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小知識23條定律小結

2020-11-30 模糊的小屋

不知不覺已經寫了五天。每天五篇,每篇一條心理學定律(效應)。今天我們來複習一下。沒看過前面文章的小夥伴可以關注我,翻一下前面的文章。

第一條,吸引力法則。由朗達·拜恩(Rhonda Byrne)在《The Secret秘密》一書中提出。憑藉此書於2018年被選中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人:創造者和巨擎人物」。

第二條,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解釋了第一印象為何會如此重要。

第三條,消費者剩餘。是英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基於邊際效用價值理論演繹出的一個消費心理學概念。告訴我們,消費不止取決於你需不需要;值不值得也不取決於物品的實際價值,而取決於你的心理價位。

第四條,自重感效應。源於心理學泰鬥弗洛伊德的理論,弗洛伊德曾說:「人一生最大的需求只有兩個,一個是性需求,一個是被當成重要人物看待的自重感需求。」讓你明白做一個會說話的人(認同別人的觀點),是很有必要的。

第五條,手錶定律。是由一個猴子的小寓言故事得來。主要講述規則,目標,標準等等要明確,不可有雙重目標,雙重規則,雙重標準。

第六條,醞釀效應。因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的戲劇性過程,被心理學家歸納為「醞釀效應」。講述了我們潛意識對解決問題的應用。哪怕我們沒有在思考問題,潛意識也在想怎麼解決問題。

第七條,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以發生在斯德哥爾摩市的一起搶劫案命名。講述的是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第八條,拆屋效應。魯迅先生曾於1927 年發表了一篇名為《無聲的中國》的演講中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來,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拆屋效應」。

第九條,貝勃定律。貝勃定律表明的是一個社會心理學效應,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之後施予的刺激對他來說也就變得微不足道。即第一次刺激能緩解第二次的小刺激。比如,原本一元錢的報紙變成了十元一份,你定會感到無法接受;而原本10000元的電腦漲了100元,你一定不會有什麼大的反應。

第十條,奧卡姆剃刀原則。由14世紀英格蘭的邏輯學家、聖方濟各會修士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約1285年至1349年)提出。這個原理稱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即「簡單有效原理」。正如他在《箴言書注》2卷15題說「切勿浪費較多東西去做,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

第十一條,狄德羅效應。是由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丹尼斯·狄德羅發現。狄德羅效應是一種常見的「愈得愈不足效應」,在沒有得到某種東西時,心裡很平穩,而一旦得到了,卻不滿足的心理。

第十二條,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第十三條,野馬結局。是指因芝麻小事而大動肝火,以致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的現象。動輒生氣的人很難健康、長壽,很多人其實是「氣死的」。

第十四條,霍桑效應。霍桑實驗是管理心理學中的一個著名實驗,是關於人群關係運動的實驗研究。1924—1932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奧(Mayo,George Elton,1880—1949)主持的在美國芝加哥郊外的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工廠所進行的一系列實驗。它發現工人不是只受金錢刺激的 「經濟人」, 而個人的態度在決定其行為方面起重要作用。

第十五條,約拿情結。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一個心理學名詞。簡單地說,「約拿情結」就是對成長的恐懼。它來源於心理動力學理論上的一個假設:「人不僅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 其代表的是一種機遇面前自我逃避、退後畏縮的心理,是一種情緒狀態,並導致我們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發掘自己的潛力。

第十六條,沉錨效應。1973年,卡納曼和特沃斯基指出,人們在進行判斷時常常過分看重那些顯著的、難忘的證據,甚至從中產生歪曲的認識。1974年,卡納曼和特沃斯基通過實驗來進一步證明沉錨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沉錨效應普遍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為主是其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式

第十七條,卡瑞爾萬靈公式。起源於威利·卡瑞爾的真實故事。其內容是:唯有強迫自己面對最壞的情況,在精神上先接受了它以後,才會使我們處在一個可以集中精力解決問題的地位上。

第十八條,路西法效應。1971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監獄實驗」,之後寫了《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由此有了路西法效應。也有了情境改變人性的說法。

第十九條,心理暗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簡單,卻不簡單!

第二十條,瓦倫達效應。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由此得出瓦倫達效應。這種為了達到一種目的總是患得患失的心態為「瓦倫達心態」。

第二十一條,暈輪效應。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最常見的是以貌取人,情人眼裡出西施等等。

第二十二條,自我服務偏差。最常見的心理活動,指的是,將肯定的結果歸於內部原因而將否定的結果歸於外部原因,它發生的範圍廣泛,效應也,很強烈。

第二十三條,鏡中我效應。在自我意識心理學中,人們把由於別人對自己的態度猶如一面鏡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並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

好了,之前寫的全部二十三條心理學定律講解全部在這裡了。喜歡的朋友點個讚。不理解的可以去翻一翻我之前的文章。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每天一個心理學小知識。我是模糊。關注我,和我一起見證心理學的神奇!

