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心放
(廉頗)
「將相和」的故事一直流傳到今,說的是戰國時趙國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隨後又陪同趙惠文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之會,有勇有謀使其免受秦王侮辱。
趙惠文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功卓著,藺相如只憑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說以後見面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後請病假不上朝,儘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就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細閱有關史籍,筆者管見,並非僅僅是「不服氣」這麼一回事。「將相和」有著深刻的內涵。
(藺相如)
(一)政治外交路線有分歧
趙國是東方強國,是戰國後期秦國的主要政治軍事對手。作為趙國重要軍事將領的廉頗,曾經率軍攻打過燕國、魏國和齊國,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對秦國的戰爭僅有長平一戰。史評不一,不管說他自知國力不足打的是防禦戰也好,還是他在消極應戰也好,都認為他並不想真正與秦國結仇,應算聯秦派。
至於藺相如,在著名的「完璧歸趙」故事中,他冒著被殺頭的危險戲弄秦王一番,寧願以趙國的大量土地和人民作為代價,也要把和氏璧送回趙國,讓秦王的願望落空。從他的眾多行為中,不少人認為他的態度是抗秦。
再說他是繆賢舍人的關係。
繆賢和燕王交好,燕國是當時最大的抗秦國,那麼作為繆賢和其舍人的藺相如無疑也是抗秦派了。起初廉頗和藺相如之間不和,極有可能是相關政治外交路線的不統一引起的。
(二)兩人政治生涯都辛酸
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規矩,在戰國時代的趙國,一個人取得政治成就的主要標誌並不在封將拜相,擔任國家的重要軍政職務,而是封君命侯,獲得貴族爵位。趙國有從嚴提拔邊將的傳統,意思就是對擔負對外作戰任務的將軍,其晉升考核嚴格、程序繁瑣。
廉頗出生入死戰功卓著,但他用了30年時間才得以封君。「一將成名萬骨枯」、「三十年媳婦熬成婆」啊!但相比戰功遠不如廉頗的樂毅、趙奢、趙括等卻早早封君,甚至連國外的降將都能輕易地封君命侯。廉頗遠遠不如這些人,內心是十分不滿意的。
而藺相如呢?和廉頗算是一根藤上的苦瓜,要說路途比廉頗更為艱難。
他曾是宦官繆賢的舍人(古代的舍人指門客或官稱、權貴公子,戰國時代專指門客),是通過繆賢的舉薦才進入國家政治中心的。藺相如雖然十分得寵於趙惠文王,但趙國的貴族們還是十分歧視他,可以說至少缺乏同事之間的交往和必要的應酬。
相關政治外交路線的不統一,使廉頗對藺相如抱有很深的成見,後來藺相如成了「火箭式」幹部,那怨氣就自然而然地朝藺相如發了。政治外交路線上的矛盾擺不上檯面公開說,只能拿他靠嘴上功夫升官來說事。武人嘛說話直來直去,說出來的話兒肯定有不少冒犯藺相如的地方。
但說歸說,也並沒打算硬是非要整出「過不去」的事來,畢竟藺相如的官兒是趙惠王封的,真鬧出事兒來就是直接打了趙惠文王的臉!
聰明的藺相如很快就發現,不應當把自己處境相同的廉頗作為對手,而是應當作為盟友,這樣才能產生巨大的合力,與趙國的貴族們展開競爭,取得新的政治成就。
廉頗雖是武夫,但不僅僅是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之人,徵戰幾十年,有勇有謀之仗打過不少。冷靜下來細細思考藺相如對他的態度,逐步有所感悟。認識到如此胡鬧下去有百害而無一利,為了共同的利益和政治需要,結為盟友方為上策。
(三)趙王是個高明操盤手
雖然史籍上沒明確記載,但據分析可以得知,「將相和」是一場由趙惠文王主導的改革,是對趙國政治結構的一次全新布局,當務之急的任務是把聯秦和抗秦兩種政治路線融合起來,形成強大的合力,對抗崛起後咄咄逼人的秦國。
趙惠文王清醒地認識到:實現派系間的平衡布局很重要,不管是聯秦還是抗秦,都必須要相互制衡,不能讓任何一方坐大。過於靠攏秦國,會引起其他國家的猜測和反感;反之竭力抗秦,必然引起秦國的全力反制,不能去幹以弱抗強的蠢事。只有融合這兩種勢力,才可能不得罪任何一方,做到遊刃有餘處理任何問題。
趙孝成王繼位後秦國曾攻打趙國,趙國打算向齊國借兵。在此五年前藺相如曾帶兵攻齊,作為抗秦派的藺相如主動和齊國言和,由此與齊長期保持著友好的關係。不言而喻,派藺相如去借兵最妥當。再比如說「長平之戰」,秦強趙弱,趙國如去強攻基本無勝算的機會,此戰最佳領軍將領非聯秦派的廉頗莫屬。廉頗的確也是這麼辦的,去消極應戰,用時間換空間,等待時局的變化。
(趙惠文王)
實現「將相和」後,需要紅臉上陣紅臉就上陣,需要白臉出馬白臉就出馬。由於受時代的限制,史籍上沒有記載趙惠文王如何做雙方工作的事,但筆者可以想像,趙惠文王肯定分別召見對方,苦口婆心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從大局出發,講了實現「將相和」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兩個聰明人欣然接受趙惠文王的開導,並配合默契地演了一齣好戲。
文末感言:雖然歷史上的「將相和」有其複雜的政治外交路線背景,但仍能算一個具有正能量的歷史故事,它教育人們要以大局為重,具備寬廣的胸懷,與人為善。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雜文學會會員、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會員。
推薦:
你知道《西遊記》朱紫國故事裡賽太歲的原型是誰嗎?
酷吏郅都任雁門太守,令匈奴惶恐而全軍後撤,為何最後被迫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