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看環江這樣做

2020-11-20 掌上環江

近年來,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多措並舉,推動「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工作,通過挖掘、整理、宣傳推廣,使「非遺」散發出了靚麗的光彩。

截至2019年底,環江登記入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1442個,調查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152處,徵集入博物館的可移動文物500餘件,成功申報國家級名錄2項,自治區級名錄6項(含國家級名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1項(含自治區級名錄)。全縣創建內容包括花竹帽編織技藝、毛南族肥套、毛南族民歌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平臺。

據悉,為推動「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該縣黨委、政府成立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在人力、物力、財力和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先後投入約2000萬元的資金,用於開展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物的保護和傳承。同時,劃撥經費,對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等技藝傳承人每月發放800元至1500元不等的補助金,激發技藝傳承人的創作和創新熱情。

注重基地建設。建成民族文化廣場、毛南族新博物館、花竹帽藝術中心等一批具有毛南族品牌文化的場館,全縣145個村(社區)均建有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江濱體育公園、非遺展示館、毛南劇院等一批重大項目正在加緊建設中。

壯大傳承隊伍。全縣共有文化志願者隊伍25支、業餘文藝隊196支、業餘體育隊106支、農村龍獅隊30多支,文化骨幹人才1500多人。據統計,近年來,全縣舉辦花竹帽編織技藝培訓班10期、儺面具雕刻培訓班2期、毛南族歌舞培訓班2期,培訓「非遺」傳承人400餘人。

創建文化品牌。下南鄉被文化部授予「中國儺戲(木面舞)之鄉」稱號;毛南族「肥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毛南族「分龍節」被列為廣西民族文化節慶十大品牌,被評為「中國最具特色的民族節慶」;下南鄉鳳騰山古墓群被國務院公布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倫鎮北宋牌坊等文保單位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不斷擴大「非遺」文化影響力。先後掛牌成立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傳習所等一批專職機構,專門負責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挖掘、搶救、研究、保護、整理申報和對傳承人才的培訓工作;建立聲、影、文、圖等全縣文化遺產保護資料庫檔案,開展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強化生產性保護工作,鼓勵和引導花竹帽編織藝人、儺面雕刻藝人、銅鼓鑄造藝人等文化傳承專業人才加大民族工藝品的生產力度。目前,全縣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人,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0人,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5人。

開展創作交流。先後整理出版《毛南族文學史》《毛南族研究》《毛南族民歌(古籍版)》等優秀民族文化類專著20部,其中,《毛南族文學史》獲廣西社科二等獎,《毛南族民歌(古籍版)》榮獲自治區文化成果最高獎——廣西銅鼓獎。創作音樂、舞蹈、小品、戲劇等作品30多部(首),其中,創作的小品《左鄰右舍》獲第十六屆廣西「八桂群星獎」金獎,小品《鄉路遙遠》獲第十七屆廣西「八桂群星獎」金獎、第九屆廣西戲劇展桂花劇目金獎。目前,包括歌、舞、戲、美術、手工技藝、傳統體育等一大批散落民間的環江毛南族文化元素,得到系統性挖掘、整理、保護和傳承。一大批有毛南特色的文化精品和優秀創作人才脫穎而出,非遺文化持續煥發新的活力,在世界文化藝術的舞臺上大放異彩。

