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將相和」到「亡國恨」,藺相如和廉頗晚年境遇,背後暗藏真諦

2020-12-19 騰訊網

一個擁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和民族,其國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勢必會非常之強。因此了解自己國家和民族代代相傳的歷史,自然也就成為了所有國民理應熟悉和掌握的一大知識板塊。

負荊請罪戲曲

就拿擁有著5000多年歷史文化的我國來說,時至今日我們從小學一直到高中所學習的課本當中,關於歷朝歷代的典故可謂是隨處可見。譬如,表現智慧的田忌賽馬;表現勇氣的破釜沉舟;以及表現謙讓的退避三舍等。而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兩位歷史人物,他們之間同樣也發生過一個著名的歷史典故——負荊請罪。

商鞅劇照

眾所周知,「負荊請罪」這一典故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本為「戰國七雄」之一的秦國,自打經過商鞅變法的成功改革之後,其實力已經逐漸成為了7國中首屈一指的存在。直到公元前279年的時候,秦昭襄王便有了攻伐楚國繼而一統天下的野心。

張儀畫像

不過,其餘6國自然也是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所以,這才有了蘇秦和張儀先後主張的合縱連橫局面。因此,秦昭襄王為了解決自己在出兵攻伐楚國之時的後顧之憂(主要是怕趙國趁機出兵援助,避免秦軍陷入兩線作戰的險境)。於是,他便主動在澠池邀約趙惠文王一起對此事進行了一次洽談(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澠池之會」)。

藺相如劇照

而此次洽談的過程中,秦昭襄王對趙惠文王可謂是咄咄相逼(提出了諸多無理要求來為難趙王)。不過,好在有藺相如挺身而出據理力爭。最終,藺相如不僅沒有讓秦王沒有佔到半點兒便宜,同時也保住了趙王的顏面。

廉頗劇照

而趙惠文王對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中的表現,自然也是十分滿意。於是,沒過多久便將藺相如擢升為上卿,官階甚至比趙國名將廉頗還要高出一些。可這卻讓廉頗心中十分不快,畢竟自己的官位那可是在戰場上真刀真槍打出來的。而反觀藺相如這一介書生卻僅憑著一張嘴,便能夠身居高位。因此,對此極為不滿的廉頗便總想著找個機會給藺相如一點顏色看看。

藺相如劇照

藺相如聽聞廉頗有此想法之後,不僅沒有與廉頗針鋒相對,反倒是處處避讓於他。直到藺相如身邊的人忍不住向他詢問時,他才解釋道:「秦國畏懼趙國,皆因他與廉頗將相無爭軍政穩定,反之若是他們勢同水火,則必會損害到趙國利益。」

不久之後,廉頗得知了藺相如處處避讓之際的原因,心中自然是羞愧難當。於是,他便赤膊背上荊條專程去找藺相如請罪。而藺相如也熱情款待了廉頗,此後二人「將相和」的故事更是流芳百世傳為美談。

趙括劇照

正如藺相如所說,他和廉頗確實是趙國的肱骨之臣。簡單來說,只要有他二人在秦國就無法吞併趙國。然而,自打趙國新主趙孝成王繼位之後,廉頗和藺相的仕途卻是大不如前。尤其是在最關鍵的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更是聽信讒言讓趙括頂替了廉頗的指揮大權。

雖說,藺相如當時對此事堅決反對。但是,趙孝成王卻對他的意見置若罔聞。最終,趙軍在長平之戰中慘敗(40萬趙軍士兵被白起活活坑殺)。而趙國在此戰之後也是元氣大傷,再難恢復昔日的雄風。

藺相如劇照

此後,藺相如也因年邁體弱的緣故在失意中病逝。而廉頗雖再度得到了趙孝成王的重用,可直到趙悼襄王繼位之後,廉頗的兵權卻再度被奪。最終,廉頗一怒之下打跑了趙悼襄王派來接替自己的官員,自己則被迫逃亡於魏國境內。

廉頗劇照

趙悼襄王后來雖說也曾派人去魏國慰問廉頗,想請他回國繼續為將。可由於趙國大臣郭開賄賂了使臣從中作梗,以至於使臣並沒有如實告知趙王廉頗的心願和近況。最後,廉頗也因此而抑鬱而終。

總得來說,趙國從「將相和」到「亡國恨」一整段曲折的歷史之中,並非國中沒有一位能夠抗秦的賢臣良將。至於趙國終究難逃被秦所滅的厄運,事實上皆是因為兩代君王的無能所致。

