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專題】不讓非遺瑰寶「人走藝絕」——藝苑奇葩「提琴戲」搶救性記錄

2021-02-09 戲曲寶

有人說,「非遺」是一門「非常遺憾」的藝術,傳承人大多為中老年人,而由於時代變遷、後繼乏人等原因,一些非遺項目往往隨著傳承人的去世而「人走藝絕」,因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已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

就在2016年,湖北微觀視界攝製組深入湖北省鹹寧市崇陽縣,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琴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甘伯煉進行搶救性記錄,通過視頻採集、錄音、拍照、文字記錄等方式全方位記錄了甘伯煉和提琴戲的故事。

湘鄂贛交界的幕阜山北麓、湖北東南廣袤的鄂南山區,坐落著一座千年古鎮——崇陽。遠古時期,此地便屬「三苗之地」。大禹時被收入華夏大家庭,自此深受楚文化的浸淫。

在現代交通出現以前,地貌局限著崇陽人的生活半徑,同時也帶來了千差萬別的方言俚語和異彩紛呈的山歌民歌。來自江漢平原的沔陽花鼓戲、湖南花鼓戲以及洞庭湖流域的巴陵戲等戲曲劇種相會於此。豐富多彩的唱腔韻板與本地方言小調激蕩交融,誕生了藝苑奇葩—提琴戲。

2016年10月開始,湖北微觀視界攝製組深入這座千年古鎮——湖北崇陽,利用數字多媒體等現代化技術手段,全面開展對提琴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甘伯煉的搶救性記錄工作,製作拍攝系列紀錄片。

提琴戲是綻放在湘、鄂、贛三省毗鄰地區的一朵傳統民間藝術奇葩,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提琴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提琴戲為湖北崇陽傳統戲劇,屬於湖南花鼓戲聲腔體系,是湖北省崇陽縣人民群眾最感親切的家鄉戲。源於湖南臨湘花鼓戲(今屬嶽陽花鼓戲),是以嶽陽花鼓戲"琴腔"為主旋律,兼融湖南(長沙)花鼓戲部分腔調和曲牌以及通城,崇陽本地山歌、夜歌、民間道教音樂等。

提琴戲曲調有:正調、哀調、夢調、西湖調、陰調、一字調、反十字調(打採調)等及各種花腔小調。因其曲調優美,旋律明快。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故被譽為是一朵綻放在湘、鄂、贛三省毗鄰地區的漢族民間藝術之花及中國戲曲百花園中一枝獨特的奇葩。

崇陽提琴戲戲班一般不大,樂器簡便,演員不多,非常適合農村演出,尤其對居住分散的山區更為適合,加之它的唱腔優美樸實,樂曲短小工整,旋律明快流暢,鄉土味濃而深受群眾喜愛。

甘伯煉是崇陽縣白霓鎮人,現年88歲,一生致力於提琴戲的表演、保護和傳承。2013年12月,甘伯煉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琴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崇陽提琴戲最具代表性的傳承人。

甘伯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琴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證書

甘伯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琴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獎項

甘伯煉1929年出生在白霓鎮老鴉村,他三歲喪母,被過繼給伯父撫養。甘伯煉自小愛看提琴戲,只要聽說哪裡上演提琴戲,他和小夥伴們跟著戲場趕。功夫不負有心人,15歲的甘伯煉被提琴戲名師蔣仲保和孫全忠收為徒弟,正式開啟了提琴戲人生。

1949年五月,崇陽解放後不久,二十出頭的甘伯煉在灣子裡召集了二十多個年輕人,共同成立了老鴉劇團,主演了《燈籠記》、《秦雪梅》、《訪友》、《劉備取成都》等土腔土味的提琴戲劇目……甘伯煉也因演技精湛、嗓音嘹亮、極富韻味,甩腔清晰自如,而深受崇陽觀眾和百姓的喜愛。

