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畫水 此岸畫山——兩岸畫家的「山水相約」

2021-02-08 網易新聞

新華網臺北2月25日電(記者任沁沁 張承志田野)大運河的古韻,阿里山的神奇,把江蘇和臺灣兩地的知名畫家吸引到了一起,他們用石墨丹青完成了兩岸藝術與自然的「山水相約」。

「情系阿里山——兩岸水墨名家聯展」25日在臺灣中山紀念館逸仙藝廊展出,展示兩岸畫家筆下的臺灣美景。這是繼「情系大運河」後,兩岸藝術家的再次合作。

2010年3月,臺灣與江蘇畫家同赴隋煬帝始建的大運河採風,以車馬舟船、水陸並進的方式,細細遊覽了700餘裡的江蘇段古運河,之後畫家們閉門造畫半年,共完成作品105幅,「情系古運河——兩岸水墨名家聯展」由此誕生,巡迴兩地六大美術館展出。

雙方當時即約定,第二輪寫生以臺灣阿里山及周邊勝景為主題,踐行「彼岸畫水、此岸畫山」的山水精神。

2011年4月,又逢煙花時節,江蘇畫家應邀來臺,與臺灣畫家走訪阿里山寫生,流連在蒼鬱的古神木群、遼闊的鰲鼓溼地、浩渺的外傘頂洲、雲簇的新中橫、秀麗的日月潭間,領會南臺灣神妙之美。

經過8個月閉門創作後,20位畫家畫出54幅作品,從不同視角詮釋出每個人心內的阿里山。此次兩岸的創作,突破了過去水墨局限在名山大川的窠臼,運用不同於以往的題材,產生新思維,每位畫家所見的阿里山皆有獨特之美。神木林與姊妹潭的傳說,雲影變幻的夕暮朝暉、盤根錯節的聳天巨木、櫻花正妍的初春情景,兩岸藝術家慧眼獨具,手筆都大異其趣,尋找到與山對話的美妙落腳點。

臺灣作品風格、設色、媒材前進大膽,突出個人風格,思維圓熟,自在得體。畫家江明賢以濃鬱的墨色堆棧千年神木的雄勁渾厚;吳士偉跳脫過去擅長的花鳥,畫出鰲鼓溼地中覓食紛飛的萬千候鳥;林章湖眼中阿里山日落前的最後一道餘暉,染紅了整座山林;周澄以雅致的櫻花點綴出雲霧繚繞中阿里山的一抹青春;黃才松大膽地運用不同墨色,畫出西南海口的木麻黃;陳朝寶混合水墨、壓克力顏料,渲染阿里山繽紛的色彩。

大陸畫家技法純熟、接近群眾,生活情境無可不入畫,跳脫鮮活。揚州國畫院副院長安玉民用漫畫形式記錄臺灣林林總總,街道上的機車、駛往外傘頂洲的漁船、高入雲中的臺北101都入了畫;南京書畫院院長朱道平對盤根錯節的阿里山神木最有興趣,以人樹之間超現實的差距,表現出對神木的崇敬;江蘇省國畫院畫家李金國,以臺灣山區的白鼻心、山椒魚為題材,微觀地看見了阿里山之美;無錫書畫院副院長梁元,對臺灣傳統寺廟的剪黏特別有興趣,把嘉義過溝九司廟的牌樓入畫。

「兩岸的藝術能量在此次採風中互相激蕩,達到極致。」臺北市文化藝術促進協會執行長黃寤蘭表示,兩岸互訪畫山畫水,畫出江南富庶之地的細緻妍媚,畫出南臺奇山異水的壯闊遠邈,互相印證了一段失落數十年的水墨畫史。

「畫水水生輝,畫山山動情;山水一脈通,兩岸一家親。」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高雲表示,願兩地畫家勤走動,多交流,共推中國水墨畫藝術的新發展,共促中華文化在兩岸的大繁榮。

