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州開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江蘇常州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

  非遺傳承,與時間賽跑(文化脈動)

  本報記者 史一棋

  2016年,對江蘇省常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來說,是不幸的一年,也是幸運的一年。不幸的是,在4月和9月,97歲的錫劇傳承人吳雅童、77歲的常州吟誦傳承人秦德祥,兩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先後與世長辭。而幸運的是,常州市文化館對兩位老先生技藝「搶救」及時,記錄工作得以完成。

  由於時代變遷、後繼乏人等原因,許多瀕臨失傳的非遺項目隨著傳承人的去世而人走藝絕,這凸顯了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在這方面,常州市的探索或能提供一些借鑑。

常州留青竹刻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徐秉方正在進行留青竹刻創作。資料圖片

  在世的國家級傳承人中,50%以上超70歲,搶救性記錄刻不容緩

  遊人如織的前門大街上,坐落著一座古樸低調、典雅別致的建築——姚惠芬刺繡藝術館,花貓戲蝶雙面屏風、綢緞衣料、唐卡繪畫……館內藏品都是巧奪天工的蘇繡工藝品。2006年,蘇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姚惠芬作為蘇繡的代表性傳承人,在北京前門大街建設了這座展館。

  但是,當論及一些老手藝面臨後繼乏人的窘境,姚惠芬很是無奈:「幹這活計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精力投入,如今沒幾個年輕人甘願坐這冷板凳了,手藝因『絕後』而失傳很常見。」

  與蘇繡相比,同處蘇南地區的錫劇和常州吟誦,知名度要低很多。正如姚惠芬所說,連蘇繡都面臨如此窘境,其他非遺項目的命運只會更加堪憂。截至2015年底,我國1986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中,已有近300人先後離世,而這個數字隨著時間推移,仍在不斷增長著。

  對此,文化部早在2015年就啟動了300名年滿70周歲以上及不滿70周歲但體弱多病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全面系統地記錄傳承人掌握的非遺知識和精湛技藝,為後人留下寶貴資料。當時,江蘇省公布的首批名單共有10人,就包括吳雅童與秦德祥。

  今年初,文化部公布的《各地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情況評估報告》也指出,傳承人隊伍老齡化問題較為突出,在世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50%以上超過70周歲,開展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迫在眉睫。

  在對徐秉方開展搶救性記錄工作的過程中,常州文化館拍攝團隊特意採訪了北京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唐克美,從專家角度介紹留青竹刻的工藝價值。本報記者 史一棋攝

  口述片、傳承教學片、項目實踐片、綜述片,濃縮傳承人一生的藝術精華

  16.8個小時的口述片、8個小時的傳承教學片、6個小時的項目實踐片、0.5小時的綜述片,濃縮了秦德祥一生以及常州吟誦的藝術精華。搶救性記錄工作趕在老人去世前全部完成,為後人留下一段珍貴的文化記憶。

  「常州吟誦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秦德祥的搶救性記錄工作自2016年初正式啟動,到9月23日秦德祥去世,歷時整整9個月,可以說收集了秦德祥本人包括這個項目的每一個細節。」常州市文廣新局局長榮凱元說。

  按照工作要求,口述史訪談應包括對傳承人口述進行科學記錄,對傳承人的師傅、徒弟、家人、同事、研究者等進行訪談,重點關注傳承人的人生經歷、個人風格特色、技巧經驗,及其背後的民俗背景、文化生態等。

  「開始前選擇一個合適、能勝任項目工作的團隊至關重要。」常州市文化館副書記、研究館員黃明彥還特別強調了攝製團隊的選擇標準:一是要具備文化題材片的攝製經驗,對相關內容有起碼的了解;二是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拍攝開始前要把非遺項目的前世今生,以及我們制定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操作指南》(以下簡稱《操作指南》)研究透徹;三是守規矩,拍攝過程嚴格遵循《操作指南》,攝製機會可能只有一次,不能出現任何紕漏。「最終我們選擇了一家具備電視臺工作經驗的團隊。」