曾經在舞臺上光彩閃耀、在事業上風風火火的甘伯煉,現在已是年近鮐背的老人。如今,在崇陽只要想唱好提琴戲的後生,幾乎都收到過甘老來者不拒的用心指點,他成了崇陽所有提琴戲後輩、全縣文藝界乃至全縣百姓口中親切的「甘爹(dia)」,無論復排傳統戲還是編創新劇目,人們都一定會邀請甘爹過來掌掌眼、把把脈。

微觀視界攝製組圍繞甘伯煉及其身邊的親戚、同事、朋友、徒弟,通過視頻採集、錄音、拍照、文字記錄等方式全面深入甘伯煉的工作生活,截至目前,共攝製成片近19個小時,整理超21萬字採訪記錄文字稿。

搶救性記錄期間,甘伯煉不顧年事已高,現場表演了《燈籠記》等拿手好戲,工作人員更是有幸一睹舞臺上的甘老風採。

攝製期間,除口述史訊問外,均以客觀觀察式拍攝為主,攝製組還採訪了大量的提琴戲演員、專家及甘伯煉眾多親屬徒弟,比如湖北省鹹寧市藝術創作研究所原主任王自力、崇陽縣提琴戲傳承中心主任熊天霞、崇陽縣提琴戲傳承中心演員、甘伯煉的徒弟王中平、崇陽縣提琴戲傳承中心年輕演員龐勇,以及早年曾和甘伯煉同臺演出的提琴戲老藝人龐興漢等,客觀詳實的記錄了甘伯煉的提琴戲故事。

整個搶救性記錄期間,攝製組可以說收集記錄了甘伯煉其人其事的每一個細節,截至目前,已剪輯出成片近19小時(包括口述片11.5小時,傳承教學片44分鐘,項目實踐片6小時)以及綜述片30分鐘。

非遺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工作還在繼續,敬請期待微觀視界帶來更多精彩詳實的非議搶救記錄!

