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明萬曆工部給事中何士晉編撰的《工部廠庫須知》中的記載,宮廷採買家具,油漆品種主要有以下幾種:生漆、熟漆、廣漆、金漆和桐油等。其中,桐油的價格最低(生漆值銀6分5釐,廣漆5分5釐,桐油3分6釐)。由此可見,明清時期民間家具的表面處理,大多會使用桐油,尤其是在南方(桐油的主產地)。現在,室外的防腐木、門窗等可能還會使用桐油塗飾,但在室內家具中已經很少見了。
桐油,是由大戟科落葉小喬木罌子桐(又名油桐)種籽所榨的天然油脂,未經熬煉者為生桐油,刷塗家具時乾燥緩慢,塗層也比較鬆軟;經火熬煉後為熟桐油(可以理解為溶入更多固體物質),根據用途有多個品種,常和大漆配合使用,漢語中「油漆」一詞,即來源於此。
明清家具重要的塗料廣油(也稱光油),其主要成分就是桐油。桐油加入少量松香粉和土子(一種鐵礦石)、黃丹(一種含鉛粉末)熬製成的罩光和彩繪塗料,即為廣油。廣油的亮度和硬度較高,乾燥較快,透明度高,能最大程度地顯示家具木材的色彩和紋理,在明清時不僅用於白木家具(相對紅木家具,那些木材顏色淺白的家具),在淺色硬木家具上也經常使用。但廣油的耐老化性能不及大漆,年代久遠後,會發生風化侵蝕甚至降解,表面灰暗泛白,透明度降低。
桐油是一種幹性油,幹性油硬化後所得到的堅韌氧化膜,不是通過有機溶劑的揮發而生成的,而是它們暴露於空氣後,進行了一系列化學反應的自行聚合。在現代油漆普及之前,木匠一般都是先將桐油刷到家具木材上,然後再多次使用棉布用力擦拭,目的是使木材能充分吃進桐油,提高其含油量。因此,在高溫下,桐油家具可能還會散發出桐油味,甚至有可能大量析出到木材表面,油乎乎的讓人手感特別不舒服。桐油塗飾的衣櫃,還可能會粘衣服。
明清時期使用桐油塗裝家具時,常常加入松香粉作為乾燥劑,同時也可提高桐油的漆膜硬度和光潔度,但其乾燥速度仍然偏慢,遠遠無法滿足現代生產的需求。因此,現代家具使用桐油塗飾時,大多會加入一定數量的有機溶劑,以加快乾燥速度,而影響室內空氣品質的,主要就是這些有機的化學溶劑。
雖然桐油是一種天然原料,但它仍然有一定的毒性。比如,桐油中含有的桐酸和皂素,就是毒性物質(古人常將桐油用作催吐劑);而熱桐油所散發的氣體,和皮膚接觸後還可能引起急性皮炎。日常生活中,曾發生將桐油誤當食用油烹調菜餚,誤食者大多在2小時內即出現中毒症狀,部分病例腎臟有輕度損害,還可能加劇肝臟疾患的臨床症狀和肝功能改變。
因此,在性能更好、價格更低、更適合現代生產的合成樹脂出現之後,桐油就不再是家具塗裝的主角。目前,我國桐油產量約為14萬噸,出口約5萬噸,仍是現代工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顆明珠,廣泛應用於醫藥和化工領域。注重家具表面環保性能的用戶,也可以考慮水性塗料或者木蠟油塗飾。#家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