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流行與解讀

2020-12-05 中國柯橋網

  

  王陽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紹興人。他所開創的陽明心學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觀念,延伸發展了中國儒學,是我們越文化的精髓,到今天仍可資借鑑。近兩年,有個文化現象值得關注,那就是,研究王陽明的新書又漸次風行。在柯橋,就有許多研習陽明心學的企業家,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構建企業管理的新文化。為什麼在浮躁的社會中,王陽明的心學會再次流行,他到底高在何處?

  1

  輕紡城布商捐款16萬

  支持陽明小學教育發展

  前不久,位於紹興越城區鶴池苑小學傳出消息,今年9月份,該校將正式更名為陽明小學。意在以王陽明心學指導教育,激勵學生。聽聞此事,柯橋區浙江國紳家居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有峰,與該校取得聯繫,向該校捐贈16萬元的愛心款,支持陽明小學的建設發展。

  孫有峰是江西籍布商,說起捐款一事,他並不諱言,稱自己是王陽明的超級「粉絲」。江西和紹興一樣,是儒家思想浸潤很深的地方。那兒不但有象山(陸九淵之號)路,還有陽明路。孫有峰老家新建縣,是王陽明的受封之地。這一切,讓孫有峰與陸王心學有著難以言說的淵源。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已深深融入了他的血液。作為一名企業家,他希望能為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盡社會責任。

  7年前,孫有峰開始參加北大國學班,跟著教授們一起,研究陽明心學。長期的研究,讓孫有峰對陽明心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在他看來,陽明心學的高明之處在於上至帝王貴胄,下至平民百姓,似乎都可以從中汲取各自所需的養分。因為這是一種關乎人的學說,也是陽明先生親歷磨難之後透徹人心、洞察人性的收穫。

  2

  知行合一融入企業管理

  構建社會價值體系目標

  孫有峰說,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企業家應該將其融會貫通,而不是抱以孤立對抗的態度,堅持一種學說而對其他學說嗤之以鼻。他認為,陽明心學有許多積極意義:物質的世界總是有局限的,而心的力量卻是無限深遠的。對心學的參悟,有利於企業家把握時代脈搏,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

  明朝出現思想和行為準則嚴重背離的情況,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為的就是改變學不能致用這一現狀,從而達到重構社會價值體系的目標。而王陽明提出的至真至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對今天的企業文化仍有重大影響。因此,孫有峰說,做生意也要致良知,行其心之所安,追求內心的公平和正義。儘管社會上可能存在諸多不公,但他希望自己和自己的企業可以問心無愧,真正把無奸不商改回到無尖不商,做一介儒商。

  自己研習的同時,他還與員工分享自己的感悟。有時候,他還會帶著員工拜謁陽明墓。要求員工敬誠、正心術、心貼心、塑造服務意識和品牌意識,他同時強調文化價值的建立不要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而要致良知,樹立起中國的企業家精神,做到利己與利他的統一,真正知行合一。

  3

  心學是越文化之精髓

  讓陽明文化價值回歸

  曾幾何時,有人說,紹興多的是名人古蹟,何在乎一個王陽明。雖然這只是坊間戲言,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陽明心學的某種顧忌。今年,鶴池苑小學意欲更名前,教育系統開始有所擔心。有人還為此找到紹興越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王陽明心學資深研究者傅振照老先生,詢問命名「陽明小學」是否妥當。傅振照說,王陽明主張因材施教,力求知行合一,也真正做到了經世之用,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有什麼不可以?

  傅振照是紹興研究王陽明的元老。他不但最早發掘了王陽明的墓穴,還多次參加王陽明國際學術研討會,並著有《王陽明哲學思想通論》等書籍,編寫過《王陽明家譜》。他說,紹興人所創立的學說,都是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王陽明是其中的傑出代表。早在明代的時候,陽明心學就在日本、朝鮮等地產生深遠的影響。今天,已經到了我們重新發掘和弘揚陽明文化的時候了。

  王陽明蹤跡在紹興最多

  研究和保護工作還很多

  4

  王陽明蹤跡在紹興可謂最多,陽明伯府、陽明洞天、蕺山書院等。依託現存的遺址,還可以建陽明故裡、陽明書院等。「企業家要在傳承和弘揚陽明文化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傅振照說,一方面,可以參與到對文化遺址的保護和恢復工作,關鍵是,還可以參與對陽明心學的研究發展。

