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五大修心法門,看你能做到第幾門

2021-01-10 大有玄機張昀棠

提到修心,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修行,想像自己在偏安一隅的山林間,幕天席地,於清靜之中,思考人生的真正意義。

其實修心的定義絕非如此狹隘,修心並非獨善其身,而應是在生活之中修行,坦然面對生活的一切苦難。

人活著,最重要的便是修心。心好了,一切才會好!那麼何為修心?在哪兒修心?如何修心?

一、何謂修心

修心,意即淨化心靈,修養心性。

《莊子·田子方》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脫焉?」

意思是:那些有道德的賢人,道德品質可以匹配天地,但他們仍然藉助古人的至理名言,來修煉自己的內心與思想,以前的君子誰都離不開這樣的過程!

屈原《離騷》中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從稚嫩到成熟,從青澀到老成,我們每天都在學習與成長。從無到有、從貧窮到富有,從得到到失去。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意思是一個人的修行,往往是與自己的心在做鬥爭。

佛學說:「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所謂煩惱妄想,其實都是自己的雜念心魔,放下則內心自由。

修心,是心的歷練。一顆心,只有經歷各種打擊與傷痛,才能真正成長,才能逐漸強大。

二、修心,在哪兒修

有人說:修心是不是一定要跑到寺廟或道觀裡拜神念經呢?還有人說:修心是不是一定要專職打坐、閱讀修行書籍呢?

當生活出現問題,我們總覺得是生活的問題,打亂了我們的修心。其實,真正的修心,不是逃離,不是躲避,而是坦然的面對人生的一切苦難,全然的接受此刻所遇到的一切好與壞,不抱怨,不埋怨。

真正的修心不在山上,也不在宮觀裡,而是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修心與生活是自成一體的,修心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離開生活談修心,其實是在逃避問題……

比如,有的人整天打坐,磕頭、撥念珠,修了好多年,可習氣、煩惱依舊,性格、心態依舊、沒有任何改變,這不是真的修心。

在生活中修行,我們需要平衡工作與家庭、壓力與健康、平靜與欲望、苦難與快樂……在錯綜複雜的實際生活中尋求平衡,反而更能讓我們看清生活如實的本貌。

所以,只要如實、認真的去生活,時刻反省自我,丟棄傲慢、貪求,以一顆清淨之心,看到生命的不同次第,你就會成為生活中的大師。

生活處處是道場,洗衣做飯皆修心!

三、修心,怎麼修

古代經典書籍《格言聯璧》,集先賢警策身心之語句,垂後人之良範,其中便講述了人生的五大修心法門。

1、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俗話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只有將自己的思想與心靈不斷開墾、擴張,才能包容天地的千山萬壑,何況生活的零碎小事?如果說:「一個人的眼界,決定了他看到事情的高度」;那麼,「一個人心靈的廣度與深度,決定了人生所能到達的高度」。

2、虛其心,受天下之善

《候城雜賦》:「虛己者,進德之基。」只有保持謙遜之心,才能不斷接收到世間的真知大善,不斷進步。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越是一知半解的人,越容易驕傲自滿;而有真才實學的人,反而更懂得謙遜,平易近人。

3、平其心,論天下之事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個人,要懂得平心靜氣;生活,要有一些獨處時間。只有將自己的心放平,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做出適當判斷;若心浮氣躁的生活與工作,必然會帶有個人情緒,會讓眼睛受到蒙蔽,無法公平公正。

4、潛其心,觀天下之理

古人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其道理在於「潛心學習」,人不收心,則百事不成。潛下心來方能明白天下的事理,方能鑽研書中的智慧學問。

《下學梯航》曰:「心浮也,而使之沉;心顯也,而使之潛。沉潛二字,即收心之法也。」心浮則心亂,懂得沉潛,才能懂得收心。

5、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蘇洵《心術》:「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人只有心定,才能應付人生的各種風雲突變。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命運難測,人生總是有太多的變數存在。當意外發生時,唯有鎮定才是最好的應對之法,才能最快尋求到解決辦法,若是慌慌忙忙,最終只會遭受到最大的損失與傷害。

四、結語

人生本就是一場自我救贖。修心,就是讓自己內心得到真正解脫。

在當今喧囂浮躁的氛圍下,我們更應從「心」出發,時常「修心」,如能領悟上述五大修心法門,定能寵辱不驚,萬事皆能由心!

