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華珍:12年傳承與尋「變」 讓藏羌繡非遺技藝...

2020-12-21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婦聯新聞 ,作者任然

中國婦聯新聞

中國婦聯新聞

來源:中國婦女報 記者:任然

部分圖片來源:邛崍文旅

導讀

楊華珍2010年被評為藏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在邛崍南寶山鎮,有兩個村莊是從汶川地震災區搬遷到此。村民常年接受楊華珍培訓,開展居家靈活就業。而楊華珍,也正是從汶川地震開始,投身藏羌繡的傳承中。

12年非遺傳承過程中,楊華珍實踐出了一個滿足市場需求的傳習模式,還較早走上了「非遺創意設計作品授權」的發展之路。非遺授權,為藝術授權中的一個垂直領域,因其激活了傳統文化的新商業價值,讓非遺正「青春」,近兩年被業界推崇。

△楊華珍作品《五十六朵花》

種菜、刺繡、帶徒弟,是今年63歲的楊華珍在家時的日常。

四川省邛崍市邛窯遺址公園裡,一座被小溪、兩顆柚子樹、大院子包圍的川西民居式排屋,是她的住處。不到百步距離外,便是她打造的「華珍藏羌文化博物館」(下稱博物館)。

圖為楊華珍在其博物館裡,介紹作品《十二月花》。任然/攝

帶領老阿媽們走上手工創業路

楊華珍出生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藏羌兩族世代居住在此。在她兒時記憶中,從老阿媽到小孩子,幾乎都會一手出色的針線活兒。「織繡本是源於物質不太豐厚的年代生活的需要,服務於自己。不是一種生計。」楊華珍說。

於是即使自小酷愛織繡,七八歲時就展現出天賦,楊華珍在前半生也沒有全身心投入到臧羌繡之中。她當過老師,開過照相館,在當地報社幹過攝影記者。織繡,一直是她工作之外的愛好。

2008年5月12日,她出差途中,大巴車剛好路過汶川。「感覺像是經歷了一場重生。我就想一定要做點什麼。」楊華珍回到重災區小金縣,萌生了以製作售賣藏羌繡手工生活品增加村民收入的想法。

2008年盛夏,楊華珍出資3萬餘元,帶著十餘位平均年齡60歲,身著五彩服飾的藏族、羌族老阿媽們,來到成都,製作了繡有花樣的挎包、杯墊等各類小生活品。但兩個月內,幾乎「顆粒無收」。

與此同時,楊華珍參與災後重建的故事經媒體報導,引起了四川相關政府部門的關注,楊華珍及老阿媽們被請到成都某知名景點,進行固定時間的藏羌繡現場展示。某日,作品被一位法國遊客相中。楊華珍和老阿媽們根據這位遊客的需求,為其所在酒店製作了一批餐、杯墊和桌旗、床旗,這一筆定製式訂單,為本快要解散的楊華珍小作坊帶來了38萬元收入。

2008年底,51歲的楊華珍辭去攝影記者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織繡中。「這12年來,來自全國各地以及海外的訂單不斷。」楊華珍說,訂單基本是手工製作,利潤並不豐厚,但她認為,手工才能展現非遺之美,手工也是她產品的競爭力之一,這是她堅守的「不變」。

開闢多種技藝傳承模式

在楊華珍家中,一位十七歲的藏族男孩埋頭在家門口繡麒麟,這是她新收的徒弟。至今,她手把手教出來的徒弟有58位,他們中有民間手藝人、高校研究生、留學生還有一些僧人,全部經過了拜師儀式,且保留著中國傳統師徒傳授方式——「住在家中共同生活」。

楊華珍的織繡技藝,便是由其母親、外婆等親戚在生活中不斷傳授而來。在楊華珍看來,要將這份技藝的精華真正傳承下去,生活中的言傳身教是不能改的核心方式。

而要讓非遺一直「活」下來,也要有量的保障。為此,經過多年實踐後,楊華珍開闢出「傳承人+協會+公司+農村合作社」的傳承模式。

從2008年至今,楊華珍在成都、汶川、邛崍各地,分別創建了「藏羌繡苑」「中國汶川藏羌繡傳習所」「非遺宣傳站」「大師工作室」等機構。在這些載體基礎上,楊華珍每年還會在農村、社區以及各高校開十餘個培訓班。

在此模式下的3000餘名楊華珍的學生,有些實現了在家就業增加了收入,有的則精湛了技藝成為當地的非遺傳承人,有的進一步向她拜師被收為徒弟。

兒子馮暘也是她的徒弟之一。被母親對織繡的熱愛和執著影響,馮暘大學畢業後,在工作的同時也在向楊華珍學習織繡,並一直義務幫母親打理各類事宜。他介紹說,從2008年起,工作室每年的收入穩步增長,但真正帶來飛躍的還是「非遺授權」。

領軍國內「非遺授權」

楊華珍5年前開始實踐「非遺授權」,至今已與植村秀、歐萊雅、索菲亞、五月天樂隊等國內外二十餘個知名品牌開展了合作,總計收入已有近千萬。在國內,屬這條路上的領軍人物之一。

