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僅僅只是由於看不起藺相如才將相失和的嗎?

2020-12-19 寫乎

作者:趙心放

(廉頗)

「將相和」的故事一直流傳到今,說的是戰國時趙國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隨後又陪同趙惠文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之會,有勇有謀使其免受秦王侮辱。

趙惠文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功卓著,藺相如只憑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說以後見面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後請病假不上朝,儘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就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細閱有關史籍,筆者管見,並非僅僅是「不服氣」這麼一回事。「將相和」有著深刻的內涵。

(藺相如)

(一)政治外交路線有分歧

趙國是東方強國,是戰國後期秦國的主要政治軍事對手。作為趙國重要軍事將領的廉頗,曾經率軍攻打過燕國、魏國和齊國,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對秦國的戰爭僅有長平一戰。史評不一,不管說他自知國力不足打的是防禦戰也好,還是他在消極應戰也好,都認為他並不想真正與秦國結仇,應算聯秦派。

至於藺相如,在著名的「完璧歸趙」故事中,他冒著被殺頭的危險戲弄秦王一番,寧願以趙國的大量土地和人民作為代價,也要把和氏璧送回趙國,讓秦王的願望落空。從他的眾多行為中,不少人認為他的態度是抗秦。

再說他是繆賢舍人的關係。

繆賢和燕王交好,燕國是當時最大的抗秦國,那麼作為繆賢和其舍人的藺相如無疑也是抗秦派了。起初廉頗和藺相如之間不和,極有可能是相關政治外交路線的不統一引起的。

(二)兩人政治生涯都辛酸

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規矩,在戰國時代的趙國,一個人取得政治成就的主要標誌並不在封將拜相,擔任國家的重要軍政職務,而是封君命侯,獲得貴族爵位。趙國有從嚴提拔邊將的傳統,意思就是對擔負對外作戰任務的將軍,其晉升考核嚴格、程序繁瑣。

廉頗出生入死戰功卓著,但他用了30年時間才得以封君。「一將成名萬骨枯」、「三十年媳婦熬成婆」啊!但相比戰功遠不如廉頗的樂毅、趙奢、趙括等卻早早封君,甚至連國外的降將都能輕易地封君命侯。廉頗遠遠不如這些人,內心是十分不滿意的。

而藺相如呢?和廉頗算是一根藤上的苦瓜,要說路途比廉頗更為艱難。

他曾是宦官繆賢的舍人(古代的舍人指門客或官稱、權貴公子,戰國時代專指門客),是通過繆賢的舉薦才進入國家政治中心的。藺相如雖然十分得寵於趙惠文王,但趙國的貴族們還是十分歧視他,可以說至少缺乏同事之間的交往和必要的應酬。

相關政治外交路線的不統一,使廉頗對藺相如抱有很深的成見,後來藺相如成了「火箭式」幹部,那怨氣就自然而然地朝藺相如發了。政治外交路線上的矛盾擺不上檯面公開說,只能拿他靠嘴上功夫升官來說事。武人嘛說話直來直去,說出來的話兒肯定有不少冒犯藺相如的地方。

但說歸說,也並沒打算硬是非要整出「過不去」的事來,畢竟藺相如的官兒是趙惠王封的,真鬧出事兒來就是直接打了趙惠文王的臉!

聰明的藺相如很快就發現,不應當把自己處境相同的廉頗作為對手,而是應當作為盟友,這樣才能產生巨大的合力,與趙國的貴族們展開競爭,取得新的政治成就。

廉頗雖是武夫,但不僅僅是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之人,徵戰幾十年,有勇有謀之仗打過不少。冷靜下來細細思考藺相如對他的態度,逐步有所感悟。認識到如此胡鬧下去有百害而無一利,為了共同的利益和政治需要,結為盟友方為上策。

(三)趙王是個高明操盤手

雖然史籍上沒明確記載,但據分析可以得知,「將相和」是一場由趙惠文王主導的改革,是對趙國政治結構的一次全新布局,當務之急的任務是把聯秦和抗秦兩種政治路線融合起來,形成強大的合力,對抗崛起後咄咄逼人的秦國。

