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學精髓是什麼一起領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終極智慧

2020-12-06 大國文社

很多人都是在明朝王陽明心學說裡顯淺的闡述,看似很專業其實很表層,雖你說過開悟的條件應是最佳時而不是挫敗低谷時期易跑偏悟錯。可不是天生就帶開竅人生的人不經歷惡錯敗永遠不會去想這些問題,所以想努力開竅的人必定正身陷逆境的,如何建議這些人在學習知行合一在開竅問題上有所成效。

孔子的「知命隨性」,「知命」就是知道你此生能幹什麼,或不能幹什麼,能得到什麼,或不能得到什麼。人生的目標與本性相隨,就會活得很舒服,也容易成功,否則就會渾身不自在。有些人天生就是藝術家,有些人天生就是政治家,這就是「命」。但做一個怎樣的藝術家,或者怎樣的一個政治家,那是由「性」決定的。知其命而隨其性,才能活出一個完美的人生。

世人常說「懂得這麼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如果這個「道理」指的是「知」,那麼根據知行合一的解讀,世人其實從未真正懂得那些可以讓其過好一生的道理。知與行融為一體不可分割,是同一時間領域發生的事情。「知與行的必然性,不斷出牌通過行為來驗測本性這個點」,我想到之前看到的對「人性成本」的註解——「人的因素」的存在,使你不能以公式思維理解這個世界,因為公式裡的每一項都不那麼理所當然。人總是從無限的可能性中以未知開闢未來,而不是從正確的邏輯推論中以理論得知必然。

所以每個人當下的行為,都是在自己本性驅動下,所能做出的最優解。——這既證明了知與行的必然性,也證實了從行為驗測本性的正確性。而我得出上述結論,則是否可以說明我通過觀察自己的行為和思想,進行了對自我本性的感受。王陽明說過,人分為三類,針對三種人,致良知方法有三種:生之安行、學之利行、困知勉行。萬物本是一體,世界只在我心,心即是理,只有格心中之理,才能明白事物之理。

既然你懂的知行合一,何不自己親自去看看王陽明的學說(不要別人翻譯編寫的),多學習之後再來談談這個問題。知行合一併不是指有一個」知」再有一個「行」,知行合一指知和行本就是一體的。你的這段話還是表明了你把知和行分作了兩件事。通俗來講,假如你男朋友有出軌,按知行合一來理解,精神出軌就已經是出軌了。

精神出軌是走向實質出軌的一個階段,可以說它是實質出軌的開始(知是行之始),但不可以說它是已經出軌了,因為沒有行就沒有成。你不能說火車頭就是整輛火車,他只是火車的一部分,代表不了整輛火車,就如精神出軌代表不了真出軌,它只是其中一部分!就像我說我在精神中拯救世界一樣,它是一個念頭,但如果我因這個念頭開始努力奮鬥,十年後我果真拯救了世界,那麼這時我這個知行一體才算真正完成,才算真知。

這時的知行才算圓滿完整,一天不能真拯救世界,那就不算圓滿,只能說在行的路上。知行一體是有過程的,即落實與反驗,沒有只能流於空談。怪不得王門後生大多流於空談狂禪,恐怕是像你一樣知道知行一體,也會"精神出軌",但卻不知道知行的往復過程,不能幹點"實質出軌"的實在事來。

人的命運是確定的:環境決定思維,思維決定行為,行為選擇環境,所以我們最重要的就是搜索到自己的本源環境給我們帶來的自我是什麼樣子的,找到這個自我才能夠進行所謂的命運的突破和轉折,而命運的突破和轉折也都是在命運之中的,只是那些找到自我的人是一種良性的命運,而那些沒有找到自我的人除非是有一個優質的外部環境帶來的利好影響之外是很難取得什麼成果的,總之,對萬事萬物認知之前最最重要的是完成自我的認知。