本帖為"戲曲寶"微信公眾號獨家,轉載需註明出處。

【戲·聞】什麼戲院要演什麼戲,咱老武漢的戲院可講究著呢~

【戲·探班】把魚掛在家門口的「網紅」——大型原創楚劇《懸魚太守》首演啦~

【戲·傳】「越劇第一女小生」茅威濤:謙謙「公子」,溫潤如玉

相關焦點

  • 藝堂課|指尖上的獨幕劇——邵陽布袋戲
    201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全面啟動,資料收集與影像記錄並舉,對傳承人進行口述史、非遺實踐、傳承教學的全方位記錄,對已有文獻進行收集,建立傳承人專題資源庫,並將記錄成果製作成紀錄片。
  • 江蘇常州開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
    不幸的是,在4月和9月,97歲的錫劇傳承人吳雅童、77歲的常州吟誦傳承人秦德祥,兩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先後與世長辭。而幸運的是,常州市文化館對兩位老先生技藝「搶救」及時,記錄工作得以完成。  由於時代變遷、後繼乏人等原因,許多瀕臨失傳的非遺項目隨著傳承人的去世而人走藝絕,這凸顯了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在這方面,常州市的探索或能提供一些借鑑。
  • 【非遺民俗】燈戲 ,川北地區的藝苑奇葩!
    一堂歌舞一堂星,燈有戲文戲有燈。庭前庭後燈弦調,滿座捧腹妙趣生。有燈有戲有歌舞,一場《張飛軼事》寫盡川北燈戲的迷人特色。明嘉靖年間的《閬中縣誌》就記載:「五月十五瘟祖會,演燈戲十日,每夜焚香如霧,火光不息,其所為燈山者,亦如上元時。」新中國成立後,川北燈戲在黨和人民政府的扶持下,60年代、80年代,南充專區多次組織人員對散落於民間的燈戲進行調查、收集,共挖掘了三百多個劇本和九十多支曲牌。參加全國或省級各類會演、大賽多次獲文化部頒發各類獎項。
  • 用影音記錄傳承非遺瑰寶
    用影音記錄傳承,讓非遺瑰寶成為永遠的精神財富。6月21日,「國遺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陳秋強」在上虞圖書館開機,「梁祝傳說」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秋強將和他的研究一起被記錄,其成果也將進入國家檔案。
  • 中國藝苑中一枝獨秀 形成於唐代、鼎盛於晚清 被譽為「中國一絕」
    2012年在成都國際非遺公園,舉辦的第21屆國際木偶節上首演的大型木偶皮影劇《馬可·波羅與大熊貓》,斬獲了國內外的多項大獎。這部劇通過馬可·波羅在四川的故事,再現成都的人文風情和山川美景,劇中集合了變臉、吐火、拋接手帕、轉碟等高難度的木偶特技,採用木偶與皮影相結合的創新形式,為中外觀眾奉上了一場成都本土特色的木偶劇盛宴,這是成都木偶劇的藝術創新,也讓它重新走回大眾的視野。
  • 紀錄片節|展現非遺記錄成果,「年華易老 技·憶永存」非遺紀錄片...
    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負責人田苗田苗介紹,他們從2015年開始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搶救性紀錄。此次影展中所放映的影片均來自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的歷年優秀成果,這些紀錄片是由全國各省的非遺保護中心製作、國家圖書館提供整體學術指導和研究成果保存。該項工作旨在對傳承人進行口述史訪問和影像記錄,全面收集並永久保存有關傳承人的各類文獻,建立起一個系統全面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資源庫,以服務於我國當下和未來的非遺傳承、研究和傳播。
  • 綿竹川劇:源遠流長,梨園五彩斑斕;戲畫結合,藝苑奇葩競豔
    作為一個出生於川戲之鄉的綿竹人,我的川戲啟蒙其實來自於春節時期走村串鄉的獅燈隊。,其中蘊含著四川人嬉笑怒罵的生活態度。,那些現在七八十歲的老人,誰又不喜歡川戲呢?整座戲臺的造型和裝飾雍容華貴,精美至極,堪稱川西一絕,是研究川西戲劇、民俗和建築藝術不可多得的樣本。
  • 藝堂課 |指尖上的獨幕劇——邵陽布袋戲
    201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全面啟動,五年時間,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對1300餘位國家級傳承人進行了記錄,形成47部紀錄片通過影像,讓非遺得以從「被記錄」到「被看見」,進而「被傳承」。而在這些成果中,傳承人的勤勞與智慧也得以展現,他們鑑證了文明,讓傳統文化得以承載和傳遞。
  • 藝堂課|探秘口技聲臨其境的奧妙
    201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全面啟動,資料收集與影像記錄並舉,對傳承人進行口述史、非遺實踐、傳承教學的全方位記錄,對已有文獻進行收集,建立傳承人專題資源庫,並將記錄成果製作成紀錄片。
  • 六安非遺線上展示|戲如人生——長集皮影戲
