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國大師」、揚州漆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趙如柏——讓失傳200年...

2020-12-16 中國江蘇網

  80歲高齡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趙如柏正襟危坐。面對鏡頭,這位從業60多年的老手藝人看上去有些拘謹,但當他拿起工具卻陡然換了個人,鑿子在手中,攢、疊等雕刻技法變換自如,時而鏤空,偶有留白,專注而從容……這是發生在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拍攝現場的一幕。

  近年來,文化部開展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全面系統地記錄傳承人掌握的非遺知識和精湛技藝,為後人傳承、研究、宣傳、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下資料。

  「國大師」趙如柏是揚州漆器髹飾技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956年,年僅17歲的趙如柏從江蘇洪澤農村來到揚州城,正巧碰上揚州漆器生產合作社招學徒,趙如柏就去報名。可三天不到,他就被複雜的工藝嚇跑了,最後在叔叔的威逼利誘下才重新回去當學徒。趙如柏尋思著,學門手藝總是好的,這才靜下心來 ,跟著著名漆器老藝人梁國海學習漆器藝術。

  揚州漆器有著2400多年的歷史,可以說與揚州城的歷史幾乎同步,它技藝精湛、品種繁多,以其造型雅致、做工細膩、色彩絢麗、光澤柔和為特色。「紅雕漆要求很高,花鳥走獸、人文山水、房屋橋梁你都要知道結構,比如牡丹花的葉子怎麼卷,鳥飛翔時是什麼動作,山和山之間怎麼銜接,都必須研究透了,才能做出栩栩如生的作品。」於是, 趙如柏去個園看竹子,去何園賞壘石,去平山堂研究歐陽修……他用行走和觀察來豐富自己的技藝,揚派盆景、揚州園林、揚州畫派都是他創作的營養。「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受時間控制。要做好的作品,下班走路都應該想怎麼弄,想到就要去做,不然就忘記了。」

  清代失傳的漆砂硯,一直是揚州漆器藝人的遺憾。1979年,趙如柏開始嘗試恢復這項傳統技藝。漆砂硯始於宋代,是以一種輕細金剛砂調和適度的色漆髹塗於木質硯胎上製成。做出上好的漆砂硯,古金絲楠木是最佳材料,但這種木材非常稀有,重金難求。一個偶然的機會,趙如柏找到了四塊古金絲楠木。配製漆砂成分和比例十分講究,趙如柏就做了20多個小木條一次次反覆試驗,用了3年時間才創造性地恢復了漆砂硯,使得這一優秀傳統技藝重新煥發光彩。當拍攝團隊找到趙如柏時,儘管術後不久,他還是堅持用11天的時間,演示了他作為國家級傳承人的核心技藝——楠木雕漆砂硯的全過程,留下了寶貴的影像資料。

  在趙如柏看來,從一個技術精湛的工匠到一個藝術家,有時隔著一層薄薄的紙,有時又隔著一重高高的山。「做一個東西,必須先耐心觀察,用皮膚感受它的肌理和溫度。但是只有當你忘記了它的外形,只記住感受的時候,才能動手去做。」趙如柏歷經三年時間創作的金絲楠木雕刻作品《青山清溪隱菁廬》,長1.92米、寬0.65米、高0.04米至0.1米,山脈層層疊疊,松葉遒勁密布,古宅掩映其中,溪澗清泉湧動,孩童放牛嬉戲……「老技藝的價值,在於它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見證了一代代工匠『傾一生、做一事』的風骨。」趙如柏說,作品裡,融入了師父的教誨——松針代表著堅韌品格,山巒寓意海納百川,小路盡頭看到了絕處逢生,天人和諧歸於自然。

  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趙如柏唯一的心結就是技藝的傳承。看著年輕人在這方面興趣不高,趙如柏心急如焚,一方面他收了幾個徒弟,另一方面社會上的個體從業者他也去教,擴大傳承的路徑。幾年下來,他覺得情況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失去傳統,就失去了生命。當年我把師父的技藝傳承下來,現在我也希望再傳承下去。光吸收前人的東西還不夠,還要在此基礎上去思考,它和現在的東西如何融合?」

  截至2018年,江蘇共有四批47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入搶救性記錄工程名單。除了趙如柏外,石小梅的崑曲、金麗生的蘇州評彈、陸有昌的秦淮燈彩、徐秉方的常州留青竹刻等都已經完成了搶救性的記錄拍攝工作。