  江蘇雲合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潘振便是被選中團隊的負責人,該團隊由5人組成:1個製片人、1個編導、2個攝像、1個後期電腦特技製作人。「秦德祥的身體狀況很差,能在椅子上堅持一個小時的採訪很不容易,為此,我們拍拍停停,上門拍了很多次才完成。」潘振介紹說,「以人物專題片的方式,講述傳承人的故事。」

  如果說常州吟誦項目還具備一定的採錄條件,錫劇項目則因97歲的吳雅童身體完全無法配合拍攝而舉步維艱。攝製團隊只能另闢蹊徑,商定圍繞他身邊的親戚、同事、朋友、學生開展拍攝。新中國成立前的搭檔姚澄、50年代建立常州錫劇團後的同事馮玉萍、60年代錫劇團的後輩丁甲飛、舞臺技師汪祥官、兒子吳小童……前後採訪傳承人的親人、學生、同事等共16人,錄製過程以傾聽和啟發式追問為主,共拍攝口述片10小時,整理採訪記錄文字稿16.5萬字。「吳老去年4月14日離世,當時有很多外地的同行、專家以及社會知名人士、戲迷參加,我們也及時記錄了追悼會儀式的全過程。」常州市文化館館長沈紅球說。

  熟悉《操作指南》,開創「傻瓜模式」搶救手藝,更是對人的傳承

  最近,常州市文化館又啟動了對常州留青竹刻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徐秉方的搶救性記錄工作。徐秉方的大女兒、留青竹刻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徐文靜幫助團隊四處聯繫業內專家進行外圍採訪拍攝:「能把我父親的手藝以影像方式永遠留存,是對他最大的認可,也是對我們傳承非遺的巨大鼓舞。」

  留青竹刻作為一項傳統手工技藝,團隊特意採訪了北京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唐克美,她高度評價了徐秉方在留青竹刻方面的藝術造詣,還對非遺傳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做非遺保護,培養傳承人固然重要,也非常迫切,但我們更需在將藝術與生活結合方面下功夫,只有讓高雅藝術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非遺才能有延綿不息的生命力。」

  2015年,文化部印發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規範(試行稿)》,全面啟動了此項工作。2016年底,文化部結合各地在執行中發現的問題,由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起草印發了《操作指南》,分為資源建設、評估與驗收、記錄對象與成果使用等3個章節,從團隊、知識、設備的準備到工作方案設計,從文獻收集的內容、來源、方式到特色文件示例,從傳承人的口述、項目實踐、傳承教學到後期資料整理與片子製作,共計3.5萬字的《操作指南》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指導和規定。比如,拍攝環境要求「儘可能在特定的民俗背景和文化空間中記錄實踐過程」,傳承人教學部分的拍攝「可以採用師傅教授、徒弟學做的方式,也可以採用徒弟主要表演或實踐、師傅在旁邊隨時指導示範的方式」。

  「我們希望能開創一種『傻瓜模式』,不管誰拿到這本《操作指南》,只要嚴格按照要求,都能高質量地完成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門檻低,障礙少。」非遺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對非遺的搶救性記錄表面上是保護手藝,實則是對人的傳承,正如江蘇省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副主任趙魯剛所說:「這項工作絕非資料的堆砌,更非編年史、流水帳,重點是把作為遺產核心要素的傳承人的精神技藝方面的內容挖掘整理出來,定格妙悟,記錄獨造。」只有這樣,作品才不再孤單,因為人的故事而流傳得更為深遠。

  除了手藝人,對從事非遺保護的工作人員,我們也該予以重視。「各地文化主管部門普遍面臨人員編制少、工作量大、人員流動性大的困難,難以勝任非遺保護專業工作,離專業化、規範化的管理和保護還有一定差距。」文化部非遺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專職人員不足、人員流動性較大、人才隊伍體系不完整等問題依然存在。雖然除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外,31個省(區、市)全部成立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但其中仍有17家採取「一個機構,兩塊牌子」的方式掛靠其他機構,無獨立編制,保護工作靠兼職或者抽調人員完成,很多轄市區的非遺保護工作大多處於缺人員、無編制、沒機構的狀態。

