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人生在世,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說,人活著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是不能做的。
而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01無為而治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無為即是有為,有為反而不如無為。
老子認為,一個真正的理想的領導者應該是這樣的。
他的功德普及天下恩惠,澤被後世,而在一般人眼中,一切功德又都和他沒有什麼關係。
他的教化惠及萬物,得追乾坤,然而,人們又絲毫感覺不到他的教化。
他治理天下時,根本不會留下任何施政的痕跡,而對百姓萬事都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只有做到這一點的領導者,才是真正理想的領導者。
莊子說:聖人清靜無為,不是說清靜無為好,所以才清靜;而是說不足以擾亂內心,所以才清靜。
水清靜,鬍鬚眉毛便可照得一清二楚,水的平面能合乎標準,所以最高明的匠人都取法於水。
水清靜則明澈,何況人呢?聖人的心可清靜,它是天地的寧靜,萬物的寧靜,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天地的根本,道德的本質。
能持清靜,則恬淡無為;恬淡無為,則什麼事都能盡到責任。
《道德經》中指出:「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非不為,而是指順應自然規律,順應形勢的發展,無為而為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可見,無為而治是一種大治,是一種清靜、平和、恬淡之後的治理。並非沒有治理,而是在不知不覺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去治理。
02身處弱勢不氣餒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遠一帆風順的事情,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實際上背離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常言道,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是登上成功頂峰的階梯。人非生而知之,只有經歷過無數的失敗之後,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才能獲得更多的提高。
當你身處弱勢時,不要氣餒,要相信,凡事都會有轉機,只要堅持努力,成功終將會屬於你。
當你經歷頹廢時,不要慌張,要相信,那些所謂的不順與挫折,只是你人生的一次次磨礪,只要咬緊牙關堅持下去,總會有枊暗花明的那一天。古往今來,能堅持自己的理想與抱負的人,大有人在。
身處弱勢而不氣餒,身處逆境而不放棄,是一個人的品格,更是一個人的風骨。
人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在處於弱勢的時候要學會處變不驚,波瀾不興,或蟄伏,或爭取,努力充實完善自己,成功必定指日可待。
03學會妥協與讓步
一個人一生中做的最多的事,恐怕就是妥協。人每時每刻都在尋求妥協與接受,妥協是現實人生的一個不爭的事實,一個不可迴避的矛盾。
人生就是要不斷地妥協,人生就是一個巨大的妥協,人際關係更是一種妥協,一種沒有任何商榷餘地的妥協。
妥協和讓步,在談判中是一種常見的現象。
妥協與讓步不是為了出賣自己的利益,而是為了獲得更大利益,放棄一些小利。可見,適當時候做出一些讓步應該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妥協讓步也要講究原則與尺度。一般來說,不要過早地妥協與讓步,讓步太早,會助長對方的氣焰,而等對方將要失去信心時,你再考慮讓步,這個時候哪怕做出一點小的讓步,也會刺激對方對談判抱有希望。
在沒有損失或損失很小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妥協與讓步。但每一次讓步都要有所收穫,而且收穫要遠遠大於讓步。
讓步時要頭腦清醒,知道哪些可以讓,哪些絕對不能讓,不要因妥協讓步而亂了陣腳,失了方寸。
04 妥協是一種智慧
每一次以小幅度妥協與讓步,獲利較多。
有時候,妥協還可以保住性命。在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中,那些舊時的功臣正是因為做出妥協,主動交出兵權,才保住了性命。
在日常生活中,學會適當妥協,有時可以讓你避免許多麻煩。而這些妥協,有時只是舉手之勞,並不會讓你損失什麼。
有時,人們往往只強調毫不妥協的精神,事實上學會妥協,在人際交往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人們要正視這個事實,學會妥協的睿智和技巧。事實上人生就需要這種技巧、智慧和策略。
在低調對待的妥協社交中,人們才會有雙贏的可能,才可以避免兩敗俱傷的結果。
學會妥協是人生的一門大學問,妥協是一個事實,是一種理性,是一種策略,是一種絕高的以退為進的社交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