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陽明講活在當下的智慧

2020-10-18 會飛的豬wsxy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不如意、不順的事情,那時的我們顯是那麼的煩躁不安。遇到誰都想發洩。然而我們知道這是不對的卻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

知行合一王明陽的一生可以說歷經坎坷,他的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公告被忌、被誣陷謀反,可以說放在現在,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我們估計都鬱郁而死。然而,王陽明卻能積極的面對同時還越挫越勇走向了他人生巔峰。想了解王陽明的一生曲折之路可查看書籍《千古聖雄王陽明之悟道》在龍場,跟著他的人都相繼病倒,也只有他最後相安無事。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王陽明面對這些事情是怎麼處理的:

知行合一王明陽在龍場那連年,也被瘴毒侵害,但卻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那時的他面對被貶並沒有悲悲切切、哀愁抑鬱。現代科學也表明,積極的情緒有助於身心健康,一個人的心態如何,他分泌出的激素就會怎麼樣。他是快樂的,那他分泌出的激素自然是有助於提升身體狀態。他是悶悶不樂哦,那他分泌出的激素也會隨著下降。

知行合一王明陽認為,保持身心舒暢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需要通過修養而獲取。那麼我們怎麼來養成修養呢?

王明陽說:「只存的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意思是,只要常存養此心,就能經常覺察到心的存在,這就是做學問。那些已經過去的事,想它有什麼益處嗎?那些還沒到來的事,想它有什麼益處嗎?這樣胡思亂想,只能白白丟失清明的本心。簡單來說,就是活在此刻,專注眼前的事情,不必胡思亂想。一個人想活的快樂,就要有這一種智慧:活在當下

心理學已經證明,如果一個人專注於某件事,他的身心就會處於一種和諧之中,進而引發出舒緩的喜悅感。

知行合一王陽明在龍場的時候,曾經打造過一個石棺。因為他在悟道的過程中,始終不能放下生死。於是王明陽決定:就當自己死了。然後就在石棺中打坐修身,潛心悟道,終於明白了「格物致知」的道理。這也就是怎樣尋找快樂?其實就是不斷放下自我的過程。人生最大的障礙是自己,如果不能放下自我、破除執著就很難獲得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快樂是一種忘我的境界,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王陽明曾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這裡所謂「人慾」,不是指正常的生活欲求,渴了喝水,餓了吃飯,冷了穿衣等等,而是指過度的貪慾。 因此,修養功夫就在一個「減」字上,適當減少那些過度的欲求,從而破除貪慾對心靈的裹挾。這樣我們的心靈就能回復到原本的良知了。只有節制欲望,讓自己在慾海中脫身,才能破除雜念,讓心靈沉靜下來,去做些有價值的事情。如此,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知行合一王陽明身後500年來,各個歷史時期都有許多第一等的人物把王陽明奉為自己的精神導師。陽明心學,為何受到這麼多傑出人物追捧?我個人認為,心學的價值在於它不是多麼高深的概念,而是簡便易行的哲學。王陽明坎坷的人生中激發出來的陽明心學也是實踐的哲學。

