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民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家蓮被聘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

2020-12-04 中巢網

日前,巢湖民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家蓮,收到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聘書:聘請李家蓮同志任中國非遺保護中心研究員。

李家蓮老師是巢湖市老科協文宣分會會員,原巢湖學院附屬中學音樂高級教師。2018年12月,被巢湖學院藝術學院聘為客座教授;2011年被認定為巢湖民歌省級傳承人;2018年5月,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李家蓮老師,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演唱巢湖民歌,是當代巢湖民歌的優秀傳承人,傳承譜系清晰。在演唱上她保持了民歌的原生性,地方風格濃鬱。在傳授方面,她經常開展有關巢湖民歌的知識講座,參與創建巢湖民歌傳承基地,將巢湖民歌送進中小學,培養了一批青少年民歌手和民歌愛好者。

在長期的巢湖民歌演唱與教學中,李家蓮老師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就。早在1982年,由中國唱片社上海分社錄製的20首民歌中,就有5首歌曲由她演唱。近年來,她更是先後多次參與全國性非遺民歌保護各級各類活動。其中,2016年在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電視歌舞匯演大會上,獲得了全國非遺項目合唱類銀獎。2017年,應中央電視臺的邀請,參加了第二屆《中國民歌大會》,演唱了巢湖民歌《綠浪滾滾迎面來》,深受專家一致好評。2020年9月,又被授予第一批合肥市宣傳文化名家工作室領銜人,發揮了巢湖民歌傳承人名家示範和引領作用,弘揚光大巢湖民歌。

面對這些驕人的成就,李家蓮老師謙虛地說:我生在一個幸運的好時代,是時代的一個幸運的兒。我能在傳承巢湖民歌中取得點成績,是因為在我人生的路上,每走一步都遇到了貴人的相助,我感激每一位幫助過我的人,感激生我養我的美麗巢湖,給了我傳唱好巢湖民歌的豐腴土壤,我要盡己所能,傳承好巢湖民歌這一文化瑰寶。

