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宗義:再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2021-01-10 中國社會科學網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Wang Yangming's Doctrine of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Acting

 

  作者簡介:鄭宗義,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

  原發信息:《學術月刊》第20188期

  內容提要:過往研究多認為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是闡述道德的知或良知。無疑,陽明在龍場之悟後所提出的知行合一及其後與門人徐愛的相關討論,是完全關於道德的知。不過,當陽明的說法不斷受到質疑,特別是遭遇來自程朱理學強調知先行後觀點的挑戰後,他已將知行合一的思考伸展至道德以外其他的知,並主張知行合一是所有形態的真知,包括道德的知與其他的知,所共有的規範性知識結構。本文的目的是要為陽明這主張補充其知識論論證,並指出道德的知與其他的知的不同,不在於知行合一,而是在於知的性質、作用與來源。

  Wang Yangming's doctrine of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acting(zhixingheyi 知行合一)has long been interpreting as an elaboration on his teaching of moral knowing(liangzhi 良知).It is true that the doctrine was about moral knowing when Wang first advocated after his philosophical awakening at Longchang("龍場")and the following discussion with his student Xu Ai.However,Wang deepened and extended the doctrine to cover not only moral knowing but also knowing other than moral,while facing different challenges especially those from Cheng-Zhu scholars who upheld the doctrine of knowing is prior to acting(zhixianxinghou 知先行後),resulted in the claim that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acting is the normative structure of all sorts of genuine knowing(zhenzhi真知),including both moral and other knowing.This paper aims to supplement for Wang his epistemological arguments for the claim and to show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oral and other knowing lie not on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acting,but on their nature,effect and origin.

  關鍵詞:王陽明/知行合一/知先行後/真知/知識結構  Wang Yangming/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acting/knowing is prior to acting/genuine knowing/knowledge structure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在他同時代的學者與門人及後來的研究者眼中都極富爭議。20世紀以來,中外學者對此的討論不少①,本文以再論為題,是自信有些新見,當然成功與否,得待方家指正。本文的論點是:(1)不少研究者認為陽明的知行合一是講「道德的知」或良知(moral knowledge or knowing),他雖以好好色、惡惡臭的知覺(perception)及知痛、知寒的感覺(feeling)作類比(analogy),又曾提及(道德的知以外)「其他的知」(other knowledge or knowing),但只徒添理解的混亂。本文反對這種說法,以為未能盡陽明知行合一說的底蘊。無疑,陽明在龍場之悟後所提出的知行合一及與徐愛的相關討論,完全是關於道德的知,但當他的學說不斷受到質疑,特別是來自程朱理學強調知先行後的觀點之後,他已將知行合一的思考伸展至其他的知,並自信知行合一是道德的知與其他的知所共有的知識結構(所謂知識結構,即使知識得以成立的條件)②,猶如知先行後在程朱理學中也是如此。下面我們將先考察陽明是如何論述與證立其他的知是知行合一的。(2)但即便如此,陽明仍十分清楚道德的知與其他的知有著根本的差異,此差異不在於知行合一,而是在於知的性質、作用與來源。故我們會接著考察道德的知與其他的知的不同以及它如何是知行合一的。(3)最後,本文會聚焦於知行合一之「合」字的意義,指出陽明早期講的知行合一,嚴格說來,應是知行「本」一(即知行本來是一事,或知行的本然狀態是一事),此則「合」字的(道德踐履的)工夫義不顯。一直要到他晚年提出致良知之後,「合」字的工夫義才明確起來。陽明的致良知不像有些學者說的已「與知行合一的思路不同」③,而是更加善化的演繹。

