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什麼意思

2020-12-05 文史心得

一提王陽明,大家都會想到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懂是什麼意思。流行的解釋是:知行合一說的是認識(「知」)和實踐(「行」)的關係,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僅僅是一方面,還要將之運用於實踐,就是知道了還要行,讓實踐和認識相統一,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達成修齊治平的目標。

知行合一真是這個意思嗎?我的理解是:這個解釋完全錯誤!

要理解知行合一,先看看王陽明自己是怎麼說的。「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他明明白白地表達:知、行是一個功夫,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他在下面兩段話中說得更清楚,「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今人卻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

簡單地說,王陽明的意思是:知就是行,知和行是一體的,是不可能分開的,只要「知」了,就已經「行」了(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知和行是不可能不統一的,不需要你人為地去統一(知行本體原是如此)。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揭示並告知大家一個「事實」:知和行原本就是合一的,而不是知和行應該要合一,不是提出一個什麼學習、修身、實踐的「原則」,不是要求人們去做到知行合一。

《心經》中有一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說的是同樣的道理。空和色(物質)一體兩面,不可分隔,甚至就是一個東西。

再強調一次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本意:知行「原本」就合一,而不知行「應該」要合一。王陽明提出這個觀點無疑與他研習佛教理論、與個人的參悟修證有關。至於王陽明提出這個觀點有何意義,這個問題另文再述。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是什麼意思?原來我們一直理解的都有誤
    一說到王陽明,大家都會想到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懂是什麼意思。「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要理解知行合一,先看看王陽明自己是怎麼說的。「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他明明白白地表達:知、行是一個功夫,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的是什麼?
    這樣的認識其實已經誤解了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所要表達的真正意義。那麼,在心學之中,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說的是什麼?「知」和「行」本來就是一個意思,即合一。王陽明也舉過例子,一個人,如果沒有孝順父母的行,那麼,他就是會有孝順父母的知。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什麼是理學呢?就是把明「理」作為根本的學說。簡單來說就是,朱熹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理」,最早只有理,然後有氣,理和氣結合產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因此,朱熹提出:天下的萬事萬物都包含著究竟的「理」,一旦通理,就可以了知一切萬物萬事,也就是「格物窮理」。
  • 明朝王陽明創立心學,知行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
    知行合一的真正內核同樣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以人為本。王陽明所創立的心學是中國封建歷史上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理論研究成果。而且它的創立者王陽明通過自己研究得出的這個理論成果指導了自己的實踐活動而且立下了很大的功勳。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在說什麼
    很久以前看明朝的那些事兒,知道了明朝有個很牛逼的人物叫王陽明,他創立的心學流派很厲害,從格物致知到致良知,對儒家思想有了很大的升華,具體的哲學理論我們不細說,我們就說一說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 我剛開始接觸格物致知這個詞語,很難理解格物是什麼,遇到了和王陽明一樣的問題,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前對著一根竹子幾天不吃不喝,研究到底怎麼個格物法,怎麼才算是把「物」「格」出來了呢。我也百思不得其解,古人所說的格物到底是什麼意思,是語意和現代漢語不一樣,還是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內涵?
  • 究竟什麼是「知行合一」你知道嗎?初解「知行合一」的含義
    王陽明: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知行合一)學傳統文化,懂修身養德,悟人生智慧。王陽明(明朝思想家,也叫王守仁)被後人評為「立功、立德、立言」的儒家聖人,他提出的「心學」集儒家、佛家學問之大成。其學遠承孟子,近繼象山,自成一派,影響由明代而及當世,風靡一時而傳播中外,其一生的學問可以概括為「知行合一」四字,被稱為當今人生修心、成功學的不二之選。
  • 知行合一(王陽明)
    今天看了知行合一王陽明,王陽明又名王守仁,其在心學上有著不可磨沒的地位,中國思想史將「龍場悟道」定義為心學的誕生。所謂「龍場悟道」歸納為八個字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陽明的解釋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無所不能,能解決一切問題,不需要任何外來幫助。
  •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
    2009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知行合一」,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黨校網友發表署名程大中的《習近平治國思想中的「知行合一」》文章,「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核心思想,其含義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既倡導學習與立志,又倡導學以致用,崇尚實踐。
