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多措並舉,推動「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工作,通過挖掘、整理、宣傳推廣,使「非遺」散發出了靚麗的光彩。
截至2019年底,環江登記入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1442個,調查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152處,徵集入博物館的可移動文物500餘件,成功申報國家級名錄2項,自治區級名錄6項(含國家級名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1項(含自治區級名錄)。全縣創建內容包括花竹帽編織技藝、毛南族肥套、毛南族民歌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平臺。
據悉,為推動「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該縣黨委、政府成立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在人力、物力、財力和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先後投入約2000萬元的資金,用於開展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物的保護和傳承。同時,劃撥經費,對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等技藝傳承人每月發放800元至1500元不等的補助金,激發技藝傳承人的創作和創新熱情。
注重基地建設。建成民族文化廣場、毛南族新博物館、花竹帽藝術中心等一批具有毛南族品牌文化的場館,全縣145個村(社區)均建有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江濱體育公園、非遺展示館、毛南劇院等一批重大項目正在加緊建設中。
壯大傳承隊伍。全縣共有文化志願者隊伍25支、業餘文藝隊196支、業餘體育隊106支、農村龍獅隊30多支,文化骨幹人才1500多人。據統計,近年來,全縣舉辦花竹帽編織技藝培訓班10期、儺面具雕刻培訓班2期、毛南族歌舞培訓班2期,培訓「非遺」傳承人400餘人。
創建文化品牌。下南鄉被文化部授予「中國儺戲(木面舞)之鄉」稱號;毛南族「肥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毛南族「分龍節」被列為廣西民族文化節慶十大品牌,被評為「中國最具特色的民族節慶」;下南鄉鳳騰山古墓群被國務院公布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倫鎮北宋牌坊等文保單位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不斷擴大「非遺」文化影響力。先後掛牌成立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傳習所等一批專職機構,專門負責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挖掘、搶救、研究、保護、整理申報和對傳承人才的培訓工作;建立聲、影、文、圖等全縣文化遺產保護資料庫檔案,開展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強化生產性保護工作,鼓勵和引導花竹帽編織藝人、儺面雕刻藝人、銅鼓鑄造藝人等文化傳承專業人才加大民族工藝品的生產力度。目前,全縣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人,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0人,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5人。
開展創作交流。先後整理出版《毛南族文學史》《毛南族研究》《毛南族民歌(古籍版)》等優秀民族文化類專著20部,其中,《毛南族文學史》獲廣西社科二等獎,《毛南族民歌(古籍版)》榮獲自治區文化成果最高獎——廣西銅鼓獎。創作音樂、舞蹈、小品、戲劇等作品30多部(首),其中,創作的小品《左鄰右舍》獲第十六屆廣西「八桂群星獎」金獎,小品《鄉路遙遠》獲第十七屆廣西「八桂群星獎」金獎、第九屆廣西戲劇展桂花劇目金獎。目前,包括歌、舞、戲、美術、手工技藝、傳統體育等一大批散落民間的環江毛南族文化元素,得到系統性挖掘、整理、保護和傳承。一大批有毛南特色的文化精品和優秀創作人才脫穎而出,非遺文化持續煥發新的活力,在世界文化藝術的舞臺上大放異彩。
同時,通過報紙、電視、廣播、新媒體等多種方式加大宣傳,展示「非遺」保護成果,營造了濃厚的「非遺」保護氛圍。
來源:河池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龍招江 通訊員 蒙是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