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詰居士王維大概是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外,唐代知名度最大的詩人了。那一首首空靈之作,將他推上了唐代山水詩第一的寶座。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王維將唐詩帶入了一個新的美學高度。他讓世人見識了原來詩除了古樸,還能這麼美;原來寫詩可以如作畫一般,行雲流水;原來那一個個平淡的文字彙聚在一起,竟能如此空靈。
正是因為這些空靈的經典之作,讓王維得了一個詩佛的美稱。在世人眼中,詩佛是一個多才多藝的風雅文人,音律、書法、寫詩樣樣精通,但就是這樣一個風雅淡泊的詩佛,也有可愛的一面,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就是王維很「調皮」的一首詩,全詩共40字,前幾句還美得如詩如畫,最後一句卻令人捧腹。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唐.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裡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詩題中的「輞川」是終南山下的一條河,而「裴秀才迪」是詩人的好友裴迪,此時的王維和裴迪都在終南山隱居,這首詩正是贈給裴迪的。首聯以「寒山轉蒼翠」開篇,秋天到了天氣轉涼,但山間樹木卻格外蒼翠;「秋水日潺湲」是溪水也終日潺潺流過,綿延不息。這一聯看似平淡無奇,卻是以動寫靜,以靜寫動,十分巧妙。詩人用「轉」作形容樹木的變化,仿佛這靜態的樹葉是突然間轉變的;再用日字來形容溪水,這動態的溪水倒像每日不變樣地流淌,這樣的寫法是王維首創。
頷聯時詩人出場了,「倚杖柴門外」是他柱杖立於柴門外,於秋風陣陣中,聽著暮蟬淺聲吟唱。頸聯「渡頭餘落日,墟裡上孤煙」,是在柴門外的的詩人眼前之景,這一聯也是後世眼中難得的佳句。詩人抓住了夕陽西下至渡頭時的瞬間,用一個「餘」字,將落日和渡頭融合成一景;而此時村子上空那陣陣炊煙,也給全詩平添了一絲溫情。
這頷聯和頸聯的順序,後世不少人一直覺得應該互換一下,正常的詩基本是先寫景再寫情。但這正是詩人高明之處,首先將人穿插在景中來寫,人於是也就成了詩中一景,與景色完美融合,更添生機;其次這樣寫正是詩人由屋頭走到屋外,景色也由遠及近,更為立體。
如果說前幾句的畫風還算正常,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如詩如畫的秋季晚景,那這尾聯就寫得頗有意思了。「復值接輿醉」是指那大醉的友人裴迪,「接輿」是楚國的一名狂生,也是一位頗有個性的隱士,詩人用此人來形容自己的好友。 「狂歌五柳前」中的五柳是指第一隱士陶淵明,詩人以陶公自比,可謂相當自信了。這句詩的言外之意其實就是:「你這楚國狂生般的裴迪,在我這真隱士面前狂歌,我不但不嫌棄你,還十分欣賞你呢!畢竟在我眼裡,你那狂傲不羈又何嘗不是一種真性情!」這落筆的10個字,連用兩個典故,誇了朋友,也沒忘記抬高自己,既風趣幽默,又言簡義豐,當真是有趣得很!這首王維的「調皮」之作,大家喜歡嗎?歡迎在評論區和小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