  • 什麼是「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入門(4)
    陽明悟行學宮授權圖片作為王陽明先生哲理人生的核心思想命題的「知行合一」,乃是陽明先生於貴州「龍場大悟」後的思想結晶,具體而言,是「龍場悟道」次年,即公元1509年,在貴州的貴陽書院講學時明確提出的。而我們知道的近代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行知」,便是源於「知行合一」思想。那麼到底什麼是「知行合一」思想呢?是「理論聯繫實際」嗎?在這裡,我要講此點應從兩方面來看:從陽明先生的本底哲學理念而言,「知行合一」是有更深層次的蘊意的。陽明先生講:「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知行合一王陽明講活在當下的智慧
    知行合一王明陽的一生可以說歷經坎坷,他的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公告被忌、被誣陷謀反,可以說放在現在,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我們估計都鬱郁而死。然而,王陽明卻能積極的面對同時還越挫越勇走向了他人生巔峰。想了解王陽明的一生曲折之路可查看書籍《千古聖雄王陽明之悟道》在龍場,跟著他的人都相繼病倒,也只有他最後相安無事。
  • 做到知行合一,像聖人王陽明一樣學習
    所以,王陽明先生所說的「知行合一」,是一種世界觀,而非方法論。他解釋了每個人的本質,就是知行合一。「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每個人都是知行合一的,你知道肯定能做到,你做不到是因為你不知道。
  • 道門心學之最者——王陽明也!然其「知行合一」論是什麼?
    王陽明常以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悉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誘人,儘管王龍溪認為"此恐非究竟話頭」,但此四句教是對中人以下者說的,而其本意正是要由此四句教而引入他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之神髓。良知是本體,致是功夫。知行合一是對致良知的進一步申述。知是要知良知,也就是知本體。行和致一樣,都是功夫,由此知行合一,直超聖地。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和「良知學說」的關係(四)
    上一篇文章我們講到什麼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這篇文章我們就為大家說說「知行合一」和「良知學說」的關係。王陽明開始提出良知學說之後他開始在知這個意思上講」知行合一」,這個知就把它理解為良知了,這個就要請注意了,」知行合一」就變成了什麼?顯現良知,實現良知的重要途徑。良知學說提出來以後,他講」知行合一」這個知往往就在良知的意義上面來講。
  • 王陽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人的生命本質是通過什麼東西來體現的?這就是王陽明所說的「心」,他也稱之為「本心」。「本心」就是人的「本原之心」「本質之心」。我們的心靈本質原是等同於道的,所以說「心即理」,「理」就是「道」。既然是「心即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原本就孕育著無限廣大、無限光明的道,所以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我們每一個人原本都是充分具備聖人的全部本質的。
  • 王陽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首倡的學說,是他「龍場悟道」之後第一期思想創新的精髓。「知行合一」在王陽明那裡原是為破除朱熹「知先行後」的觀點而設,認為若「先知」而「後行」,終究會導致「終身不行,也遂終身不知」的弊病。他晚年又提出「致良知」說,進一步發展、豐富、完善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內涵,使「知行合一」成為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之中直入聖人境界的根本實踐原理。
  • 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流行與解讀
    王陽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紹興人。他所開創的陽明心學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觀念,延伸發展了中國儒學,是我們越文化的精髓,到今天仍可資借鑑。近兩年,有個文化現象值得關注,那就是,研究王陽明的新書又漸次風行。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如何理解?是知難還是行難?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算是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個座右銘了。在我看來,知行合一裡的「知」與「行」缺一不可。我們該如何理解知行合一?到底是知難還是行難呢?我對「知行合一」的理解① 知如何理解?在王陽明看來,知代表良知,也就是我們心中的良知。
  •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奧義,就在於四個字「知行合一」。有人看到這,可能要關了。心想廢話需要你說麼。別著急。我分享下我的理解,看能不能讓你的心思幡然一震。王陽明發現在於心,那心是什麼?良心嗎?王陽明怕你們不懂,只能大概這樣說。良心只是一個詞,一個代表而且是大家熟悉的代表,因為大家知道孟子嘛,所以他搞個代表搞個大家熟悉的概念方便大家理解。實際上心完全不是僅僅局限這個意思。這就是為什麼王陽明一死,流派四起爭論不休,在古代學習奧義,師傅都不說破,其原因有二:1.掌握最終解釋權。2.方便傳道。第一點是因為愚蠢之輩太多,第二點是虛妄之輩太多。
  • 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
    而對於「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東漢以前卻很少有人解讀。據考證,東漢時期的鄭玄是最早為這個概念做註解的人。一直以來,直到今天,人們對這個概念的理解還是見仁見智紛爭不斷。鄙人不揣淺薄,覺得這個概念的含義應該如紅樓夢所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也就是說,你把什麼事物研究明白了都是學問。
  • 心學雜談(八)王陽明「知行合一 」思想探析
    作者:盧仲南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後,知行合一是他取得的又一個碩果。本文試著還原王陽明的這一認識論的來歷及成因辨析,認識並掌握這一理論,運用到我們的實踐。首先要搞清楚這幾個問題:一,知行合一的知和行的概念。二,王陽明為什麼要提出知行合一?三,怎樣在實際中運用知行合一?把這三個問題搞清楚了,也就基本了解了知行合一。一,知行合一的知的概念。所謂知,是對事物各方面的思考與了解。所謂行,是將思考明白,了解清楚的東西付諸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