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剛經》的一開始,須菩提就向佛陀提出了問題「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個問題的意思是發了菩提心之後,那個心要安住在哪裡?我們的妄想心太多了要怎樣把它伏住?佛陀回答說「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意思是不能有所住,用布施的方法就可以做到了。
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不能有任何分別執著,把一切都統統都布施掉,心就得清淨了。佛法講什麼,這裡就說得清清楚楚了,佛法講修心。
大家試想像一下,假如我們把身心世界統統都放下,內心就是徹底清淨的,無所謂得失,無所謂生滅,那就是菩薩;又假如一個人到達了這樣的心境,回歸到現實生活當中來,與一般人會有什麼區別?在事相可以說沒有任何區別,區別在於心裡,那個心境不一樣。因而,我們學佛,不是要改變生活,而是為了改變心境。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這樣的情景,一個不學佛的普通人,生活上就會事事、處處都有分別執著,煩惱必定有,內心難得自在;但一個學佛的人,樣樣都看得破放得下,得失心不會那麼重,煩惱就會少,身心就會相對自在,即使不能做到那麼徹底完全,但道理顯淺易懂。
由於學佛只講修心,也就是說,在現實生活中,菩薩的生活跟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從表面上看,是看不出區別的來的。菩薩是心中無所住,所以清淨自在,而我們普通人心裡是有所住,相對就不那麼清淨自在,這就是區別。
所以我們學佛,不需要改變生活的方式,尋求的是心境上的改變,心態改變過來了,生活還是原來那個生活,但內心清淨自在。
菩薩為什麼得清淨自在?因為菩薩的心大,當一個人心量大到無量無邊的時候,什麼在他眼裡都顯得十分渺小,不會計較,自然也就不會太分別執著,所以他清淨自在,身心健康,幸福快樂。
因為佛法講修心,是叫我們從心裡放下分別執著,其實你什麼也不用失去,當心裡什麼都放下了,哪裡還有什麼煩惱呢?具體反映到現實生活當中來,生活還是原來那個生活,工作還是那個工作,但心裡若無其事,內心始終保持乾淨,這就是所謂的無住;在無 住的心境下生活,內心沒有什麼牽絆,生活工作都如常,但仍然保持身心清淨,行而有實永遠不落於空;這是佛法說的空有兩邊都不住。
綜觀佛法,無住都是修學的宗旨,布施涵蓋一切法,應用到我們平常生活中來,是指從心裡放下一切,所以,學佛並一定非要出家做和尚,也不用失去什麼,求的只是心境上的改變,只要觀念改變過來,心不在事相上,心就解脫了,自然得清淨自在。
總之,佛法是講修心,這個觀念告訴我們,一切從心下手,抓住這個要點,是學佛的關鍵。
現實中有些人一講到學佛,就想到要放棄生活出家做和尚,給錢又舍物,這些都不是重點,即使你什麼也不放棄,什麼也不用失去,只要從心裡統統都放下,也是可以的,道理是一樣的。
現實生活中,我們很難做得到事事都完滿,我覺得有兩個詞比較契合學佛的境界,一個是得若無得,行若無行,只要心不在事相上,有這樣的心境,就有了幾分學佛的模樣,這樣的心境又可以用一個詞來歸納,即是一顆平常心,心外無物,隨遇而安。
如果讓我把佛法應用到生活中來,我會認為平常心就能代表佛法,是現實生活中折 衷的佛法,因為平常心裡沒有那麼多的分別執著,也沒有那麼多妄念,只要有利於內心得清淨,有利於自在生活的,我都認為是好佛法。
佛法的要領就「無住」兩個字,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只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凡事不苛求,我認為接近於得佛法要領。
本文純屬作者讀書心得報告,不能代表佛法。讀者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