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蓬江:尋根問祖,漫步「後珠璣巷」感受800年的歷史滄桑

2020-12-05 志縣新

在珠江三角洲西陲,南海之濱的蓬江,有一塊歷史悠久、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的沃土。

一個擁有積澱百年歷史文化,依舊保持古風舊貌,以珠璣巷文化和中原文化、嶺南文化、海洋文化的深度衝撞交融,被世人尊稱為「南遷終點」、「後珠璣巷」和「第二中轉站」。

她,就是聞名於世的蓬江區棠下鎮良溪村。

群山環繞的良溪村 BY 夜的精靈

在古建築群日漸消失的今天,蓬江良溪卻完整地保存著800多年前的建築風貌,溪水環繞,牌坊林立,青石古道,楹聯處處,歲月讓蓬江良溪,文化厚重,古風依舊。

//////////

古蓢底,今良溪

「良溪」舊稱「蓢底」也稱「蓢溪」。 記載稱,良溪本是低洼的沼澤地,長滿水草,新會人稱叫蓢草,因而得蓢底之名。

而「良溪」二字始見於明代。明代洪武元年,因村人砍竹、伐木為架,夯土築堤,攔水造田,修溝引水,隨著環境的改變,蓢草漸漸少了。

良溪村田園景象 BY 夜的精靈

因考慮到「蓢底」已不適合做村名,遂以「良才大用,溪水長流」來作為村新名字的內涵,期望族人代代出經國濟世的人才,子孫繁衍如溪水長流不斷。

又因「蓢底」讀音與方言「良溪」相同,村民同時也希望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之意,故改稱「良溪」,懷舊的村民也稱「良溪」為「蓢溪」,但更多的是以良溪為名,沿用至今。

良溪村老房子 BY 李建成

南遷終點,「後珠璣巷」

「唔使問阿貴」是廣東的一句著名諺語,意思是不用問誰都能知道某事。而諺語中的「阿貴」卻真有其人,就是蓬江良溪村的羅貴。

良溪村牌坊 BY 唐柳

據族譜記載,南宋時期,有貢生羅貴,字天爵,號琴軒。南宋紹興元年正月十六日,由羅貴領頭率37姓共97家起程南遷,一眾跋山涉水,歷盡艱辛,險象環生,耗時兩個月才抵達蓢底(即良溪村)。

羅貴像 BY 蓬江政法

有族譜載:

「時無舟楫,我祖兄弟砍竹為插,乘流漂泊,夜半突至連州江口,潦水衝散」;

「順水漂流,及狂風大作,排散,溺水死者甚多」。

可見此次南遷之艱辛,付出代價之沉重。

良溪村全貌 BY 網絡

羅貴率眾南遷,是中國移民史上的大事件,也是廣府文化發展的重要起點。良溪村,也成了珠璣巷移民群南遷的第一落腳點。

//////////

質樸古村,百年滄桑

良溪古村像一個穿越歷史時光的堅硬的「核」,即使文化大革命都沒有殃及到古樸的良溪。

殘破老宅 BY 夜的精靈

羅氏大宗祠

走進良溪古村,最惹眼的應屬羅氏大宗祠。羅氏大宗祠建於良溪村村口,面寬三間,磚木結構,一式硬山頂,顯得平實、厚重而又大氣。

羅氏宗祠 BY 夜的精靈

進門石柱上的一副長對聯:發跡珠璣,首領馮、黃、陳、麥、陸諸姓九十七人,歷險濟艱嘗獨任;開基蓈底,分居廣、肇、惠、韶、潮各郡萬千百世,支流別派盡同源。不僅道出了良溪古村的歷史來歷,也彰顯了羅氏族人的龐大。

羅氏祠堂 BY 網易博客

宗祠興盛的背後是良溪歷代的英才輩出。如南遷領頭人羅貴;清代道光年進士「粵東四家」之一的羅天池;道光十五年恩科解元羅芳;武舉人羅始麟及近代畫家羅艮齋;清末國內第一位運用「安布羅」攝影技術拍照人像的攝影師羅以禮等。