藺相如畫像

而反觀藺相如和廉頗這兩位賢臣良將晚年的悲慘境遇,其背後所暗藏的真諦可謂是再明顯不過,那便是封建君主專制這一制度無法避免的弊端和缺陷。畢竟,這種世襲繼承統治下的封建王朝,根本不可能做到歷經數代而無一昏君。

相關焦點

  • 「將相和」的悲慘結局:廉頗流亡異國,藺相如死不瞑目
    藺相如出身微賤但熱愛國家,出使秦國時不畏強權維護國家榮譽,廉頗則戰功彪炳,是一位功勳卓著的老蔣,這兩位也算不打不相識,藺相如通過完璧歸趙、澠池相會等優異表現贏得趙惠文王的賞識被封為上卿,躋身趙國政壇高層,而廉頗對這個宦官門客十分鄙視,總想找機會羞辱他一番,而藺相如從國家大局出發,避免與廉頗起衝突,這樣博大的胸懷也贏得了廉頗的尊敬,老將軍負荊請罪,兩人結為生死之交。
  • 「將相和」的悲劇結尾:廉頗流亡他國,藺相如因長平之戰被氣死
    「將相和」的典故,發生在戰國時期的趙國,廉頗和藺相如作為這個故事的主人公,而被我們熟記至今。我們只知道廉頗負荊請罪後,和藺相如結為了生死之交,趙國也因此團結一心,獲得了很大發展。但這並不是將相和故事的真正結尾。
  • 《廉頗藺相如列傳》:將相和的背後透著無限的悲涼
    《廉頗藺相如列傳》出自司馬遷寫的《史記》,藺相如,原本是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廉頗,趙國的大將,兩個身份地位懸殊的人最後成了刎頸之交!「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白璧微瑕」這些著名的成語都出自於這篇列傳,「將相和」是多麼美好啊,可是,這一千古佳談真得那麼完美嗎?
  • 你真的了解藺相如和廉頗嗎?
    在我們的印象中,廉頗一直是一位趙國老將軍的形象,而且有一句很出名的話叫做「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而與「將相和」這個故事有關的另一位人物藺相如似乎給我們的印象就是一位年輕有為的形象,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恰恰相反,藺相如比廉頗更大,廉頗(大約公元前327-前243年),藺相如(大約公元前329年-259年),也就是說藺相如年長廉頗兩歲,但是我們為什麼會一直想當然的認為廉頗年長於藺相如呢?
  • 與藺相如鬥氣,廉頗負荊請罪;與此人鬥氣,廉頗負氣出走
    《將相和》的故事膾炙人口,它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因為入選了小學語文課本而深入人心。故事並不複雜,就是因為藺相如通過與秦王交涉和氏璧、在澠池會議中維護了趙王的尊嚴等功績而被封為上卿。這讓身經百戰的廉頗不滿,他認為自己勞苦功高,獲得的封賞竟然沒有藺相如這個書生多。因此,不服氣的廉頗多次揚言要給藺相如顏色瞧瞧,然而藺相如卻總是躲著廉頗,避免和他相見。
  • 小學課文《將相和》為何不寫廉頗與藺相如的結局?因為太悲情了
    小學課文《將相和》為何不寫廉頗與藺相如的結局?因為太悲情了 作者:納蘭唐兒 《將相和》的故事,大家太熟悉了。主要講述廉頗是趙國優秀的將領。趙惠文王在位時,廉頗率領趙軍徵討齊國,大敗齊軍,奪取了陽晉,晉升為上卿。而藺相如,原先只是宦官繆賢家的門客,為人足智多謀。他倆之前並沒有交集。 一次偶然的機會,趙惠文王得到了一塊和氏璧。
  • 吉林發現藺相如銅戈,揭開藺相如謎團,傳統典故將相和並非虛構
    2008年,學者張港編寫了一本書,即《172個被誤讀的史事真相》,書中提出了「藺相如不曾為相」的觀點,理由是史書沒有記載藺相如為相。 從藺相如嶄露頭角到"病篤",這期間並沒有過為相的記載,只知道他位在上卿,與趙奢、廉頗同列。
  • 廉頗僅僅只是由於看不起藺相如才將相失和的嗎?
    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功卓著,藺相如只憑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說以後見面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後請病假不上朝,儘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就向藺相如負荊請罪。細閱有關史籍,筆者管見,並非僅僅是「不服氣」這麼一回事。「將相和」有著深刻的內涵。
  • 將相和的說法是誤傳,因為正史裡的藺相如也是武將
    廉頗和藺相如之間將相和的故事一直被津津樂道。我們從小就對這個故事耳熟能詳。而且這件事也是真的,是《史記》裡記載的真實歷史。但將相和的說法是錯誤的。因為藺相如不是宰相,他也是武將。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上立下大功,被封為上卿。上卿是爵位,文官和武將都可以被授予。並不是文官的專有職位。《史記》有藺相如武將身份的明確記載。
  • 廉頗負荊請罪後,他和藺相如的最後結局是怎樣?
    ——雨果 熟知歷史的人都聽說過「將相和」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廉頗和藺相如是很多人學習的對象。那麼歷史上的兩個人結局如何呢?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讓後人對春秋戰國這段歷史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
