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是真的明白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2020-12-21 靜夜思學

「知行合一」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這個詞源於王陽明的心學,但細細想來,又覺不可思議,難道古聖先賢們都不知道知行合一,只有王陽明才知道?按照我們現代的人觀點,學習知識,用於實踐,實踐又能出真知,這不是很稀鬆平常嗎?南宋的陸遊曾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寫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表達的不也是知行合一的意思嗎?為什麼王陽明要單獨提出來「知行合一」?

在朱熹和陸九淵的時代,他們也提倡學以致用,但他們認為學習知識和行動起來是有先後次序的,先有知後有行。世上罕有生而知之者,故凡人都要學習,不學習,就不明事理,不明事理,就無法辦事。雖然朱熹把行動的重要性提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他說「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但實際上,這種做法卻給那些「懶人們」留了後門,一講到「知」,他們就「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一講到「行」,他們就堂而皇之地說「學到老活到老」,百般推脫,他們嘴上功夫天下第一,真正到事上時又乾瞪眼。為了解決把「知」和「行」分裂開來的弊端,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

王陽明說:「今人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所謂「知行合一」,不是說真正行動了才是行,而是一念發動就是行。比如看到美女是知,生出歡喜之情是行,生出猥瑣之心也是行;看到別人有新鮮玩意,生出羨慕之心是行,生出佔為己有之心也是行;看到別人興旺發達,生出祝福之心是行,生出嫉妒之心也是行。

有人會說:「我不去做壞事,但想想還不行啊?」王陽明會說:「不好意思,不行。」按照王陽明的觀點,如果你心裡有了惡的念頭不及時控制的話,想來想去就容易真的去做。一善念起就將其發揚光大,一惡念起就將其扼殺在腦子裡,如能這樣,那就真正做到了「致良知」,就真正明白了「心即理」,也就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至於當下人所講的知識用於實踐,實踐又能得真知,或者嘴上說的符合實際做的,也可以稱為知行合一,但那並不是陽明心學的精髓所在。陽明心學也強調去「事」上練,王陽明最憎惡的就是只在嘴皮子上耍功夫,但更重要的是,光明自己的良知,去掉自己的惡念,這就又回到了他的四句教:「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反對任何將「知」和「行」割裂開來的說法,他認為不是先有知後有行,就像人餓了想吃飯,困了想睡覺一樣,那是很自然的事情。最後咱們用一個例子來解釋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假使你已經三天沒吃飯了,現在有一桌美食擺在你面前,你還要先思考思考要不要生出想吃的念頭嗎?你去吃是行,但在你生出「想吃」的念頭的時候就已經是行了。