羅氏祠堂 BY 新華社 關煜柔

青雲古道

在良溪有一條穿村而過的古道,名曰青雲路。這條路據說是當年聯繫村外的唯一通道,有幾公裡長,一直鋪到河邊的碼頭。古時候村裡的學子考學時都要來走一走,「有平步青雲之意」。

青雲路 BY 新華社 關煜柔

這不僅是是一條人行道,更是一條商貿之道。據介紹,民國以前來往於這條古道上的菸絲、茶葉、生油商人絡繹不絕。清朝末年良溪巨富羅奇生、羅光耀就從這裡發跡。

節孝牌坊

節孝牌坊 BY 夜的精靈

清乾隆元年留下的貞節牌坊,與別處牌坊立於空闊處不同,這個牌坊顯得異常低調,甚至緊貼著牌坊外包了一層牆,似乎要把自己藏起來,藏得更深一些。上面有著「旌表節婦羅門吳氏」的字樣。

韞石堂

村裡最富麗堂皇的私人住宅,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是良溪現今保存最完好的清末建築。

整體建築以青磚瓦頂木為結構中央大廳的屏風及左右房門都鑲著五彩透光的滿洲玻璃,後有書房「聽濤別墅」,書房前的小巷緊貼山邊,小巷用青石條鋪設,山上一年四季都有水流下來,景色非常宜人。

韞石堂的圓木柵門 BY 曾陽漾

更別還有始建年代不詳,即使從嘉慶十三年最後一次重建算起,至今也有200多年歷史的五部堂了。

五部堂 BY 新華社 關煜柔

斑駁的古牆,高大的老樹,幽深的小巷,莊重樸素的古建築,是良溪樸實的名片,層層挑起的飛簷,祠堂,貞節牌坊,祖廟,羅貴墓……是良溪歲月的印記。

古屋 BY 夜的精靈

屋頂 BY 新華社 關煜柔

古牆 BY 夜的精靈

百年良溪,古風依舊,仿佛是喧囂城市中,那一片安靜的人間淨土。

//////////

毓秀之地,魚米之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蓬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不僅造就了古樸典雅,人才輩出的良溪,還是聞名的魚米之鄉,這到底是一塊怎樣的毓秀之地?

江門蓬江 BY 中新網廣東

蓬江是江門中心城區,地處珠江三角洲西翼,毗鄰港澳,北連廣州、佛山,東接中山、珠海,南向南海,理位置優越,是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綠色發展百強區,工業百強區。

蓬江全景 BY 暱圖網

蓬江十景,秀色可餐

蓬江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廣州歷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橋,有橋必有居,有居必有景,有美景必有美食。

蓬江最有名的「蓬江十景」是歷史遺留的文化瑰寶,是文化底蘊最好的展現,是最不可錯過的獨特風景。

十景之一廣場瑰寶(五邑華僑廣場、華僑博物館),是華橋文化的精神載體:

廣場瑰寶 BY 悅遊越知味

十景之一陳垣故居,是陳垣先生誕生和成長的地方,是典型的晚清建築:

陳垣 BY 悅遊越知味

十景之一雙虹映日(潮連大橋、荷塘大橋),是蓬江重要的交通樞紐,清晨太陽升起在兩橋之間,是難得一見的美景:

潮連大橋 BY 彭偉宗

十景之一綠野西坑(大西坑森林公園),景區內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森林覆蓋率含量高被譽為江門的「市肺」:

大西坑風景區 BY 江門吃喝玩樂

十景之一長堤風貌街,這個有「小廣州」之稱的老商業歷史街區。在鼎盛時期,商業、娛樂、物流等風生水起,高度繁榮。獨具嶺南特色的「騎樓」建築群,是目前國內保存較完整的僑鄉特色明顯的文化街區:

長堤風韻 BY 網絡

十景之一洪聖公園,洪聖是中國民間信奉的海神。 原為天后廟,後擴建為公園,現在園內有洪聖殿、慈母亭、四眼井等古蹟。若逢天后誕,供奉的遊人絡繹不絕:

洪聖 BY 悅遊越知味

十景之一叱石風景區,萬鬆勁秀,奇石滿布,幽谷清泉,廟宇亭臺依山而建,綠樹成蔭,流水瀑漏,一派綠水青山、生機勃勃的景象。既有古剎之雄偉,又有園林之風光,將自然人文景觀渾然一體:

叱石風景區 BY 網絡

十景之一陳白沙紀念館,是為紀念"嶺南第一人"陳白沙而建的,是明代庭院式為主的古建築群:

白沙 BY 悅遊越知味

正所謂,良辰美景,秀色可餐。欣賞完了蓬江美景,怎麼少得了蓬江的美食。

聞名港澳的杜阮涼瓜、做法奇特的石爆牛仔肉、無雞不成宴的杜阮雞、廣東人最愛的老火靚湯——僑鄉第一湯等等,太多的美食讓人目不暇接:

杜阮涼瓜 BY 古建中國

將準備好的牛肉片放到滾燙的鵝卵石上稱作「石爆牛仔肉」 BY 網絡

杜阮雞 BY 江門網

僑鄉第一湯 BY 金羊網旅遊吧

吃完美食,再來一杯百年柑普茶,消滯提神,賽過活神仙。

柑普茶是以雲南普洱茶和新會柑製作而成,是羅天池始創的,除了消滯提神,還有化痰、止咳的功效,是蓬江最有特色的特產。

柑普茶 BY 叄屋

柑普茶 BY 網絡

蓬江,一個集文化、美景、美食於一身的全國百強區,有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有古樸典雅的良溪古風,有美麗宜人的自然景觀。

置身其中享受一份平淡恬靜,人間樂事,莫過於此。

參考:

