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婦聯新聞 ,作者任然
中國婦聯新聞
中國婦聯新聞
來源:中國婦女報 記者:任然
部分圖片來源:邛崍文旅
導讀
楊華珍2010年被評為藏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在邛崍南寶山鎮,有兩個村莊是從汶川地震災區搬遷到此。村民常年接受楊華珍培訓,開展居家靈活就業。而楊華珍,也正是從汶川地震開始,投身藏羌繡的傳承中。
12年非遺傳承過程中,楊華珍實踐出了一個滿足市場需求的傳習模式,還較早走上了「非遺創意設計作品授權」的發展之路。非遺授權,為藝術授權中的一個垂直領域,因其激活了傳統文化的新商業價值,讓非遺正「青春」,近兩年被業界推崇。
△楊華珍作品《五十六朵花》
種菜、刺繡、帶徒弟,是今年63歲的楊華珍在家時的日常。
四川省邛崍市邛窯遺址公園裡,一座被小溪、兩顆柚子樹、大院子包圍的川西民居式排屋,是她的住處。不到百步距離外,便是她打造的「華珍藏羌文化博物館」(下稱博物館)。
圖為楊華珍在其博物館裡,介紹作品《十二月花》。任然/攝
帶領老阿媽們走上手工創業路
楊華珍出生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藏羌兩族世代居住在此。在她兒時記憶中,從老阿媽到小孩子,幾乎都會一手出色的針線活兒。「織繡本是源於物質不太豐厚的年代生活的需要,服務於自己。不是一種生計。」楊華珍說。
於是即使自小酷愛織繡,七八歲時就展現出天賦,楊華珍在前半生也沒有全身心投入到臧羌繡之中。她當過老師,開過照相館,在當地報社幹過攝影記者。織繡,一直是她工作之外的愛好。
2008年5月12日,她出差途中,大巴車剛好路過汶川。「感覺像是經歷了一場重生。我就想一定要做點什麼。」楊華珍回到重災區小金縣,萌生了以製作售賣藏羌繡手工生活品增加村民收入的想法。
2008年盛夏,楊華珍出資3萬餘元,帶著十餘位平均年齡60歲,身著五彩服飾的藏族、羌族老阿媽們,來到成都,製作了繡有花樣的挎包、杯墊等各類小生活品。但兩個月內,幾乎「顆粒無收」。
與此同時,楊華珍參與災後重建的故事經媒體報導,引起了四川相關政府部門的關注,楊華珍及老阿媽們被請到成都某知名景點,進行固定時間的藏羌繡現場展示。某日,作品被一位法國遊客相中。楊華珍和老阿媽們根據這位遊客的需求,為其所在酒店製作了一批餐、杯墊和桌旗、床旗,這一筆定製式訂單,為本快要解散的楊華珍小作坊帶來了38萬元收入。
2008年底,51歲的楊華珍辭去攝影記者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織繡中。「這12年來,來自全國各地以及海外的訂單不斷。」楊華珍說,訂單基本是手工製作,利潤並不豐厚,但她認為,手工才能展現非遺之美,手工也是她產品的競爭力之一,這是她堅守的「不變」。
開闢多種技藝傳承模式
在楊華珍家中,一位十七歲的藏族男孩埋頭在家門口繡麒麟,這是她新收的徒弟。至今,她手把手教出來的徒弟有58位,他們中有民間手藝人、高校研究生、留學生還有一些僧人,全部經過了拜師儀式,且保留著中國傳統師徒傳授方式——「住在家中共同生活」。
楊華珍的織繡技藝,便是由其母親、外婆等親戚在生活中不斷傳授而來。在楊華珍看來,要將這份技藝的精華真正傳承下去,生活中的言傳身教是不能改的核心方式。
而要讓非遺一直「活」下來,也要有量的保障。為此,經過多年實踐後,楊華珍開闢出「傳承人+協會+公司+農村合作社」的傳承模式。
從2008年至今,楊華珍在成都、汶川、邛崍各地,分別創建了「藏羌繡苑」「中國汶川藏羌繡傳習所」「非遺宣傳站」「大師工作室」等機構。在這些載體基礎上,楊華珍每年還會在農村、社區以及各高校開十餘個培訓班。
在此模式下的3000餘名楊華珍的學生,有些實現了在家就業增加了收入,有的則精湛了技藝成為當地的非遺傳承人,有的進一步向她拜師被收為徒弟。
兒子馮暘也是她的徒弟之一。被母親對織繡的熱愛和執著影響,馮暘大學畢業後,在工作的同時也在向楊華珍學習織繡,並一直義務幫母親打理各類事宜。他介紹說,從2008年起,工作室每年的收入穩步增長,但真正帶來飛躍的還是「非遺授權」。
領軍國內「非遺授權」
楊華珍5年前開始實踐「非遺授權」,至今已與植村秀、歐萊雅、索菲亞、五月天樂隊等國內外二十餘個知名品牌開展了合作,總計收入已有近千萬。在國內,屬這條路上的領軍人物之一。
△楊華珍藝術授權的珠寶
馮暘認為,楊華珍能較早得到知名品牌的關注,其對非遺文化不變的保護理念、傳承核心方式的堅守是根本,一直具有的尋「變」和創新意識則是最大的吸引力。
馮暘回憶,2008年地震後不久,母親便帶著他回到阿壩,在各地收集老繡片和老物件。至今,楊華珍及其團隊已收集藏羌織繡服飾圖案、繡片、樣品等近2000餘件,並編輯了多本《藏羌織繡培訓教材》,在各地培訓班廣泛使用。
將這些素材進一步整理、修復、融合、創新,是楊華珍一直不變的重點工作,十餘年來,她創作出了十餘幅知名度較高的織繡作品。這其中,便有吸引了多家國內外品牌的作品《十二月花》。
△《十二月花》
「我記得羌族的繡樣裡,每個月都有一朵盛開的花,但我只從民間收到了11種。」楊華珍說,「通過走訪老藝人,了解到1月沒有『花』,留給了人們心中的『花』,於是我就畫出了自己心中的花,繡成了我的《十二月花》。」
2014年,被此幅作品吸引的植村秀,請楊華珍給兩款化妝品瓶子「穿件衣服」。楊華珍根據卸妝油的成分,分別創意了綠茶花紋圖案寓意「生命之源(不息)」、八種植物編制組合的圖案寓意「青春不朽(生發)」用於產品瓶身。
△植村秀產品外觀
此次合作為楊華珍打開了「非遺授權」的大門,更多的中國故事隨著各類產品向世界傳播。楊華珍認為,自己作品得到青睞的根本依靠是「中國文化的魅力」。近期,她一直忙於投資再打造一個更大規模的「藏羌文化博物館」。
「場地已經找好,有5000多平米。」馮暘透露,「基本上是拿出了家底來打造。」
原標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華珍:12年傳承與尋「變」 讓藏羌繡非遺技藝走向世界舞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