正因為王陽明要說知行合一,是因為很多人認為邪惡的念頭在心裡想想是沒啥的,其實在王陽明看來,有邪惡的念頭這就是已經在做惡了,所以才會讓人在「未發之中」時,克制自己的邪惡念頭,讓良知和天理充塞吾心。這才是人不斷變好的大道。王陽明先生的心學,內容博大精深,體系龐大紛雜,我以為他所有的論著和言論都屬於精髓,一字不可偏廢。若硬要對王陽明心學做一個總結,姑且就像你所說的精髓吧,那麼按王陽明先生自己的話來講「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知行合一隻算是「為善去惡是格物」裡面的一小塊觀點吧。

致良知為什麼說個致呢? 因為這就是一個過程,是先確定性格等於良知不可改變的前提下。如果性格不能改變,那從小就因為環境因素而讓性格變得很壞,殺人,放火的人又怎麼去對照呢?用什麼來做標準去變好呢?這個標準,就是良知。良知是性格的對照者,但性格卻對照不了良知,就好像良知是一面磨得錚亮的鏡子,能照出你面孔中的一切缺點,但卻找不到後面的全世界,這需要你拿著這面鏡子去對照所發生的一切事物,良知才會顯現對錯,這個「拿」,就是「致」,這是一個過程,而不是已經確定。

心學最大的成功就是告訴人,你的主體精神,還有自由意志。肉體可以被束縛,心靈不可束縛,通俗一點講,它就是一門開智的學問。它是一枚開啟人精神智慧的鑰匙。當然,他對於開智了以後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有特定的引導。在明朝那個歷史環境下,他總不能告訴你,你開啟了智慧以後,你去推翻現在的政府。但是後世的歷史發展,靠心學開智集大成者,你就知道心學絕對不是一部告訴你該做什麼的學問。

古人有云學以致用,既然用到這個用子,那就說明心學,它可以是一個工具。心學它是一部好的學問,但是為什麼心學沒有推廣?你難道沒有想過這裡面的原因嗎?包括明末後期,王陽明逝後為什麼心學被封殺?所以說我討厭別人,把心學與宗教相提並論,我們都知道宗教是統治者的一個工具。宗教本身就是對思想一個束縛的東西。而心學不一樣,心學是打開你的思想,讓你的思想可以盡情的綻放。至於綻放以後,你是為社會帶來貢獻,還是對社會帶來災難,這就是本性的影響。

心學絕不僅僅是工具,你會在拿起筷子的時候,告訴自己這就是吃飯的本質嗎?筷子就只是工具,你懂得吃飯,就是因為你明白吃飯的道理,為了生存,為了明天,而不僅僅是因為筷子,同理,沒有了筷子,沒有了工具,並不代表你就不懂了吃飯。這就是道與術的區別,道包含術,道理包含著方法,但絕不僅僅只是方法。至於你最後說的為社會帶來貢獻,還是影響,這就又回到最開始的問題了,你還是沒想明白,當你明白了做什麼會為社會帶來災難,你還會做嗎?你不但不會做,而是會想辦法運用自己的方法、技巧去避免災難的發生,在這裡,你看到為何會帶來災難,這就已經是真正的開智,精神的鑰匙了,剩下的就是怎樣去做的方法了,你明白了嗎?