  為了方便下面的分析,讓我們先列舉陽明有關知行合一的主要論述。下面的討論將對各條文字立論的脈絡及涵義解說明白。

  a.此已被私慾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著你只恁的便罷。④

  b.故《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後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後別立個心去惡。……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飢,必已自飢了;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的本體,不曾有私意隔斷的。⑤

  c.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⑥

  d.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⑦

  e.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⑧

  f.某今說過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⑨

  g.今若知得宗旨時,即說兩個亦不妨,亦只是一個。(按:與e、f條相通)⑩

  h.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按:同d條)。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11)

  i.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12)

  j.只為後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併進之說。「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即如來書所云「知食乃食」等說可見,前已略言之矣。(按:此即f條講「對病的藥」)(13)

  k.此雖吃緊救弊而發,然知行之體本來如是,非以己意抑揚其間,姑為是說以苟一時之效者也。(按:同f條)(14)

  l.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15)

  m.夫「學問思辨行」皆所以為學,未有學而不行者也。如言學孝,則必服勞奉養,躬行孝道,然後謂之學,豈徒懸空口耳講說,而遂可謂之學孝乎?學射則必張弓挾矢,引滿中的;學書則必伸紙執筆,操觚染翰;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則學之始固已即是行矣。(16)

  n.篤者,敦實篤厚之意,已行矣,而敦篤其行,不息其功之謂爾。蓋學之不能以無疑,則有問,問即學也,即行也;又不能無疑,則有思,思即學也,即行也;又不能無疑,則有辨,辨即學也,即行也;辨既明矣,思既慎矣,問既審矣,學既能矣,又從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謂篤行,非謂學、問、思、辨之後而始措之於行也。是故以求能其事而言謂之學,以求解其惑而言謂之問,以求通其說而言謂之思,以求精其察而言謂之辨,以求履其實而言謂之行。蓋析其功而言則有五,合其事而言則一而已。此區區心理合一之體,知行並進之功,所以異於後世之說者,正在於是。(即m條所述之義)(17)

  o.學至於窮理至矣,而尚未措之於行,天下寧有是邪?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為學,則知不行之不可以為窮理矣;知不行之不可以為窮理,則知知行之合一併進而不可以分為兩節事矣。(18)

  p.吾子謂「語孝於溫清定省,孰不知之」,然而能致其知者鮮矣。若謂粗知溫清定省之儀節,而遂謂之能致其知,則凡知君之當仁者皆可謂之能致其仁之知,知臣之當忠者皆可謂之能致其忠之知,則天下孰非致知者邪?以是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於行,而不行之不可以為「致知」也明矣。知行合一之體,不益較然矣乎?(19)

  q.君子之學,何嘗離去事為而廢論說?但其從事於事為論說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談說以為知者,分知行為兩事,而果有節目先後之可言也。(20)

  r.所謂「生知安行」,「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說;若是知行本體,即是良知良能,雖在困勉之人,亦皆可謂之「生知安行」矣。(21)

  s.問「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須識我立言宗旨。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22)

  t.或疑知行不合一,以「知之匪艱」二句為問。先生曰:「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艱,行之惟艱』。」(23)

  u.又問:「孔子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知行卻是兩個了。」先生曰:「說『及之』已是行了,但不能常常行,已為私慾間斷,便是『仁不能守』。」(24)

  v.門人有疑「知行合一」之說者。直曰:「知行自是合一。如今能行孝,方謂之知孝;能行弟,方謂之知弟。不是只曉得個『孝』字『直』字,遽謂之知。」先生曰:「爾說固是。但要曉得一念發動處,便是知,亦便是行。」(按:與s條合看)(25)

  w.孟子云:「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謂良知也。孰無良知乎?但不能致之耳。《易》謂「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近世格物致知之說,只一知字尚未有下落,若致字工夫,全不曾道著矣。此知行之所以二也。(26)

  x.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覺,便是冥行,便是「學而不思則罔」,所以必須說個知;知而不能真切篤實,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學則殆」,所以必須說個行;元來只是一個工夫。(按:與i條合看)(27)

  y.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這一個工夫須著此兩個字,方說得完全無弊病。若頭腦處見得分明,見得原是一個頭腦,則雖把知行分作兩個說,畢竟將來做那一個工夫,則始或未便融會,終所謂百慮而一致矣。若頭腦見得不分明,原看做兩個了,則雖把知行合作一個說,亦恐終未有湊泊處,況又分作兩截去做,則是從頭到尾更沒討下落處也。(按:同g條,與h條合看)(28)

  z.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若知時,其心不能真切篤實,則其知便不能明覺精察,不是知之時只要明覺精察,更不要真切篤實也。行之時,其心不能明覺精察,則其行便不能真切篤實,不是行之時只要真切篤實,更不要明覺精察也。(按:與i、x條合看)(29)