  記者 陳潔

相關焦點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趙如柏因病辭世
    趙如柏領銜製作的紅雕漆《江山神韻》昨日上午,揚州工藝美術界一顆巨星隕落。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揚州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趙如柏因病去世,享年82歲。在揚州漆藝的世界裡,趙如柏無疑是一顆閃亮的明星,他將傳統雕漆技藝融入楠木雕,創造性地恢復了失傳近200年的漆砂硯製作工藝,60多年的漆藝生涯中,創造出了屬於他個人以及揚州漆器髹飾技藝的輝煌。一代大師駕鶴西去,他的名字已深深地鐫刻在揚州工藝美術史上。
  • 2019年1月-2020年2月離去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們(部分)
    2007年,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成為「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他也是中國剪紙界第一位獲得兩個國家級殊榮的剪紙藝術家!如今,林邦棟的技藝在其兒子林順奎和孫女婿黃孟身上繼續傳承。
  • 首批「大國非遺工匠」揭曉 揚州市漆器大師張來喜入選
    近日,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正式公布首批「大國非遺工匠」認定名單,揚州漆器大師張來喜位列其中。本次「大國非遺工匠」評選主要遴選對象為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或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公布的名單中,江蘇有19人入選,張來喜成為揚州市唯一上榜的人選。
  • 八旬工藝美術大師做起「主播」,揚州非遺通草花驚豔網友
    怎麼才能做出如大師們手藝的通草藝術品呢?   今天下午,不少市民鎖定平臺直播間 ,看起了揚州非遺雲直播。   一提到手機直播間的「主播」,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活力四射的年輕人們。不過,這次的主播卻是一位「40」後,年過八旬的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戴春富 。
  • 揚州漆器廠開啟直播首秀 國大師出鏡直播揚州漆器咋製作
    張來喜大師正在雕漆。 吳忠祥 攝揚州網訊(通訊員 揚國資 揚工美 記者 吳忠祥 肖為) 昨天上午,揚州漆器廠開啟直播首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來喜、張太珍等在線解說,向網友們展示揚州漆器的厚重文化、精湛技藝,講述漆藝人的工匠精神。
  • 定輝(北京)文化攜手非遺「揚州漆器」獻禮祖國70周年華誕!
    為獻禮中國70周年華誕傳承和弘揚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定輝(北京)文化攜手揚州漆器非遺傳承人獨家定製了充滿藝術文化氣息的揚州漆器>漆器採用圓盤的擺件設計,取「天圓地方」之意。揚州漆器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2006年,揚州漆器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定輝(北京)文化攜手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漆器,在祖國70周年華誕之際,為祖國母親獻禮,表達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歌頌,也表明定輝(北京)文化願深耕藝術教育行業,成為「時代追夢人」的決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 八旬工藝大師首秀「雲直播」 傳播非遺文化
    2020年05月23日 14:11:25 | 作者:胡豔 | 來源:荔枝網 | 點擊:正在獲取...昨天(5月22日),年過八旬的揚州通草花大師錢宏仁也當起了「網絡主播」,帶著徒弟「雲直播」妙手制花。直播間雖然沒有「買它、買它、買它」,但花式點讚不斷。
  • 跟大師學藝,學費全免!揚州漆器國家級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全國招徒
    10月10日上午,《揚州漆器髹飾技藝創作人才培養》項目在揚州市開班。
  • 福州市新增3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至此共有18位
    福州新聞網5月18日訊(福州晚報首席記者 顧偉)文化和旅遊部前天向社會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記者昨天從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了解到,在此次新增的1082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福州市有3名,分別是「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傳承人鄭修鈐、「花茶製作技藝(茉莉花茶窨制工藝)」傳承人陳成忠、「畲族服飾」傳承人蘭曲釵。
  • 揚州:揚繡通草花衝國家級「非遺」末班車
    揚州刺繡揚長避短再衝非遺  記者了解到,揚州刺繡申報國家級「非遺」並不是首次。這次再次衝擊國家「非遺」,如何揚長避短呢?  據介紹,雖然揚州刺繡歷史悠久、技藝精湛,但卻因為申報材料原因曾與國家非遺失之交臂。
  • 「河東巧姐」來啦//稷山馬靜傳承螺鈿漆器非遺技藝
    稷山螺鈿漆器研究中心作為稷山螺鈿漆器髹飾技藝唯一保護單位,201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這項技藝歷經數代人的傳承歷久彌新,如今,在「河東巧姐」馬靜的創新發展下,讓古老的稷山螺鈿漆器髹飾技藝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在稷山縣螺鈿漆器研究中心的展廳裡,擺放著數百件螺鈿漆器作品,它們不僅顏色絢麗多彩,而且器型豐富多姿,可以充分感受到非遺瑰寶的魅力。