△楊華珍藝術授權的珠寶

馮暘認為,楊華珍能較早得到知名品牌的關注,其對非遺文化不變的保護理念、傳承核心方式的堅守是根本,一直具有的尋「變」和創新意識則是最大的吸引力。

馮暘回憶,2008年地震後不久,母親便帶著他回到阿壩,在各地收集老繡片和老物件。至今,楊華珍及其團隊已收集藏羌織繡服飾圖案、繡片、樣品等近2000餘件,並編輯了多本《藏羌織繡培訓教材》,在各地培訓班廣泛使用。

將這些素材進一步整理、修復、融合、創新,是楊華珍一直不變的重點工作,十餘年來,她創作出了十餘幅知名度較高的織繡作品。這其中,便有吸引了多家國內外品牌的作品《十二月花》。

△《十二月花》

「我記得羌族的繡樣裡,每個月都有一朵盛開的花,但我只從民間收到了11種。」楊華珍說,「通過走訪老藝人,了解到1月沒有『花』,留給了人們心中的『花』,於是我就畫出了自己心中的花,繡成了我的《十二月花》。」

2014年,被此幅作品吸引的植村秀,請楊華珍給兩款化妝品瓶子「穿件衣服」。楊華珍根據卸妝油的成分,分別創意了綠茶花紋圖案寓意「生命之源(不息)」、八種植物編制組合的圖案寓意「青春不朽(生發)」用於產品瓶身。

△植村秀產品外觀

此次合作為楊華珍打開了「非遺授權」的大門,更多的中國故事隨著各類產品向世界傳播。楊華珍認為,自己作品得到青睞的根本依靠是「中國文化的魅力」。近期,她一直忙於投資再打造一個更大規模的「藏羌文化博物館」。

