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聖棄智,絕仕棄義,絕巧棄利」,棄人為而變無為,反是有為。「民利百倍,民腹孝慈盜賊無有。」
東漢永平年中,漢武帝劉秀的侄孫劉睦年輕時謙遜好學趣覽群書,才智過人,且為人仁厚,隨和爽快,深得漢武帝喜愛。長大以後,劉睦喜歡結納賓客,籠絡天下賢才,在士人中聲望很大,有昔日孟嘗君之風,天下才子紛紛與他交往,劉睦的名聲時大噪。
劉睦被封北海敬王之後,劉睦意識到自己不能再按以前的方式做下去,他深諳皇帝的猜忌心理,皇帝一般希望自己在百姓心中是一個仁德的好君主,「仁德」是他們追求的標準;但是若自己也過於仁德;豈不有超過君主之嫌?這是皇帝們所不能允許的。作為藩王,如果因為賢能而引起皇帝的注意,並不是什麼好事相反都有可能招致各種危險。
想到這一層,劉睦就改變了往日的風氣,他把門關起來,不再與社會名流交往,不再接待賓客,對往日的朋友一律拒於千裡之外,並且,平時也不再顯露自己的學識才幹,處處掩飾。他日日耽於酒色,縱情享樂,讓人覺得他平庸無能。
後來,劉睦果然一直穩居王位,沒有忌恨他,皇帝對他放心。
老子主張無為而為,無為即是有為,有為反而不如無為曾有一個叫陽子居的人問老子:「先生,我有一個同題他教先生,望先生不吝指教。」
老子微一笑,點點頭,示意他問。陽子居問:「先生,有一個人行動果敢敏捷,同時又具有深入透徹的洞察力,而且他又驗學於道,先生說,這樣的一個人是不是就可以稱為是理想的領導著了呢?」
老子仔細地聆聽著,邊聽邊思索。等陽子居說完,老子微微搖了搖頭,抬眼望著陽子居,依舊笑著回答說:「如你所言的人其實只不過是像個小官吏罷了。像你所描繪的那樣的人的才能其實是有限的,而有限的才能往往其才能成了束縛自成的繩索。」
「才能所困,終使自己身心俱乏,心力交瘁。恰似虎豹因其身上長有美麗的斑紋和光亮的皮毛反而招致獵人的捕殺。猴子因為靈敏活潑,機警靈巧;獵狗因其擅長獵取動物,善於追奔,所以被人抓來,捆之以繩索。有了優點反而引來災禍。你說,這樣的人是理想的為職者嗎?」
陽子居若有所悟,問道:「是這樣。是不是就像馬兒因為善於奔跑卻又只會奔跑,結果卻是被人馴服豢養,成了供人猗要的工具?」
老子微笑著點頭,表示他很讚賞陽子居的聰慧。陽子居又問:「如此說來,那麼,先生以為什麼樣的人才是理想的為職者呢?」
老子回答說:「一個真正的理想的領導者應當是這樣的,他的功德普及天下,恩惠澤被後世,而在一般人眼中一切功德又都似和他沒有什麼關係;他的教化惠及萬物,德追乾坤,然而,人們又絲毫感覺不出他的教化;他治理天下時,根本不會留下任同施政的痕跡,而對萬事百姓都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只有做到這一點的領導者才是真正理想的領導者。」
莊子說過:
聖人清靜無為,不是說清靜無為好,所以才清靜;而是說不足以擾亂內心,所以才清靜。
水清靜,鬍鬚眉毛便可照得一清二楚。水的平面能合乎標準所以最高明的匠人都取法於水。
水清靜則明澈,何況人呢?聖人的心可清靜,它是天地的明鏡,萬物的明鏡。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天地的根本,道的本質。
能持清靜,則恬淡無為;恬淡無為,則什麼事都盡到責任了《道德經》中指出:「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非不為,而是指順應自然規律,順應形勢的發展,無為而為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