  • 揭秘:完璧歸趙的藺相如其實並未上演「將相和」,因為他從來就沒當...
    「將相和」這個故事我們想必都知道,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說的是廉頗和藺相如之間的事情,宣揚的思想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相和,平天下。這裡面的「將」自然是就廉頗了,至於「相」就是藺相如了。所以很多人就認為,歷史上藺相如的官職就是宰相。
  • 趙國最佳偶像組合-藺相如與廉頗
    藺相如作為趙王的謀士,實在不像個謀士。秦王求趙國和氏璧,允諾以城池作為交換,趙王想要地盤又怕秦王出爾反爾,很是糾結。這個時候藺相如出場了,給趙王餵下了定心丸,他去秦國進行交換,必然可以完成任務。到了秦國,秦王果然不想給地盤,還想白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表現出了極大的勇氣,騙來寶玉頂在頭上就要撞柱而死,秦王趕忙答應交換。
  • 負荊請罪之後,藺相如和廉頗最後結局如何?為何語文老師從不提起
    《將相和》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則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的是趙國舍人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後得到重用,廉頗心中不服,放言要羞辱藺相如,而藺相如為了顧全大局,屢次容忍避讓於他,最終廉頗負荊請罪,兩人重歸於好的故事。
  • 原來廉頗比藺相如還年輕!那「將相和」是真實的嗎?
    藺相如「物歸原主」,廉頗「負荊請罪」,之後,二人「將相和」,共保趙國,抵抗強秦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家喻戶曉,但這些精彩故事中其實有著不少誤讀。在咱們的印象中,藺相如是一個中年的文臣,廉頗則是一個晚年的將軍,實則不然。
  • 將相和是戰國版標題黨 因為藺相如根本不是「相」(八卦史記114)
    我們都知道「將相和」的故事,京劇中也有一個傳統劇目《將相和》,說的是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 這裡的「將」就是廉頗,這裡的「相」自然就是藺相如了,但事實上,藺相如從來沒有做過「相」,只是一個上卿罷了。 「將相和」是戰國版的標題黨。
  • 負荊請罪之後,老師為何不告訴你藺相如和廉頗的後續?因為不好說
    在《水滸傳》第四十六回中有著這樣一句話「將相和,國家興。將相不和,國家敗!」這是出自著名的「將相和」典故,也就是在我們小學課本裡熟讀的「負荊請罪」。廉頗勇於承認錯誤,向藺相如請罪,最終互相和解的故事,讓我們一直學習他們的勇於承擔和寬宏大量,哪怕長大了之後也依然如此。
  • 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
    有一天,藺相如在外邊,看到了遠處的廉頗將軍緩緩的走來,他加快了行駛的速度,人們看到了他的舉動,當即就問他,為什麼看到廉頗就像老鼠看到了貓的時候似得,是在怕他嗎?然後,藺相如就對他們說,秦王厲害嗎?他們都回答說道厲害。然後,藺相如說,我都不怕秦王,怎麼可能怕廉頗將軍呢?
  • 刎頸之交:藺相如和廉頗是什麼關係
    刎頸之交:藺相如和廉頗是什麼關係時間:2017-02-09 12:55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刎頸之交:藺相如和廉頗是什麼關係 刎頸之交、生死之交,都是形容兩個人深厚的友誼。
  • 藺相如是如何擺平強勢政敵廉頗的?看後不得不服!
    事件起因、經過、結果簡單的為大家概述一下: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儘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衝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 負荊請罪的由來: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
    藺相如因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立下大功,深得趙王信任重用。趙王說:「寡人有藺相如,身安於泰山,國重於九鼎。相如功勞最大,其他大臣都不如。」於是,任命藺相如為上相,職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私下說:「我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藺相如只憑嘴上功夫,職位竟然在我之上。況且他只是宦官手下的一個門客,我怎能甘心在他之下呢?以後看到藺相如,我一定要殺死他。」藺相如聽到廉頗的話後,每次遇到大家上朝,就託病不去,不想和廉頗相遇。他手下門客都以為相如害怕,私底下悄悄地議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