  對此,非遺司相關負責人建議:「提高非遺保護人員專業水平,增強人員穩定性,才能為非遺保護事業提供堅實的隊伍保證。」同時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十條關於表彰、獎勵的規定,定期表彰、獎勵做出顯著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營造良好的非遺保護氛圍。

相關焦點

  • 點讚常州非遺「搶救工程」
    記者了解到,影像展上,由常州市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承擔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松純——佛教音樂(天寧寺梵唄唱誦)綜述片從全國260部多門類影像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入圍影像展的5部非遺搶救性記錄綜述片之一。這是自2017年常州非遺搶救性記錄經驗被文化部作為範例向全國推廣之後,再次得到國家文化部門的肯定。
  • 八旬「國大師」、揚州漆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趙如柏——讓失傳200年...
    80歲高齡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趙如柏正襟危坐。面對鏡頭,這位從業60多年的老手藝人看上去有些拘謹,但當他拿起工具卻陡然換了個人,鑿子在手中,攢、疊等雕刻技法變換自如,時而鏤空,偶有留白,專注而從容……這是發生在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拍攝現場的一幕。  近年來,文化部開展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 甘肅省5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被評為優
    我省5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被評為優每日甘肅網12月21日訊據蘭州日報報導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2017年支持項目的驗收結果,由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實施並提交的
  • 甘肅省5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被評為優秀等級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2017年支持項目的驗收結果,由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實施並提交的14個項目中,有5個項目被評為優秀等級。
  • 甘肅省5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項目榮獲優秀...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2017年支持項目的驗收結果,由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實施並提交工作成果的
  • 武山旋鼓舞入選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優秀項目
    原標題:非遺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驗收結果揭曉武山旋鼓舞入選優秀項目本報訊【新天水·天水晚報記者 徐媛】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2017年支持項目驗收結果,由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實施並提交工作成果的14個項目中有5個項目被評為優秀等級
  • 廣圖展映「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優秀紀錄片
    本次活動從前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共95個優秀項目中,選出了三部來播映,這三部各具特色的反映非遺傳承人技藝特色與人生故事的紀錄片是「文琰森——獅舞(松崗七星獅舞)」「季克良——茅臺酒釀製技藝」「劉永安—
  • 非遺鮮聞丨定西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搶救記錄工程圓滿完成(兩條)
    定西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搶救記錄工程圓滿完成由定西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開展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定西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搶救記錄工程,前後歷時4個月,經過大量走訪調研、拍攝採訪、採集編撰、後期整理,於近日順利圓滿完成。
  • 【戲·專題】不讓非遺瑰寶「人走藝絕」——藝苑奇葩「提琴戲」搶救性記錄
    「人走藝絕」,因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已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就在2016年,湖北微觀視界攝製組深入湖北省鹹寧市崇陽縣,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琴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甘伯煉進行搶救性記錄,通過視頻採集、錄音、拍照、文字記錄等方式全方位記錄了甘伯煉和提琴戲的故事。湘鄂贛交界的幕阜山北麓、湖北東南廣袤的鄂南山區,坐落著一座千年古鎮——崇陽。遠古時期,此地便屬「三苗之地」。大禹時被收入華夏大家庭,自此深受楚文化的浸淫。
  • 騰衝市舉行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會
    11月6日,騰衝市在文化館舉行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會,包括國家級非遺項目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劉永周和佤族清戲代表性傳承人王祖芳,省級項目玉雕、民歌演唱、藤編、揚琴、魚燈、洞經演奏、傈僳族舞蹈等代表性傳承人高麗華、楊樹明、胡定上等,及文化館部分職工共20餘人參加了培訓會,傣族舞蹈省級傳承人錢文明因病請假。
  • 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啟動2019年度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成果通查工作
