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修心,最好是從根本來入手!如何從根本入手?從生活修行等一切當下,觀照一切外境萬相遷流不住,四大假合之色身在生老病死過程中一刻不能停住,如流水一般,不可住,不可留,不可得。深刻體會,諸行無常。觀照一切心念遷流不住,其中所形成的一切意識、觀念、邏緝、推理、思維、知見等等萬法,皆隨因緣起生,隨因緣而滅,其中並沒有一個真正可以執著為我的。既然萬法無我,不執有一個我,自然不會執著有一個對立的他人、眾生,既然無我,貪嗔痴心從何安立?猶如暴雪入海,既無我筏之身,貪嗔痴之暴雪入海,不見蹤影!
修心者講到極處,還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二語。
此二語三歲孩童說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究竟能做到這兩句,便是諸佛地步。所以望一般修心的善男信女,大家注意注意。
千言萬語,總是要修心了生死。若論修心了生死的最要關頭,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發願念佛。
望大家將這幾種意思,牢牢謹記。自然生死可了,佛道可證。勉之勉之。
修心的極致,其實就在於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這兩句話,三歲小兒都能知道,但是八十老翁都難以做得圓滿。
如果能夠究竟做到這兩句,那麼就是諸佛的層次了。
所以希望各位修行的善男信女,大家要注意注意啊。
講個小故事,有位師兄問:
我在一家小單位上班,單位裡都是老闆的親戚,我對面坐著老闆的一位親戚,每天看著他貪汙很多錢,我那個心裡憤怒啊,火啊 ,我是個正直的人,看見他這樣,我話都不想跟他說,但是每天看著難受啊,特別的是坐在對面。請問我應該怎麼樣?
我們來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角度分析一下。
諸惡莫作:
一、貪汙的事情,哪怕全單位的人都在做,我們也不要做。
二、發脾氣的事情,哪怕是提婆達多陷害佛祖,我們也不要發脾氣。
眾善奉行:
一、不貪汙不偷盜,不發脾氣,這就是做善事,叫做止善。
二、明辨正邪,是非分明,具足正見,清楚地知道貪汙不好,自己打死也不去貪汙,也不會去直接或間接的宣傳歌頌讚嘆貪汙的行為。
三、看到老闆的親戚貪汙老闆的錢財,知道這是他們之間的因果,知道因果的可怕,知道世間俗事的煩惱重重,所以生出厭離娑婆之心,希望求生極樂淨土。
四、要學習大地一樣容忍。容忍的意思,就是你現在沒有能力影響對方,可以不跟對方接觸,但是心裡不要火冒三丈,不要生出嗔恚心。要發善心,希望對方有朝一日能夠幡然醒悟,不要造惡業。自己現在沒有能力影響他,希望以後去了極樂世界,修成等覺菩薩,以後再回來度化他。
五、老闆管理有漏洞,可以站在老闆的立場上,寫一個改進建議,私下發給老闆,希望通過完善相關制度來減少貪汙的漏洞。
有人說,我是佛弟子,遇到這種情況,能不能向老闆舉報?
這要看你的發心了。發心不同,結果差異很大。
如果你是出於善心,希望讓對方早日停止犯更大的錯,完全沒有私慾,不是希望把對方置於死地之後讓自己獲得某種私利,那麼你可以考慮先用其他更溫和的手段勸阻對方收手,比如先勸老闆改進位度,還可以每天回向給讓對方貪汙的怨親債主,希望三寶加持,讓他們早日歸依三寶,增長福慧,淨除業障,往生淨土。
有人說,這也太繁瑣了吧?
沒讓你必須這樣做,只是告訴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果要想做得究竟圓滿,那是非常不容易的,這是佛的境界,我們目前當然達不到,可以量力隨緣,循序漸進,選用自己目前能夠做到的方式去做。
印光大師說:千言萬語,總之要修行了脫生死。如果要說修行了脫生死最緊要的關頭,那就是: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發願念佛,求生西方。
為什麼呢?因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可以說是自力修行的範疇,當然可以做,但是光靠自力難以了脫生死,所以還要加上佛力,仰仗佛菩薩的願力,往生西方,了脫生死。
就好比我們遇到困難了,比如父母重病,我們竭儘自有所有財物去為父母治病,還是不夠,這時候,有個慈善機構說,你提供一些必要材料,我們給你捐款資助。這個時候,如果你願意申請,那就確實能夠得到慈善機構的捐款。如果你不願意申請,那就沒辦法得到對方的捐助了。
希望大家把這幾種意思,牢牢記住,依教奉行,自然就能了脫生死,圓成佛道,大家相互勉勵啊。
關於印光大師開示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發願念佛,求生西方。
有兩個方面要注意:
一是知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屬於自力,僅憑自力,難以了脫生死,所以在自力的基礎上,還應當加上佛力,信願念佛,求生西方。這樣就是萬修萬人往。
二是在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的基礎上,你不能完全廢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自力,如果你以為自己念佛求生西方了,平時泛泛悠悠念十聲佛號,就拿到往生船票了,於是就比以前更加肆無忌憚的做壞事,這種人,屬於誤人誤己的,不屬於有淨土,你臨命終時,能否往生,沒有人保證啊。
為什麼呢?因為你念佛求往生,信願是必要條件。其中的願,叫做厭離娑婆,欣生極樂。
你念佛求生西方之後,如果厭離娑婆欣生極樂之心逐漸增加了,這個說明你的願越來越堅固;
如果你恰恰相反,你念佛求生西方之後,你比之前更加貪圖五欲六塵,那麼說明你厭離娑婆欣生極樂的願望越來越淡薄。
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趨勢不同,直接反映了你厭離娑婆欣生極樂的願望是增強了還是減弱了。
如果你棄惡向善的行為在增強,這就代表你的厭離娑婆欣生極樂的願望在增強;只要信願在增強,那就能夠往生,萬修萬人往。
如果你棄惡向善的行為在減弱,這就代表你的厭離娑婆欣生極樂的願望在減弱,如果信願逐漸在減弱,那就沒人保證萬修萬人往了。
就好比班上平時測驗,有兩個學生,60分及格,一個考了40分,一個考了80分。
考了40分的學生,越來越勤奮,分數逐漸提高;
考了80分的學生,越來越懈怠,分數逐漸下滑。
到期末考試的時候,誰能及格呢?
老師對40分的學生說,只要你堅持下去,一定可以及格。
老師對80分的學生說,你這樣懈怠下去,期末很可能不及格。
如果有的老師不懂事,把對40分學生的話說給80分的學生聽:
你繼續這樣懈怠下去,期末也一定可以及格。
那麼這個老師就是誤人子弟,因果自負。
好的老師會因材施教,隨機說法。好的學生,要學會領悟老師對機說法的真實含義,不要斷章取義,不要拿著雞毛當令箭,不要給老師惹麻煩。
有的學生喜歡把其他老師在某種場景下對某種根性學生說的某種言論,斷章取義,然後拿去給自己的老師看,請老師點評。
他自己的老師又不是究竟佛,光看這個言論,信息量太小,於是就認為不圓滿。
這位學生就如獲至寶,於是就到處宣揚之前那位老師說錯了。
口業自負,老師說錯了,由老師承擔因果,你自己說錯了,由自己承擔因果。
即便是淨土宗內部,也有類似這樣的紛爭,我們不要去摻和。
末學在精進群分享佛經,相當於學生自發組織的學習小組,由於知見淺薄,錯漏在所難免難免,以後如果有任何人說末學的不對,那麼精進群的所有師兄都不要反駁,這是讓末學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