相關焦點

  • 人生,有五大修心法門,一旦領悟,寵辱不驚,萬事由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從稚嫩到成熟,從青澀到老成,每時每刻都在成長、學習;從無到有、從貧窮到富有,從得到變為失去,人生,充滿著變數。王陽明曾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 佛法即心法以無門為法門
    其浩如煙海,廣大無邊,我相信也不會有一個人敢說這些經,自己都看過,那是不可能的,一般我們佛家四眾,也就修習那麼幾本,就足夠了。佛法重重在持戒修行。而不是說自己知道了又多少,知道的和做到的是兩回事,兩馬是,一般我們知道的大多數是從比爾嘴裡出來的,或者是自己看書,學習來的,但是真正實踐起來,不光是難的問題,當你真有了成績後,那個才叫佛法。
  • 修心三不 看淡人生
    修心的第一大原則就是不生氣小的時候最熟悉的一篇寫在紙扇的詩你可曾記得《 莫生氣》 人生就像一場戲,因為有緣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該去珍惜。幼年時我們就耳濡目染,你是否牢記在了心裡去踐行。長大以後你有了能力,可以獨立思考,可以自己去解決你所認為有能力處理的事情。在這期間,你是不是做到不生氣了呢?當你被別人冤枉的時候,當上司、老師批評的時候、當朋友對你不真誠的時候等等。或許你做到了冷靜面對,沒有做出過激行為,但你是否真的從自己找原因了呢?
  • 佛教:最積「陰德」的5件事,你能做到幾件?
    世上有一種最快的消業積福的法門,那就是斷惡修善。我們每個人這一生的福報其實都是有定數的,若不知惜福培福,反而大肆造業、折損福報,那人生就會很快陷入困頓痛苦之中。《太上感應篇》裡說道: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人生是福還是禍,都是自己感召來的,都是自己行為的結果。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業力清淨,自然諸事順遂。
  • 佛說:世人難以做到的二十種解脫法門,做到將開悟,你做到幾種?
    其中包括佛說的二十種眾生難以做到的解脫之道法門,如果能做到,方可解脫開悟生智慧。那都是哪二十種呢?意思是佛陀說,人有二十種難以做到。來看看你能做到幾種?一:自己貧窮,卻能布施,這很困難。二:出身於富豪權貴的家庭,卻能修學解脫道,這很困難。
  • 怎樣做到修心的極致?
    修心者講到極處,還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二語。此二語三歲孩童說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究竟能做到這兩句,便是諸佛地步。所以望一般修心的善男信女,大家注意注意。千言萬語,總是要修心了生死。若論修心了生死的最要關頭,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發願念佛。望大家將這幾種意思,牢牢謹記。自然生死可了,佛道可證。勉之勉之。
  • 先悟後修法門
    出了陽明洞,人生如開掛一般。 所以一直對頓悟有總無法奢及的念想,認為很難,只有聖賢才能頓悟,所以一邊修,一邊停,進而不全信,由於不全信,以致於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曝十寒,狀態時好時好,最後畏難而退縮不前。 前些天看了頭條發了一本古籍《普照禪師修心訣》,我下載下來了,認真看了兩遍,豁然開朗,頓時叫好。
  • 佛教:最積「陰德」的5件事,看你做到了幾件?
    人生真正的意義是什麼?很多人追逐錢財,放不下名利,明明很苦,仍不知回頭。然而,縱使人得到再多錢財,再有成就,就一生來看,得到只是一時的,再好的東西拗不過無常,熬不過時間,最終都會散去。就如錢財,如流水,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沒有長久。縱能長久,也必要付出無盡的代價。
  • 修心有「三不」,做到不生氣不計較不抱怨,生活就有芬芳
    也有人很早就明確人生目標,一直向著目標踏實地走,最終功成名就。這便是修行,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修行有成的人,張偉麗是這樣的人,馬雲也是。修行先修心,在《修心三不》這本書中詳細闡明了修心的內容。修心說起來很簡單,但要做到並不容易。修心要求做到三不,不生氣,不計較,不抱怨,只說第一點,能做到的人就寥寥。
  • 人生修行,修身修心
