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高齡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趙如柏正襟危坐。面對鏡頭,這位從業60多年的老手藝人看上去有些拘謹,但當他拿起工具卻陡然換了個人,鑿子在手中,攢、疊等雕刻技法變換自如,時而鏤空,偶有留白,專注而從容……這是發生在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拍攝現場的一幕。
近年來,文化部開展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全面系統地記錄傳承人掌握的非遺知識和精湛技藝,為後人傳承、研究、宣傳、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下資料。
「國大師」趙如柏是揚州漆器髹飾技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956年,年僅17歲的趙如柏從江蘇洪澤農村來到揚州城,正巧碰上揚州漆器生產合作社招學徒,趙如柏就去報名。可三天不到,他就被複雜的工藝嚇跑了,最後在叔叔的威逼利誘下才重新回去當學徒。趙如柏尋思著,學門手藝總是好的,這才靜下心來 ,跟著著名漆器老藝人梁國海學習漆器藝術。
揚州漆器有著2400多年的歷史,可以說與揚州城的歷史幾乎同步,它技藝精湛、品種繁多,以其造型雅致、做工細膩、色彩絢麗、光澤柔和為特色。「紅雕漆要求很高,花鳥走獸、人文山水、房屋橋梁你都要知道結構,比如牡丹花的葉子怎麼卷,鳥飛翔時是什麼動作,山和山之間怎麼銜接,都必須研究透了,才能做出栩栩如生的作品。」於是, 趙如柏去個園看竹子,去何園賞壘石,去平山堂研究歐陽修……他用行走和觀察來豐富自己的技藝,揚派盆景、揚州園林、揚州畫派都是他創作的營養。「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受時間控制。要做好的作品,下班走路都應該想怎麼弄,想到就要去做,不然就忘記了。」
清代失傳的漆砂硯,一直是揚州漆器藝人的遺憾。1979年,趙如柏開始嘗試恢復這項傳統技藝。漆砂硯始於宋代,是以一種輕細金剛砂調和適度的色漆髹塗於木質硯胎上製成。做出上好的漆砂硯,古金絲楠木是最佳材料,但這種木材非常稀有,重金難求。一個偶然的機會,趙如柏找到了四塊古金絲楠木。配製漆砂成分和比例十分講究,趙如柏就做了20多個小木條一次次反覆試驗,用了3年時間才創造性地恢復了漆砂硯,使得這一優秀傳統技藝重新煥發光彩。當拍攝團隊找到趙如柏時,儘管術後不久,他還是堅持用11天的時間,演示了他作為國家級傳承人的核心技藝——楠木雕漆砂硯的全過程,留下了寶貴的影像資料。
在趙如柏看來,從一個技術精湛的工匠到一個藝術家,有時隔著一層薄薄的紙,有時又隔著一重高高的山。「做一個東西,必須先耐心觀察,用皮膚感受它的肌理和溫度。但是只有當你忘記了它的外形,只記住感受的時候,才能動手去做。」趙如柏歷經三年時間創作的金絲楠木雕刻作品《青山清溪隱菁廬》,長1.92米、寬0.65米、高0.04米至0.1米,山脈層層疊疊,松葉遒勁密布,古宅掩映其中,溪澗清泉湧動,孩童放牛嬉戲……「老技藝的價值,在於它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見證了一代代工匠『傾一生、做一事』的風骨。」趙如柏說,作品裡,融入了師父的教誨——松針代表著堅韌品格,山巒寓意海納百川,小路盡頭看到了絕處逢生,天人和諧歸於自然。
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趙如柏唯一的心結就是技藝的傳承。看著年輕人在這方面興趣不高,趙如柏心急如焚,一方面他收了幾個徒弟,另一方面社會上的個體從業者他也去教,擴大傳承的路徑。幾年下來,他覺得情況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失去傳統,就失去了生命。當年我把師父的技藝傳承下來,現在我也希望再傳承下去。光吸收前人的東西還不夠,還要在此基礎上去思考,它和現在的東西如何融合?」
截至2018年,江蘇共有四批47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入搶救性記錄工程名單。除了趙如柏外,石小梅的崑曲、金麗生的蘇州評彈、陸有昌的秦淮燈彩、徐秉方的常州留青竹刻等都已經完成了搶救性的記錄拍攝工作。
記者 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