蓬江發布:八百年滄桑 「後珠璣巷」良溪古村在沉寂中甦醒

蓬江政法:古村風韻·細品良溪|良溪村村名的來歷

新縣誌,

優晟文化與羊晚集團生活傳媒公司聯合打造的內容平臺

用全新視角帶你領略中國各個縣的風土人情,

帶你探索中國未現之美。

相關焦點

  • 尋根問祖的八大朝宗聖地
    中國歷代移民和姓氏遷徙,大都發生於社會激烈動蕩的歷史時期,因而呈現出時間相對集中,數量相當巨大,流向較為明確,地域相對固定等明顯特徵.尤其是明清以來,由於版圖擴大,幅員增加,以及戰爭頻繁等多種原因,政府多次組織大規模官方移民,形成了八大著名的移民出發地和集散點,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報本溯源的朝宗聖地.
  • 中華民族尋根問祖的八大移民聖地
    中國歷代移民和姓氏遷徙,大都發生於社會激烈動蕩的歷史時期,因而呈現出時間相對集中,數量相當巨大,流向較為明確,地域相對固定等明顯特徵。尤其是明清以來,由於版圖擴大,幅員增加,以及戰爭頻繁等多種原因,政府多次組織大規模官方移民,形成了八大著名的移民出發地和集散點,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報本溯源的朝宗聖地。
  • 珠璣巷傳說:在真相和事實之間
    廣州番禺的沙灣古鎮,是一座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嶺南文化古鎮。古鎮最引人注目的建築就是矗立在村中的祠堂。全鎮的祠堂建築約有100多座,以留耕堂為代表,凸顯了當時宗族實力的雄厚。實際上,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類似沙灣古鎮這樣的嶺南古鎮、古村中,祠堂建築並不鮮見,這也是廣東給人以「宗族發達」印象的原因之一。
  • 珠璣巷在中國尋根文化的地位
    不知不覺間,一股尋根熱,在各地悄然興起。問題來了,祖國那麼大,人口那麼多,到哪裡去找呢?當然到族譜中找,到文物中找,到文獻中找。在這股尋根浪潮中,人們不約而同的湧上三個地方,因為在這三個地方,很多人找到了自己的根。這三個地方逐漸成為人們尋根的勝地。他們分別是廣東南雄珠璣巷,福建寧化石壁村,山西洪洞老槐樹。我們今天重點要說的是珠璣巷。
  • 對歷史的蒙太奇演繹——長篇小說《珠璣巷》印象
    作者:褚兢  珠璣巷,位於廣東南雄與江西大餘交界處,自唐代宰相張九齡奉命開鑿梅關古道後,這裡成為中原人氏翻越五嶺南遷廣東以至下南洋的必經之路。該巷風貌古樸,姓氏駁雜,不足400戶居民,竟存159個不同的姓,經這裡繼續南遷的族姓,曾絡繹不絕回來尋根問祖。
  • 廣東《珠璣巷人南遷傳說》入選國家「非遺」推薦項目名單
    中新網韶關12月24日電 (王堅董子龍)據廣東省韶關市政府24日消息,該市南雄的《珠璣巷人南遷傳說》已入選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民間文學《珠璣巷人南遷傳說》發源於廣東韶關南雄市,主要以粵語為載體口頭傳承,在南雄本地及珠三角地區,還有海外50多個國家粵語族群中廣為傳播。《珠璣巷人南遷傳說》流傳的故事約200多個,傳播人群超7000萬人。
  • 400康氏宗親河南淇縣尋根問祖
    400康氏宗親河南淇縣尋根問祖   中新網鶴壁4月23日電(段曉宇)日前,來自香港、臺灣、福建、廣東等26個省市地區的430名康氏後裔在中華康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康獻堂的帶領下,到河南鶴壁市淇縣尋根問祖。
  • 【尋根問祖】全國尋根問祖信息(2019.12.6.)
    這就是融入血脈中的眷念,是我們的來處,尋根問祖,尋找人生的來處,血脈的源頭...尋根問祖請點擊→尋根問祖指南一、近期遷祖墳從墓碑上看到這碑是光緒年立的,其中祖墳也遷移了幾次,字輩都是從碑上抄下的,俊,殷,佳,永,昌,興,祖,發,其,祥,龍。
  • 廣東「後珠璣巷」江門良溪古村,珠三角腹地的廣府人尋根中轉站
    廣府人皆知南雄有處珠璣巷,卻多不知道在珠三角腹地的江門市棠下鎮同樣有一處「後珠璣巷」,那就是良溪古村。那裡也是第三屆世界廣府大會的主會場、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初入良溪村村口就可見到一處三進式古建築「羅氏大宗祠」,門前廣場上的雕像為羅貴,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正是他帶領36姓從南雄進入廣東腹地、再往各地開枝散葉,所以那裡又稱
  • 臺胞千裡尋根問祖 廣東蕉嶺鄉親助其圓夢
    臺胞黃詠雪到廣東蕉嶺尋根問祖。(圖片來源:蕉嶺縣臺辦)  中國臺灣網8月28日蕉嶺消息 日前,臺灣代比爾珠寶有限公司董事長古鴻財及夫人黃詠雪女士和往返於蕉臺兩地的熱心臺胞林美珍女士一行三人剛到廣東蕉嶺華僑大廈登記好住宿手續,就迫不及待地尋根問祖。
