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北外灘 | 弄堂裡最後的「私房菜」讓他們感到幸福、不舍和期盼...

2020-12-13 澎湃新聞

聚力北外灘 | 弄堂裡最後的「私房菜」讓他們感到幸福、不舍和期盼...

2020-10-15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0月13日,

唐山路685弄的

一條窄窄的弄堂裡,

伴隨著一聲

「你們菜燒好了伐?」

擺開了一張圓桌面。

非節非假的日子裡,

這是在幹嘛?

原來,唐山路685弄屬於東餘杭路(一期)徵收範圍內,居住在這裡的居民馬上就要搬遷了。

因為難以割捨的鄰裡情,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許,60號的劉阿姨、62號的錢家兩姊妹、66號的翟先生和王女士夫妻倆、44號的俞先生,以及38號的葛先生與沈女士夫妻倆一起,選了一個大家都方便的日子,用各自最拿手的「私房菜」,舉行一場特殊的「喬遷宴」。

最後體驗一次「螺螄殼裡做道場」

陽光明媚的天氣裡,弄堂上方吊掛著各種款式、各種色彩的衣物,依然是那種老式裡弄「螺螄殼裡做道場」的感覺。

「喬遷宴」的菜單是大家早就商議好的,有兩個廚房供大廚們一顯身手。

一間是38號葛先生家陰暗狹窄的廚房,由沈女士掌勺,僅從一份家常菜「刀豆燴土豆」中,就可以看出她「私房大廚」的功力。沈女士說,想到自己可以告別狹小的廚房,在新家中大展廚藝時,就格外興奮。

另一間在66號翟先生家中,是和臥室連為一體的開放式廚房,由有著一手好廚藝的王女士掌勺,那剛端上桌的紅燒大蝦,讓人垂涎欲滴、韭芽炒蛋色澤金黃,香氣四溢,鄰居都調侃說:這可是「光明邨」大廚的水準。

而劉阿姨則自告奮勇地打下手,坐在狹小的弄堂裡擇菜、洗菜、切菜等一條龍全包,整個操作流程如行雲流水一般,動作非常利索。

錢家小妹一看熱菜有人「包圓」了,就主動承擔了涼菜的落實任務。看見她從弄堂口轉進來,眼尖的鄰居馬上叫了起來:「來了來了。」白斬雞、醬鴨和燻魚等依次擺上了桌,引得大家食指大動。

期盼自己的美好生活

也期盼北外灘未來的發展

忙完之後,終於到了大家可以坐定入席的時刻,儘管現場條件簡陋,但是想到未來即將搬入新居迎來新的生活,大家紛紛激動地往杯子裡斟滿美酒和飲料,舉杯祝福祖國繁榮昌盛和數十載寒暑往復始終不變的鄰裡情。

即便有再多的不舍,但是這裡的居民們也即將告別生活了幾十年的蝸居,開始他們嶄新的生活。老鄰居們都表示,今後要經常聚一聚,未來也要常來北外灘,看看自己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將有怎樣巨大的變化。

