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治:無為即是有為,有為反而不如無為

2020-11-29 曉東學說話

「絕聖棄智,絕仕棄義,絕巧棄利」,棄人為而變無為,反是有為。「民利百倍,民腹孝慈盜賊無有。」

東漢永平年中,漢武帝劉秀的侄孫劉睦年輕時謙遜好學趣覽群書,才智過人,且為人仁厚,隨和爽快,深得漢武帝喜愛。長大以後,劉睦喜歡結納賓客,籠絡天下賢才,在士人中聲望很大,有昔日孟嘗君之風,天下才子紛紛與他交往,劉睦的名聲時大噪。

劉睦被封北海敬王之後,劉睦意識到自己不能再按以前的方式做下去,他深諳皇帝的猜忌心理,皇帝一般希望自己在百姓心中是一個仁德的好君主,「仁德」是他們追求的標準;但是若自己也過於仁德;豈不有超過君主之嫌?這是皇帝們所不能允許的。作為藩王,如果因為賢能而引起皇帝的注意,並不是什麼好事相反都有可能招致各種危險。

想到這一層,劉睦就改變了往日的風氣,他把門關起來,不再與社會名流交往,不再接待賓客,對往日的朋友一律拒於千裡之外,並且,平時也不再顯露自己的學識才幹,處處掩飾。他日日耽於酒色,縱情享樂,讓人覺得他平庸無能。

後來,劉睦果然一直穩居王位,沒有忌恨他,皇帝對他放心。

老子主張無為而為,無為即是有為,有為反而不如無為曾有一個叫陽子居的人問老子:「先生,我有一個同題他教先生,望先生不吝指教。」

老子微一笑,點點頭,示意他問。陽子居問:「先生,有一個人行動果敢敏捷,同時又具有深入透徹的洞察力,而且他又驗學於道,先生說,這樣的一個人是不是就可以稱為是理想的領導著了呢?」

老子仔細地聆聽著,邊聽邊思索。等陽子居說完,老子微微搖了搖頭,抬眼望著陽子居,依舊笑著回答說:「如你所言的人其實只不過是像個小官吏罷了。像你所描繪的那樣的人的才能其實是有限的,而有限的才能往往其才能成了束縛自成的繩索。」

「才能所困,終使自己身心俱乏,心力交瘁。恰似虎豹因其身上長有美麗的斑紋和光亮的皮毛反而招致獵人的捕殺。猴子因為靈敏活潑,機警靈巧;獵狗因其擅長獵取動物,善於追奔,所以被人抓來,捆之以繩索。有了優點反而引來災禍。你說,這樣的人是理想的為職者嗎?」

陽子居若有所悟,問道:「是這樣。是不是就像馬兒因為善於奔跑卻又只會奔跑,結果卻是被人馴服豢養,成了供人猗要的工具?」

老子微笑著點頭,表示他很讚賞陽子居的聰慧。陽子居又問:「如此說來,那麼,先生以為什麼樣的人才是理想的為職者呢?」

老子回答說:「一個真正的理想的領導者應當是這樣的,他的功德普及天下,恩惠澤被後世,而在一般人眼中一切功德又都似和他沒有什麼關係;他的教化惠及萬物,德追乾坤,然而,人們又絲毫感覺不出他的教化;他治理天下時,根本不會留下任同施政的痕跡,而對萬事百姓都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只有做到這一點的領導者才是真正理想的領導者。」

莊子說過:

聖人清靜無為,不是說清靜無為好,所以才清靜;而是說不足以擾亂內心,所以才清靜。

水清靜,鬍鬚眉毛便可照得一清二楚。水的平面能合乎標準所以最高明的匠人都取法於水。

水清靜則明澈,何況人呢?聖人的心可清靜,它是天地的明鏡,萬物的明鏡。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天地的根本,道的本質。

能持清靜,則恬淡無為;恬淡無為,則什麼事都盡到責任了《道德經》中指出:「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非不為,而是指順應自然規律,順應形勢的發展,無為而為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相關焦點

