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製作麥秸畫
麥秸畫作品《教子》
古老的馬頰河水靜靜流淌,河畔的聊城市高唐縣三十里舖鎮孫莊村愈發「熱鬧」起來:民間「文藝達人」群賢畢至,一個個文藝工作室競相建起,一張張笑臉綻放收穫喜悅……這,就是孫莊村的「文藝範兒」。
麥秸畫的訂單排到明年
「各位『老鐵們』!在介紹地方特色產品的間隙,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高唐的文化。今天著重給大家介紹一款非遺產品——麥秸畫……」在不久前高唐縣主推的一場直播帶貨活動中,產自高唐三十里舖鎮孫莊村的麥秸畫成為被推介的主角。
作為特邀嘉賓,高唐麥秸畫非遺傳承人李志海展示了自己的5幅麥秸畫。其中一幅是他帶徒弟花近一個月時間創作的《教子》。畫面中,雞的翎毛纖毫畢現,造型精準,惟妙惟肖!
據了解,麥秸畫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獨有的特色工藝品之一,它選材於天然植物小麥的秸稈,需要經過蒸煮、浸泡、染粘、貼粘等複雜工序才能完成,為純手工製品。
高唐麥秸畫始於清鹹豐十年(1860年),由李金華在其先輩麥草工藝製品基礎上完善創辦,形成麥秸畫獨立藝術形式。作為高唐麥秸畫非遺傳承人,李志海吸收幾代先輩創作精髓,將麥秸畫工藝進行創新完善,形成頗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隨著孫莊村和麥秸畫知名度的擴大,許多客戶慕名訂購,我們製作的麥秸畫產品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格外暢銷,直播以來,僅麥秸畫一項銷售額已達到10萬餘元。」李志海樂呵呵地說。
今年63歲的李志海本是三十里舖鎮車莊村的普通農民,種田之餘,在家進行麥秸畫創作,靠祖傳精湛的麥秸畫技藝,成為當地的文化名人。
李志海本是車莊村人,卻在孫莊村將麥秸畫產業越做越大,「這要感謝縣鎮村給俺搭建的好平臺!」李志海感激地說。
原來,2018年,高唐縣文聯下鄉調研時,發現了這一民間藝術瑰寶。在當年的全縣書畫藝術系列活動中,依託麥秸畫辦起了民間工藝品展。縣委宣傳部將其推薦到了山東省文博會,引起廣泛關注。
「過去都是自己加工,這下我就是有三頭六臂也忙不過來了。」李志海說。於是,縣文聯和鎮政府為其在正實施「文化興村」戰略的孫莊村安排了兩間工作室,無償使用。
面對日益增加的訂單,李志海開始帶徒弟。李志海把製作過程分解成12個工序,每個工序就是一個崗位,就近安排一名農民來裁剪製作。學徒不僅不繳納學費,還按小時記工,待作品變現後,領取報酬。李志海通過傳幫帶,目前,已帶起一支20餘人的麥秸畫專業創作團隊,還吸引了不少外地學員慕名前來學習。
有了好平臺、好幫手,李志海的麥秸畫越賣越火。「現在麥秸畫出省過海,格外暢銷,訂單直接排到了2021年。價格最便宜的百餘元,最貴的6000元,預計到年底麥秸畫銷售額可達20餘萬元。」李志海信心滿懷地說。
小村莊產生了集群效應
李志海和他的麥秸畫工作室,只是孫莊村眾多文藝達人及工作室中的一個代表。
在孫莊村,不僅有麥秸畫達人李志海,還有根雕達人囤景義,剪紙達人陳忠芬,版畫達人劉青田,剪影、布藝達人張桂英,葫蘆達人李勇,指畫達人劉臣,木板烙畫達人王玉水……與此同時,還吸引了山東城言城語營銷管理有限公司、聊城市青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加盟。
孫莊村,一個魯西小村,到底有何魅力能吸引來這麼多「民俗大咖」呢?
