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周美洪:千年徽墨需代代傳承

2020-12-14 中國僑網

中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周美洪:千年徽墨需代代傳承

2020年10月21日 11:4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參與互動

  中新社合肥10月21日電 題:中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周美洪:千年徽墨需代代傳承

  中新社記者 趙強

  「徽墨的歷史有1200多年,它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父親退休後,我就進了這個廠,工作了42年,現在我已把這個擔子交給了我兒子。」中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周美洪近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

  周美洪所說的廠,現為安徽歙縣老胡開文墨業有限公司,它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1956年公私合營後成立歙縣老胡開文墨廠,是新中國成立後唯一傳承徽墨歷史、文化遺產的專業生產廠。

  徽墨,因產於古徽州府而得名,因其「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等特點為文人墨客所鍾愛。2006年,徽墨製作技藝被列入首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進入制墨車間,墨香撲面而來,只見工作檯上,放著一摞摞黑黑的初制餅。在一塊塊發黑的布下,和好的墨正散發著蒸汽。

  出身制墨世家的周美洪深受傳統文化薰陶,1979年8月進入墨廠成為一名一線工人,憑著對徽州文化的熱愛,他苦心鑽研起制墨技藝。2007年6月,他成為「徽墨製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周美洪告訴記者,他們做的墨完全用手工。據了解,與其他文化遺產一樣,徽墨製作技藝也曾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前幾年曾出現過年齡斷檔,目前公司主力員工的年齡為50歲到60歲,工齡最長的已逾50年。

  周美洪坦言,制墨學懂容易,做精很難。有的人一輩子只能做中檔,有的人兩年以後就可能做高檔,這就是手藝。「墨的好壞主要看材質、品相和做工。其中,做工要靠年輕人,做墨的人最佳年齡為35歲到55歲。」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市場對徽墨需求增多,政府對文化遺產也非常重視。傳統手工藝人的社會地位有了明顯提高,待遇也好了很多。」周美洪說,尤其在招工方面,近兩年,公司招了不少年輕人,目前年輕人佔比超五分之一。

  據周美洪介紹,公司現有員工136人,大部分是本廠職工的子女。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坐就是一輩子,這就是制墨人的一生寫照。

  為了更好地將徽墨技藝傳承下去,周美洪以身作則,帶頭動員下一代走進位墨廠。2007年,周美洪的兒子周健剛大學畢業後也成為了制墨工人。

  煉煙、和料、制墨、描金……13道制墨工序看似簡單,實則各有講究,整個成品製作下來,著實不易。

  周美洪說,目前公司年營銷額約兩三千萬元人民幣,過去百分之八十銷往日本,近年來,由於政府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也催生了「非遺熱」「書法熱」,國內對徽墨需求增多,目前內銷佔一半左右。「為吸引年輕人了解和喜愛徽墨,我們在忠於古法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如今,已經退休的周美洪還是閒不下來,每天都會到公司轉轉。「我最大的幸福感就是每天進廠看到年輕人,心裡舒服。人都有老的一天,只有年輕人不停地進來,這門技藝才會代代傳承下去。」(完)