  柯橋不少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及企業家看來,傳統國學中有許多精華,值得我們深入地研究,陽明心學最重要的哲學觀點「知行合一」正是如此。區委黨校副校長董江興也認為,「知行合一」是哲學命題,體現的是認識和實踐的統一,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求真務實,這在今天仍然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紹興縣麥田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夏建國,也喜歡研究陽明心學,他認為,王陽明把中國儒學發展到了一個很高的哲學思辨的層面,這是前所未有的。東方哲學有它自己獨特的內涵,當今對「知行合一」的哲學思辨是兩者走向真正的統一,這有利於企業家建立社會基本價值觀。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績效管理、工商管理、稻盛和夫等舶來文化,還是論語、弟子規、陸王心學等傳統文化,先後都影響過我們的企業家。企業家可以從中發掘一些重要思想,從而對哲學命題有一個基本價值認識,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求「真」務「實」。

  

相關焦點

  • 《2021王陽明心學日曆》:日積月累通曉知行合一智慧
    知行合一王陽明作者度陰山講解!◆ 每句一解讀:從難懂到好懂,只差一段講解的距離!◆ 每月一故事:其實是王陽明心學案例合集!◆ 精美裝幀 王陽明真跡 全彩禮盒,收藏饋贈佳品!每個人都能在王陽明心學中尋找到智慧和力量。《王陽明心學日曆》從大量王陽明心學著作中,挑選出了365句對生活有用的心學金句,你不必花大把時間研究學習,只需在翻過一頁頁日曆的零碎時間裡,每天讀一句心學語錄,就能在日積月累中通曉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
  • 解讀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吸取傳統文化智慧。我們修身成事的法寶
    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原先也是朱熹的粉絲。後來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脫胎換骨。他領悟到了聖人之道,提出了知行合一學說。傳播開來影響巨大深遠。王陽明認識到,知和行分開為害不淺。他提出,知和行是一回事。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是合一的,不能分成兩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成果。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什麼意思
    流行的解釋是:知行合一說的是認識(「知」)和實踐(「行」)的關係,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僅僅是一方面,還要將之運用於實踐,就是知道了還要行,讓實踐和認識相統一,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達成修齊治平的目標。知行合一真是這個意思嗎?我的理解是:這個解釋完全錯誤!
  • 知行合一,大學生談王陽明
    陳來教授的《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與錢明教授的《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均強調王陽明的「致良知」思想源自「誠意」概念的逐漸延伸。董平教授的《論「知行合一」的四重向度》與李承貴教授的《「誠意」:欣賞與問道陽明心學的津梁》側重於論證「意」在「身」「心」「知」「物」中處於核心地位,故王陽明提出「誠意」思想。
  •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
    2009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知行合一」,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黨校網友發表署名程大中的《習近平治國思想中的「知行合一」》文章,「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核心思想,其含義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既倡導學習與立志,又倡導學以致用,崇尚實踐。
  • 王陽明心學日曆 | 每天看一頁,頓悟知行合一
    今年,全新的《2021王陽明心學日曆》重磅回歸,名言、故事、解讀統統換新!保持每天進步一點點的理念,繼續幫你不動聲色,通曉知行合一的人生大智慧!其實這背後的原因,就是沒有做到知行合一。當代陽明心學領軍人、百萬暢銷書《知行合一王陽明》作者度陰山老師,為每句金句準備了大白話的解讀!他用通俗的語言,將看似遙不可及的王陽明心學講得明白又輕鬆!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的是什麼?
    這樣的認識其實已經誤解了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所要表達的真正意義。那麼,在心學之中,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說的是什麼?知行合一其實「知行合一」說的是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和行在王陽明那裡,並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是強調同一件事,也就是說
  • 知行合一:王陽明
    知行合一:王陽明 王陽明其為聖人之人,和(孔子曾國藩)並列三聖。其各種身份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大能聖賢,心學創始人,其極哲學思想,精神影響了無數中國人,此為絕世偉人,本書描述了王陽明傳奇一生的經歷和如何領悟心學悟道格物致知。
  • 方志遠:「知行合一」的陽明解讀(知是良知的出處)