    有的人走了歧途,沒有扛住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也泯滅了自己的善良天性,做一些蠅營狗苟或是偷雞摸狗的事情,他們的人生,沒有什麼價值和意義。人生最好的修行,要修身又修心,身要立得正,要擁有足夠讓別人信服的品質,心要足夠強大,足夠溫和,有能力承受和應對世上的一切。
  • 學佛入門,簡單的「隨喜功德」,是厲害的修行法門(含精髓要點)
    其實,「隨喜」是一個厲害的修行法門,以「隨喜」修行同樣可以入道,修心,打開般若智慧之門,證得無上正等菩提。「隨喜」的精髓要點是,見到別人做善事、有功德,真心實意的贊同人家,遇到同樣的情況,自己也會去做這樣的善行;見到人家有喜事,如同自己有喜事那樣內心歡喜。
  • 人生的智慧:一切修行,歸根結底都是「修心」!
    最近突然非常想寫一篇修心的文章。因為憑著我自身的經歷與對書籍的感悟,我覺得一個人修心真的太過重要。人生的苦,在得與失之間,花謝芳不敗,心靜福自厚。修行之人常常在靜中將幸福邂逅。其實我們想一想,我們每個人赤裸裸的來到這個世界上,經歷一番,又光禿禿地離開。這個過程是一場旅行,更是一場修行。
  • 佛教:最積「陰德」的五件事,你能做到幾個?
    可是你知道嗎?「德」字在佛門中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譬如,梵文佛經傳入漢地,被譽為「七佛譯經師」的羅什法師,就曾將象徵佛法的卍字翻譯為「德」。再者,積德,也有陰德與陽善之別。所謂「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倘若行善為了世間的名聞利養,在受到別人讚嘆的同時,也把功德消耗殆盡,因為好名聲亦為福報。
  • 道教詩詞:四句話言明了修心法門
    而後,鍾離權又對他說到:「道不輕言示人,書中所說的詩句以天象為興,以山川作比喻,以人的性情作賦,以物之興衰為感,詩文中講的道在無相之中,你需要細細參悟,才可有所得。」(圖)殷道長向呂祖求道本文的這四句是《葫頭集》第一段,名叫「去塵銘」是教人修心的一個法門。
  • 不管修何種法門,都需做到一門深入!
    在如今修行的法門之中,修密、修淨土、修禪可以說是比較盛行。當然別的法門修行也有。譬如淨宗的念佛法門、禪宗的參禪法門,其不管是修何種法門,都需做到一門深入。念佛,修念佛法門之人有多少,十個學佛人中有佔據一半以上,那麼你說多不多?為什麼修念佛法門之人如此之多?其有多種原因,最簡易一個原因就是:簡單、方便、誰都可以念,並無限制要求。
  • 修心——人生修行之路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行貴在修心。人在做天在看!天是自然,是宇宙法則。 在江山聖石文化傳統教育基地,心書萬張江山盛世圖,願祈天天眾生安。心書是用心中的力量閉眼書寫&34;海到盡頭天是岸,山至高處人為峰&34;山高人為峰,海闊心無界"的說法。人生是一次修行之旅,睜眼看世界苦海無邊,閉眼修內心回頭是岸。
  • 「出馬仙」要如何「修心」
    文 | 羽少爺圖 | 映山紅晚輩小生又來了,跟大家交流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出馬仙如何修心。很多弟子立堂之後出不來,找到自己師傅的時候,總有師傅不負責的甩下一句「你要修心」。在我們思維邏輯中具有一定的邏輯盲區,那就是能看到別人的缺點和不足,卻看不見自己的缺點與不足,老詞講叫「燈下黑」。所以我們要時刻檢查反省,我們自身還有多少缺點或者某些事在處理過程中有不當之處,從而改正。定(堅韌)之心:堅韌、堅定之義,堅守己道之心。
  • 南懷瑾大師:修行不過修心,這三個字告訴你修心的關鍵
    佛說,人生是一場修行。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所傳之理,都不過是教導人們如何修行;所謂修行,最重要的便是修心。修心之道,眾說紛紜,南懷瑾先生認為,其實就在於這三個字:善護念何謂「善護念」「善護念」這三個字出自《金剛經》,意為「好好地照應你的心念」。佛學中,一呼一吸之間稱為「念」。
  • 「斷煩惱」在六道眾生裡面幾人能做到
    請看《大經科注》第一零四一頁第二行看起。【科】壬二、答解脫因。前面彌勒菩薩提問,這個地方是釋迦牟尼佛答覆他,這一問一答都是為我們。請看經文:【經】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求生淨剎,趣佛菩提,當生佛剎,永得解脫。世尊這幾句話裡面最重要的一句就是「無相」,勸導我們要把「相」放下。「眾德之本」是智慧。
  • 萬行書院:什麼是法門?應看什麼經書
    萬行大和尚:東華禪就是方法,法門就是方法。法門就是水管,水如何送到你家裡?你把水管接到你家裡去,水就到你家裡去了。法門不是道,法門不是能量,法門是個器具,法門是承載能量的。法門是水管,水管裡面裝著水到你家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