  • 國學新知丨以二分定律論有為與無為,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很有智慧
    照老子看,雖然事物的兩極(如有和無、陰和陽)是相對應的,並且是相互聯繫著的,可以互相轉化的,即馬克思哲學中所說的「對立統一」。同樣,「有為和無為」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看似有為,實則無為;看似無為,實則有為。當然也不排除我們正常思維的「有為即有為,無為即無為」。
  • 山西獅子座教育:公務員備考的無為與有為
    我們先從老子的無為而治談起。什麼是無為而治呢?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認為無為而治就是什麼都不去做。其實不是,大家都誤會老子了。無為而治最初作為一種治國策略是指通過無為而達到天下大治。那什麼是無為?從字面上看,無為似乎是無所作為、消極無為的意思,其實這是望文生義。老子所說的無為,絕不是什麼也不做。
  • 政府如何才能「無為而無不為」
    孔子:今天的人們都認為,您是主張政府應該清淨無為的無為派始祖,我是主張政府應該大有為的有為派鼻祖。從中國歷史上佔主導的政治實踐來看,絕大多數統治者都是踐行有為政治的。
  • 什麼是無為即有為——《論語》學習382-383
    (《論語·述而3》)如果人們都不能好好地修養自己的德行,要想達到邦有道或無為而治簡直是天方夜譚。孔子說,能夠無為而治的大概只有舜吧?那麼他做了些什麼呢?他只不過是莊嚴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罷了。這裡舜他能實現無為而治,是因為他莊嚴端正的行為。他的無為表現是,他自己修養有德,再用德行來影響民眾。他知人善任,讓手下各司其職,所以他的無為就是把自己做好。
  • 無為即是有為,學會妥協與讓步,身處弱勢不氣餒
    01無為而治老子主張無為而治,無為即是有為,有為反而不如無為。老子認為,一個真正的理想的領導者應該是這樣的。他的功德普及天下恩惠,澤被後世,而在一般人眼中,一切功德又都和他沒有什麼關係。聖人的心可清靜,它是天地的寧靜,萬物的寧靜,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天地的根本,道德的本質。能持清靜,則恬淡無為;恬淡無為,則什麼事都能盡到責任。《道德經》中指出:「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非不為,而是指順應自然規律,順應形勢的發展,無為而為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 道家老子的無為而治,是積極還是消極?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
    西漢建立之初一直到漢景帝,國家一直執行老子的無為而治的策略,漢帝國終於擺脫了常年戰亂造成的經濟凋敝、人口銳減的態勢,經濟發展起來了,造就了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這就是通過無為,而達到了無不為的目的。所謂的無為而治,就是國家不過多地幹預民間的經濟活動,讓民間經濟按照自身發展的規律運行。
  • 「有為」與「無為」
    核心提示  ◆有為決不能亂為,無為決不是不為。領導幹部要勇於反問自己:哪些工作不幹比幹了更好。  有為決不能亂作為。人們常說,有為才有位。當領導的都想幹出一番政績,上不愧組織,下不愧官兵。但是實際工作中,有的一上任就否定前任,把幾屆班子反覆論證的規劃推倒重來;有的項目未經充分論證,拍拍腦袋就上馬;有的只顧「埋頭拉車」,從不看上級的政策規定,事情幹完了才知道「跑偏了」,結果不但違規違紀,還給部隊帶來許多新問題。
  • 老子無為無害?
    上課講老子的治國理念「無為而治」,有同學就覺得老子無為無害了,錯了!老子用今天的話來說反而是有點腹黑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 老子講無為,韓非子也講無為,他們兩人的無為是同個意思嗎
    反應到人身上也是一樣的道理,人應該按照自然規律,隨遇而安,而不是過分有目的地追求其他利益,這樣反而會使得自己身心疲憊,得到相反的效果。所以這裡的「無為」有一個意思,就是要人隨遇而安,淡泊名利,實時適應環境,而不是怨天尤人。
  • 有為與無為的哲學思辨
    一、氣功修煉重在「得道」、「道」即客觀規律,即正確的哲理,因此「有為」、「無為」也離不開哲學「有為」與」無為」,同「有欲」與「無欲」,「有情」與「無情」,「有私」與「無私」,「有法」與「無法」一樣,屬於「有」與「無」的問題。「有」與「無」是重要的哲學範疇,尤其在古典哲學、氣功哲學論中。
