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是在明朝王陽明心學說裡顯淺的闡述,看似很專業其實很表層,雖你說過開悟的條件應是最佳時而不是挫敗低谷時期易跑偏悟錯。可不是天生就帶開竅人生的人不經歷惡錯敗永遠不會去想這些問題,所以想努力開竅的人必定正身陷逆境的,如何建議這些人在學習知行合一在開竅問題上有所成效。
孔子的「知命隨性」,「知命」就是知道你此生能幹什麼,或不能幹什麼,能得到什麼,或不能得到什麼。人生的目標與本性相隨,就會活得很舒服,也容易成功,否則就會渾身不自在。有些人天生就是藝術家,有些人天生就是政治家,這就是「命」。但做一個怎樣的藝術家,或者怎樣的一個政治家,那是由「性」決定的。知其命而隨其性,才能活出一個完美的人生。
世人常說「懂得這麼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如果這個「道理」指的是「知」,那麼根據知行合一的解讀,世人其實從未真正懂得那些可以讓其過好一生的道理。知與行融為一體不可分割,是同一時間領域發生的事情。「知與行的必然性,不斷出牌通過行為來驗測本性這個點」,我想到之前看到的對「人性成本」的註解——「人的因素」的存在,使你不能以公式思維理解這個世界,因為公式裡的每一項都不那麼理所當然。人總是從無限的可能性中以未知開闢未來,而不是從正確的邏輯推論中以理論得知必然。
所以每個人當下的行為,都是在自己本性驅動下,所能做出的最優解。——這既證明了知與行的必然性,也證實了從行為驗測本性的正確性。而我得出上述結論,則是否可以說明我通過觀察自己的行為和思想,進行了對自我本性的感受。王陽明說過,人分為三類,針對三種人,致良知方法有三種:生之安行、學之利行、困知勉行。萬物本是一體,世界只在我心,心即是理,只有格心中之理,才能明白事物之理。
既然你懂的知行合一,何不自己親自去看看王陽明的學說(不要別人翻譯編寫的),多學習之後再來談談這個問題。知行合一併不是指有一個」知」再有一個「行」,知行合一指知和行本就是一體的。你的這段話還是表明了你把知和行分作了兩件事。通俗來講,假如你男朋友有出軌,按知行合一來理解,精神出軌就已經是出軌了。
精神出軌是走向實質出軌的一個階段,可以說它是實質出軌的開始(知是行之始),但不可以說它是已經出軌了,因為沒有行就沒有成。你不能說火車頭就是整輛火車,他只是火車的一部分,代表不了整輛火車,就如精神出軌代表不了真出軌,它只是其中一部分!就像我說我在精神中拯救世界一樣,它是一個念頭,但如果我因這個念頭開始努力奮鬥,十年後我果真拯救了世界,那麼這時我這個知行一體才算真正完成,才算真知。
這時的知行才算圓滿完整,一天不能真拯救世界,那就不算圓滿,只能說在行的路上。知行一體是有過程的,即落實與反驗,沒有只能流於空談。怪不得王門後生大多流於空談狂禪,恐怕是像你一樣知道知行一體,也會"精神出軌",但卻不知道知行的往復過程,不能幹點"實質出軌"的實在事來。
人的命運是確定的:環境決定思維,思維決定行為,行為選擇環境,所以我們最重要的就是搜索到自己的本源環境給我們帶來的自我是什麼樣子的,找到這個自我才能夠進行所謂的命運的突破和轉折,而命運的突破和轉折也都是在命運之中的,只是那些找到自我的人是一種良性的命運,而那些沒有找到自我的人除非是有一個優質的外部環境帶來的利好影響之外是很難取得什麼成果的,總之,對萬事萬物認知之前最最重要的是完成自我的認知。
正因為王陽明要說知行合一,是因為很多人認為邪惡的念頭在心裡想想是沒啥的,其實在王陽明看來,有邪惡的念頭這就是已經在做惡了,所以才會讓人在「未發之中」時,克制自己的邪惡念頭,讓良知和天理充塞吾心。這才是人不斷變好的大道。王陽明先生的心學,內容博大精深,體系龐大紛雜,我以為他所有的論著和言論都屬於精髓,一字不可偏廢。若硬要對王陽明心學做一個總結,姑且就像你所說的精髓吧,那麼按王陽明先生自己的話來講「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知行合一隻算是「為善去惡是格物」裡面的一小塊觀點吧。
致良知為什麼說個致呢? 因為這就是一個過程,是先確定性格等於良知不可改變的前提下。如果性格不能改變,那從小就因為環境因素而讓性格變得很壞,殺人,放火的人又怎麼去對照呢?用什麼來做標準去變好呢?這個標準,就是良知。良知是性格的對照者,但性格卻對照不了良知,就好像良知是一面磨得錚亮的鏡子,能照出你面孔中的一切缺點,但卻找不到後面的全世界,這需要你拿著這面鏡子去對照所發生的一切事物,良知才會顯現對錯,這個「拿」,就是「致」,這是一個過程,而不是已經確定。
心學最大的成功就是告訴人,你的主體精神,還有自由意志。肉體可以被束縛,心靈不可束縛,通俗一點講,它就是一門開智的學問。它是一枚開啟人精神智慧的鑰匙。當然,他對於開智了以後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有特定的引導。在明朝那個歷史環境下,他總不能告訴你,你開啟了智慧以後,你去推翻現在的政府。但是後世的歷史發展,靠心學開智集大成者,你就知道心學絕對不是一部告訴你該做什麼的學問。
古人有云學以致用,既然用到這個用子,那就說明心學,它可以是一個工具。心學它是一部好的學問,但是為什麼心學沒有推廣?你難道沒有想過這裡面的原因嗎?包括明末後期,王陽明逝後為什麼心學被封殺?所以說我討厭別人,把心學與宗教相提並論,我們都知道宗教是統治者的一個工具。宗教本身就是對思想一個束縛的東西。而心學不一樣,心學是打開你的思想,讓你的思想可以盡情的綻放。至於綻放以後,你是為社會帶來貢獻,還是對社會帶來災難,這就是本性的影響。
心學絕不僅僅是工具,你會在拿起筷子的時候,告訴自己這就是吃飯的本質嗎?筷子就只是工具,你懂得吃飯,就是因為你明白吃飯的道理,為了生存,為了明天,而不僅僅是因為筷子,同理,沒有了筷子,沒有了工具,並不代表你就不懂了吃飯。這就是道與術的區別,道包含術,道理包含著方法,但絕不僅僅只是方法。至於你最後說的為社會帶來貢獻,還是影響,這就又回到最開始的問題了,你還是沒想明白,當你明白了做什麼會為社會帶來災難,你還會做嗎?你不但不會做,而是會想辦法運用自己的方法、技巧去避免災難的發生,在這裡,你看到為何會帶來災難,這就已經是真正的開智,精神的鑰匙了,剩下的就是怎樣去做的方法了,你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