來源:中巢網,文:李金硯

相關焦點

  • 省文化館組織安徽民歌慕課建設項目專家組赴巢湖採風
    6月16日,省文化館邀請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民歌研究中心主任、安徽民歌慕課主講人張雪麗老師,巢湖民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李家蓮老師,巢湖民歌知名傳唱人雷玉君老師和全民藝術普及安徽民歌慕課攝製組一行來到巢湖市蘇灣鎮司集社區、烔煬鎮南湖方村,對國家級非遺名錄《巢湖民歌》各種藝術形式如號子、秧歌、小調等原生態唱法進行採風拍攝。
  • 成語洗耳恭聽的典故源自合肥巢湖 微縮版「洗耳池」將現文博會
    9月22日即將開幕的第十屆合肥文博會上,「巢湖館」將帶您一探「許由洗耳、巢父牽牛」的起源之地,「非遺」傳人還將現場展示國家級非遺項目巢湖民歌、「掇英軒」紙箋的魅力。巢湖館「主唱」特色商業街區「耳街」古巢城的東城門有一方池叫「洗耳池」,相傳5000年前,巢父在池邊牽牛飲水時,批評一代聖賢許由「浮遊於世,貪求聖名」,許由自慚不已。
  • 烏拉特前旗非遺中心召開2020年非遺工作會議
    為進一步加強我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切實推進和監督傳承人的傳承責任與義務落實,讓非遺傳承人和非遺工作者「知責、明責、履責、盡責」。7月7日,旗非遺中心召開了2020年非遺工作會議。文體旅遊廣電局副局長史小琴,非遺科和文化館相關負責人,國家級、區級、市旗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等40餘人參加了會議。
  • 非遺保護的「潛江現象」:傳承人平均年齡降低10歲
    (潛江市非遺保護中心供圖)  聚焦非遺保護的「潛江現象」:代表性傳承人平均年齡降低10歲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潛江市非遺保護中心近年頻摘殊榮,僅2018年,先後被省文化和旅遊廳授予「湖北最美非遺保護中心」,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授予「全國非遺保護先進集體」。
  • 非遺鮮聞丨甘肅省非遺中心負責人採訪張掖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兩條)
    甘肅省非遺中心負責人>採訪張掖國家級非遺傳承人8月27 日上午,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李渤一行3人來到張掖市,對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河西寶卷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代興位及代氏家傳寶卷傳承情況進行專題採訪記錄。
  • 市非遺保護中心來乾縣普查非遺傳承人及項目
    12月14日至15日,鹹陽市群藝館館長、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李軍帶領市非遺保護中心相關人員來乾縣對非遺傳承人及項目進行普查。活動中,普查組通過聽取匯報,查閱資料,實地查看等形式對我縣國家級非遺項目弦板腔,省級非遺項目蛟龍轉鼓、乾州四寶製作技藝、唐三彩燒制技藝、乾州布玩具,市級項目乾州紅拳、乾州醬辣子製作技藝、乾州麵塑、芝麻滾子製作技藝等9個項目及傳承人分別進行了走訪,詳細了解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 安徽大動作加強「非遺」保護 建設非遺資料庫組織「非遺+直播」
    建設非遺資料庫推進非遺傳承人記錄工程根據答覆,為做好我省非遺保護的規劃工作,安徽省文化旅遊廳將依據相關法規制度,編制《安徽省「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行動計劃》。同時,實施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培計劃,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黃山市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舉辦手工紙製造技藝、歙硯製作技藝、茶葉製作技藝等培訓班。
  • 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聚焦非遺保護的「潛江現象」
    (潛江市非遺保護中心供圖)  潛江市非遺保護中心近年頻摘殊榮,僅2018年,先後被省文化和旅遊廳授予「湖北最美非遺保護中心」,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授予「全國非遺保護先進集體」。此前,連續4年在全省非遺工作培訓班上作典型交流發言,2015年、2016年均被授予「湖北省十佳非遺保護行動」。
  • 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啟動2019年度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成果通查工作
    7月2日上午,省文化和旅遊廳召開2019年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成果通查工作會議。會議組織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理工學院、省對外影視製作中心、省圖書館、省藝術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對記錄成果進行了評審,省文旅廳非遺處、省非遺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 中心課題組訪談錄製《竹麻號子非遺傳承人口述實錄與研究》
    2020年9月28日,中心課題組前往邛崍茶馬古道第一村,開展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民間文化研究中心項目《竹麻號子非遺傳承人口述實錄與研究》訪談錄製。竹麻號子非遺傳承人羅才勳老師一身竹麻號子演出服裝扮,精神氣十足,課題組成員卯足了事先準備好的提問勁頭,挖掘了解傳承人學藝、從藝、傳藝的歷史。
  • 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看環江這樣做
    全縣創建內容包括花竹帽編織技藝、毛南族肥套、毛南族民歌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平臺。據悉,為推動「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該縣黨委、政府成立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在人力、物力、財力和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先後投入約2000萬元的資金,用於開展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物的保護和傳承。
  • 江蘇常州開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
    不幸的是,在4月和9月,97歲的錫劇傳承人吳雅童、77歲的常州吟誦傳承人秦德祥,兩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先後與世長辭。而幸運的是,常州市文化館對兩位老先生技藝「搶救」及時,記錄工作得以完成。  由於時代變遷、後繼乏人等原因,許多瀕臨失傳的非遺項目隨著傳承人的去世而人走藝絕,這凸顯了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在這方面,常州市的探索或能提供一些借鑑。
  • 鳳陽分類保護傳承非遺文化
    據滁州網消息,為做好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工作,鳳陽縣採取了針對性分類保護傳承的舉措。主要包括: 記錄性保護,自2008年非遺普查工作開展以來,共整理非遺資源線索300餘條,涵蓋民間曲藝、工藝美術、手工技藝等11類29項,並編印了《鳳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彙編》; 傳承性保護,通過建立童謠傳承基地、鄉土文化教材講座、比賽等方式,培養傳承人,目前共培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人、省級傳承人7人、市級傳承人近30人,建立了25個非遺傳習基地; 推介性保護
  • 安徽系列大動作加強「非遺」保護
    運用數位化方式全面、系統地記錄我省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於今年年底前完成第四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記錄工程省級驗收工作,實施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和第三批省級非遺傳承人記錄工程。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成立非遺教育研究基地。
  • 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人候選名單公布
    100名候選人中有傳承人77人,研究者和傳播者10人,管理者9人,策展人和企業家4人。  在此基礎上,下一步將推選出30位提名候選人及10位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擬於明年1月舉行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揭曉活動。
  • 廣圖展映「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優秀紀錄片
    本次活動從前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共95個優秀項目中,選出了三部來播映,這三部各具特色的反映非遺傳承人技藝特色與人生故事的紀錄片是「文琰森——獅舞(松崗七星獅舞)」「季克良——茅臺酒釀製技藝」「劉永安—
  • 中心課題組訪談錄製《川劇非遺傳承人口述實錄與研究》
    2020年9月20日,中心課題組與曉艇老師夫婦如約來到事先定好的地點——成都市川劇藝術研究院排練廳,開展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民間文化研究中心項目《川劇非遺傳承人口述實錄與研究》訪談錄製。川劇非遺傳承人曉艇老師一身如戲中褶子般飄的傳統中式夏裝利落幹練,腳蹬一雙老式槽眼布鞋,就像要上臺演川戲一樣精神矍鑠,猶如要給我們來一場精彩的川劇大戲一般。
  • 甘肅省5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記錄工作項目榮獲優秀稱號
    記者獲悉,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2017年支持項目的驗收結果。由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實施並提交工作成果的14個項目中有5個項目被評為優秀等級。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相關單位連續開展了2015年度、2016年度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並向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提交了結項資料。2019年4月正式啟動了2017年支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選定具有豐富經驗的拍攝團隊,對我省10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展記錄工作。
  • 中國非遺大數據中心落地安溪 保護傳承非遺文化
    論壇宣布正式成立非遺大數據中心,建立非遺保護大資料庫,形成統一可查可用的數據系統,使非遺資源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利用。  本次高峰論壇旨通過對絲路各地特色文化的挖掘,強化文化創意,追求藝術與科技的融合、文化與金融的結合。論壇分別以華僑華人與「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上的中國文創元素、絲路全域文化大健康旅遊、「一帶一路」科技與旅遊」等四大方面為主題展開交流。
  • 漁舟唱晚 響窮巢湖民歌
    特別是司集一帶,明清戰亂年間,一些移民從桐城、懷寧、潛山等地而來,帶來了皖西南一批民歌,其後又與當地民歌融匯,形成了《數板山歌》、《嚇老鷹》、《劉姐姐》等新的唱腔,豐富了巢湖民歌的內涵。1955年3月,巢湖民歌《姑嫂對花》被農民歌手胡吉英、劉宏英唱到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人的親切接見。至此,巢湖民歌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民歌來源於民間,最原始的民歌就是人體調節氣息自然發出的聲音,很土但有節奏。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下裡巴人」的民間音樂如今竟然「曲高和寡」。如今的年輕人鮮有知道巢湖民歌,更別提參與民歌的傳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