  •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張宏亮舉行收徒儀式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張宏亮舉行收徒儀式金秋十月,碩果飄香,平定砂器,開枝散葉。11月1日,國家級非遺項目「平定砂器」代表性傳承人、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張宏亮收徒儀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示範基地——平定縣冠窯砂器陶藝有限公司舉行。李蘭英、梁傑、陳志龍、張澤、張恩源五位砂器新人拜師於張宏亮門下,立志把「平定砂器」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
  • 國家級非遺蘇繡傳承人姚建萍刺繡作品亮相石家莊
    由中國刺繡藝術館、石家莊市博物館主辦,姚建萍刺繡藝術館、華韻珍典文化藝術交流有限公司承辦的「東方奇技,繡美天下——國家級非遺蘇繡傳承人姚建萍刺繡藝術交流展」,將於9月6日,在省會石家莊市博物館正式開幕。
  • 黃在秀:從土家族靈堂走出來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趙恩秋 攝)生命不息,傳承不止--從土家族靈堂走出來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018年5月16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全國共1082人,湖北省45人,其中恩施州7人,巴東縣「土家族撒葉兒嗬」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黃在秀入選。黃在秀的入選填補了巴東縣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空白。據悉,1966年,黃在秀隨父學跳撒葉兒嗬,為「土家族撒葉兒嗬」第四代傳人。
  • 藏在老巷子裡的國家級非遺工坊
    2020年8月13日,四川省傳統文化促進會張麗君會長一行應邀參觀考察了四川國華禎寶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旗下成都漆器工藝廠和南派金銀花絲工作室。成都市漆器工藝廠成立於1956年,曾是輕工部漆器重點企業之一,技術力量雄厚,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省級傳承人、市級傳承人、省市級工藝美術大師多名及一大批技術骨幹。2006年《成都漆藝》被命名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成都市漆器工藝廠被文化部授予《成都漆藝》傳承主體和保護單位,被四川省文化廳授予四川成都漆藝生產保護示範基地及成都市非遺《成都漆藝》傳習所。
  • 關於省級第四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初評信息的反饋意見
    在堅持條件的前提下,適當放寬傳承人評審的名額,將有利於推動傳承與保護事業的發展,不能被「已有傳承人」所限制。2、傳承人的名額要向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和國家級項目傾斜,如雕版印刷技藝、剪紙、古琴藝術、漆器髹飾技藝等。特別是已列入聯合國的保護項目應多增加傳承人。
  • 揚州讓「老技藝」散發「新活力」
    「如果沒有政府的重視,這項技藝很可能已經失傳了。」在市工藝美術館通草花大師工作室,年過八旬的省工藝美術大師戴春富正在向徒弟們傳授通草花製作技藝,他告訴記者,揚州通草花製作技藝自清代乾隆時就聲名鵲起,但和眾多傳統手工技藝一樣,也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這一行易學難精,對手工、剪紙、繪畫、構圖等方面都有較高要求,很多年輕人耐不住性子,學著學著就跑了。」
  • 匯集國家級民間藝術大師、非遺傳承人,第五屆民間藝博會等你打卡
    中國(濰坊)民間藝術博覽會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濰坊市人民政府主辦,是挖掘傳承民間藝術瑰寶、展示交流民間藝術創新成果、繁榮發展民間藝術市場、持續打造濰坊「中國民間文藝之鄉」品牌的國家級民間藝術盛會,已在濰坊成功舉辦四屆。本屆展會主題鮮明,參展層次高。
  • 經典湟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何滿
    何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銀銅器製作與鎏金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何滿,男,漢族,出生於1965年,高中學歷。青海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湟中縣銀銅器協會會長。2012年12月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銀銅器製作與鎏金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湟中銀銅器製作與鎏金技藝傳承的主要方式是祖傳親授,何滿的祖父何新貴、父親何生壽是當地有名的銀匠,手藝精湛。何滿從小跟父親學習銀銅器製作與鎏金技藝。
  • 珍視非遺 保護文化:王羲之用揚州「鼠須筆」寫了《蘭亭序》
    揚州「鼠須筆」在文化部公示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中,揚州毛筆製作技藝將首度誕生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位於揚州江都花蕩的江都國畫筆廠,成為這項國家級「非遺」的傳承單位。公示名單上的揚州毛筆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石慶鵬,正是江都國畫筆廠廠長,他也是中國文房四寶協會的副會長。一支毛筆,最關鍵的是筆尖。浙江湖州的湖筆選用出生不久的羊羔尖毫,質地柔軟,特別適合製作小型毛筆的披毫;安徽宣州的宣筆採用的是兔毫,歷史悠久;北京的李福壽毛筆資產雄厚,筆尖兼有「南羊北狼」,筆尖剛柔並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