    7月2日上午,省文化和旅遊廳召開2019年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成果通查工作會議。會議組織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理工學院、省對外影視製作中心、省圖書館、省藝術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對記錄成果進行了評審,省文旅廳非遺處、省非遺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 拓寬路徑,賦能時代精神 讓非遺從「展櫃沉睡」到「人間煙火」
    6月13日至20日,江蘇將舉辦首屆「非遺購物節」,在文化和旅遊部支持下,攜手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拼多多等8個電商網絡平臺,邀請300餘家非遺企業入駐開展網上銷售。記者從常州市文化館(常州市非遺保護中心)了解到,借著「非遺購物節」的東風,常州的梳篦、梨膏糖等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積極報名參與。
  • 非遺保護,我們在行動!我市首個瀕危項目搶救性拍攝工程順利開機
    12月14日,「2020年度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非遺代表性瀕危項目搶救性拍攝暨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新會魚燈——鍾松友』記錄工作」開機儀式在江門市文化館隆重舉行,標誌著「2020年度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正式啟動。
  • 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愛君與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胡慶學展示
    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劉愛君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胡慶學在第18屆吳越佛教研討會北韻禪樂與京音樂的展示交流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劉愛君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胡慶學在第18屆吳越佛教研討會禪樂與音樂的展示,促進了梵唄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有利於北韻禪樂和音樂的擴大化影響。佛教梵唄歷史悠久,形式多樣,不僅在中國流傳廣泛、影響深遠,而且在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和地區也有其獨特的傳承和發展。
  • 紀錄片節|展現非遺記錄成果,「年華易老 技·憶永存」非遺紀錄片...
    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負責人田苗田苗介紹,他們從2015年開始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搶救性紀錄。此次影展中所放映的影片均來自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的歷年優秀成果,這些紀錄片是由全國各省的非遺保護中心製作、國家圖書館提供整體學術指導和研究成果保存。該項工作旨在對傳承人進行口述史訪問和影像記錄,全面收集並永久保存有關傳承人的各類文獻,建立起一個系統全面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資源庫,以服務於我國當下和未來的非遺傳承、研究和傳播。
  • 保住非遺傳承人藝術精華
    本報訊 (記者賴運香)記者近日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目前,我市已完成第一階段市級非遺傳承人搶救性保護計劃。記者了解到,目前,梅州共有非遺代表性項目365項,其中國家級代表性項目6項、省級代表性項目32項、市級代表性項目72項、縣級代表性項目255項。
  • 用影音記錄傳承非遺瑰寶
    用影音記錄傳承,讓非遺瑰寶成為永遠的精神財富。6月21日,「國遺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陳秋強」在上虞圖書館開機,「梁祝傳說」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秋強將和他的研究一起被記錄,其成果也將進入國家檔案。
  • 梅州完成第一階段市級非遺傳承人搶救性保護計劃,最高齡98歲
    7月24日,由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梅州市文化館)承辦的2020年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正式開班。記者從本次培訓活動中獲悉,梅州現已全部完成了市級傳承人搶救性保護計劃的第一階段工作計劃。
  • 青海非遺數位化記錄成果豐碩
    「十三五」時期,我省通過綜合運用數字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施非遺影像記錄工程、培育非遺傳播品牌,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數位化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一是「國家級傳承人記錄工程」獲佳績。從2015年起,文旅部在全國範圍內啟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旨在通過採用數字多媒體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以求全面、真實、系統地記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掌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通過拍攝製作綜述片、口述片、傳承教學片、項目實踐片,濃縮展示展現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一生的藝術精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 湘潭縣莫柏槐榮獲2019年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薪傳獎」
    (「青山嗩吶」代表性傳承人莫柏槐榮獲「薪傳獎」)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9月26日訊(通訊員 龍蓉)9月23日晚,從浙江杭州傳來喜訊,湘潭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青山嗩吶」代表性傳承人莫柏槐榮獲2019年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薪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