此次展覽由臺北市文化藝術促進協會與江蘇省文化聯誼會共同舉辦,展覽將於5月9日至27日移師嘉義展覽,預計下半年至大陸巡迴展出,完成兩岸巡迴展。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臺灣畫家王海峰頻繁往來兩岸:大陸山水入畫來
    往返兩岸 情系大陸  「兩岸畫家以筆為媒,不僅僅是相互虛心討教,心靈上也彼此拉近。」王海峰表示,臺灣文化界接受國際影響較早,畫風創意凸顯;而大陸畫家畫功紮實、技法多樣,是臺灣畫家學習的榜樣。  王海峰對大陸山水情有獨鍾,早在十幾年前,他就頻繁到廈門、湖南、廣西等地開展兩岸書畫交流活動。
  • 大陸畫家環島行 畫遍臺灣山山水水
    (CCTV.com消息 中國新聞)臺灣的美麗山水,今年吸引了不少大陸畫家前來採風,大陸青年畫家周昌新就是其中之一,他環島三個月,行程一萬多公裡,創作了200多幅畫,並在臺灣舉辦了自己的首次畫展。
  • 臺畫家高春英樂當兩岸交流使者 畫出血濃於水親緣
    臺畫家高春英樂當兩岸交流使者 畫出血濃於水親緣 2015-08-21 13:49:22由於自小縱情於山水之間,她對大自然有一種特殊的靈性與感悟。最開始學的是素描,高春英把自己每天看到的人、事或者美麗的風景,用畫筆一一記錄下來。在這個過程中,她體悟到了作畫的意義與快樂。  後來,她先後拜在山水名家黃才松、周龍安,花鳥名家趙松筠、顏文堂等人門下,走遍臺灣的山山水水,學習山水畫、花鳥畫,集百家之長為己用。
  • 炎黃子孫為什麼對畫山水情有獨鍾?
    宗教畫和山水畫,東西方都各有執念畫山水是因為對自然的熱愛和儒釋道哲學的影響,這是教科書裡的詞彙。可是為什麼王朝時代的所有傑出的頭腦都熱衷於此,且一畫就是一千多年呢?「熱愛自然我可以理解,但如此的痴迷且一成不變地畫了一千多年。這就讓人不好理解了。
  • 山水自在心間——臺灣畫家捕捉兩岸有情世界
    他的《奇巖補破雲》畫的是張家界的山,《求佛圖》對比表達了雲岡石窟與現世女子的命運哲理,《初雪》則展現九寨溝絕美的另一面,《黃山雪》繪盡雪中黃山的蕭颯,《龍門造像》用洗鍊抽象的筆法展示龍門石窟的神秘……  山水風光給了他無限的靈感,他通過寫生的方法,用心靈去捕捉兩岸日月星辰、風霜雨露的有情世界。  這條「有情」的藝術之路並非一蹴而就。
  • 八旬高齡臺灣畫家上海「畫說」濃濃兩岸情(圖)
    八旬高齡臺灣畫家上海「畫說」濃濃兩岸情(圖) 2008年05月10日 15:32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兩岸恢復交流交往二十多年來,陳顯棟和他的作品在大陸藝術界迅速贏得聲譽。擅長以西方繪畫技巧融合中國傳統美學理念的他,成為唯一一名連續三屆獲邀參與北京藝術雙年展的臺灣畫家。圖為陳顯棟在上海講解他的新作。
  • 畫家柳長德山水畫作品賞析
    畫家柳長德山水畫作品賞析 2020-11-04 14: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組圖:禪意佛心-品讀著名畫家侯立遠的水墨畫
    畫作被BIG SHOT ,GESHAN, 美國彼岸藝術學會,中國保利藝術博物館,劉海慄美術館,浙江博物館,臺灣國父紀念館等眾多藝術機構收藏和推廣。近年出版有:中國當代名家——《侯立遠》畫集;當代水墨精神——《侯立遠詩文集》;《風月同天》侯立遠山水作品集;《心中的山水》2014侯立遠作品集。
  • 當代畫家王寧仿古山水小品畫欣賞,小品畫,大趣味!
    畫家王寧,一個忠實的藝術追隨者,當代著名的山水畫家,自幼酷愛山水畫。對於山水畫的創作,王寧有著自己的一套方法。除了本身自創的山水畫之外,也較為的擅長臨摹,其筆下的仿古山水小品畫也是一絕。王寧老師仿古山水小品畫清淡幽雅,千古松意,高山流水人家,靜謐自然,色彩搭配和諧,富有意境,無論是裝飾還是收藏都是不錯的選擇。
  • 專訪潑墨潑彩山水畫家張若古:畫山畫水畫人生
    墨雨心痕綻異彩, 潑墨潑彩是畫家張若古駕輕就熟的一種山水畫技法,此法屬於中國寫意畫法之範疇,出手大膽,水墨淋漓,氣勢磅礴。畫家張若古的潑墨潑彩山水,得益於張大千關門弟子、山水界泰鬥梁樹年先生的言傳身教。
  • 兩岸畫家在滬合作完成巨幅山水國畫「華夏勝境圖」
    在現場,兩岸畫家在創作完成了這幅國畫後,一一在畫作上蓋章。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華夏勝境圖》這幅畫的主要內容是大陸的黃山和臺灣的玉山融合在一起的「情景」。海上書畫院院長、大陸知名畫家楊華耀在之前接受記者採訪時接受說,「當初我們在開會研討這幅畫的構圖時考慮到,我們是做兩岸畫家的交流,畫的立意、構思就應該畫兩地的景象,但是兩岸的東西融合在一幅畫裡那就是『華夏勝境圖」』了,把兩岸比較有代表意義的美景融合進去,比如臺灣人民家喻戶曉的玉山、大陸的黃山。
  • 牧溪《遠浦歸帆圖》:虛幻的山水世界,唯有本心是真實
