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業報 郭瑩
「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或多或少地面臨著後繼無人的窘境。」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老胡開文墨廠首批國家級徽墨製作技藝傳承人周美洪的心裡,讓徽墨遺產得到科學合理的保護,還要把千年徽墨製作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是希望,也是執念。
圖為遊客在參觀制墨車間捶打墨坯的場景。(資料圖片)
一句「有得佳墨者,猶如名將之有良馬」,道出了中國文人對墨的重視。在唐末,受安史之亂影響,制墨中心南移,南唐時期,全國制墨中心南移到歙縣(古稱歙州),自此開啟了歙縣千年制墨史。
在今天的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城東路,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項目企業安徽歙縣老胡開文墨廠(現為歙縣老胡開文墨業有限公司),坐落在一間大院裡。作為中國目前僅存的幾家國營墨廠之一,歙縣老胡開文墨廠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經歷了1956年的徽墨業復興潮、1961年的恢復桐油煙生產、1982年註冊「李廷珪」商標以及2003年企業改制等發展階段直至今天,滄海桑田,不改制墨匠人對傳統技藝的堅守與傳承。
古舊的製作車間裡,伴著陣陣墨香的是氤氳的熱氣、隨處可見的墨餅和叮叮噹噹的鐵錘敲擊聲。和料間裡燻黑的牆壁、看不出原色的開水瓶、滿臉黑色汗水的和料工、制墨間裡磨得光滑的長凳,以及滲透著墨色的木墩,處處都是手工制墨留下的歲月痕跡。
煉煙、和料、制墨、晾墨、打磨、描金……有著11道工序的古法制墨是個辛苦活兒。說它辛苦,不僅僅是工序上的繁雜,還因為有些工序還需要大把的力氣。當墨泥被放在墨墩上捶打時,墨工要用6磅重的大錘翻打數百上千次,所以即便是在寒冬臘月,製作車間裡汗流浹背的場景也十分常見。正如一首詩中描繪的那樣:一丸佳制有餘馨,歙墨從來舉世尊,冰麝龍涎皆不貴,杵工汗滴是真魂。
工作的辛苦加上相對不高的待遇,使年輕的從業人員越來越少,徽墨製作工藝傳承面臨困境。這也成為一生只傾心於制墨的周美洪的一樁心事。開展非遺製作技藝班、到徽墨傳習所授課……周美洪把對古老工藝和文化傳承的焦慮轉化為行動。
據歙縣老胡開文墨業有限公司企劃部主任周健介紹,為做好傳承工作,近幾年,墨廠和歙縣的行知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開展非遺製作技藝班,教授徽墨製作、歙硯製作、墨模雕刻課程,培養年輕的從業人員;周美洪到歙縣成立的黃山首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墨)傳習所任教,培養了數百名學員。同時,改善工人的工作環境和福利待遇,保證現有的技術骨幹不流失;重新聘請已經退休的老師傅,讓他們發揮餘熱,繼續指導生產並進行質量把控。這些舉措有效緩解了徽墨、歙硯製作後繼乏人的問題。
目前,墨廠共有員工145人,其中國家級徽墨製作技藝傳承人1名、國家級歙硯製作技藝傳承人1名、省級傳承人1名、市級傳承人14名;年齡結構上,80後佔到了總傳承人數量的30%,實現了老中青三代的合理配置。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墨廠以技能大師工作室為創新發展平臺,進行徽墨原始工藝創新改造,在保證產品質量和技藝高度發揮的同時,實現深加工、低消耗,不斷提高徽墨的藝術和文化品位。
「忠於古法,而式必從新」。這是周美洪常說的一句話。雖然墨廠傳承了徽墨製作技藝,但是,如何讓傳統技藝更加年輕化已成為墨廠發展過程中繞不開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傳統文化傳承及其催生的非遺熱潮,讓徽墨的「守」藝人們看到了徽墨的「春天」。
從2007年開始,墨廠先後投資300萬元,進行徽墨製作技藝生產性利用和保護。一方面是生產、製作工具的更新;另一方面是把廠房內的生產工位集中到一側,在另一側開闢觀光通道,讓遊客直接進入車間觀看徽墨的製作過程,保證生產和研學接待互不影響。
北大少年走進國家工業遺產項目企業歙縣老胡開文徽墨廠,親身體驗徽墨的製作技藝。(資料圖片)
1986年,歙縣老胡開文墨廠被安徽省政府和外事辦確定為涉外參觀點。2001年,墨廠主動融入文化旅遊產業,啟動涉外旅遊參觀點服務標準化項目建設。圖為國際遊客體驗用徽墨書寫中國字。(資料圖片)
2014年,借著全國興辦研學遊的東風,墨廠在完成觀光式車間改造的同時,用老車間改造出一間成能容納200人的教室,將拍攝的制墨工藝紀錄片二維碼貼在牆上,讓前來研學的學生在不影響生產的前提下體驗制墨這一中國古人的製作工藝。
「我們計劃將工廠打造成為徽墨、歙硯的動態博物館,遊客在館內能看到工人師傅在國家級工業遺產的廠房內,原汁原味地製作徽墨的場景。同時,利用老車間和庫房建設展示廳,用來展示徽墨、歙硯製作遺留的古蹟、老硯臺、生產工具以及新產品。」周美洪向中國工業報透露,目前,這個計劃已經上報相關部門審批,預計兩年內將啟動動態博物館的改建。
據周健介紹,截至2018年,墨廠接待了10萬名學生,截至2019年11月底,這個數字上升到12萬人次。「希望通過研學,在每個孩子心中種下一顆筆墨紙硯的種子。」周美洪說,為了讓孩子們更感興趣,廠裡還專門設計了融入卡通元素的西遊記、京劇臉譜系列徽墨。
在電商方面,墨廠起步較晚。現在墨廠的墨不僅供給經銷商,而且開通了天貓官方直營店。「希望能夠通過電商和全國各地的消費者直接建立聯繫,獲得反饋,讓老廠的墨更加接地氣。」周美洪表示。
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就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遊的意見》,提出將研學旅遊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遊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
工業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工業景觀所具備的視覺衝擊力、歷史穿越力、文化震撼力,能夠讓人們更加直觀地觸摸城市發展背後的故事。2018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出臺的《國家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提出支持和利用國家工業遺產資源,開發具有生產流程體驗、歷史人文與科普教育、特色產品推廣等功能的工業旅遊項目,打造具有地域和行業特色的工業旅遊線路。
2020年,工信部和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又聯合印發《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實施方案》,提出將「發展以工業遺產為載體的體驗式旅遊、研學旅行、休閒旅遊精品線路,形成生產、旅遊、教育、休閒一體化的工業文化旅遊新模式。」
工業旅遊的知識性,融生產、觀光、參與、體驗為一體,非常利於開發研學課程,也非常吸引中小學生這一特殊群體。通過工業研學旅行,學生們親臨現場,共同體驗、相互研討,要動手、動腦還要動口,而不僅僅只是看一看、轉一轉。
對於國家工業遺產項目來說,開展工業研學旅遊則又增加了傳承工業文化的教育意義。在國家工業遺產項目企業開展工業研學旅遊,不僅能讓學生們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到工業的魅力,了解科學技術在生產實際中的應用,培養創新精神和愛國精神,同時,還可以增強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樹立學業報國的遠大理想。
編輯:胡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