  • 蒲氏尋根問祖紀實|闊別先祖七百載,盛世訪祖才團圓
    闊別先祖七百載,盛世訪祖才團圓 ——湖南永明蒲法潔公後裔家親尋根問祖紀實 (湖南懷化 蒲洪明) 2006年5月的黃金周,風和日麗,百花盛開。
  • 梅州客家宗祠:僑胞尋根問祖的見證
    梅州客家宗祠:僑胞尋根問祖的見證   中新社梅州6月23日電 題:梅州客家宗祠 僑胞尋根問祖的見證  作者 楊草原 周濤 蔡欣欣  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宗祠是供奉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從事家族宣傳、執行族規家法、議事宴飲的地方,被視為宗族歷史與榮耀的象徵,不住人,多為獨立建築。
  • 「僑鄉歡樂行·萬人遊蓬江」活動盛大來襲!有超多吃的遊...
    、區文廣旅體局承辦單位:南方日報、五邑大學廣東華僑文化研討會 活動亮點羅貴南遷發生在南宗紹興元年(1131年),羅氏貴祖帶領36姓97戶人家,從南雄珠璣巷輾轉遷徙至棠下良溪村繁衍生息,隨後以良溪為中心發散至珠三角,乃至海外,如今在珠三角和海外擁有4000萬後代。
  • 尋根問祖3年後,我們發現最難的是這件事!!!
    也許你已忘記,我們每個人,都曾經聯誼有很多的故事,我們黨氏家族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黨氏家族代代傳承,也是黨氏溝通交流的橋梁和紐帶,党姓文化歷史的挖掘與傳承。關注黨氏家族報微信公眾號,豐富多彩文章盡在其中,尋根問祖盡在其中。但每一個人生沒有一帆風順的,生活從來都不容易,總是伴隨著一個又一個的坎坷和挑戰。
  • 如何「尋根問祖 正本清源」
    如何「尋根問祖 正本清源」 ――不亂掛、強掛一、尋根問祖第一步:必須搜集到相關資料1、先祖(村落開基始祖)遷居前居住地的確切記載(家譜記載或口頭流傳二、尋根問祖第二步:怎麼搜集尋根資料?三、尋根問祖第三步:尋根信息的對接和確認尋根信物並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譜記載的、口頭流傳的祖先名號、祖墳祖墓這些尋根信息,通過網絡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認對接的這些信息,沒有相似點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尋根信息越詳盡,尋根可能性也就越大。
  • 廣東惠州呂氏宗親赴南陽尋根謁祖
    2019年4月3日下午,廣東惠州呂氏宗親代表團一行20餘人,在惠州呂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呂潭粦的帶領下,蒞臨南陽尋根問祖。當晚,南陽姓氏歷史文化研究會呂姓分會名譽會長呂志勤、會長呂天桂,以及部分骨幹會員參加了歡迎晚宴。
  • 尋根問祖④
    尋根問祖④   尋成都謝姓族人  我們這一支謝姓族人居住在成都市原華陽縣大墳包謝家祠,入川始祖謝子越,清康熙57年(1718)年正月二十七日離粵遷蜀。字輩:「子上元學,重君益世。芳惠直聲,冀永承繼。」
  • 通向世界的千年古巷 廣府後人尋根問祖之源 你來過嗎
    珠璣巷,原稱敬宗巷,何時改為珠璣巷不得而知。位於廣東省韶關市南雄縣城北部偏東,地處梅嶺與南雄縣城之間,始建於南宋,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驛道上的一個「商業重鎮」,廣東地區保存較好的古巷古道之一。由梅嶺古道下來,就有班車路過珠璣古巷,自然是不能錯過機會,要下車遊玩一番。
  • 珠璣巷,這條廣東第一巷裡,迴蕩著千萬次的鄉愁
    珠璣巷是中國三大尋根地之一,被譽為「中華文化驛站,天下廣府根源」,珠璣巷,是移民進入嶺南的首站和中轉站。當年,從珠璣巷遷播出去的姓氏已達一百八十三個,其後裔繁衍約八千多萬人,形成了以粵語為語言體系的廣府民系,有「廣東第一巷」之美譽。
  • 漲知識了,原來廣東人祖先來自這三個地方
    遠離老家,在外工作的廣東人,回家路上肯定有這樣的感受,最堵車的節假日不是春節,而是清明節。假期臨近,外出的廣東人大多都蜂擁而至老家,只為一件事——掃墓。嶺南地區自古被稱「蠻荒之地」,廣東人先輩大多因為戰亂、饑荒等原因遷徙此地,早期廣東人為了抵抗「外敵」(自然、他族),必須團結一致,慢慢形成濃厚的宗族意識,相沿至今,這就是逢清明節,外出的廣東人大多都蜂擁而至老家掃墓。年輕一代廣東人,清明節回家掃墓拜祭祖先依然根深蒂固,若問:「廣東人祖先從何而來?」絕大多數人並不熟知,最早的廣東人來自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