相關焦點

  • 再論知行合一
    前回說到我們其實永遠無法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實現知行合一,但是,雖然一千個讀者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些當然都不可能是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但是,這些哈姆雷特難道就不是哈姆雷特了嗎?所以,我們其實可以順著陽明先生的思路得到我們自己的知行合一。
  •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
    2009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知行合一」,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黨校網友發表署名程大中的《習近平治國思想中的「知行合一」》文章,「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核心思想,其含義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既倡導學習與立志,又倡導學以致用,崇尚實踐。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的是什麼?
    這樣的認識其實已經誤解了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所要表達的真正意義。那麼,在心學之中,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說的是什麼?知行合一其實「知行合一」說的是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和行在王陽明那裡,並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是強調同一件事,也就是說
  • 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流行與解讀
    王陽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紹興人。他所開創的陽明心學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觀念,延伸發展了中國儒學,是我們越文化的精髓,到今天仍可資借鑑。近兩年,有個文化現象值得關注,那就是,研究王陽明的新書又漸次風行。
  • 宗師王陽明,知行合一的人生——《王陽明傳》
    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集陸九淵心學之大成,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孫中山評:「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北京大學楊立新教授則評:「真正的偉大,是像王陽明那樣的第一等人物,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這樣的人物。」
  • 《知行合一 王陽明》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王陽明》一書,是一部歷史類書籍,介紹的是我喜愛的一位聖人王陽明,此書作者度陰山。有句話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的聖人,或者說完人,兩個指的是孔子和王陽明,另外半個指的是曾國藩。王陽明何以與其齊名?王陽明是明朝一大學者,是心學的創始人,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知行合一」學說的踐行者。聖人理想王陽明很早就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大師張載所說的話,王陽明將其視為人生目標。
  • 王陽明:經世致用,知行合一
    在中國古代思想家群體中,王陽明是比較獨特的一個。在思想上,他以倡導「知行合一」、「致良知」,開創了中國思想的新境界。在事功上,他平定南中之變、平定寧王叛亂、平定西南邊疆叛亂,以儒者兼事功,為古來所少有。作為一個知行合一和經世致用的典範,在今天他的許多思想和經驗仍不過時。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在說什麼
    很久以前看明朝的那些事兒,知道了明朝有個很牛逼的人物叫王陽明,他創立的心學流派很厲害,從格物致知到致良知,對儒家思想有了很大的升華,具體的哲學理論我們不細說,我們就說一說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 我剛開始接觸格物致知這個詞語,很難理解格物是什麼,遇到了和王陽明一樣的問題,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前對著一根竹子幾天不吃不喝,研究到底怎麼個格物法,怎麼才算是把「物」「格」出來了呢。我也百思不得其解,古人所說的格物到底是什麼意思,是語意和現代漢語不一樣,還是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內涵?
  • 知行合一,大學生談王陽明
    根據紹興日報的報導:10月31日,作為2020陽明心學大會分論壇,「走近王陽明——首屆全國大學生知行合一傳習論壇」在紹興文理學院舉行。來自全國各地33所高校的大學生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陽明思想。這也是陽明心學大會首次面向大學生開設分論壇。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什麼意思