位於馬頰河河畔的孫莊村,是當代著名畫家孫大石的故裡,這方沃土充盈著濃厚的文化氣息。
藉助名人效應和文化優勢,近兩年,鎮政府因勢利導,孫莊村黨支部抓住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等契機,主打「文化興村」戰略,為改善村容村貌賦予更多文化味兒,建設了禪石文化廣場、大石故居、大石足跡、大石社區,成立了禪石畫院、高唐縣民間文藝家協會、孫莊書畫協會等民間文藝組織。
孫莊村確定了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實行「合作社+民協+公司+農戶」經營模式的發展思路,重點打造麥秸製品、葫蘆、剪紙和扇面4大產業,創建中小學生教育實踐基地、寫生實訓基地、農民培訓基地、拍攝基地、網絡直播教學基地、創新創業基地等6大基地。
據村黨支部書記陳忠嵐介紹,根據約定,孫莊村合作社集體以書畫院等經營性資產和勞務服務入股,民間文化藝術協會以10餘種文藝作品資源入股,嫁接銷售運營公司兩家,對產品進行包裝、銷售。合作社、協會、公司按2:6:2比例進行分紅,讓村集體和村民的錢袋子都鼓起來。
「如今,村裡正需八方助力,俺必須帶著民協成員都拿出看家本領來!」62歲的根雕達人囤景義激動地說。
囤景義是土生土長的三十里舖鎮囤莊村人,自從縣民協落戶孫莊村後,作為縣民協主席的他帶著民協成員天天在一線創作現場,根雕、葫蘆、剪紙、版畫、剪影、布藝、剪紙、指畫、木板烙畫等工藝品不斷呈現。
李志海工作室隔壁是青檸文創工作室,裡面陳列著上百個形色各異、帶著各種圖案的葫蘆。
青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本是聊城開發區的一個企業,受孫莊村良好文化創業環境的吸引,前來加盟進駐。「我們創作的工藝葫蘆,設計新穎,既有傳統特色,又融合了獨特的高唐元素,很受市場歡迎,它們與眾多民俗產品形成『集群效應』。」對於未來,公司總經理韓檸非常有信心。
「文藝圈」裡人越來越多
都說藝多不壓身,58歲的殘疾老漢董文義做夢也想不到,自己年過半百又學會了麥秸畫手藝,昂首走進鎮村的「文藝圈」。
董文義是孫莊村的貧困戶,與87歲的老娘相依為命。他小時候患過嬰兒癱,走路一瘸一拐。但他生性樂觀,種田、編柳編、加工維修工具機,靠手藝掙錢養家。可就在四五年前,在一次加工工具機時,他不小心傷到了手,被硬生生鋸掉了一根大拇指。
走路不便,再加上沒了一根手指,董文義再重新找活幹就成了問題。儘管各項扶貧助殘幫扶政策能保障他的生活,但他心中始終有個未了的「文藝夢」。
就在這時,他和另外兩名貧困戶一起被陳忠嵐介紹給麥秸畫達人李志海當學徒。「在李老師的指導下,俺現在已初步掌握了麥秸畫創作的一些技巧。」董文義悟性較高,一學就會。在李志海的工作室裡,有50多歲的婦女,也有殘疾人,大家在這裡都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青檸文創工作室等多個工作室也拿出崗位給村民和貧困戶,切實解決了他們家門口就業的問題。
據陳忠嵐介紹,村裡自發展文化藝術產業以來,孫莊村17戶貧困戶已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合作社+民協+公司+農戶」經營模式在孫莊村成功推行,實現了四方共贏。截至去年年底,禪石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銷售收入達到120萬元。三年前還無集體收入的孫莊村,去年一年,僅民間工藝品就集體增收9萬元。
藉助搭建的創作銷售良好平臺,入股的40餘名民間藝人也收益頗豐,創作熱情格外高漲。「俺的作品經協會和公司大力推薦後,賣價越來越高,訂單越來越多。」民協會員、剪紙達人劉紅麗滿意地說。
孫莊村「四方共贏」開新局,振奮人心,讓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的三十里舖鎮進一步加大了扶持力度,將其列為三十里舖鎮集文旅康養、教育培訓、寫生實踐、綠色休閒為一體的濱河景觀帶項目進行重點打造。
這就是孫莊村「文藝範兒」的故事,而這只是開始。
來源:大眾日報
【免責聲明:我們致力於公益宣傳,無任何商業用途。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版權原作者所有,如在使用信息時侵犯了您的利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在24小時之內刪除。】
◆ ◆ ◆ ◆ ◆
關於聊城,關於文化和旅遊,你知道的,不知道的,都在這裡,快掃碼關注收兜裡吧!
聊城市文化和旅遊局微信公眾平臺
政策方向|資訊服務
來這裡,找到做聊城人的全部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