相關焦點

  • 你理解的「知行合一」跟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真不是一回事!
    關於「知行合一」最常見的是觀點是基於《實踐論》的解釋:用實踐來檢驗真理,是的主觀認知符合客觀事實。將「知」歸結為主觀上的學識,將「行」歸結為外在的行為,以及導致的客觀結果。這樣理解「知行合一」並沒什麼問題,問題在於:這不是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
  • 知行合一王陽明|你之所以知道做不到,是因為你不是真的知道
    知行合一王陽明|你之所以知道做不到,是因為你不是真的知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想來談談對於王陽明「知行合一」的認識。所以「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是由真知才能、且必能真行,在行中才能真知。
  • 《知行合一 王陽明》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王陽明》一書,是一部歷史類書籍,介紹的是我喜愛的一位聖人王陽明,此書作者度陰山。有句話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的聖人,或者說完人,兩個指的是孔子和王陽明,另外半個指的是曾國藩。王陽明何以與其齊名?王陽明是明朝一大學者,是心學的創始人,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知行合一」學說的踐行者。聖人理想王陽明很早就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大師張載所說的話,王陽明將其視為人生目標。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在說什麼
    我仔細研讀傳習錄,通過王陽明悟道以後的言行反推他悟道之前的疑惑,終於理解格物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格物可以致知。大家其實可以用現代的唯物思想來理解,格物就是歸納總結,把事物放在格子裡,致知就是你通過歸納總結髮現事物的內在規律、法則,這就是格物致知。而知行合一,就是你知道了事物的發展規律、法則,且自己的行為符合了這個規律,順勢而為。
  • 做到知行合一,像聖人王陽明一樣學習
    你不是常常覺得,自己總是大道理知道特別多,但是生活中卻往往做不到。想好了一件事該怎麼做,卻又瞻前顧後,無法真正去執行。自己總是想太多,做太少。你想改變這種現狀。 問題來了,你是真的明白道理了嗎?你是真的知道怎麼去做了嗎?
  • 「知行合一」到底是什意思?讓它的提出者王陽明告訴你
    因此知行合一併非空穴來風,他是王陽明經歷種種磨難後得出的人生真諦。理論創始人王陽明如何解釋「知行合一」大部分人理解知行合一就是你明白了一個道理就要去做,其實王陽明所謂的知行合一比這個內涵要更多一些。先說說做到知行合一什麼樣。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我們該如何理解?又該如何運用
    ,便是知行合一,這可以說說是王陽明提出來的一個指導思想,也可以說是他徹底的明了了知行合一。那隻青蛙名叫愛情,名叫友情,名叫手足之情,名叫……而那個添柴火的人,就是你。這是什麼?這就是我說的知行合一了。絕大多數人,都會感覺到感情細微的變化,溫水煮青蛙,不是水煮肉片,青蛙也知道水熱了往出來跳的。而人,卻「不知」往出來跳。為什麼不知加個引號?因為這說你不知,但是你心裡卻很明白。誰不懂給親近之人發火,遷怒於他們,會讓你們感情疏遠?應該沒幾個會不懂吧。這也就是為什麼不知要加引號的原因了。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一種境界,不是一種常態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在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首次提出的,是心學最為核心的觀念。王陽明最為得意的弟子徐愛曾經向王陽明請教了這個問題。對此,王陽明提出了反駁。先生曰:「此已被私慾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著你只恁的便罷。故《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後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
  • 明朝王陽明創立心學,知行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
    從現在我們來看王陽明這樣格物致知的做法到底對不對呢原來當時王陽明只是生搬硬套了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提法,實際上,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的那個物並不是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所碰到的一些實際存在的物質性的東西比如石頭磚頭我們這樣能夠使眼睛看到的東西,再說了這樣的東西如果我們不先學習他是怎樣的一種東西的話你就無法來理解它的內涵。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的是什麼?
    有研究過心學經歷的人都知道,心學有三個重要的內容,即三個核心,而在這三個核心之中,真正能夠用於實踐的東西,既不是心即理,也不是致良知,而是「知行合一」。這樣的認識其實已經誤解了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所要表達的真正意義。那麼,在心學之中,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說的是什麼?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什麼意思
    要理解知行合一,先看看王陽明自己是怎麼說的。「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他明明白白地表達:知、行是一個功夫,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
  • 知行合一(王陽明)
    今天看了知行合一王陽明,王陽明又名王守仁,其在心學上有著不可磨沒的地位,中國思想史將「龍場悟道」定義為心學的誕生。所謂「龍場悟道」歸納為八個字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陽明的解釋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無所不能,能解決一切問題,不需要任何外來幫助。
  • 知行合一王陽明7:摒棄弱點,光明本心,才能無所畏懼
    知行合一王陽明7:摒棄弱點,光明本心,才能無所畏懼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講到了,知行合一擁有巨大的威力,可以撬動天地萬物。
  • 評論:王陽明和他的「知行合一」思想
    評論:王陽明和他的「知行合一」思想 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換成現代語言表述:世上的事物固然客觀存在,但就主觀個體而言,客觀事物是須經過主觀的接觸感受才能產生認識價值的——這是王陽明對「心學」大旨之形容。  「知行合一」,系王陽明學說的核心思想,影響深遠,波及日本。知與行的關係,詮釋頗多,過去多指道德意識和道德踐行的關係。站在當下,一般而言,也可理解為認識和實行的關係。
  • 學者:王陽明宣講知行合一是為了批判社會
    很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去做。因為完全可以有一個託辭,我還「知」得不夠,我還沒有「知」。王陽明認為當時社會風氣敗壞,士大夫沒有擔當精神,就是因為有這個「知先行後」的指導思想。士大夫一天到晚都在坐而論道,但「道」並沒有暢達於天下。空談,導致了人格的嚴重分離。  龍場悟道後,王陽明應邀到貴陽講學,他首先就是講「知行合一」,他就是想糾正當時知識分子中盛行的「知先行後」的風氣。
  • 知行合一王陽明講活在當下的智慧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王陽明面對這些事情是怎麼處理的:知行合一王明陽在龍場那連年,也被瘴毒侵害,但卻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那時的他面對被貶並沒有悲悲切切、哀愁抑鬱。知行合一王明陽認為,保持身心舒暢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需要通過修養而獲取。那麼我們怎麼來養成修養呢?王明陽說:「只存的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 知行合一王陽明第二部:承載王陽明一生所學的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各位書友大家好,歡迎繼續做客老齊的讀書圈,之前我們講了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一部,也就是介紹他的生平故事,那一部書更多是敘述,講述他如何從一個不靠譜的青年,變成一代哲學大師,立下豐功偉業的,一直寫到了他從廣西平叛回來,病死在船上。那本書對於他的思想介紹並不多,而今天我們要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作者同樣是度陰山,這部書就主要介紹王陽明的哲學了。
  • 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流行與解讀
    王陽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紹興人。他所開創的陽明心學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觀念,延伸發展了中國儒學,是我們越文化的精髓,到今天仍可資借鑑。近兩年,有個文化現象值得關注,那就是,研究王陽明的新書又漸次風行。
  • 《王陽明傳》:王陽明用親身經歷告訴你,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讀書為第一要務,考試不是「第一等要緊事」 青年時期的王陽明喜歡遊山玩水,說考試不是第一等要緊事。他認為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聖賢。他鼓勵大家:讀萬卷書,行千裡路。 2. 失意後悟道:上善者,知行合一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有失意之時。王陽明面對失敗,則泰然處之。
  • 明代大家王陽明的心學:知行合一到底講了什麼,能影響中外學界
    既然王陽明想要學聖賢,就開始了到處求學。王陽明覺得做學問有老師的指點固然好,但是只有自己感悟才會探究的徹底。很多故事證明,求人真的不如求己。有一個書生在屋簷下躲雨,看見菩薩撐傘走過就想跟菩薩一起走。就說:「菩薩普度下眾生吧。」然而菩薩說:「我在雨裡,你在屋簷下無雨,應該是你普度我吧?」書生馬上走到了雨裡說,現在我們都在雨裡了,你可以普度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