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縣縣城全貌。王靜攝
產業路在鄉村延伸。曹和衝攝
蠶繭豐收。李華攝
70年滄桑巨變,70年砥礪奮進,70年春華秋實。宜賓市珙縣不斷推進各項事業發展進步,堅定建設人民幸福的經濟強縣和綠色家園,不斷創造新的佳績。
近年來,珙縣緊緊圍繞宜賓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建成全省經濟副中心的戰略定位,按照「1342」發展思路,持續實施轉型發展、交通建設、脫貧奔康、城鄉統籌「四大攻堅戰」,實施縣域經濟三年攻堅行動,在轉型發展中強縣富民。2018年,珙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0.8億元,一般財政收入8.93億元,2017年縣域經濟綜合評價全省排位第79位,較2016年上升8位。
□何佳霓 曹藝琳
脫貧奔康 「不破樓蘭終不還」
8月27日,珙縣孝兒鎮雙油村貧困戶劉懷陽,捧著剛從黃金茶專業合作社領回的幾千元工資,臉上樂開了花。「感謝精準扶貧政策,我現在每年都能收入四五萬元,還搬進了新家,日子真是越過越好。」生活發生變化的不止劉懷陽一人。
產業發展、易地扶貧搬遷、安全飲水工程、農村危房改造等項目精準落地,道路、學校、衛生室等基礎設施條件全面提升,鄉村舊貌換新顏……作為烏蒙山連片扶貧開發縣和省級貧困縣,珙縣將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發展機遇,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勇氣,「挪窮窩」「換窮業」。
創新推行「現場驗靶,優發紅旗,差發黃牌」評價機制,創新實施覆核識別、全域改造、認可提升、百日攻堅、對標整改、鞏固發展、新風培育、跟蹤問責、鐵拳打擊「九大行動」,3228名幹部結對幫扶10109戶貧困戶,集中精力、時間、措施決勝脫貧「最後一公裡」。
大力實施「交通建設攻堅戰」,全力建設「三縱三橫五聯一環」公路網,暢通致富路。據介紹,2014年以來,已投入7億餘元,硬化鄉村公路2034公裡,修建產業路、入戶路498公裡,全縣243個行政村通村公路全部硬化,通村率100%。今年8月,縣域四條省級道路升級改造和宜威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將進一步打通南北通道,暢通城鄉路網。
創新探索出了6大類13種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構建「入股分紅」「反租倒包」等利益聯結機制,因村制宜、因戶施策發展生豬、蠶桑、經果林等脫貧產業,基本實現了村村有主導產業,全面消除集體經濟空白村,全縣243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總量超1000萬元,帶動貧困戶戶均年增收2400元以上。
走在珙縣的田間地頭,你會發現,最美的風景是貧困戶的笑臉。2018年底,全縣累計退出貧困村49個,脫貧人口8541戶31409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56%,成功摘掉貧困帽,群眾滿意度達99.43%,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2018年脫貧攻堅先進縣。
綠色發展 擦亮產業升級的底色
8月25日,宜賓市珙縣上羅鎮種養循環鄉村振興戰略示範區裡,村民石正陽正在使用有機肥為茶葉進行施肥。讓農林作物實現綠色生態的種養循環模式,是近年來珙縣因地制宜,在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中探索出的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珙縣曾是遠近聞名的「產煤名縣」,煤炭和水泥曾是當地的支柱產業。近年來,為將「黑色經濟」變為「綠色經濟」,珙縣堅持以「創新轉型」為路徑、「提質增效」為方向,大力推進縣域經濟轉型提質升位三年攻堅行動,高質量推動傳統工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特色農業創新突破、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
