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王陽明,大家都會想到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懂是什麼意思。流行的解釋是:知行合一說的是認識(「知」)和實踐(「行」)的關係,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僅僅是一方面,還要將之運用於實踐,就是知道了還要行,讓實踐和認識相統一,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達成修齊治平的目標。
知行合一真是這個意思嗎?我的理解是:這個解釋完全錯誤!
要理解知行合一,先看看王陽明自己是怎麼說的。「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他明明白白地表達:知、行是一個功夫,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他在下面兩段話中說得更清楚,「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今人卻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
簡單地說,王陽明的意思是:知就是行,知和行是一體的,是不可能分開的,只要「知」了,就已經「行」了(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知和行是不可能不統一的,不需要你人為地去統一(知行本體原是如此)。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揭示並告知大家一個「事實」:知和行原本就是合一的,而不是知和行應該要合一,不是提出一個什麼學習、修身、實踐的「原則」,不是要求人們去做到知行合一。
《心經》中有一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說的是同樣的道理。空和色(物質)一體兩面,不可分隔,甚至就是一個東西。
再強調一次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本意:知行「原本」就合一,而不知行「應該」要合一。王陽明提出這個觀點無疑與他研習佛教理論、與個人的參悟修證有關。至於王陽明提出這個觀點有何意義,這個問題另文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