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這個詞源於王陽明的心學,但細細想來,又覺不可思議,難道古聖先賢們都不知道知行合一,只有王陽明才知道?按照我們現代的人觀點,學習知識,用於實踐,實踐又能出真知,這不是很稀鬆平常嗎?南宋的陸遊曾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寫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表達的不也是知行合一的意思嗎?為什麼王陽明要單獨提出來「知行合一」?
在朱熹和陸九淵的時代,他們也提倡學以致用,但他們認為學習知識和行動起來是有先後次序的,先有知後有行。世上罕有生而知之者,故凡人都要學習,不學習,就不明事理,不明事理,就無法辦事。雖然朱熹把行動的重要性提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他說「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但實際上,這種做法卻給那些「懶人們」留了後門,一講到「知」,他們就「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一講到「行」,他們就堂而皇之地說「學到老活到老」,百般推脫,他們嘴上功夫天下第一,真正到事上時又乾瞪眼。為了解決把「知」和「行」分裂開來的弊端,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
王陽明說:「今人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所謂「知行合一」,不是說真正行動了才是行,而是一念發動就是行。比如看到美女是知,生出歡喜之情是行,生出猥瑣之心也是行;看到別人有新鮮玩意,生出羨慕之心是行,生出佔為己有之心也是行;看到別人興旺發達,生出祝福之心是行,生出嫉妒之心也是行。
有人會說:「我不去做壞事,但想想還不行啊?」王陽明會說:「不好意思,不行。」按照王陽明的觀點,如果你心裡有了惡的念頭不及時控制的話,想來想去就容易真的去做。一善念起就將其發揚光大,一惡念起就將其扼殺在腦子裡,如能這樣,那就真正做到了「致良知」,就真正明白了「心即理」,也就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至於當下人所講的知識用於實踐,實踐又能得真知,或者嘴上說的符合實際做的,也可以稱為知行合一,但那並不是陽明心學的精髓所在。陽明心學也強調去「事」上練,王陽明最憎惡的就是只在嘴皮子上耍功夫,但更重要的是,光明自己的良知,去掉自己的惡念,這就又回到了他的四句教:「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反對任何將「知」和「行」割裂開來的說法,他認為不是先有知後有行,就像人餓了想吃飯,困了想睡覺一樣,那是很自然的事情。最後咱們用一個例子來解釋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假使你已經三天沒吃飯了,現在有一桌美食擺在你面前,你還要先思考思考要不要生出想吃的念頭嗎?你去吃是行,但在你生出「想吃」的念頭的時候就已經是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