    流行的解釋是:知行合一說的是認識(「知」)和實踐(「行」)的關係,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僅僅是一方面,還要將之運用於實踐,就是知道了還要行,讓實踐和認識相統一,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達成修齊治平的目標。知行合一真是這個意思嗎?我的理解是:這個解釋完全錯誤!
  • 知行合一王陽明講活在當下的智慧
    知行合一王明陽的一生可以說歷經坎坷,他的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公告被忌、被誣陷謀反,可以說放在現在,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我們估計都鬱郁而死。然而,王陽明卻能積極的面對同時還越挫越勇走向了他人生巔峰。想了解王陽明的一生曲折之路可查看書籍《千古聖雄王陽明之悟道》在龍場,跟著他的人都相繼病倒,也只有他最後相安無事。
  • 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
    龍場時期的「悟道」,代表了陽明心學的初步形成,即從本體上悟得了「心即理」「心外無理」和「知行合一」之旨。 王陽明從正德三年(1508)春初到龍場,到正德五年(1510)春晉升廬陵(今屬江西吉安市)知縣,前後約經歷了兩年貶謫生活。
  • 王陽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有別於理論聯繫實際「知行合一」是王陽明首倡的學說,是他「龍場悟道」之後第一期思想創新的精髓。「知行合一」的「知」,首先是在「知識」意義上講的;所謂「行」,即是現實的行為實踐活動。人們很容易把「知行合一」理解為「理論聯繫實際」,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
  • 王陽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因此在王陽明那裡,「心即理」即是生命存在的意義本原。「心即理」的現實表達與體現,即是生存意義與價值的現實展開。換句話說,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並不是先驗賦予的,而是通過個體的現實生存過程來實現的。這顯然並不只是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正因為如此,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後,即開始宣講「知行合一」。
  • 李承貴:王陽明「知行合一」論五種旨趣
    五大旨趣的生成正將「知行合一」推向「本體」,而作為本體的「知行合一」是王陽明處理「知行關係」的根本原則,並由此顯示其豐富的理論意蘊和強烈的現實關懷。關鍵詞:王陽明;知行二分;知行合一;五種旨趣;本體 關於王陽明「知行合一」論,學術界已有可觀的成果,且不乏智慧的解釋與判斷。
  • 你理解的「知行合一」跟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真不是一回事!
    關於「知行合一」最常見的是觀點是基於《實踐論》的解釋:用實踐來檢驗真理,是的主觀認知符合客觀事實。將「知」歸結為主觀上的學識,將「行」歸結為外在的行為,以及導致的客觀結果。這樣理解「知行合一」並沒什麼問題,問題在於:這不是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
  • 酈波:五百年來王陽明(9)知行合一
    本期概要:隨著來聽王陽明講學的人越來越多,龍岡書院聲名大振,陽明心學甚至連貴州提學副使席書,都專程來龍場,聽王陽明講課。公元1509年,王陽明接受席書的邀請,到貴陽書院講學。在貴陽書院講學期間,陽明先生不僅憑藉淵博的學識、深刻的思想和獨特的人格魅力,徵服了莘莘學子,同時,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學說。那麼,悟得了「知行合一」的王陽明,第一時間興奮地給誰寫信,分享自己的新發現?除了王陽明,誰又是「知行合一」的第一相關人?
  • 《2021王陽明心學日曆》:日積月累通曉知行合一智慧
    知行合一王陽明作者度陰山講解!◆ 每月一故事:其實是王陽明心學案例合集!◆ 精美裝幀 王陽明真跡 全彩禮盒,收藏饋贈佳品!◆ 翻開本書,每天進步一點點,通曉知行合一大智慧!每個人都能在王陽明心學中尋找到智慧和力量。《王陽明心學日曆》從大量王陽明心學著作中,挑選出了365句對生活有用的心學金句,你不必花大把時間研究學習,只需在翻過一頁頁日曆的零碎時間裡,每天讀一句心學語錄,就能在日積月累中通曉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
  • 做到知行合一,像聖人王陽明一樣學習
    五百年前龍場悟道的王陽明,用他創立的「知行合一」這個詞,告訴你,你不是真的明白道理,你不是真的知道怎麼去做。 王陽明卻提出了獨特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愛徒徐愛曾向他提出疑問,說「如今人已知父當孝、兄當悌矣···乃不能孝悌。知與行分明是兩事。」就是說今天人們已知對父親必須孝順,對兄長必須敬重,可是實際上做到孝悌的人很少,這就說明,知道和做到是兩件事,怎麼合一呢? 王陽明回答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
  • 你可能不是真的明白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這個詞源於王陽明的心學,但細細想來,又覺不可思議,難道古聖先賢們都不知道知行合一,只有王陽明才知道?按照我們現代的人觀點,學習知識,用於實踐,實踐又能出真知,這不是很稀鬆平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