同時,通過報紙、電視、廣播、新媒體等多種方式加大宣傳,展示「非遺」保護成果,營造了濃厚的「非遺」保護氛圍。

來源:河池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龍招江 通訊員 蒙是宜

相關焦點

  • 環江:擦亮毛南族文化品牌,促進毛南族文化大繁榮大發展
    近年來,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緊緊圍繞「文化活縣」發展戰略,創新工作思路,紮實做好毛南族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傳承和發展,大力開展多形式、全方位、對外宣傳和交流活動,不斷推動毛南族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取得了顯著成效。
  • 保護傳承非遺文化,來看趙巷如何做→
    作為上海人最早的家鄉,趙巷有著6000年深厚的崧澤文化底蘊,在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湧現了如「趙巷田山歌」等一系列富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保護、傳承和發揚這些優秀的非遺文化,打造「復興崧澤」魅力品牌,助推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更上一層樓,也成為趙巷鎮實現「文化小康」工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打造校園非遺陣地,共建三級傳承體系
  • 環江:精心打造「世遺環江·多彩毛南」民族文化品牌
    黨的十九大以來,環江緊緊圍繞打造「世遺環江·多彩毛南」民族文化品牌,創新思路,多措並舉挖掘、傳承和保護毛南族傳統文化,並賦予新的獨特魅力,記住鄉愁。為弘揚社會主核心價值觀,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傳承和保護好毛南族語言,增強毛南族群眾對本民族語言的認同感和自信心。縣民宗局結合農村廣大群眾對電影文化的需求情況,精選題材,精心籌劃,精工製作,先後譯製毛南語電影《劉老莊八十二壯士》《舉起手來Ⅱ》《十八洞村》《生死96小時》等,並在毛南族群眾聚居區免費巡迴放映,深受群眾歡迎。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讓非遺在保護中傳承!
    2020年,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青白江區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力度,多方面做好保護與傳承工作。繼續往下看👇舉辦非遺活動結合市民文化藝術學校和小小傳承人基地開展非遺傳承人培訓班,培訓繩編、剪紙、木刻三個項目共36課時,
  • 「保護非遺文化 傳承民族經典」長三角非遺文化傳承研討會成功舉辦
    2020年12月2日,由文化部中華文化促進會非遺工作委員會、《中國非遺》雜誌、蘇州市旅遊聯合會指導,蘇州市旅遊文化產業協會主辦的 「保護非遺文化 傳承民族經典」長三角非遺大師聯盟成立儀式暨非遺傳承研討會落地蘇州外國語學校藝展中心,來自於長三角地區的16位非遺大師齊集蘇外,為學生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文化盛宴。
  • 鳳陽分類保護傳承非遺文化
    據滁州網消息,為做好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工作,鳳陽縣採取了針對性分類保護傳承的舉措。主要包括: 記錄性保護,自2008年非遺普查工作開展以來,共整理非遺資源線索300餘條,涵蓋民間曲藝、工藝美術、手工技藝等11類29項,並編印了《鳳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彙編》; 傳承性保護,通過建立童謠傳承基地、鄉土文化教材講座、比賽等方式,培養傳承人,目前共培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人、省級傳承人7人、市級傳承人近30人,建立了25個非遺傳習基地; 推介性保護
  • 保護非遺,傳承中國文化
    6月20日,永州市工商職業中專利用晚自習時間,各班組織學生開展「保護非遺,傳承中國文化」主題班會。「中國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先人們為我們留下的豐富的珍貴遺產,我們要保護國粹,傳承中華文化。作為中職學生,更應弘揚工匠精神,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發揚光大。」17級文化藝術專業學生爭先恐後地上臺發表自己的看法,談自身感想。
  • 麗水非遺:在保護和傳承中熠熠生輝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麗水立足生態文化、弘揚地方特色,在非遺名錄建立、非遺專著出版、非遺傳承保護、非遺開發利用等方面工作上卓有成效。如今的處州大地上,非遺,正拋卻古老的實用功能,轉而在生態文化舞臺上熠熠生輝。底蘊深厚,地域風格獨特鮮明長河浩蕩,今古奔流。
  • 環江這個培訓是什麼?既能傳承民族文化又能增加收入好厲害
    近日,由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文廣體旅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聯合舉辦的2020年「非遺+扶貧」花竹帽編織技藝培訓班在自治縣花竹帽編織技藝傳習示範基地開班,來自各鄉鎮的30名學員參加培訓。2011年,毛南族花竹帽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隨著民族旅遊業快速發展,毛南族花竹帽一度成為旅遊市場熱銷的紀念品,市場前景廣闊。
  • 非遺傳承發展保護是前提
    非遺保護並非只為賺錢 總體上看,大部分非遺項目都不能直接產生現實的經濟效益,即便是部分項目實現所謂的與時俱進,能部分滿足和調適當下社會的需求,也必須承認,這是建立在政府主導和經濟利益之上的,並且這種功能性的定義,更多的來自他者的滿足。