相關焦點

  • 《2021王陽明心學日曆》:日積月累通曉知行合一智慧
    知行合一王陽明作者度陰山講解!◆ 每月一故事:其實是王陽明心學案例合集!◆ 精美裝幀 王陽明真跡 全彩禮盒,收藏饋贈佳品!◆ 翻開本書,每天進步一點點,通曉知行合一大智慧!每個人都能在王陽明心學中尋找到智慧和力量。《王陽明心學日曆》從大量王陽明心學著作中,挑選出了365句對生活有用的心學金句,你不必花大把時間研究學習,只需在翻過一頁頁日曆的零碎時間裡,每天讀一句心學語錄,就能在日積月累中通曉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
  •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是什麼一起領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終極智慧
    很多人都是在明朝王陽明心學說裡顯淺的闡述,看似很專業其實很表層,雖你說過開悟的條件應是最佳時而不是挫敗低谷時期易跑偏悟錯。可不是天生就帶開竅人生的人不經歷惡錯敗永遠不會去想這些問題,所以想努力開竅的人必定正身陷逆境的,如何建議這些人在學習知行合一在開竅問題上有所成效。
  • 王陽明:經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智慧,值得我們學習
    知行合一這門&34;雖然聽起來十分簡單,但其中卻蘊含著足以改變命運的道理。王陽明所說的&34;並不是簡單的知識,而是指人通過學習和實踐得到的良知——必須是符合道德標準的觀念和意識。俗話說知易行難,人們往往在利益的驅使下說一套做一套,像這樣&34;恰恰是王陽明最為反對的做法。王陽明悟道於貴州龍場,在當時是苗漢雜居的蠻荒之地,王陽明在當地收徒,並留下了&34;、&34;、&34;、&34;的四項教示,總結了求得良知的方法。
  • 《知行合一 王陽明》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王陽明》一書,是一部歷史類書籍,介紹的是我喜愛的一位聖人王陽明,此書作者度陰山。有句話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的聖人,或者說完人,兩個指的是孔子和王陽明,另外半個指的是曾國藩。王陽明何以與其齊名?王陽明是明朝一大學者,是心學的創始人,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知行合一」學說的踐行者。聖人理想王陽明很早就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大師張載所說的話,王陽明將其視為人生目標。
  • 「知行合一」中「致良知」,王陽明是如何發現和解說的?
    1952年農曆9月前,王陽明一直把「存天理去人慾」作為其心學的唯一目標,平定寧王(朱元璋第17子朱權的玄孫朱宸濠,朱權和他四哥朱棣爭奪帝位中失利被設藩江西南昌)遭張忠團夥饞誣而被皇帝朱厚照奪取頭功之後,迫使死裡逃生的王陽明真正放下了功名利祿。
  • 知行合一王陽明12:心學,強大內心的終極武器
    知行合一王陽明12:心學,強大內心的終極武器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今天我們繼續來講知行合一王陽明,昨天我們結束了王陽明的一生履歷。王陽明很推崇周易,他說易就是變化。要隨時隨地的變通,如此才是真正擁有智慧的人,調節你的思想和行為,讓他符合你的良知,而不要死腦筋,拘泥於形式和規矩。
  •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
    2009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知行合一」,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黨校網友發表署名程大中的《習近平治國思想中的「知行合一」》文章,「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核心思想,其含義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既倡導學習與立志,又倡導學以致用,崇尚實踐。
  • 王陽明成功秘訣:經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智慧,值得後人學習!
    跟大多數明代士人一樣,王陽明也曾經遭受過考場落地、官場失意的挫折,甚至還經歷過過被當庭杖責的恥辱,以及在流放途中被人追殺的驚險。那麼,是什麼讓他能夠在困頓中東山再起、獲得成功呢?實際上,王陽明的成功秘訣說出來特別簡單,只是一句質樸得不能再質樸的話語,那便是"知行合一"。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的是什麼?
    這樣的認識其實已經誤解了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所要表達的真正意義。那麼,在心學之中,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說的是什麼?知行合一其實「知行合一」說的是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和行在王陽明那裡,並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是強調同一件事,也就是說
  • 王陽明:一個人情緒不好,是差點智慧的表現(寫到你心坎的智慧)
    王陽明正是通過他自己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快樂的心境,在毒瘴之地生存了下來,而且還修身治學,德業兼進,最終在龍場悟道,創立心學。1活在當下,才能快樂王陽明說:「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只要常存養此心,就能經常覺察到心的存在,這就是做學問。
  • 你理解的「知行合一」跟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真不是一回事!
    關於「知行合一」最常見的是觀點是基於《實踐論》的解釋:用實踐來檢驗真理,是的主觀認知符合客觀事實。將「知」歸結為主觀上的學識,將「行」歸結為外在的行為,以及導致的客觀結果。這樣理解「知行合一」並沒什麼問題,問題在於:這不是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
  • 評論:王陽明和他的「知行合一」思想
    評論:王陽明和他的「知行合一」思想 據說,歷史上能做到這「三不朽」的只有兩個半人:一個是孔子,另一個是王陽明,曾國藩只做到了半個「三不朽」。  王陽明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被譽為「真三不朽者」。他非但精通儒、釋、道三家之學說,而且上馬能戰,下馬能文,曾官至明代南京政府的兵部尚書,是一位中國歷史上難得的全能大儒。
  • 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流行與解讀
    王陽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紹興人。他所開創的陽明心學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觀念,延伸發展了中國儒學,是我們越文化的精髓,到今天仍可資借鑑。近兩年,有個文化現象值得關注,那就是,研究王陽明的新書又漸次風行。
  • 王陽明的心學智慧:別讓心迷路了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他開創了儒學新天地,成為一代心學宗師。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和致良知的修養學說。王陽明認為其實知與行本來是合一的。真正的知行合一是很純粹的,出自本能的反應。一個人只有在知行合一的狀態下,或接近知行的合一的狀態,才能將自己的潛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
  • 宗師王陽明,知行合一的人生——《王陽明傳》
    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集陸九淵心學之大成,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孫中山評:「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北京大學楊立新教授則評:「真正的偉大,是像王陽明那樣的第一等人物,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這樣的人物。」
  • 知行合一:王陽明經典詩文集萃
    知行合一:王陽明經典詩文集萃 2020-12-10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王陽明:經世致用,知行合一
    在中國古代思想家群體中,王陽明是比較獨特的一個。在思想上,他以倡導「知行合一」、「致良知」,開創了中國思想的新境界。在事功上,他平定南中之變、平定寧王叛亂、平定西南邊疆叛亂,以儒者兼事功,為古來所少有。作為一個知行合一和經世致用的典範,在今天他的許多思想和經驗仍不過時。
  • 知行合一:王陽明
    知行合一:王陽明 王陽明其為聖人之人,和(孔子曾國藩)並列三聖。其各種身份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大能聖賢,心學創始人,其極哲學思想,精神影響了無數中國人,此為絕世偉人,本書描述了王陽明傳奇一生的經歷和如何領悟心學悟道格物致知。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在說什麼
    很久以前看明朝的那些事兒,知道了明朝有個很牛逼的人物叫王陽明,他創立的心學流派很厲害,從格物致知到致良知,對儒家思想有了很大的升華,具體的哲學理論我們不細說,我們就說一說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 我剛開始接觸格物致知這個詞語,很難理解格物是什麼,遇到了和王陽明一樣的問題,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前對著一根竹子幾天不吃不喝,研究到底怎麼個格物法,怎麼才算是把「物」「格」出來了呢。我也百思不得其解,古人所說的格物到底是什麼意思,是語意和現代漢語不一樣,還是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內涵?
  • 王陽明的「心學」四大智慧,直指當下人生
    距今已有將近500年的王陽明心學,對於現代人的生活到底還有什麼意義?誠然,時代在變遷,但外在環境再怎麼變化,人心卻並沒有兩樣。看透和超越外在環境,從內心尋求強大的力量之源,這正是王陽明心學對於今天的最大價值。比如,下面這直指當下之大病的四大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