    根據王陽明生前的闡釋,黃綰認為:第一,「知行合一」是對「先民」即儒家經典的繼承,並非刻意標新、空穴來風;第二,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乃是倡導人們言行一致、為學須落實處。黃綰的解讀,可以說符合「知行合一」的大旨,但並未揭示「知行合一」的精要。(所有研究王陽明「心學」的作品,均繞不開「知行合一」。
  • 宗師王陽明,知行合一的人生——《王陽明傳》
    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集陸九淵心學之大成,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孫中山評:「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北京大學楊立新教授則評:「真正的偉大,是像王陽明那樣的第一等人物,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這樣的人物。」
  • 《知行合一 王陽明》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王陽明》一書,是一部歷史類書籍,介紹的是我喜愛的一位聖人王陽明,此書作者度陰山。有句話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的聖人,或者說完人,兩個指的是孔子和王陽明,另外半個指的是曾國藩。王陽明何以與其齊名?王陽明是明朝一大學者,是心學的創始人,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知行合一」學說的踐行者。聖人理想王陽明很早就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大師張載所說的話,王陽明將其視為人生目標。
  • 王陽明:經世致用,知行合一
    在中國古代思想家群體中,王陽明是比較獨特的一個。在思想上,他以倡導「知行合一」、「致良知」,開創了中國思想的新境界。在事功上,他平定南中之變、平定寧王叛亂、平定西南邊疆叛亂,以儒者兼事功,為古來所少有。作為一個知行合一和經世致用的典範,在今天他的許多思想和經驗仍不過時。
  • 贈王陽明心學日曆|每天看一頁,頓悟知行合一
    今年,全新的《2021王陽明心學日曆》重磅回歸,名言、故事、解讀統統換新!保持每天進步一點點的理念,繼續幫你不動聲色,通曉知行合一的人生大智慧!其實這背後的原因,就是沒有做到知行合一。當代陽明心學領軍人、百萬暢銷書《知行合一王陽明》作者度陰山老師,為每句金句準備了大白話的解讀!他用通俗的語言,將看似遙不可及的王陽明心學講得明白又輕鬆!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在說什麼
    很久以前看明朝的那些事兒,知道了明朝有個很牛逼的人物叫王陽明,他創立的心學流派很厲害,從格物致知到致良知,對儒家思想有了很大的升華,具體的哲學理論我們不細說,我們就說一說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 我剛開始接觸格物致知這個詞語,很難理解格物是什麼,遇到了和王陽明一樣的問題,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前對著一根竹子幾天不吃不喝,研究到底怎麼個格物法,怎麼才算是把「物」「格」出來了呢。我也百思不得其解,古人所說的格物到底是什麼意思,是語意和現代漢語不一樣,還是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內涵?
  • 做到知行合一,像聖人王陽明一樣學習
    五百年前龍場悟道的王陽明,用他創立的「知行合一」這個詞,告訴你,你不是真的明白道理,你不是真的知道怎麼去做。同時,在我們的鄰邦日本,陽明學說也廣泛流行,明治維新便是受到了陽明學的影響,在戰後轉型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大批日本的優秀企業家,如松下幸之助和稻盛和夫,對王陽明的理論非常崇拜,而且能夠踐行在企業管理實踐中,卓有成效。
  • 王陽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聖學」的觀念開始普遍流行。在「聖學」的觀念之下,儒學轉成為「聖人之道」「聖人之學」,而「學以成為聖人」則成為理學的普遍主題。要成為聖人,自然可以採取不同的理論預設以及不同的實現道路與方法,這就有了理學的不同學派。如朱熹的「理學」、陸九淵的「心學」,就代表了宋代理學兩種最為主要的道路與方法的不同抉擇,儘管他們的目的是一致的,也即是都要成為聖人的。
  • 王陽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聖學」的觀念開始普遍流行。在「聖學」的觀念之下,儒學轉成為「聖人之道」「聖人之學」,而「學以成為聖人」則成為理學的普遍主題。要成為聖人,自然可以採取不同的理論預設以及不同的實現道路與方法,這就有了理學的不同學派。
  • 南師語錄 ▏南懷瑾談王陽明之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著作頗豐,最有名的一本書是《傳習錄》,講做人做事的學問,過去六七十年前在中國很流行,蔣介石先生在黃埔軍校也是講陽明學說,黃埔的同學每人身上都有一本《傳習錄》。我經常笑說,你們每人都有一本,但是大概沒有人好好翻過。
  • 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
    龍場時期的「悟道」,代表了陽明心學的初步形成,即從本體上悟得了「心即理」「心外無理」和「知行合一」之旨。 王陽明從正德三年(1508)春初到龍場,到正德五年(1510)春晉升廬陵(今屬江西吉安市)知縣,前後約經歷了兩年貶謫生活。
  • 《王陽明心學》初探知行合一的思想真理,心學等於心理學?
    王陽明成就王陽明生於1472明朝明憲宗成化八年一個富裕的家族,原名王守仁自號陽明子,故稱王陽明,從小細心研習儒家、道家、佛家,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文學家。《王陽明心學》作者王覺仁用通俗易懂的話語解讀王陽明心學的經典《傳習錄》,簡潔又不失趣味地闡釋了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讓我們現在的讀者輕鬆領悟心學的深奧智慧精髓,修煉自我的強大內心,開啟未來,獲得理想事業和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