相關焦點

  • 安徽一家四代接力傳承徽墨製作技藝
    17日電 題:安徽一家四代接力傳承徽墨製作技藝  作者 張強 夏瑩  在中國徽墨之都——安徽黃山歙縣古城裡,老胡開文墨廠每天都迴響著持續又規律的捶墨聲。2006年,徽墨製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記者日前走進徽墨製作技藝傳習基地——歙縣老胡開文墨廠,探訪這一傳承千年的古老技藝。  老胡開文墨廠是皖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徽墨工廠,該廠始終堅持以傳統手工技藝製作徽墨。61歲的老廠長、徽墨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周美洪介紹:「從爺爺開始,家裡就一直從事徽墨生意。兒子大學畢業後又從我這接過徽墨傳承的接力棒。
  • 安徽一家四代接力傳承徽墨製作技藝 研製「集錦墨」
    原標題:安徽一家四代接力傳承徽墨製作技藝在中國徽墨之都——安徽黃山歙縣古城裡,老胡開文墨廠每天都迴響著持續又規律的捶墨聲。即便到了年關,廠裡忙碌依舊。徽墨因徽州而得名,是聞名中外的「文房四寶」之一,有著「一點如漆,萬載存真」之美譽。
  • 忠於古法式必從新 研學煥活歙縣老胡開文墨廠文化傳承
    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老胡開文墨廠首批國家級徽墨製作技藝傳承人周美洪的心裡,讓徽墨遺產得到科學合理的保護,還要把千年徽墨製作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是希望,也是執念。工作的辛苦加上相對不高的待遇,使年輕的從業人員越來越少,徽墨製作工藝傳承面臨困境。這也成為一生只傾心於制墨的周美洪的一樁心事。開展非遺製作技藝班、到徽墨傳習所授課……周美洪把對古老工藝和文化傳承的焦慮轉化為行動。
  • 湘西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傳承活動評估見真招
    —分享—紅網時刻湘西4月26日訊(記者 張鵬)4月25日,湘西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8年度傳承活動現場評估會在吉首召開,22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參加了本次會議。本次活動評估共分為傳承人自評、實地評估、匯報總結、省廳抽查和第三方評估五個階段。主要對傳承人2018年度授徒情況、傳藝情況、參與宣傳和交流情況、項目實踐情況以及項目資料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情況進行評估。評估結果分為優秀、良好、一般、不合格4個等次,將作為國家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傳承活動進行經費支持的重要依據。
  • 國家級非遺蘇繡傳承人姚建萍刺繡藝術交流展盛大開幕
    2020年9月6日,由中國刺繡藝術館、石家莊市博物館、姚建萍刺繡藝術館聯合主辦,北京國館寶藏藝術機構、華韻藝術館承辦的「東方奇技,繡美天下——國家級非遺蘇繡傳承人姚建萍刺繡藝術交流展」,於石家莊市博物館隆重展出。
  • 梁平木版年畫有了首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他是…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下發《關於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我區徐家輝入選梁平木版年畫項目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至此,我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已有4人。近年來,徐家輝相繼出展奧運會、帕運會、世博會等重大文化交流活動,並代表重慶出展澳大利亞、英國、土耳其、澳門等地,成為了重慶文化傳播者,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重慶市工藝美術大師、重慶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員。
  • 尋找國家級非遺瓷板畫傳承人
    【培養國家級非遺文化傳承人】瓷板畫研學基地:培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瓷板畫傳承人,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藝術。中國傳統藝術講師承,靠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研學基地秉承傳統的繪畫技法和藝術追求,探索瓷板畫的創新發展之路,發現和培養瓷板畫的傳承人,使國家級「非遺」瓷板畫有序傳承下去,共同開創瓷板畫新輝煌。
  • 巢湖民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家蓮被聘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
    日前,巢湖民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家蓮,收到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聘書:聘請李家蓮同志任中國非遺保護中心研究員。李家蓮老師是巢湖市老科協文宣分會會員,原巢湖學院附屬中學音樂高級教師。2018年12月,被巢湖學院藝術學院聘為客座教授;2011年被認定為巢湖民歌省級傳承人;2018年5月,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李家蓮老師,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演唱巢湖民歌,是當代巢湖民歌的優秀傳承人,傳承譜系清晰。在演唱上她保持了民歌的原生性,地方風格濃鬱。
  • 山西非遺傳承人柳惠武入選2019 「中國非遺年度人物」!