相關焦點

  • 王陽明:致良知是心學的核心,也是做人的智慧
    王陽明:致良知是心學的核心,也是為人處世的智慧。在王陽明的《傳習錄》之中,致良知的一個方式就是心學的的一個核心思想,王陽明認為致良知的知行合一就是一個人做人的根本。在王陽明的心學思想當中,自身的道德修養是非常重要的。王陽明認為,作為一個良知是內心的一個是非準則,當具備這種準則的時候,便有知善去惡的一種能力。一個人內心是什麼樣的狀態反應出來他外在的一些體現,影響他的言語行為,以及各種各樣的狀態。往大了說,還會影響他人生的一個前程。
  • 知行合一,致良知喊你回家吃飯
    國學開始成為潮流,是好事,國學裡自然有心學。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和傳承多半在東南亞更深些,尤其日韓,他們從未停止過對傳習錄的學習,由此而體現出來的文藝作品裡的對於真善的純粹和追求,有別於我們流於假大空的口號式說教,我們顯得毫無附著物,我們更樂於揭示赤裸裸的宮鬥和心機,並美其名曰,鬥小人,殊不知,我們都成為了小的人。
  • 王陽明心學日曆 | 每天看一頁,頓悟知行合一
    今年,全新的《2021王陽明心學日曆》重磅回歸,名言、故事、解讀統統換新!保持每天進步一點點的理念,繼續幫你不動聲色,通曉知行合一的人生大智慧!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智慧和力量,找到做好每件小事的方法。但現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很多人無法拿出整塊的時間學習陽明心學;又或者缺乏專業人士帶路,無法掌握心學的精髓。這時候,這套《2021王陽明心學日曆》就顯示出它的作用了!
  • 王陽明的心靈哲學:存本心,致良知,知行合一!
    ——孟子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子,後世尊稱王陽明,明代思想家和哲學家,創立陽明心學。王陽明12歲時問書塾老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答唯讀書登第耳,王陽明不認同,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一番對答,說明少年王陽明志在成為聖賢而非顯貴,這一志向指引了他的一生求索。
  •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體會 — 最實用入世哲學
    但人人皆有的本能——良知被遮蔽後,致良知就喪失了本能的性質,王陽明讓你去事上練的終極目的,就是讓「致良知」重新回歸本能。 當良知被遮蔽時,致良知非但不是一種偉大的力量,而且就是一堆狗屎。良知的確在,熠熠生輝,但你不致它,正如站在太監立場的絕色美女,之於太監而言,絕色美女就是狗屎。
  • 《2021王陽明心學日曆》:日積月累通曉知行合一智慧
    ,每月一則心學故事,日積月累通曉知行合一的大智慧!,每月一則心學故事,日積月累通曉知行合一的大智慧!每個人都能在王陽明心學中尋找到智慧和力量。《王陽明心學日曆》從大量王陽明心學著作中,挑選出了365句對生活有用的心學金句,你不必花大把時間研究學習,只需在翻過一頁頁日曆的零碎時間裡,每天讀一句心學語錄,就能在日積月累中通曉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
  • 三本書讀懂王陽明心學精髓與終極智慧
    心學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其實是一種磨練自己身心的功夫。每天早上醒來都會糾結一下要不要起床,這個時候心裡就有兩個小人,一個是天使,一個是惡魔,天使會告訴你要馬上起床,而惡魔告訴你要不咱再睡一會。雖然你知道惡魔是錯的,但是很多時候還是抵抗不住,再在床上賴一會。
  • 王陽明心學(下)
    一次與私塾先生討論,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事,私塾先生說是科舉,考試做官。王說:「科舉並不是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什麼?是讀書,做一個聖賢那樣的人。王陽明想做聖人,就照著朱熹這句話來做,「格物致知"。對著竹子,「格″了七天七夜,結果啥都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了。
  • 贈王陽明心學日曆|每天看一頁,頓悟知行合一
    今年,全新的《2021王陽明心學日曆》重磅回歸,名言、故事、解讀統統換新!保持每天進步一點點的理念,繼續幫你不動聲色,通曉知行合一的人生大智慧!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智慧和力量,找到做好每件小事的方法。但現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很多人無法拿出整塊的時間學習陽明心學;又或者缺乏專業人士帶路,無法掌握心學的精髓。這時候,這套《2021王陽明心學日曆》就顯示出它的作用了!
  • 《王陽明心學》初探知行合一的思想真理,心學等於心理學?