相關焦點

  • 和「人心」相關的6條心理學定律
    心理學,是一個很有趣的學科。當普通人看到心理學三個字的時候,心裡會想說,這是一個很神秘和高深的東西,我很難去觸及。但其實,心理學和我們普通人都息息相關。當你對心理學有一點了解之後,再去看身邊的人,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 心理學經典與證券投資--帕金森定律
    人這種具有獨立思維的生物是最難研究透徹的,所以我嘗試先從經典心理學現象進行了解,也許會為我們投資開啟不一樣的思路。小馬主要從心理學十個比較著名的理論入手,向大家進行介紹。當然這種方式並非我首創,很早就有人研究投資心理學。但是,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大家很難有時間去一本本閱讀理解相關著作。
  • 有趣的心理學規律——墨菲定律
    這裡是《有趣的心理學規律》系列文章,用來收錄這些規律方便查找。今天介紹第八篇——墨菲定律。愛德華墨菲其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比如我每次要將U盤插在電腦上的時候,第一次總是插反。墨菲定律內容並不複雜,道理也不深奧,用一句中國俗語解釋就是「怕什麼,來什麼」。這個定律告訴我們平時工作生活中不能忽略小概率事件發生的道理。容易犯錯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特性,墨菲定律不是一個概率學問題,也不是說既然會發生就自暴自棄任由不好的事情發展。它只是提醒我們,如果一件事情還有失敗的可能性,我們一定要用盡一切方法儘可能避免其發生。
  • 成長指南――不得不知的6個心理學小知識
    心理學是一門充滿趣味性的學問,同時也是一門應用十分廣泛的學問。懂一點心理學,不僅可以很好的助力個人成長,也能很好的服務於我們的生活,提升生活的幸福感,成就感。下面,我們一起看看比較常見的幾個小心理學知識。
  • 成功心理學——激情!避免帕金森定律
    英國若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寫了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書。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 心理研究:關於情緒的10條定律
    我們一般會認為情緒無規律可言,然而,心理學研究者認為確實有關於情緒的普適規律存在。本文是討論Nico Frijda 教授的情緒相關的12條規律的開篇 (Fridja, 2006)。這裡討論的大部分定律絕非絕對普適,但都是多年的言之有物的集大成的心理學研究成果。   1.
  • 心理學:要想生活得更好,你必須懂得這三大定律
    知識很多,但是關於人生的一些基本的知識才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根本,要想生活得更好,你必須懂得這三大心理學定律,它是我們生活的指導原則,也是世界運行的基本規律,了解這幾大定律,你對世界的運行也會更加明白:心理學:進化論1、進化論:擁抱變化在《誰動了我的奶酪》那本書籍中曾經講述了四個小老鼠的故事,有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他們在在一個迷宮裡生活,奶酪是他們糧食。
  • 戀愛前要知道的10條愛情心理學中戀愛定律
    今天跟大家分享10個與愛情相關的有趣的心理學效應,相信這些你都在日常生活中經歷過、聽說過,只是你不知道他在心理學上有這樣的名字罷了。用心理學上的套路去戀愛固然不太可取,長久的愛情源於坦誠的心,但是知道這些定律也不壞。
  • 《墨菲定律》:4大心理學效應,教你洞悉人性的本質
    我們經常談論墨菲定律。今天,我無意中翻了本書《墨菲定律》,發現除了墨菲定律之外,作者還寫下了許多定律和法規,清楚地說明了在生活上、學習上和工作上存在的許多問題。今天來說下這4個最重要的法則和效應是不是能夠解決你現在的一些困惑呢?
  • 心理學:讓我賺到100萬的五大心理學定律,現在送給你!
    有些人覺得心理學很複雜,有人覺得心理學很玄乎,但是,當心理學應用到生活中的時候,一切都會變得簡單明晰起來。比如,我們最怕的結果,往往最有可能發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墨菲定律。  今天,我要說的心理學定律,可能會影響很多人的一生。因為它們看似很簡單,但是運用對了,就會對生活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黑格爾說過:存在即合理。如果你還覺得心理學很玄乎,那麼,好好感受一下下面的五個心理學定律,或許真能幫助你的生活起居。
  • 《人際關係心理學》:讓你人緣好到爆的五大心理學定律
    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上的差異,當我們懂得運用心理學定律,去掌控談話的藝術,人際交往就能遊刃有餘。《人際關係心理學》一本教我們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應用心理學讀物,本書梳理了人們在社區活動中的言行特徵,深入分析了各種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針對許多人際交往中的難題提出了簡單易學的解決方法。