「場地已經找好,有5000多平米。」馮暘透露,「基本上是拿出了家底來打造。」

原標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華珍:12年傳承與尋「變」 讓藏羌繡非遺技藝走向世界舞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楊華珍:讓藏羌繡走向世界舞臺
    可楊華珍不服輸,她報了成人自考班,刻苦學習,最後居然拿下了大專文憑,成為自己嚮往的攝影記者。由於在美學方面有很高的領悟力,很快,她就成了包攬頭版頭條圖片的「專業戶」。 如果沒有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楊華珍此後的人生可能就沒有什麼波瀾了。可是,地震改變了她的後半生。
  • 走近非遺:通過刺繡,在大鵬金翅鳥的護佑下,走進每個人的內心
    藏羌織繡傳承人 楊華珍楊華珍,國家級非遺藏族編織、挑花刺繡代表性傳承人,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特大地震,作為攝影記者,她親身經歷了這場浩劫,第一次感受到職業的局限和無奈。因為除了記錄和報導,她無法真正幫助到家鄉的父老鄉親。
  • 時光裡的匠人|藏羌織繡大師楊華珍:以匠心織造舉世無雙的藝術
    她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成都華珍藏羌文化博物館館長,也是聯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國際組織(IOV中國)的會員。從事藏羌織繡五十餘載,楊華珍已與藏羌織繡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這54年中,她將藏羌織繡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技藝發揚光大,傳播至國際視野,她的作品與很多國際大牌都有過合作,例如植村秀、星巴克以及日本的HAKUICHI·箔一等等。
  • 喝米酒、看羌舞、買羌繡 到邛崍體驗非遺之旅
    羌繡、羌笛、羊皮鼓、羌族莎朗、釋比等非遺傳承人進行非遺項目活態展示,帶來獨特的羌文化盛宴。活動期間,在木梯村村委會羌文化展廳內,展出本地羌族群眾製作的羌族口弦、羌繡、羌笛、羌族麻布、羊皮鼓等羌族文化產品,以及成都爾瑪民俗博物館的陶器、瓷器、羌繡、雜件等羌文化文物,讓遊客欣賞到了眾多原生態的羌民族文化。
  • 中國非遺傳承發展探索「授權」新路徑
    一位市民在觀看拍攝非遺創意設計作品授權展上的「道子AI國畫師」在紙傘上作畫。新華社記者楊迪攝新華社成都10月22日電(記者楊迪)在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期間,62歲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華珍異常忙碌。
  • 當四川羌繡遇上西餐 首家5D非遺光影餐廳落地成都
    你是否想過傳統的非遺也能"潮"出花?你是否嘗試過在5D光影中邊嘗美食邊學知識?當四川的羌繡遇上必勝客,一場奇妙的非遺光影之旅在金秋開啟。一觸花開富貴、一觸彩蝶蹁躚、一觸詩意千尋……古老的羌繡,在光影黑科技buff加持下"活"了過來。
  • 上海設計遇到阿壩非遺,設計師讓傳承人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
    犛牛氈帳篷、羌繡、藏羌織花腰帶……在四川阿壩,這些非遺手工藝品都是當地藏族、羌族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也是城市生活中難覓的非遺手工藝品。6月19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阿壩織繡研修班)」在上海美術學院南院舉行結業典禮。
  • 楊華珍:登上國際時尚舞臺的藏羌織繡大師
    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攝新華社成都7月23日電(記者楊迪、李倩薇)仲夏時節,在一場陣雨後的短暫清涼中,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華珍開始授課。授課的對象是5名來自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的學生。這個小團隊正在開展一項創業計劃,為依靠刺繡為生的藏族羌族繡娘們設計一些能夠提高單位時間產出、快速打開市場銷路的產品。楊華珍為他們講授的正是如何傳承與創新藏羌織繡。
  • 十日談|第七季預告:扛鼎未來的非遺新生代(二)
    藏羌繡文創產品:感恩娃娃當「古老」的非遺遇到活力四射的年輕人會迸發出怎樣的活力與生機呢?↓↓↓非遺星球十日談第七季12.18 第一講90後新生代帶道明竹編走向新生楊隆梅國家級非遺道明竹編成都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 非遺 就是這麼有價值
    實現非遺元素的授權,才是53家參展單位的主要目標。 53家參展單位裡既有杜甫草堂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成都博物館等成都的文化網紅,也有楊華珍的羌繡公司、欽城、御翠草堂、南谷等非遺類文化公司。整個展覽通過「時代共振、傳統共生、合作共創和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四大主題展區,結合中國非遺創意設計作品授權論壇、非遺授權籤約儀式等活動,展現非遺跨界的成果,為非遺技藝、文化IP與設計師、市場之間搭建橋梁。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華珍根據藏羌地區的傳統故事和藏羌織繡傳統紋樣,創作了大量精美的織繡藝術作品,再以版權授權的方式與國際品牌、名人進行合作,以現代方式演繹傳統之美。
  • 非遺傳承人李興秀:把羌繡傳承下去,讓羌繡走向世界
    「對我而言,羌繡是我一生的摯愛和心血,讓羌繡傳承下來、走向世界是我的初心,也是我作為傳承人的使命,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我都會堅持挺過來、走下去。」8月27日,在四川省勞模工匠大講堂的講臺上,李興秀用樸實的語言講述了她與羌繡的故事,也表達了她對羌繡一生一世的熱愛。
  • 中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周美洪:千年徽墨需代代傳承
    中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周美洪:千年徽墨需代代傳承 2020年10月21日 11:45   來源:中國新聞網
  • 營門口街道花照社區藏羌織繡非遺傳承人培訓
    為了傳承中華文明,弘揚天府文化,2020年7月1日,花照社區黨委、花照社區居委會聯合成都市金牛區眾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花照社區非遺宣傳站舉辦了「2020年度花照社區藏羌織繡培訓班」開班儀式。該培訓班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民間傳統手工藝,傳承天府文化寶貴的精神財富,增強社區群眾的文化體驗感,豐富社區群眾文化生活。
  • 非遺技藝木偶頭雕刻首開傳習所 盼尋傳承人
    閩南網12月18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文/圖)18日,位於泉州市鯉城區甲第門文創園區內的「江加走木偶頭雕刻傳習所(黃義羅)雕刻坊」正式開業,吸引不少木偶愛好者前來。作為泉州首家木偶頭雕刻傳習所,黃義羅之女——泉州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黃雪玲將親自授課,把這門民間瑰寶重新帶回市井,並借傳習所尋找非遺傳承人。
  • 「非遺+」時代到來!來自大山的羌繡在世界舞臺奪目綻放
    今年4月,在美國洛杉磯南灣的帕洛斯半島舉行的第十六屆世界民族電影節頒獎典禮上,峨影集團第一出品紀錄電影《尋羌》獲得民族文化傳承大獎。故事以遭遇2008年汶川大地震為起點,講述了全寨200多村民,離開世代居住的山寨,與直臺村500多村民一道,遷往邛崍南寶山的故事。
  •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阿壩線上線下結合 探索非遺傳承新模式
    6月12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阿壩州分會場展演活動在茂縣中國古羌城景區正式啟幕。一批獨具阿壩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用舞臺藝術的表現形式進行集中展示,讓非遺文化流行起來。截止到目前,全州共有世界自然遺產地3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32個點,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1個,州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實驗區)4個;國家級非遺項目19項、省級73項、州級457項、縣級800餘項;已建成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1個、省級3個、州級20個,省級非遺傳習基地3個、州級25個;羌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急需保護的非遺項目。
  • 上海設計周上,傳統非遺如何成為當代生活美學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運營總監章莉莉牽手藍印花布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吳元新、丹寨蠟染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芳、羌繡縣級傳承人張居悅,以藍印花布、丹寨蠟染、阿壩羌繡、苗族百鳥衣四種非遺元素,營造了一個非遺傳統手工藝的鳥林天堂。「一種文化和另外一種文化碰撞、交融,在這種交融中會產生新的文化力量和能量。」
  • 製作龍遊皮紙40年 萬愛珠入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製作龍遊皮紙40年 萬愛珠入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2012年12月24日 14:50:28   萬愛珠在製作皮紙的刮洗山椏皮程序   浙江在線12月24日訊12月21日,文化部網站正式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 雲南新增國家級非遺傳承人56名
    原標題:雲南新增國家級非遺傳承人56名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1082人,雲南56人入選晉升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