趙惠文王清醒地認識到:實現派系間的平衡布局很重要,不管是聯秦還是抗秦,都必須要相互制衡,不能讓任何一方坐大。過於靠攏秦國,會引起其他國家的猜測和反感;反之竭力抗秦,必然引起秦國的全力反制,不能去幹以弱抗強的蠢事。只有融合這兩種勢力,才可能不得罪任何一方,做到遊刃有餘處理任何問題。

趙孝成王繼位後秦國曾攻打趙國,趙國打算向齊國借兵。在此五年前藺相如曾帶兵攻齊,作為抗秦派的藺相如主動和齊國言和,由此與齊長期保持著友好的關係。不言而喻,派藺相如去借兵最妥當。再比如說「長平之戰」,秦強趙弱,趙國如去強攻基本無勝算的機會,此戰最佳領軍將領非聯秦派的廉頗莫屬。廉頗的確也是這麼辦的,去消極應戰,用時間換空間,等待時局的變化。

(趙惠文王)

實現「將相和」後,需要紅臉上陣紅臉就上陣,需要白臉出馬白臉就出馬。由於受時代的限制,史籍上沒有記載趙惠文王如何做雙方工作的事,但筆者可以想像,趙惠文王肯定分別召見對方,苦口婆心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從大局出發,講了實現「將相和」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兩個聰明人欣然接受趙惠文王的開導,並配合默契地演了一齣好戲。

文末感言:雖然歷史上的「將相和」有其複雜的政治外交路線背景,但仍能算一個具有正能量的歷史故事,它教育人們要以大局為重,具備寬廣的胸懷,與人為善。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雜文學會會員、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會員。

推薦:

你知道《西遊記》朱紫國故事裡賽太歲的原型是誰嗎?

酷吏郅都任雁門太守,令匈奴惶恐而全軍後撤,為何最後被迫自殺?