今年4月,投資約11億元的威力斯浮法玻璃公司900t/d生產線項目在珙縣經濟開發區餘箐建材功能區點火投產,預計可實現年利稅2.3億元,解決就業600餘人。
近幾年,通過頁巖氣等新能源開發利用,珙縣產業發展成功實現突圍,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實現轉型突破,由煤炭開採、加工製造等傳統工業向綠色建材產業拓展,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的新路子。珙縣經濟開發區在2018年被列入四川省「綠色建材」特色產業基地,目前,經開區入駐的綠色建材企業中,有中國建材泰山石膏、五糧液威力斯玻璃、雙慧陶瓷公司、宜賓科樂瓷陶瓷、晟璽玄武巖纖維、天晟新材料、東旭鈣業等國內外知名企業。2018年,經開區入駐企業86戶,其中綠色建材企業41戶,完成工業總產值24.01億元,佔經開區總產值的36.65%。2019年1月,珙縣經濟開發區升級為省級經濟開發區。
今年3月,珙縣龍茶花海景區正式被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昔日的荒地發展起了賞花經濟。藉助這個契機,珙縣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兩山」之路實踐,打造「一鎮一景一園一帶」鄉村振興核心示範區,堅持龍頭帶動提升特色農業效益,著力提升蠶桑、茶葉、生豬等產業的綜合總產值,不斷做響鹿鳴貢茶、智溢繭絲綢、郭滿堂等「珙字號」品牌。
在今年6月舉行的「2019(第六屆)中國國際食品安全與創新技術展覽會」上,珙縣鹿鳴茶業的高山茶「鹿鳴霧芽」以其高揚香氣和醇厚口感,獲得嘉賓們稱讚。每到周末,宜賓市珙縣下羅鎮育賢村石板溪農家樂人氣「火爆」,不少遊客慕名而來。今年上半年,依託國家3A級旅遊景區石板溪娃娃魚生態園,該村接待遊客近兩萬人,實現旅遊收入100餘萬元。
革故鼎新 持續改善民生福祉
「現在到鎮上的中心衛生院,就有專家為我看診,比以前方便多了。」剛從洛表鎮中心衛生院診斷完畢的村民周明淑說,自己患有心源性哮喘,以往只能去縣醫院看病,去一趟來迴路上就要5個小時。
轉變源於珙縣在醫療體制改革中進行的縣域醫療次中心建設,為讓優質資源和病人實現「雙下沉」,讓病人在基層就能享受到優質的服務,珙縣加大投入升級硬體設備、改善診治條件和就診環境,聚攏人才,全面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水平。
去年12月,珙縣縣域醫療次中心——洛表鎮中心衛生院順利通過驗收,這意味著多個鄉鎮近10萬群眾不用到縣城就能享受到同等水平的醫療服務。
改革目標不僅在此。8月27日,入圍第二屆四川藝術節四川「群星獎」決賽的珙縣歌曲《做個好人很容易》、群舞《苗藍》的演員們在緊張地進行排練,這支來自珙縣的隊伍,即將在全省乃至全國的舞臺亮相。
這背後,源於珙縣首創的農民文化理事會機制建設。據介紹,農民文化理事會讓群眾成了文化活動的主體,政府實現從「辦文化」到「管文化」,鄉村有了文化「帶頭人」,有效釋放了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活力,農民文化理事會機制建設也於2018年通過專家評審,成為國家級示範項目。
漫步巡場鎮整潔有序的街頭,聽著巡場人對今昔生活的感嘆,聞著巡場飄香的美味,可以直觀感受到珙縣人的幸福生活。
國家級衛生縣城創建、廁所革命、智慧珙州建設、省際邊界黨建聯動模式、消除集體經濟空白村的「異地聯結」模式……一張張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照片,聚焦生活中發生的一點一滴的變化,見證著珙縣的變遷。
百舸爭流千帆競,大海揚帆奮者先。珙縣縣委負責人表示,迎接新挑戰,開啟新徵程,珙縣將緊緊依靠和團結全縣人民,攻堅克難、真抓實幹,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人民幸福的經濟強縣和綠色家園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