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五大修心法門,一旦領悟,寵辱不驚,萬事由心!

2020-12-09 聞塵談道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從稚嫩到成熟,從青澀到老成,每時每刻都在成長、學習;從無到有、從貧窮到富有,從得到變為失去,人生,充滿著變數。

王陽明曾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一個人的修行,往往是與自己的心在做鬥爭。佛學說:「一念放下,萬般自在」,所謂的煩惱妄想,其實都是自己的雜念心魔。

古代經典《格言聯璧》中便講述了人生的五大修心法門,一旦領悟,寵辱不驚,萬事皆能由心!

一、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俗話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只有將自己的思想、心靈不斷開墾,擴張,才能包容下天地的千山萬壑,更何況是生活的零碎小事呢?如果說:「一個人的眼界,決定了他看到事情的高度」,那麼,一個人思想、心靈的廣度,便決定了他人生所能到達的高度。

二、虛其心,受天下之善

《候城雜賦》:「虛己者,進德之基。」一個人只有將自己的心保持謙遜,才能不斷接收到世間的真知大善,不斷進步。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往往,越是一知半解的人,越容易驕傲自滿,而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反而懂得謙遜,平易近人。

三、平其心,論天下之事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個人,要懂得平心靜氣;生活,要有一些獨處的時間。只有將自己的心放平,才能看到事情的本質,做出適當的判斷;若是以心浮氣躁的狀態生活、工作,必然會帶有自己的情緒,會讓自己的眼睛受到蒙蔽,無法公平公正。

四、潛其心,觀天下之理

古人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其道理便在於「潛心學習」,人不收心,則百事不成。必要潛下心來,方能明白天下的事理,方能鑽研書中的智慧學問。《下學梯航》中說:「心浮也,而使之沉;心顯也,而使之潛。沉潛二字,即收心之法也。」心浮則心亂,懂得沉潛,才能懂得收心。

五、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蘇洵《心術》:「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一個人,只有心定,才能應付人生的各種風雲突變。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命運難測,人生總是有太多的變數存在。當意外發生時,唯有保持鎮定,才是最好的應對之法,才能最快尋求到解決的方法,若是慌慌忙忙,不知所措,便一定會遭受最大的損失和傷害。