據了解,東餘杭路(一期)舊區改造項目由110、111、112、113、114、115六個街坊組成,是虹口舊改史上體量最大的房屋徵收項目,涉及居民6000餘戶。

目前,東餘杭路(一期)舊改工作已進入關鍵環節,虹口區舊改指揮部正在對需要辦理各項手續的居民進行幫助和指導,有序推進舊改工作。

記者、攝影、視頻:楊麗穎

原標題:《聚力北外灘 | 弄堂裡最後的「私房菜」讓他們感到幸福、不舍和期盼...》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再會了,阿拉的北外灘
    機緣巧合下,攝影師楊千記錄了北外灘動遷前最後的歲月,他鏡頭裡的老上海生活閒適溫情,饒有趣味。他從2018年底開始拍攝,當時他並不知道,鏡頭中的百年老民居,以及維繫了數代老上海人的生活方式,都將一去不返。
  • 12位成員平均年齡超60歲 舊改弄堂裡有支老年薩克斯樂隊
    沿著東餘杭路1143弄往裡走,一幅幅舊改的橫幅、標語,或懸在頭頂,或出現在牆邊,預示著這個破落的老弄堂即將出現的變遷。弄堂深處,一群背著黑色琴盒的老人,引人注目。這天,他們走進祿壽居委會活動室,熟練地打開琴盒,露出金燦燦的薩克斯。
  • 聚力北外灘 | 好熱鬧!虹口區東餘杭路(一期)第二輪居民圓桌會議啟動
    聚力北外灘 | 好熱鬧!會上,一徵所和二徵所的經辦人員向居民們通報了《房屋徵收與補償方案》的具體內容,特別就幾處修改的條款作了說明和解釋。此外,工作人員還對居民最關心的價值補償款、各類補貼和獎勵的計算方式,以及下階段的工作流程和相關計劃節點的具體安排,作出了詳細的介紹和說明。
  • 舊改弄堂裡有支和「時間賽跑」的老年薩克斯樂隊
    沿著東餘杭路1143弄往裡走,一幅幅舊改的橫幅、標語,或懸在頭頂,或出現在牆邊,預示著這個破落的老弄堂即將出現的變遷。弄堂深處,一群背著黑色琴盒的老人,引人注目。    這天,他們走進祿壽居委會活動室,熟練地打開琴盒,露出金燦燦的薩克斯。
  • 夜讀北外灘 | 虹口港石庫門社會生活形態初探(上)
    本幫人一般整個街區都會致賀和致唁。蘇北人一般一條弄堂招呼和吆喝。寧波人一般一幢房子的住戶招呼一遍。廣東人一般只與同鄉人招呼。飲食習慣該地區的不同人群,飲食習慣還攜帶著鄉土的風俗。本幫人與寧波人一般喜歡聚集在家中聚餐。 蘇北人(船民、遊民)喜歡端著飯碗,和鄰裡談天說地。廣東人喜歡邀請兩三好友或同鄉相聚,或在家中,或在外。早茶是廣東人一天的開始。
  • 北外灘迎來了一群大師,他們的作品是... | 愛上北外灘
    北外灘迎來了一群大師,他們的作品是... | 愛上北外灘 2020-12-07 0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夜讀北外灘 | 虹口港石庫門社會生活形態初探(下)
    弄堂口的曬太陽是石庫門市井生活最原始的休閒方式。本地區不同的人群,曬太陽的方式也不同。本幫人與寧波籍人曬太陽,喜歡搬個小凳子坐在沿馬路的弄堂口,三三兩兩一邊觀街景,一邊聊天。蘇北籍人喜歡到處遊走,席地而坐。所以在該地區的飯店門口、娛樂場所門口、河沿、馬路上到處有他們曬太陽的身影。廣東籍人由於比較謹慎,他們選擇的曬太陽場所是自己居住石庫門的曬臺或者到附近的公園。
  • 弄堂裡的夏天
    公交、地鐵擠歸擠,空調總是有的;辦公樓裡四季如春,已經不記得什麼叫大汗淋漓了;下了班,泡個澡,一杯冰鎮啤酒下肚,賽過活神仙。但如此優越的環境和條件,在很多人眼裡,如今變得索然無趣,哪裡比得上老底子度夏的快活!記得六七十年代的夏天,沒有空調、冰箱,甚至沒有電風扇,照樣開開心心過日子。男孩子拉上弄堂裡的同伴,一大早就長途跋涉去郊野捉賺績(蟋蟀)了。
  • 節日裡的北外灘,氣氛交關濃!
    節日裡的北外灘,氣氛交關濃!無人機編隊整齊升空並不斷變換造型,時而打出對祖國的祝願,時而匯成對北外灘的願景。表演精彩炫酷,引得圍觀市民爭相拍照,獲得大家的一致好評。國旗懸掛大街小巷為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弘揚中國人民偉大的抗疫精神、充分展現全國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虹口區策劃開展了「五星紅旗進萬家——我和祖國在一起」主題活動。
  • 北外灘迎來了一群大師,他們的作品是……|愛上北外灘
    北外灘歷史建築眾多,承載了一段段非凡難忘的歷史,為充分展示北外灘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城市形象,12月6日,《愛上北外灘》名家寫生、創作、展覽活動項目啟動儀式在白玉蘭廣場舉行,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吳強出席。《愛上北外灘》活動項目由虹口區委宣傳部與中央數位電視國學頻道上海中心以及中視文旅藝術研究院聯合打造。主辦方邀請了全國二十位知名藝術家,以「愛上北外灘」為唯一主題,針對北外灘多方位進行藝術創作,覆蓋北外灘十餘處代表性景觀、人文歷史風貌,預計創作六十餘件書畫作品。
