要點!知行合一王陽明作者度陰山講解!◆ 精挑細選全新心學語錄,每天都有新要點!◆ 裝幀全新升級,可攤平放置,更易於翻閱!◆《知行合一王陽明》作者度陰山大白話講解心學,句句都能懂!
  • 王陽明的心靈哲學:存本心,致良知,知行合一!
    ——孟子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子,後世尊稱王陽明,明代思想家和哲學家,創立陽明心學。王陽明12歲時問書塾老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答唯讀書登第耳,王陽明不認同,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一番對答,說明少年王陽明志在成為聖賢而非顯貴,這一志向指引了他的一生求索。
  • 道南雅集|緬懷南師:南懷瑾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在臺灣舉行
    魏盛博士、徐永生先生、張耀偉博士、薛亮先生、周品君女士分別做演講,各自分享、交流了參悟南懷瑾先生學術思想的心得。張耀偉博士代表大陸南懷瑾先生的學生,以現實生動的一個個故事,回顧了受南師教誨,參悟南師思想,並得到成長的心路歷程。同時,上海著名書畫家陳鶴良先生和張耀偉先生的書畫作品在此次活動中展出。
  • 南師語錄 ▏南懷瑾:有恆為成功之本
    南懷瑾:有恆為成功之本知者過之,愚者不及。無論是銜命而來,或是傳令而去,不是這段主題所在,沒有多大關係,不必多去談它。主題在有人問孔子,這個年輕人很不錯的吧?小小年紀就負了那麼大的任務,來傳達命令,一定是個能求上進的人吧!孔子答得很妙,他沒有說這個意見不對,而只是說,我只看到他在這個位置上,擔任這個職務;同時我也只看到他在那位老前輩的旁邊走來走去,是個侍從或助手。我只看到這兩點,他有沒有學問,是不是人才,我不知道。
  • 王陽明丨那些知行合一的至理名言,總是讓人振聾發聵
    他就是王陽明。王陽明留下的很多語錄,足以成為座右銘。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你看不見花的時候,雖然花還在,但是並不存在於你的眼中;當你看見花的時候,才會發現它的存在。簡樸而真摯的「格物」道理,卻被人有所誤解。
  •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
    2009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知行合一」,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黨校網友發表署名程大中的《習近平治國思想中的「知行合一」》文章,「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核心思想,其含義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既倡導學習與立志,又倡導學以致用,崇尚實踐。
  • 明理篤行丨王陽明留下的至理名言,才是知行合一的真知灼見
    他就是王陽明。王陽明留下的很多語錄,足以成為座右銘。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這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明事理、通道理、篤行之。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難,則其失之必易;其積之不久,則其發之必不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聖人之志,柴米油鹽醬醋茶是平民之願。可是無論身處高位,還是居於草莽,任何事兒得到的容易,沒有渾厚的積累,必然不能長久,更容易失去。
  • 南師語錄 ▏南懷瑾先生:讀書為了誰
    南懷瑾先生:讀書為了誰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今之學者為人。「古之學者為己」,古人為自己研究學問。「今之學者為人」,現在人為別人研究學問。這個問題就來了,從文字表面上看,可以說後世的人求學問,好像比古人更好,因為是不為自己而為人家,這是一種觀點。剛好昨天有一位同學,討論到這個問題。他寫一篇博士論文,中間有一段,引用了這兩句話,做東西文化的比較,就是持這種觀點。
  • 百年南師「落葉歸根」,溫州南懷瑾書院掛牌開放
    百年南師「落葉歸根」,溫州南懷瑾書院掛牌開放 澎湃新聞記者 葛熔金 2018-11-07 19:06 來源:澎湃新聞
  • 「南師講壇」首期:聽周瑞金講述他眼中的南懷瑾
    溫州新聞網訊(記者徐起)「南懷瑾先生是繼唐朝永嘉大師以來,溫州最具影響力的文化人,是當代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師。」11月17日上午,首期「南師講壇」在溫州南懷瑾書院設壇開講,《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周瑞金講述了他與南懷瑾的故事,以及他認識和了解的南懷瑾。
  • 南懷瑾辭世8周年紀念 傳承南師精神
    9月29日是一代國學大師、溫州著名鄉賢南懷瑾辭世8周年的紀念日。 大師遠去,精神永存。當天,南懷瑾家屬、家鄉樂清市代表、身邊工作人員、專家學者、社會賢達等相聚在溫州南懷瑾書院,共同追憶、緬懷南師遠去的身影和風範。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溫州市政協副主席、市文史館館長徐有平出席並講話。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
    多年來,筆者曾為王陽明「知行合一」說的這一本意及指向不懈陳言1,但「踐行」的說法始終是人們對王陽明「知行合一」說的一個基本歸類;而對現代社會來說,當人們將現實生活中建立在認知基礎上的政策、法規之類的觀念一併落實於「踐行」之後,「踐行」也就成為王陽明「知行合一」說之一種既無法分割也無法辯解的主要意旨了。但這等於是以王陽明所明確反對之程朱理學的知行觀來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 南懷瑾先生文化史觀述略講座在溫舉行 學者、親友講述他們眼中的南師
    溫州網訊 一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在學者、親友眼中是何模樣?又有何不同?7月18日,「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南懷瑾先生文化史觀述略」講座在溫舉行,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雷泉、南懷瑾之孫南品仁、原金溫鐵道開發有限公司辦公室經理馮大明等嘉賓共同講述他們眼中的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