    12月29日,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結果在京揭曉。我省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柳惠武入選。柳惠武,山西太谷人,自幼師從其父劉子俊學習中藥鑑定、炮製及龜齡集、定坤丹的製作。1970年開始工作,至今從事中藥理論研究與實踐40餘年。
  • 雲南新增國家級非遺傳承人56名
    原標題:雲南新增國家級非遺傳承人56名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1082人,雲南56人入選晉升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 重現千年宮廷韻律,非遺傳承人王國卿有話說......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王國卿,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王國卿,男
  • 師徒聯袂敲響傳承之鼓!國家級非遺膠東大鼓傳承人梁金華收徒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17日訊 今天上午10點,陣陣歡笑聲從黃海飯店2樓會議室傳出,這是膠東大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梁金華在青島各界人士的見證下,舉辦收徒儀式。25歲的李卓從這一刻起,正式拜入膠東大鼓梁派大鼓門下,成為梁金華繼張寶方、楊潤、李天宇之後的又一位入室弟子。
  •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華珍:12年傳承與尋「變」 讓藏羌繡非遺技藝...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婦聯新聞 ,作者任然 中國婦聯新聞中國婦聯新聞來源:中國婦女報 記者:任然部分圖片來源:邛崍文旅導讀楊華珍2010年被評為藏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 廣圖展映「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優秀紀錄片
    本次活動從前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共95個優秀項目中,選出了三部來播映,這三部各具特色的反映非遺傳承人技藝特色與人生故事的紀錄片是「文琰森——獅舞(松崗七星獅舞)」「季克良——茅臺酒釀製技藝」「劉永安—
  • 國家級非遺蘇繡傳承人姚建萍刺繡作品亮相石家莊
    由中國刺繡藝術館、石家莊市博物館主辦,姚建萍刺繡藝術館、華韻珍典文化藝術交流有限公司承辦的「東方奇技,繡美天下——國家級非遺蘇繡傳承人姚建萍刺繡藝術交流展」,將於9月6日,在省會石家莊市博物館正式開幕。
  • 傳承國家級非遺項目 無錫動真格!
    最近,位於惠山古鎮中國泥人博物館旁的無錫留青竹刻工作室,多了四名年輕人的身影。他們是非遺傳承人親自挑選、無錫市文化發展集團正式招聘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傳藝對象,集團統一為其籤訂勞動合同,繳納五險一金。傳承人帶徒傳藝,又能帶隊勇走市場實現自我造血,是非遺傳承的最佳狀態。
  • 江蘇常州開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
    不幸的是,在4月和9月,97歲的錫劇傳承人吳雅童、77歲的常州吟誦傳承人秦德祥,兩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先後與世長辭。而幸運的是,常州市文化館對兩位老先生技藝「搶救」及時,記錄工作得以完成。  由於時代變遷、後繼乏人等原因,許多瀕臨失傳的非遺項目隨著傳承人的去世而人走藝絕,這凸顯了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在這方面,常州市的探索或能提供一些借鑑。
  •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
    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政哲8月7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昌葫蘆雕刻傳承人李玉成收徒儀式在聊城市文化創意產業園舉行,來自臨清市的王明雨按照傳統方式拜師學藝。今年65歲的李玉成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昌葫蘆雕刻傳承人,自幼跟隨老師李尚賢學習葫蘆雕刻,
  • 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讓傳統工藝傳承更加自信
    原標題:讓傳統工藝傳承更加自信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制定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以下簡稱計劃)。計劃的制定一直備受傳統工藝持有者、從業者等廣大傳承人群的關注,此次計劃的發布更是在非遺傳承人中引起了熱烈反響。
  • 非遺鮮聞丨甘肅省非遺中心負責人採訪張掖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兩條)
    >採訪張掖國家級非遺傳承人8月27 日上午,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李渤一行3人來到張掖市,對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河西寶卷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代興位及代氏家傳寶卷傳承情況進行專題採訪記錄。李渤詳細了解了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河西寶卷的保護現狀、代表性傳承人代興位老人的身體近況及代氏家傳寶卷的傳承情況,翻閱了代氏一族收藏、手抄的寶卷文本,並聽代興位、代繼生念唱經典寶卷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