【聞塵談道】以「道」為源,用不一樣的角度帶你探尋中國最古老的智慧與信仰。

相關焦點

  • 人生五大修心法門,看你能做到第幾門
    提到修心,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修行,想像自己在偏安一隅的山林間,幕天席地,於清靜之中,思考人生的真正意義。其實修心的定義絕非如此狹隘,修心並非獨善其身,而應是在生活之中修行,坦然面對生活的一切苦難。人活著,最重要的便是修心。心好了,一切才會好!那麼何為修心?在哪兒修心?如何修心?一、何謂修心修心,意即淨化心靈,修養心性。
  • 四個字讓你終身不發火領悟人生感悟勵志修心禪語情緒.
    四個字讓你終身不發火領悟人生感悟勵志修心禪語情緒.38 來源:生活小巧思 原標題:四個字讓你終身不發火領悟人生感悟勵志修心禪語情緒
  • 修心三不 看淡人生
    當一個人沉下心來,從書籍中去尋找心靈的慰藉,該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情啊。你無須向他人傾訴肝腸,只需在文人筆下找到自愈的良藥。也不用絞盡腦汁地恭維他人,只需我自風情萬種,與世無爭的高傲即可。做到寵辱不驚,心如止水談何容易,唯有不生氣、不計較、不抱怨。
  • 修行,先修心;渡人,先渡己
    01 世間有佛,佛普渡眾生;人間有人,人先渡自己。人這一生都在渡,能渡人者,必先自渡,會修行者,必先修心,修好心,也許就是自渡,自己過不了自己這一關,誰也渡不了你,管好自己的心,守好自己的嘴,才能修好自己的行。
  • 心淨則定,心定則道生,學佛就是修心,萬法唯心!
    學佛就是修心,萬法唯心,學佛就是對心靈的修養,修身的道路是學佛的方法。心漂浮,人就會飄,所以靈魂也會飄,整個人就坐不住了。如果你的心裡藏著很多的心事,有許多憂慮,擔心、煩擾,那麼內心就無法安定,靈魂也無法平和。想要禪修悟道,更是難上加難!
  • 人生最高修行:修心
    梵塵老師經常會在課程上跟大家分享一個人生道理,讓我們在些許浮躁的生活裡,領悟人生態度,需要學會修心沉澱。處世何妨真面目待人總要大肚皮梵塵老師經常在課堂上跟我們說:人活於世,不過活一個率真。做人,又何必弄虛作假呢?
  • 明如居士:修心修心再修心
    修心實際上就是在自己的心田上「耕耘」(圖片來源:資料圖)「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當一個人對上面所說的「苦樂唯心所造」的道理有了透徹的理解之後,就會知道修心的重要性!因為離苦得樂的關鍵在於去除內心的痛苦因,培養內心的安樂因。不修心的人雖然主觀上也是想得到安樂,卻永遠只是在枝末上下功夫,所以有時雖然擁有金錢、地位等外境,但快樂依然離自己很遙遠;而修心之人,由於把握了苦樂的根本,所以安樂可以不費分文地得到!
  • 道教詩詞:四句話言明了修心法門
    而後,鍾離權又對他說到:「道不輕言示人,書中所說的詩句以天象為興,以山川作比喻,以人的性情作賦,以物之興衰為感,詩文中講的道在無相之中,你需要細細參悟,才可有所得。」(圖)殷道長向呂祖求道本文的這四句是《葫頭集》第一段,名叫「去塵銘」是教人修心的一個法門。
  • 《菜根譚》智慧:寵辱不驚,才是人生真諦
    在子曰眼裡,《菜根譚》可能就是一位對人生參悟透了的隱士吧,它將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例子,一段段樸實無華的語言,一樁樁醍醐灌頂的人生經驗向我們和盤託出,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有了收穫與感悟。在如今這個生活節奏如此快的時代中,人們奔波勞累,辛苦工作,很少會有時間停下來好好省視一下自己的內心,導致自己的心裡堆積了很多的苦惱、煩悶。
  • 人生修行,修身修心
    有的人走了歧途,沒有扛住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也泯滅了自己的善良天性,做一些蠅營狗苟或是偷雞摸狗的事情,他們的人生,沒有什麼價值和意義。人生最好的修行,要修身又修心,身要立得正,要擁有足夠讓別人信服的品質,心要足夠強大,足夠溫和,有能力承受和應對世上的一切。
  • 寵辱不驚,明智的處世智慧
    一旦欲望不能夠得以實現,或者一旦所想的難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虛無縹緲的幻影,就會失落、失意乃至失志。失落是種人在心理上的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現象進行調節;失意是種心理傾斜,是失落的情緒化與深刻化;失志則是種心理方面的失敗,也是心理上徹底的頹廢,是失落、失意的終極表現。那麼,應該怎樣辦呢?這就要學會協調情緒,做到寵辱不驚。
  • 修心——人生修行之路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行貴在修心。人在做天在看!天是自然,是宇宙法則。 在江山聖石文化傳統教育基地,心書萬張江山盛世圖,願祈天天眾生安。心書是用心中的力量閉眼書寫&34;海到盡頭天是岸,山至高處人為峰&34;山高人為峰,海闊心無界"的說法。人生是一次修行之旅,睜眼看世界苦海無邊,閉眼修內心回頭是岸。
  • 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寵辱不驚?
    得到了榮譽、寵祿不必狂喜狂歡,失去了也不必耿耿於懷,憂愁哀傷,這裡面有哲理,即得失的界限不會永遠不變,一切功名利祿都不過是過眼煙雲。得而失之、失而復得這種情況都是經常發生的,意識到一切都可能因時空轉換而發生變化,就能夠把功名利祿看淡、看輕、看開些,做到「榮辱毀譽不上心」。「榮辱毀譽不上心」,就要「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 人生修行,從心開始.
    ,境遇好壞之別不是人生下來的坐標,而是後天修心的結果。白落梅說:「在這喧鬧的凡塵,我們都需要有適合自己的地方,用來安放靈魂。也許是一座安靜宅院,也許是一本無字經書,也許是一條迷津小路。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往,都是驛站,為了將來起程不再那麼迷惘。」所以,你要學會讓靈魂安靜下來,慢慢沉澱所有的煩惱。學會接受自己的脆弱和不堪,給自己一點時間、一些期限,你會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生命裡最安靜的堅強。
  • 人生在世,如何才能得自在?唯有修心,心自在,一切沒有煩惱
    古代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雖然是手握犁把,面朝黃土背朝天,但是,他們偶爾抬頭,見白雲飄飄、遠山含笑,不由得心曠神怡,因此就有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閒與自在。然而,當下之世,物質豐富,生活安逸,即使家裡裝飾的花團錦簇,卻也少有了古人的那份自在與樂趣,探究其原因,即使在於「自己」的原因,「心」的問題。也就是說,現代人生活的煩惱都是自己找的,不是他人所給,所以解決的辦法,唯一的途徑就是修心、修自己。
  • 渡人先渡己,修行先修心!(經典)
    事出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得到什麼,失去什麼,都是有緣由的!渡人先渡己,修行先修心。其實,我覺得,我們無需想著如何去渡人,先想想如何渡己吧,先想想如何修心吧。渡己已是不易,要渡人,更是難上加難。能渡人者,必先自渡,會修行者,必先修心。修好心,或許就是自渡吧!
  • 人生的智慧:一切修行,歸根結底都是「修心」!
    最近突然非常想寫一篇修心的文章。因為憑著我自身的經歷與對書籍的感悟,我覺得一個人修心真的太過重要。人生的苦,在得與失之間,花謝芳不敗,心靜福自厚。修行之人常常在靜中將幸福邂逅。其實我們想一想,我們每個人赤裸裸的來到這個世界上,經歷一番,又光禿禿地離開。這個過程是一場旅行,更是一場修行。
  • 禪語美文:細細品味佛語——領悟心的最高境界
    讓心安靜下來,細細品味佛語,來領悟心的最高境界。壹《金剛經》有這樣一句佛語:所有相皆為虛幻;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而我們在人世間所有的行為和各種情緒,也就像走在了夢幻中,或者在泡影中,正如時光會像清晨的露珠和閃電一般快速地消逝,說一切事情和不快樂就像過眼雲煙的虛幻般又有什麼不對呢?人世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可能是遙不可及的愛情,也可能是仕途的不順利,亦可能是遇上各種無恥之徒。
  • 從《菜根譚》中學到的人生處世態度,寵辱不驚
    《菜根譚》的具體內容:它分上、下兩卷,有修身、應酬、評議、閒適、概論五項,共計三百六十條。它是明朝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處世哲學。
  • 修為即修心,樹立堅不可摧的信心:心能轉境
    正因為它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所以歷史上才會有眾多學問家與思想家都討論過這個問題。物質是第一性的?還是精神是第一性的?這是哲學界唯心和唯物兩大哲學觀點,也喋喋不休地被爭論了千年。唯物派中的「一元心物論」認為是物決定著心,而不是心決定著物,客觀現實是心理的源泉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