  • 用是最好的傳承 代表熱議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記者李平)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改革發展。對來自貴州的三位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代表來說,既深受鼓舞,又堅定了傳承民族文化的信心。
  • 中醫藥非遺傳承需保護好文化根脈
    7月25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在北京成立。該委員會旨在加強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接下來,中醫藥委員會將開展中醫藥非遺調查研究,探索非遺保護制度建設、傳承模式與發展利用,以及中醫藥非遺智慧財產權保護與標準化建設,組織中醫藥非遺保護的國內外交流與合作等。(7月27日《光明日報》)一直以來,如何加強中醫藥非遺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工作,是多方關切和研究的課題。政府關注、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為中醫藥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未來,傳承路上還需護好文化根脈。
  • 中日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主題論壇在蚌埠舉辦
    11月18日下午,太湖世界文化論壇世界文化技藝(龍子湖)交流中心成立儀式後,一場以「中日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為主題的論壇在安徽省蚌埠市「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覽園舉行。中國的非遺保護已經成為了一個由政府推動、專家參與、群眾支持的社會運動。中國政府對非遺的立法保護、對非遺名錄的確定、對非遺傳承人的四級認證,以及通過工匠精神的表彰和傳揚,對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形成了非常好的法律、制度和社會評價的支持體系。
  • 甘肅莊浪:保護非遺文化 傳承中華文明
    傳承名家現場展示了優秀作品,整個展示現場內容豐富、場面宏大,師生參與度非常高。  近年來,莊浪縣紮實推進全縣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非遺傳承工作成效顯著。全縣共有42項非遺項目入選國家、省、市級非遺名錄,其中,「莊浪高抬」活動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非遺文化已經成為莊浪縣文化與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力量參與非遺保護的意識和熱情顯著提高,非遺保護成果不斷惠及百姓生活。
  • 非遺保護與傳承:融入現代人的使用和消費中
    這也是「中國文化之旅」的第11年,本次活動中,非遺不再是單一的元素,而是與音樂、時裝、美食和設計等現代元素結合,一系列非遺與現代生活的跨界創意作品亮相創意節,探尋全新的「非遺」傳承方式。2017「BMW中國文化之旅」非遺創意節現場保護非遺思路轉變,從「捐助」到「賦能」如何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期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一直是非遺保護過程中的難題。
  • 用現代美學和設計賦能,非遺也可以這樣傳承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也是極具珍貴价值的文化資源,如何讓非遺進入現代生活一直是其傳承保護的難題,而通過將現代美學和設計的元素注入非遺當中,則為非遺提供了一種延續繁榮的全新可能。11月14日,2019「BMW中國文化之旅」非遺保護創新成果展在北京798藝術中心開幕。本次展覽歷時三天,面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創新基地歷年來培養的17位非遺傳承人,展示了近250件以「非遺走入現代生活」為理念指導設計開發的非遺文創品,包括藍印花布、湘繡、彝族服飾等來自全國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巧手做剪紙傳承非遺文化
    11月23日,濰坊福彩志願者來到經濟區張氏街道錦繡社區,為孩子們上了一堂生動有趣的「非遺傳承」公益課,大家一起動手學習製作「濰坊剪紙」,共同了解非遺藝術,感受非遺魅力。張氏街道錦繡社區轄區面積0.8平方公裡,服務範圍東起新華路,西到虞河路,南起樂川街,北至玄武街,現有居民小區8個,居民5100餘戶。
  • 保護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技藝是汾酒的責任
    6月13日,是2020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作為見證中國白酒文化起源和展示優秀文化遺產的窗口,汾酒同樣承擔著保護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技藝的責任。6000年前的山西杏花村,誕生了「中國第一縷清香」。汾酒釀造技藝,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和勞動成果,歷經數千年的傳承,在2006年時,汾酒釀造技藝就率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臨夏市2020年非遺保護工作綜述——非遺在保護和傳承中煥發生機
    臨夏市2020年非遺保護工作綜述——非遺在保護和傳承中煥發生機 2021-01-05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觀點丨「非遺+」,實現更好地保護和傳承
    李東曉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項目337項,其中湖南及湖南聯合申報項目共19個入選。龍山藥王醫藥文化、火宮殿臭豆腐製作技藝和嘉禾伴嫁歌等赫然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