相關焦點

  • 刎頸之交:藺相如和廉頗是什麼關係
    刎頸之交:藺相如和廉頗是什麼關係時間:2017-02-09 12:55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刎頸之交:藺相如和廉頗是什麼關係 刎頸之交、生死之交,都是形容兩個人深厚的友誼。
  • 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
    有一天,藺相如在外邊,看到了遠處的廉頗將軍緩緩的走來,他加快了行駛的速度,人們看到了他的舉動,當即就問他,為什麼看到廉頗就像老鼠看到了貓的時候似得,是在怕他嗎?然後,藺相如就對他們說,秦王厲害嗎?他們都回答說道厲害。然後,藺相如說,我都不怕秦王,怎麼可能怕廉頗將軍呢?
  • 你真的了解藺相如和廉頗嗎?
    在我們的印象中,廉頗一直是一位趙國老將軍的形象,而且有一句很出名的話叫做「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而與「將相和」這個故事有關的另一位人物藺相如似乎給我們的印象就是一位年輕有為的形象,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恰恰相反,藺相如比廉頗更大,廉頗(大約公元前327-前243年),藺相如(大約公元前329年-259年),也就是說藺相如年長廉頗兩歲,但是我們為什麼會一直想當然的認為廉頗年長於藺相如呢?
  • 負荊請罪的由來: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
    藺相如因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立下大功,深得趙王信任重用。趙王說:「寡人有藺相如,身安於泰山,國重於九鼎。相如功勞最大,其他大臣都不如。」於是,任命藺相如為上相,職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私下說:「我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藺相如只憑嘴上功夫,職位竟然在我之上。況且他只是宦官手下的一個門客,我怎能甘心在他之下呢?以後看到藺相如,我一定要殺死他。」藺相如聽到廉頗的話後,每次遇到大家上朝,就託病不去,不想和廉頗相遇。他手下門客都以為相如害怕,私底下悄悄地議論著。
  • 歷史淺談,廉頗與藺相如!
    在中國歷史上,提及廉頗大家定會想到藺相如,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嘮一嘮關與廉頗藺相如負荊請罪的事兒。藺相如的一番話讓趙王陷入沉思,最後還是答應了,可趙王卻怕自己走後,萬一有什麼不測,這個國家怎麼辦?藺相如說道:「去澠池來回不過三十天,要是三十天裡,我們還沒有回來,那就讓太子提前繼承王位」。趙王這才放心。
  • 負荊請罪,藺相如的次次忍讓,最終和廉頗成為了好朋友
    負荊請罪這個故事是關於藺相如和廉頗的兩個人的故事的,當初在完璧歸趙的這個事件中,因為藺相如為趙國取得了勝利,所以當初的皇帝就命令藺相如為上將,但是這樣子的消息傳到廉頗的耳朵裡的時候,總是很不服氣,一直就是想要去想盡辦法去羞辱藺相如,小編認為,在廉頗的眼中,他以為藺相如他的出生地位比廉頗低,而且就是因為一場戰爭因為藺相如的能說會道而去打贏了勝仗
  • 藺相如到底多厲害?和廉頗是好友,一同保衛趙國!
    根據司馬遷對於他的敘述,我們對於他的名字也更加的熟悉,曾經在廉頗,藺相如傳中他的表現力真的非常的巨大。那麼這一位人物他就是藺相如!他的主要成就一共有兩個,其中就包括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這兩件事情正是能夠看到他的勇氣和智慧,就像是一顆閃亮的明星一樣,異常的有才華。他在趙國的歷史發展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
  • 廉頗因負荊請罪出名,他和藺相如的結局如何?結局讓人惋惜!
    這可把秦王急壞了,當時看藺相如這一臉的憤怒,就怕他一不小心摔碎了和氏璧,於是便假意答應,便說過幾日就將城池奉上。但是藺相如也不是好欺負的,他要求秦王齋戒五天,並在五天之後按照「九賓」的禮節迎接和氏璧。秦王無奈,只得照做,藺相如知道秦王終究還是無心將城池交於趙國,便命人喬裝打扮,在半夜走小路把和氏璧帶回了趙國。
  • 藺相如性格強硬卻獨怕廉頗?只是不願與之為敵,後廉頗羞愧
    本文「藺相如性格強硬卻獨怕廉頗?只是不願與之為敵,後廉頗羞愧」由漫遊歷史的長河獨家原創發布,如有抄襲,必維權!不過趙王當時卻害怕自己會中了秦國的圈套,可是他身旁的兩位大將力相如與廉頗都勸他前去,於是他更是選擇將藺相如帶去宴會之上。因為當時藺相如的才華十分到出眾,再加上他做過完璧歸趙的事情,所以大臣們都沒有異議。當時藺相如更是想要與趙王一起前去,因為他生怕中途會出什麼亂子。
