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不如意、不順的事情,那時的我們顯是那麼的煩躁不安。遇到誰都想發洩。然而我們知道這是不對的卻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
知行合一王明陽的一生可以說歷經坎坷,他的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公告被忌、被誣陷謀反,可以說放在現在,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我們估計都鬱郁而死。然而,王陽明卻能積極的面對同時還越挫越勇走向了他人生巔峰。想了解王陽明的一生曲折之路可查看書籍《千古聖雄王陽明之悟道》在龍場,跟著他的人都相繼病倒,也只有他最後相安無事。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王陽明面對這些事情是怎麼處理的:
知行合一王明陽在龍場那連年,也被瘴毒侵害,但卻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那時的他面對被貶並沒有悲悲切切、哀愁抑鬱。現代科學也表明,積極的情緒有助於身心健康,一個人的心態如何,他分泌出的激素就會怎麼樣。他是快樂的,那他分泌出的激素自然是有助於提升身體狀態。他是悶悶不樂哦,那他分泌出的激素也會隨著下降。
知行合一王明陽認為,保持身心舒暢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需要通過修養而獲取。那麼我們怎麼來養成修養呢?
王明陽說:「只存的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意思是,只要常存養此心,就能經常覺察到心的存在,這就是做學問。那些已經過去的事,想它有什麼益處嗎?那些還沒到來的事,想它有什麼益處嗎?這樣胡思亂想,只能白白丟失清明的本心。簡單來說,就是活在此刻,專注眼前的事情,不必胡思亂想。一個人想活的快樂,就要有這一種智慧:活在當下
心理學已經證明,如果一個人專注於某件事,他的身心就會處於一種和諧之中,進而引發出舒緩的喜悅感。
知行合一王陽明在龍場的時候,曾經打造過一個石棺。因為他在悟道的過程中,始終不能放下生死。於是王明陽決定:就當自己死了。然後就在石棺中打坐修身,潛心悟道,終於明白了「格物致知」的道理。這也就是怎樣尋找快樂?其實就是不斷放下自我的過程。人生最大的障礙是自己,如果不能放下自我、破除執著就很難獲得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快樂是一種忘我的境界,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王陽明曾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這裡所謂「人慾」,不是指正常的生活欲求,渴了喝水,餓了吃飯,冷了穿衣等等,而是指過度的貪慾。 因此,修養功夫就在一個「減」字上,適當減少那些過度的欲求,從而破除貪慾對心靈的裹挾。這樣我們的心靈就能回復到原本的良知了。只有節制欲望,讓自己在慾海中脫身,才能破除雜念,讓心靈沉靜下來,去做些有價值的事情。如此,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知行合一王陽明身後500年來,各個歷史時期都有許多第一等的人物把王陽明奉為自己的精神導師。陽明心學,為何受到這麼多傑出人物追捧?我個人認為,心學的價值在於它不是多麼高深的概念,而是簡便易行的哲學。王陽明坎坷的人生中激發出來的陽明心學也是實踐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