    王陽明成就王陽明生於1472明朝明憲宗成化八年一個富裕的家族,原名王守仁自號陽明子,故稱王陽明,從小細心研習儒家、道家、佛家,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文學家。《王陽明心學》作者王覺仁用通俗易懂的話語解讀王陽明心學的經典《傳習錄》,簡潔又不失趣味地闡釋了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讓我們現在的讀者輕鬆領悟心學的深奧智慧精髓,修煉自我的強大內心,開啟未來,獲得理想事業和幸福人生。
  • 定位學與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心學邏輯王陽明心學以知行合一知名,但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致良知不是知行合一,行合一隻不過是致良知的內在要求;知行本身是不分先後的,本身就是一體的。有人提出應該是思行合一,思行合一比知行合一更準確,其實是不符合王陽明心學的思想的。王陽明心學講的知行合一中的知是良知,不是知識,更不是利害的權衡思考,是一剎那良知的覺悟。你一思考,就會權衡利弊得失,一權衡利弊得失就失去了判斷是非善惡的良知和踐行良知的勇氣,就背離了王陽明心學的初衷。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陽明心學粗略一看有點唯心主義又好像佛道儒都有關聯,可越是鑽研越感到博大精深,經天緯地,用白話解說可真是需要謹慎避免曲解!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一:王陽明心學,不等同於唯心主義凡欲深入了解王陽明者不可不讀《傳習錄》。那麼什麼是心學?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了解心學出現的歷史背景,提到王陽明一般人都知道他是宋明600年儒學中心學一派的集大成者,當時還有與心學相對應的,以南宋朱熹為代表的理學,無論是心學還是理學,其實都不是某一個人單獨提出來的。
  • 王陽明心學的終極願景:聖人之道,天地萬物,一體之仁
    陽明心學,本身就是一個致良知的過程,然而,學習者悟性不一,就產生了大量的心法,並且,王陽明所提的觀點也不止一個,如心即理,知行合一,都是他愛用的。此外如誠意,正心,格物,功夫……。驟看起來五花八門,其實整體是一貫的。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為何能給人強大力量?一文秒懂心學!
    同時,王陽明的心學,也成為中華民族對外文化輸出的一個重要的產品,他的心學思想,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影響深遠。王陽明的思想精髓是心學,他的思想其實來源於儒家的亞聖孟子的思想。孟子認為,人人有良知良能,這個良知良能就像是我們的四肢一樣,先天地存在我們的內心。
  • 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流行與解讀
    王陽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紹興人。他所開創的陽明心學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觀念,延伸發展了中國儒學,是我們越文化的精髓,到今天仍可資借鑑。近兩年,有個文化現象值得關注,那就是,研究王陽明的新書又漸次風行。
  • 王陽明心學的精髓是什麼?
    王陽明作為四大聖賢之一,在前人的雞基礎上提出了心學的理論。是華夏文明最具智慧的一頁。其中毛澤東繼承和發展了心學,毛澤東思想的核心就是實事求是——是對心學知行合一的發展,使其更容易被理解和消化,並具體的指導實踐。
  • 話劇《此心光明》再現王陽明「心學精髓」:知行合一!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8月15日晚,2019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由貴州話劇團與浙江話劇團共同打造的大型敘述體題材原創話劇《此心光明》登陸金城,在人民劇院精彩上演,再現王陽明的「心學精髓」。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的是什麼?
    有研究過心學經歷的人都知道,心學有三個重要的內容,即三個核心,而在這三個核心之中,真正能夠用於實踐的東西,既不是心即理,也不是致良知,而是「知行合一」。這樣的認識其實已經誤解了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所要表達的真正意義。那麼,在心學之中,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說的是什麼?
  • 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
    次年,王陽明隨同祖父竹軒翁一起赴京生活,船過鎮江金山寺,竹軒翁與客人飲酒賦詩,尚未成篇,王陽明卻已賦詩一首,詩云: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船客大為驚異。大家又叫王陽明應景賦詩,陽明出口成章,詩驚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