  • 論氣功修煉中有為無為
    論氣功修煉中有為無為辯證施功,既包含順序安排的階段 性.又牽涉二者之聞的體用觀.所 ,從關聯性上講,它們是不可分 割的.但不管是有為之用或無為 之體,均不能離開元神的主宰.在 修持中,只有在元神的主宰下進行 辨證施功,使無為中離有為,有為 中賅無為,知時識勢,靈活運用,才 能轉人&34;的境界,如此,則是之一法得 矣.
  • 從無為、有為到大有作為
    無為無不為這是老生常談了無為的真實意蘊內涵豐富無為是通過有為知道自己什麼能為什麼不能為找到自已的定位無為是悟通無字真經有為有止有法有度無和有是陰陽變化根本古往今來多少教一種精神大無畏精神是戰勝一切克而勝之的不二法門無為意在悟通"誰為″"為誰″
  • 無為和有為
    按照易中天老師的看法,諸子百家包括中國的文化,主要可以分為有為和無為兩種。當然,有為和無為都不僅是最終的目的,也是做事的態度,排列組合一下就可以得到四個類型和代表:以無為求無為--道家(莊子)以有為求有為--墨家以有為求無為--儒家以無為求有為--法家(韓非)我就不展開說四家的特點了,易中天老師在書上寫的很清楚,這本書他在百家講壇也講過,大家可以去喜馬拉雅上聽
  • 《道德經》釋義,詳細解讀無為與有為
    首先要說明的是,「無為有為」闡述的是國家管理方法,不妄作,而不是指「有沒有作為」,也不是指個人修行。靜心與謙遜恬退才是講的個人修行。「無為」釋義:上應天地,符合大道,順勢而為,是無為。因為順勢而為,所以很容易就能成功。
  • 讀懂老子《道德經》的為與無為,對我們的人生大有幫助
    老子在《道德經》多個章節講到為與無為,那到底什麼是老子的為與無為,對我們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在讀老子著作時一定弄清為與無為的哲學思想,要對其有個全面的理解,不可用字面的意思和我們通常的理解來解讀。老子《道德經》是一部主要爭對管理者的著作,而一個中心就是老子的為與無為的的概括,我們先看看老子《道德經》有哪些章節用到為與無為。」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道德經》第二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
  • 《菜根譚》:無為即是大為,這才是在凡塵中修行最好的狀態
    國學文化《菜根譚》:無為即是大為,這才是在凡塵中修行最好的狀態。人最大的問題是自己的內心問題,當把自己內心的問題解決好了,問題也就不存在了。《道德經》中有一種智慧,叫做無為而治,去除內心妄為的念想,去除自己內心的妄念。以一種無為的狀態去面對人生,面對所有的事情,這便是人生最好的智慧。《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靜坐中的有為和無為
    在中國文化中,有為法和無為法,是兩個很重要的概念。在習練靜坐時,什麼是「有為」?簡單的說,就是有動作約定,有意念要求,須按要求去做、去想。什麼是「無為」?就是不拘束於任何形式和方法,不去想任何事物。有為法、無為法,到底哪個更高級?
  • 老子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子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老子的「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以有為之法入無為之境。在「上善若水」一章中,老子用水的形象說明了這種「無為」的境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近於「道」,也就是近於「無為」之境,而水是「善利萬物」的,這其實就是一種「有為」,但是「不爭」,讓人不覺得自己存在的意義。就是「無為」。在生活中,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因勢利導,不強迫,不居功,不自傲。
  • 老子的有為和無為,道和名
    老子講「有為」之道,這一點好懂,「有為」 ,即有所作為。但是老子又強調「無為」。老子在三十七章中,他就說了「道無為而無不為」。「道無為」但是「無不為」。什麼意思?道它永遠是不亂動的,不妄為的。它好像在那裡不動,其實它發揮了天大的作用。
  • 老子有為與無為概念的區別
    老子為有為概念下過了定義,有為的定義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道衣養萬物不為主,水利萬物而善下,聖人功成身退,甘居萬物之下之後。功於萬物而不處前,反處萬物之後;利於萬物而不處萬物之上,反處萬物之下。無為的概念應作這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