  • 「完璧歸趙」、「澠池會」,兩次外交藺相如便能位居廉頗之上?
    「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在這三個故事中都圍繞著一個中心人物——藺相如。很多人不理解「完璧歸趙」、「澠池會」僅僅是兩次外交任務,為何藺相如能夠憑此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三十餘歲便在攻取晉陽的戰役中一戰成名,「以勇氣聞於諸侯」!之後攻齊國、伐魏國,對抗強秦立下赫赫戰功,如此才被拜為上卿,可是藺相如僅僅靠嘴皮子就實現了職位的火速提升,那兩次外交對趙國真的意義重大嗎?
  • 趙國最佳偶像組合-藺相如與廉頗
    小時候讀來只覺得文中插圖十分搞笑,赤著上身負荊請罪的廉頗頗有些動畫片中反派的感覺,那幅畫看起來便十分解氣,如今再看,這才知道傳頌千古的將相和是多少人嚮往的境界。藺相如作為趙王的謀士,實在不像個謀士。秦王求趙國和氏璧,允諾以城池作為交換,趙王想要地盤又怕秦王出爾反爾,很是糾結。
  • 藺相如和廉頗的結局,老師沒有告訴你
    我們都知道負荊請罪的故事,因為廉頗真誠的道歉態度,藺相如和廉頗二人和好如初,課本上也就此結束了,但是我們都知道,最後趙國還是被秦國滅了,那麼他們二人最終的結局又是如何呢?
  • 生死之交:廉頗與藺相如之間的曲折故事
    趙王很是擔憂,內心猶豫不決,這時藺相如和廉頗將軍都勸趙王去澠池見秦王,他們為趙王去澠池的計劃做好準備,廉頗將軍憑藉其英勇善戰的軍事才能,在軍事上給秦王施加壓力,藺相如和秦王將領進行一翻舌戰,讓秦王想要羞辱趙王的陰謀未能得逞,在廉頗和藺相如的忠心保護之下,趙王安全地回到了趙國。
  • 廉頗負荊請罪後,他和藺相如的結局如何?一個被處以極刑
    廉頗(不屑道):……「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難道現在的人連《孫子兵法》最基本的常識都不記得了?我追上去,敵人看到生存無望,發狠跟你拼命怎麼辦?趙國人命就不是命嗎?感情老夫打了一輩子仗,最後僅僅成為一個知錯能改的乖孩子?!
  • 廉頗負荊請罪後,他和藺相如的最後結局是怎樣?
    戰國末期,由於廉頗功績突出,被趙王封為了上卿,在朝中擁有著極高的地位。廉頗的戰鬥力自然是不容置疑的,否則也不會成為戰國名將了。但藺相如也是有一定作為的,「完璧歸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而且在澠池會中,藺相如面對秦王的無賴行為不慌也不亂,從而維護了趙王的尊嚴。總的來講,藺相如並沒有替趙國徵戰,只不過動了動嘴皮子就被封為了上大夫,繼而成為上卿。這樣一來,他的排名就超過了廉頗,後者自然不滿意,畢竟藺相如沒有費太大的力氣,就動了動嘴皮子,地位就超過了廉頗,任是誰都不會服氣的。
  • 世人皆知「負荊請罪」,可是長平之戰後,藺相如和廉頗的下場你知道嗎
    趙惠文王登基後,在趙國實行了清明的政策,任用了許多賢臣,其中就包括廉頗、藺相如等人。對於廉頗和藺相如,我們都知道「負荊請罪」的故事,這個故事,讓趙國臣子間和睦有加。
  • 仙湖藺相如和廉頗
    左右為難之際,繆賢向趙王舉薦了藺相如,說他有勇有謀,堪當大任。藺相如送和氏璧到秦國後,秦王不以禮相待,也無意將十五座城池劃給趙國。當此情勢,藺相如謊稱白璧有瑕,將和氏璧搶了回來。他怒斥秦王毫無交換誠意,並威脅秦王說若是硬奪和氏璧,他就和寶璧一起撞柱而亡。
  • 《廉頗藺相如列傳》刪掉的內容很重要:藺相如病死,廉頗就廢了
    廉頗、藺相如為什麼放在一起寫?這是一個重要問題。為什麼一定要寫刎頸之交?這也是一個重要問題。不懂?看看藺相如死後,廉頗經歷了什麼,你就知道了。刎頸之交事件後,廉頗連續三年攻打齊國,連續取勝,藺相如也統兵伐齊,取得了勝利。然後第四個年頭,廉頗放棄了一次機會,讓趙奢建立的功勳。第八年趙惠文王死了,孝成王立。孝成五七年,秦與趙相持於長平。
  • 從「將相和」到「亡國恨」,藺相如和廉頗晚年境遇,背後暗藏真諦
    於是,沒過多久便將藺相如擢升為上卿,官階甚至比趙國名將廉頗還要高出一些。可這卻讓廉頗心中十分不快,畢竟自己的官位那可是在戰場上真刀真槍打出來的。而反觀藺相如這一介書生卻僅憑著一張嘴,便能夠身居高位。因此,對此極為不滿的廉頗便總想著找個機會給藺相如一點顏色看看。
  • 世人皆知「負荊請罪」,你可知廉頗與藺相如的最後下場如何?
    從小看過「負荊請罪」的故事,一面為廉頗敢於擔當讚嘆,一面也為藺相如的智慧稱奇。這兩人原本各司其職,機緣巧合之下有了交集,最終惺惺相惜,為人稱道。但世人皆知的故事只是他們漫長人生裡的一小段插曲,真要回顧兩人的一生,也不由得發出一聲悲嘆。故事要從廉頗和藺相如如何相知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