    拾畫筆記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是色彩斑斕的,是清晰明確的。山是山,山中有林,林中有鳥;水是水,水中有草,草中有魚。雖然《遠浦歸帆圖》可能是根據宋迪的《瀟湘八景圖》演化而來的,但是類似李成、郭熙那種平遠的景致已經不太明顯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空濛的煙雨所籠罩的江水兩岸。創作者不是和景物保持一個平行的視覺,而是站在了景致之外去洞悉一個煙雨山水世界。整幅畫面的構圖極有可能取法了南宋較為流行的馬夏傳統的那種邊山邊水的構圖模式。
  • 畫家黃問芝焦墨山水畫作品欣賞
    中央書畫頻道籤約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甘肅黃賓虹書畫研究院院長,甘肅國畫院特聘書畫師。甘肅省文化大使,甘肅書畫進修學院教授,甘肅書畫鑑定中心委員,中國楹聯研究會會員,中國易經協會會員,英國牛津大學客座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客座教授,世界華人藝術家協會會員,國際美術家聯合會會員。
  • 畫家楊光:山山水水皆不同,品十足趣味
    中國山水畫簡稱「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中國山水畫較之西方風景畫,起碼早了1000餘年。它所呈相的圖義,實際上是一部中國思想史。中國山水畫是中國人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澱。遊山玩水的大陸文化意識,以山為德、水為性的內在修為意識,咫尺天涯的視錯覺意識,一直成為山水畫演繹的中軸主線。從山水畫中,我們可以集中體味中國畫的意境、格調、氣韻和色調。再沒有那一個畫科能像山水畫那樣給國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說與他人談經辯道,山水畫便是民族的底蘊、古典的底氣、我的圖像、人的性情。在畫家楊光筆下,即便是山山水水,也形態各異,各不相同。
  • 畫山不畫雲,畫岸不畫水
    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說:「夫崑崙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形莫睹。迥以數裡,則可圍以寸眸。誠由去之稍闊,則其見彌小。」這就是透視學中最根本的理論問題,「近大遠小」的原理。這比義大利建築家勃魯納萊西(Brunelleei)研究的以幾何方法平面表現主體的透視規律以及阿卜柏蒂(Alberti)在1436年出版的《畫論》中正式發表透視學理論早一千年。
  • 兩岸畫家共繪《山居富春圖》 八米長卷再現兩岸情
    、藝術家、師生代表齊聚《富春山居圖》實景地,共繪、共唱、共話兩岸情。  杭州富陽古稱富春,是元代大畫家黃公望作品《富春山居圖》的原創地和實景地。如今,這幅曠世名畫卻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分隔於海峽兩岸,成為兩岸文化的鮮明標籤。  1999年,杭州富陽成功舉辦了「海峽兩岸書畫家圓合《富春山居圖》暨富春江雅集」活動,從此開啟了二十年海峽兩岸基層交流的文化品牌活動,也激發起兩岸書畫藝術界人士共繪新「富春山居圖」的熱忱。
  • 百餘幅油畫精品薈萃兩岸畫家畫福建油畫寫生作品展
    百餘幅油畫精品薈萃兩岸畫家畫福建油畫寫生作品展 2015-12-31 16:01:06記者劉可耕 攝    由臺灣毓繡美術館副館長、參展畫家遊守中創作的《崇武印象》系列油畫作品,吸引「90後」女青年的眼球。 記者劉可耕 攝   中新網福州12月31日電 (記者 劉可耕)「閩山閩水物華新——兩岸畫家畫福建油畫寫生作品展」,31日在福建省畫院啟幕。
  • 藝術的此岸與彼岸
    原標題:藝術的此岸與彼岸今日上午9時,旅居北美的書畫家鴻石的中國書畫展暨新書發布會在亮寶樓開幕,本次展覽將持續到1月11日14時,將展出鴻石近8年的力作,包括花鳥畫、山水畫、書法以及寫生作品一百七十餘幅。
  • 中國焦墨山水畫簡史及焦墨大師秦國健創新焦墨山水畫特點——至善
    焦墨山水畫是用純焦墨而不藉助水的滲透作用的一種山水畫種。焦墨山水畫法作為中國傳統國畫技法,其歷史源遠流長,五千年前的彩陶就是焦墨法,隋唐時期興起的壁畫基本上也是焦墨。到了北宋,雖有了水墨的濃淡變化,也仍以濃墨為主。真正把焦墨山水畫作為全新畫種來考證的,是自明末清初的程邃開始發展起來的。程邃流傳下來的焦墨山水畫僅存幾件,但卻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可謂獨領風騷。
  • 山水畫 山、水是具象的,山水是意向的
    中國畫的山水畫是對情的表達最具代表性的畫科。原是因山水畫創作是具象中的意向表現。具象的是山、水,意向的是山水。這裡面包含了三教的思想。肖大平山水畫創作山水畫,畫家的主觀性決定著畫面的風格趨向,但是畫家對山水的表達又是建立在客觀之上的。主管是畫家在對山水的寫生中積累的知識,客觀是是自己對山水間自然韻味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