  • 這7條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也太加分了吧!
    多掌握一些這種冷門的小知識,用在會議裡或者與人溝通中,可是會瞬間給你加分不少。我從一堆的心理學效應裡,找了下面這7條最高頻出現的,看看哪個戳中了你!破窗效應(英語: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 西方經濟管理及心理學定律的理論是噱頭?中華定律需有擔當
    網上流傳著中國九大歷史定律,包括象牙筷定律、朋黨定律等。第一仍有所欠缺且不成系統,內容簡單缺乏理論和案例論證。第二傳播不廣,熟知度不高。中國在社科領域的定律和法則寥若晨星,完全屬於空白領域,中國所謂的定律只不過是在網上所傳播的「九大定律」,但是簡單而缺乏論證,反觀國外的像馬太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蝴蝶效應等效應定律卻常常被津津樂道,為人熟知。並且遺憾的是那些所謂的西方的定律,其實在我們中華文化中有其對應內容,更有些相關提法比外國的更早,更通俗、更廣泛。
  • 真香定律,聚光燈效應……這本書剖析行動裡日常微妙的心理學秘密
    暢銷書作者書魚就用一本《真香定律》,揭開了日常而微妙的心理秘密的神秘面紗。全書涵蓋71個定律、效應和法則,一邊講我們熟悉的故事,一邊剖析我們費解的心理。比如馮小剛所拍的電影《芳華》中,把髒活累活都包攬到自己身上的劉峰,他會無私地把進修的名額讓給別人,會吃大家都不吃的煮爛了的餃子,但他卻不懂貝勃定律,不知道做99次好人之後,他的好已經被大家認為是理所應當。所以劉峰被大家稱讚的老好人,但真正遇到麻煩的時候,卻沒有人願意站出來為他說話。
  • 知識 | 管理學三大定律之一:《帕金森定律》
    1958年,英國歷史學家、政治學家諾斯科特·帕金森(C·Northcote  Parkinson)出版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一書。  在《帕金森定律》一書中,作者指出:不稱職管理人員的三條出路,對於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作了非常精彩的闡述:  一個不稱職的管理人員,可能有三條出路:  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  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  三是聘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 心理學:掌握人性這7大定律,你才會越活越智慧
    心理學:掌握人性這7大定律,你才會越活越智慧1、掌控定律如果你的感覺良好,樂觀面對自己,那麼你就會逐漸地感覺你可以掌控自己。心理學:掌控定律2、漂流瓶定律當你不打算計劃時,你正在計劃失敗。心理學:漂流瓶定律3、堅信定律當你對某件事情抱著百分之一萬的相信,它最後就會變成事實。
  • 不知道職場心理學3大定律、3大法則和3大效應,別想往上爬!
    職場不懂心理,就像瘸了一條腿,再怎麼跑也不快很多職場中人,當初背起行囊,遠離家鄉,開始在職場之路上遠足時,仿佛看到這條路遙遙無際,卻不知道這條路的風景究竟如何?是崎嶇、還是平坦?是風雨交加,還是風和日麗?
  • 必讀經典書籍《墨菲定律》,你想學的心理學常識,都在這本書裡!
    書魚的《墨菲定律》這本書,就為我們全方位解答了人生中方方面面的心理困惑,並且指出來解決方案,舉例生動接地氣,理論說明簡潔明了,而不是像其他一些純理論書籍那樣,讓你昏昏欲睡。《墨菲定律》這本書,深入淺出地講述了人際交往,親密關係,職場法則,育兒訣竅,人性秘密,自然規律等心理學知識,內容精煉,句句都是乾貨。
  • 深度解析3條設計心理學原則,提升設計方案說服力
    本篇文章為大家介紹了三條具有普適性意義的心理學原則:庫克定律、米勒定律、雅各布定律,並分別介紹了其在設計領域中的應用。我認為,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一點心理學基礎知識。設計師可以藉助心理學構建易用的、以人為本的產品和體驗。以一些關鍵原則作為設計指南,而不是強迫用戶遵守某種產品或體驗設計。從哪入手了解心理學?哪些心理學原則真正有價值?日常設計工作中,有沒有將這些原則合理運用的案例?本篇文章中,筆者將介紹和討論三條具有普適性意義的心理學原則,以及它們應用於設計領域的倫理含義。
  • 心理學encounter生活
    這就是心理學一大金典定律「墨菲定律」:人越是擔心的事越會發生。那麼,面對防不勝防的「墨菲定律」,我們又能怎樣去應對呢?    空城計的故事家喻戶曉:諸葛臥龍料到司自己的軍隊必然會被司馬懿魏軍打敗,但是他並沒有抱頭痛哭去感嘆「命運不公,天要亡我」。面對著兵臨城下的緊迫局勢,臥龍先生登樓擺座、焚香撫琴,臨危而面不改色,換作是其他任何人,可能早就嚇得七竅生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