  • 《弄堂風流記》上海人的故事,弄堂裡廂見分曉
    可以說,沒有弄堂,也就沒有上海。一座城市的記憶是什麼?時間給出答案。《新聞晨報》星期日周刊團隊近年來一直專注於上海本土題材的寫作。他們寫上海人,著力寫的都是平凡的普通人。在過去的幾年裡,周刊團隊和許許多多這樣的上海人交了朋友,貼近他們,觀察他們。
  • 看見北外灘丨一個人的六十年:翻天覆地變化都是我的回憶
    上世紀90年代的北外灘他的三口小家和父母共同居住在上海虹口區東長治路573弄寶華裡一間20平方米的屋子裡,寶華裡位於北外灘的中部位置。「和我小辰光(『小時候』)比,那時的北外灘幾乎沒有任何改變。當時我就在想,多年以後,這裡一定是很發達的,看看眼前身後,都在江邊,這一塊肯定要發展的。」國慶說。
  • 書店裡的劇場,卓別林、蕭伯納「重回」北外灘
    上世紀二十年代,他就是在北外灘的碼頭登岸,在中國各地展開演說,與知識分子、學生交流,在中國文化界和知識界引起轟動……當晚上演的還有愛因斯坦的演講,卓別林與蕭伯納的戲劇,他們也曾先後在北外灘登陸,近距離感受五位與北外灘有著不解之緣的國際文化名人的個人魅力和經典作品,通過戲劇在北外灘這片底蘊深厚的土地上,眺望世界,橫穿古今……文化賦能「世界會客廳」,多元活動延續城市文脈一個「潮」字,道出了北外灘百年的風起雲湧。
  • 聚力北外灘|選房摸號,虹口這群人奔向了新的生活!
    6月1日上午,位於北外灘核心區域的山壽裡地塊,啟動房屋徵收選房摸號工作。該地塊涉及7個街坊,共有居民2023證2333戶,是北外灘新一輪規劃布局中首個啟動的舊改地塊,也是虹口區和市地產集團以「市區聯手、政企合作、以區為主」
  • 北外灘又有新進展,上海第三座「來福士」即將起航
    概括來說,建築面積超過840萬平方米的北外灘,與外灘和陸家嘴聯動,形成總開發面積1600萬平方米的上海「黃金三角區」,這裡是上海中央活動區的核心精華,也將是未來中心城區最活躍的地方。 在活動現場,北外灘來福士帶出了首批核心租戶:甬府、百麗宮電影院、城市集市、G-Prime。這幾家品牌都是上海市民耳熟能詳的業態品牌,而在他們各自的門店規劃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共同點:因地制宜,與地方文化融合。
  • 弄堂裡的鴿聲
    交錯的道路猶如動脈貫通八方,而弄堂就像是細微的血管溝通橋梁。可以說是近代上海建築文化史上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晴日放飛》是藝術家李守白先生創作於2011年創作的一幅重彩畫作品,描繪的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一群鴿子在上海保存完好的石庫門裡弄——田子坊上空自由翱翔的場景。
  • 上海弄堂裡的美食盤點 小小的幸福
    以下這些隱藏在小弄堂裡的美食,知道的人可真是不多呢!>  顧敬忠師傅  80後老闆自己創業開的店,這家豬排最大的特色應該是無麵粉,實足200g,吃起來蠻香的,肉很紮實,主打的就是蒜香、黑椒豬排和原味雞腿肉
  • 三本古穿今美食文,《幸福私房菜》《幸福炒飯店》超多好評
    諸位好啊,這一期給大家獻上三本古穿今美食文,《幸福私房菜》《幸福炒飯店》超多好評,不管是喜歡美食文的小夥伴,還是喜歡古穿今小說的書蟲,都可以看來看一下是否有你喜歡的。第一本:《幸福私房菜》作者:鵲涵第二本:《御廚在現代》作者:夏蟲與冰第三本:《幸福炒飯店》作者:蘇香蘭色小說千千萬,好看的小說百裡挑一,如果你正在書荒中,如果你不想一本又一本的尋找下一本好看的小說,不妨點擊關注,每天都會為你奉上不一樣的有趣小說
  • 戳視頻看李佳琦怎樣推介北外灘,還有這些被網絡大V相中的文化密碼
    昨天(28日),網絡「大V」李佳琦的北外灘推介視頻拉開了網絡人士「我看北外灘」系列活動的帷幕。在視頻中,李佳琦介紹,北外灘有著豐厚的歷史沉澱,豐富的文化資源,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北外灘新一輪開發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他號召大家「走走看看北外灘,聚力建設北外灘」。隨後,秦朔、馬紅漫、諸大建、洪榕、代文超等嘉賓和網絡「大V」,為北外灘這一「世界會客廳」的發展建言獻策。
  • 《美人私房菜》安徽開播 鄭爽馬天宇實力秀恩愛
    在《美人私房菜》開播的第一集中,馬天宇就又大秀刀工:在「天香樓」的廚房裡,他一邊與媽媽範瓊丹聊天,一邊切蘿蔔。沒錯,是「盲切」。當鏡頭轉移到案板上時,蘿蔔絲根根分明(具體去安徽衛視看去)。 其實,馬天宇透露過自己早年曾經當過廚師。這樣看來,馬天宇實力證明了那句雞湯:人生的每一段經歷都不會被辜負,因為你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