    編者按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了讓更多的社會公眾關注了解六安非遺和非遺保護工作,6月9日至6月19日期間,「六安市文化和旅遊局發布」公眾號將推出「六安非遺線上展示」專題宣傳活動,集中展示我市豐富的非遺資源和生動的非遺保護實踐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聽南音看南戲 泉州非遺塑造千年城市文脈
    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一座城市的活態民間歷史,記錄著城市千百年來民間生活的精神文化氣質,並綿延不絕。  福建泉州,閩南文化的發祥地,素有「福建文化半壁江山」之稱,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在這裡,也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 文化在基層 「談藝說戲」大拜年
    鼠年春節將至,為了感謝戲迷厚愛,「談藝說戲話北京」推出「談藝說戲話北京」特別期系列——《文化在基層,「談藝說戲」大拜年》。很多人都熟悉張君秋先生的傳統戲和古裝戲,諸如《四郎探母》《武家坡》《望江亭》《狀元媒》等等,而對於張先生的現代戲知道的並不多。張派在處理《沙家浜》時又有什麼樣的不同呢?1月16日,王蓉蓉將在「淄博大劇院」與山東的戲迷朋友面對面講述張派藝術和這齣《沙家浜》,同時還會在現場面對面地教戲迷演唱方法。
  • 高甲戲走進晉江校園:培養守藝人讓絕活不「絕」
    「我們設置小高甲校本課程、建立興趣小組、成立高甲戲劇團,就是要讓更多孩子了解並喜歡上高甲戲。優秀鄉土藝術融入校園文化,可以溫潤孩子們的心靈,可以培養守藝人,讓絕活不『絕』。」這個老牌社區,1000多人口就有兩個地方劇團,在這裡,經常能聽到最原汁原味的高甲戲。高甲戲是經國務院批准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和很多優秀本土傳統文化一樣,高甲戲也面臨著由於年輕一代喜好斷層的傳承難題。浸染其間,象山小學的學生對於高甲戲非常熟悉。  1999年,社區藝芳劇團林金杯老師的熱心撮合,引高甲戲入了校園。
  • 演繹生動木偶戲,傳承不朽民族情
    :李巧玲,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上面是活靈活現的齊天大聖孫悟空,下面的手藝人在用木桿輕鬆的舞動著,這個形象生動的木偶戲是由表演者操縱杖頭木偶來完成的,展現了獨特的地方文化。,漢族傳統藝術之一,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
  • 藝堂課|歌脈悠遠的侗族琵琶歌
    201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全面啟動,資料收集與影像記錄並舉,對傳承人進行口述史、非遺實踐、傳承教學的全方位記錄,對已有文獻進行收集,建立傳承人專題資源庫,並將記錄成果製作成紀錄片。
  • 記憶裡的傳承——邵陽布袋戲
    而邵陽布袋戲搶救性記錄成果作為湖南省傳統戲劇類唯一項目參加展映,邵陽布袋戲傳承人劉永安也應邀參加了現場展演及交流活動。這一活動也進一步推廣了人們對於邵陽布袋戲這項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和認識。談起邵陽布袋戲,就不得部先談一下木偶戲。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作為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木偶戲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
  • 挖掘記錄散落民間瑰寶 激活秦腔藝術舞臺
    戲臺底下擠滿前來看戲的大人小孩(資料圖片) ■記者 王迎謹 文/圖都說秦腔走了下坡路,年輕人覺得不符合審美,節奏慢又聽不懂唱腔,自然敬而遠之;中老年觀眾,對傳統的經典劇目欣賞得太多,沒有新鮮感,挖掘記錄散落民間的瑰寶故事的主角是兩位民間藝人。「我把肚子裡這些東西,想留到社會上,這是我一生的願望。」剛踏入演出的臨時休息室,躍入眼帘的便是一手端著飯碗,一手指導演員唱腔、動作的劇團總導演——羅存孝。
  • 非遺精萃!這些「瑰寶」值得品賞………
    :採茶戲●高安採茶戲起源於早期的高安民間燈歌燈彩、儺歌儺舞以及道教歌舞,由明清時期瑞河兩岸的瑞河戲、鑼鼓戲、絲弦戲等劇種演繹而成,並吸納了傳入高安境內的高腔戲、皮黃戲、木偶戲和花鼓戲等劇種的有益成份,逐步形成「語言通俗生動、行腔淳婉清越、氣韻剛柔交錯、表演質樸優雅」的藝術特色,成為江西藝苑中一枝古老而嬌豔的山茶花。
  • 百姓雲舞臺,有戲「藝」起來!平調《葛洪》,專屬寧海人的獨有驕傲
    2020-03-27 16:15 來源: 澎湃新聞 寧海發布 百姓雲舞臺,有戲「藝」起來!國家級「非遺」寧海平調原創大戲《葛洪》,你「雲欣賞」了嗎?
  • 「婺風遺韻·水墨金華」非遺一臺戲書就文旅華章
    ,「婺語」「風華」「遺珍」「韻致」四個展區匯聚八婺非遺精品,見人見物見生活——「磐安竹編」非遺傳承人現場編制竹器,一個個精美的竹編花籃在花藝師手中,花、葉、果、籃共譜詩情畫意;婺州舉巖茶茶香悠遠,國家級評茶員、茶藝師葉龍華的茶道和藝人李亞清古琴演奏藝術獨具風雅,怡情養性,還有精美的永康銅藝和錫雕製品、素雅清麗的古婺窯火玉青瓷作品,以及武義大曲、婺式糕點等各類非遺項目展示,加之道情和鼓詞藝人現場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