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非遺:在保護和傳承中熠熠生輝

2021-01-09 浙江在線

2015-03-16 13:58 |麗水日報

▇慶元廊橋

隋開皇九年(589年),處州始有名。往事越千年,時光既見證了歷史,也給麗水大地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麗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鮮明的山區特色,它們是長久以來麗水人民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創造能力的集中體現,是今日麗水珍貴的文化資源,更是浙西南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那些匠心獨具的手工技藝、姿態鮮明的傳統美術、精彩紛呈的民俗活動,乃至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曲藝,令這座以生態之美為主題的城市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意味。

然而,也應看到,時代發展,文明巨變,曾經輝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漸漸老去。如何保護與傳承,如何發揚與光大,是今日麗水人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麗水立足生態文化、弘揚地方特色,在非遺名錄建立、非遺專著出版、非遺傳承保護、非遺開發利用等方面工作上卓有成效。

如今的處州大地上,非遺,正拋卻古老的實用功能,轉而在生態文化舞臺上熠熠生輝。

底蘊深厚,地域風格獨特鮮明

長河浩蕩,今古奔流。甌江水畔的處州大地,有著極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經盛衰起落,今天的麗水非遺仍然保持著紛繁多樣的形態。

手工技藝匠心獨具。麗水地處山區,傳統的手工技藝運用於山區人民日常衣食住行,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手工勞動的實踐活動,既豐富了人們的認知,也改變了一個地區的面貌。從麗水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可以看到,山區人民的聰明才智在此間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蜚聲海外,成為世界非遺;龍泉寶劍鍛制技藝海內聞名,「腰下有龍泉」的豪邁令人神往;此外,香菇砍花技藝、甌江帆船製作技藝、傳統榨油技藝、竹炭燒制技藝、木玩具製作技藝、豆腐製作技藝、畲族彩帶編制技藝等各具特色,以獨有的方式存在於麗水大地,顯現出山區人民極具創意的生活智慧。

傳統美術姿態鮮明。在歷史前行的腳步中,麗水的傳統美術,逐漸形成了本地固有的審美情趣。那些凝聚於一刀一刻、一雕一鑿中的古老詩意之美與個性差異之美,正是麗水非物質文化遺產姿態鮮明的美學表徵。青田石雕意境悠遠,仿佛無聲之畫、無韻之詩;縉雲根雕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無為而治;縉雲石雕粗獷大氣,注重稚拙樸實、簡單實用;縉雲剪紙小家碧玉,展示風土人物、民俗特色。可以說,麗水傳統美術無論在形態、色彩、紋樣方面,都有獨特的精神氣質和明顯的地域風格。

民俗活動精彩紛呈。麗水的民俗活動凝聚並規範著本地人民的文化心理、宗教信仰、倫理規範、地域習俗。畲族三月三,將畲語、歌唱、舞蹈、服飾、飲食等諸多文化在節日中予以宣傳保護,不但吸引了八方遊客、帶動了旅遊產業,更弘揚了畲鄉景寧優秀的民族文化;縉雲軒轅氏祭典,傳揚黃帝故事、凝聚中華精神,增強了炎黃子孫的親和力與感召力,對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演進有著重要意義;遂昌班春勸農,拓展了湯顯祖文化的研究領域,也反映了地方官吏關注民生、勤政親民的良好形象。麗水多樣的民俗活動表達了民族情感、昭示了人生意義、滋養了地方文化,是人民群眾日常生活高潮的集中體現。

此外,以青田劉伯溫傳說等為代表的民間文學,以遂昌崑曲十番、景寧畲族民歌等為典範的民間音樂,以松陽高腔、縉雲婺劇等為代表的傳統舞蹈,以青田魚燈、青田百鳥燈、處州板龍等為特色的民間舞蹈,以麗水鼓詞等為典型的傳統曲藝,無不彰顯著麗水大地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正是它們,共同成就了麗水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動的生命狀態。

政府主導,四級名錄體系完備

近年來,麗水立足生態文化,弘揚地方特色,傳承文明薪火,保護利用並重,在非遺項目普查、非遺四級名錄體系建立、非遺專著出版及資料保存等方面工作上卓有成效。

早在2003年,麗水市即啟動了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工作,收集整理民族民間藝術項目558件。2007年,又開展了第三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全市共搜集非遺線索212068條,調查項目16956個,涵蓋18個門類、100多個種類,收集了大量的文字、錄音、攝像、照片等記錄,建立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這兩次普查所建立的基礎,明確了以後的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方向和重點。

此後,麗水市委、市政府積極組織開展非遺項目申報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9年,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人類「非遺」項目中惟一的陶瓷類項目;同年,由浙江和福建聯合申報的中國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數據恰能說明問題:到目前為止,麗水市入圍人類非遺項目名錄2個、國遺項目名錄18個、省遺項目名錄88個、市遺項目名錄213個,居浙江省前列。所建立的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四級非遺體系得到逐年加強和完善。同時,經多次評定,麗水現有國家級傳承人11人,省級傳承人113人,市級傳承人231人。

非遺研究成果逐步顯現。近年來,我市相繼編撰出版了《麗水民俗活動大觀》《處州古韻》《處州板龍》《處州提線木偶戲》等書籍。九縣(市、區)也積極開展非遺叢書的編輯出版工作,如縉雲縣的《婺劇音樂器樂曲選》《縉雲方言志》;景寧畲族自治縣的《菇民戲》《畲族歌謠》;慶元縣的《二都戲》;青田縣的《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青田石雕》《青田魚燈》;龍泉市的《龍泉青瓷燒制技藝》《龍泉寶劍鍛造技藝》;松陽縣的《松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等。這些非遺成果的編輯出版對加強非遺資料留存、普及非遺知識、弘揚非遺文化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傳承有序,古老文明後繼有人

非遺傳承人,是各類非遺項目最重要的承載者和傳遞者。為了保護和培養這一群體,麗水制定了傳承項目經費補助政策,並開展了培訓交流、評選比賽、「服務傳承人月」等各種活動。

藉助「文化遺產日」、中國·麗水國際攝影文化節、青田石雕節、龍泉青瓷寶劍節等平臺,邀請非遺傳承人進行展示展演,同時給予獎勵扶持,崑曲十番音樂、青田魚燈舞、畲族祭祖舞、煉火和穩凳等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因此得到推動。

後繼無人,是非遺傳承人和愛護者最大的擔心。

縉雲婺劇這一歷史悠久的「草根戲」就曾面臨傳統唱腔、傳統劇目隨老藝人過世而消失的尷尬。

轉機發生在2010年。當年,縉雲縣開始開展「婺劇進校園」活動,當地50多所中小學的學生們同做婺劇操,共上婺劇課;齊手畫臉譜,攜手登臺演。短短兩三年後,「愛婺劇、學婺劇、唱婺劇、演婺劇」蔚然成風。

如今,縉雲4萬名中小學生個個都是縉雲婺劇的傳承人。婺劇的不失傳、不斷代,在縉雲有了最堅實的基礎。

同樣是在校園,景寧山歌、穩凳、搖鍋和遂昌茶藝表演、松陽高腔等經典非遺項目內容也進入了當地學生的課堂。近年來,我市共有12所學校被認定為浙江省非遺傳承教學基地,有2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

校園外,非遺傳承基地的建設也如火如荼。龍泉修建了龍泉青瓷博物館和寶劍博物館,並相繼建成錦溪鎮「開天門」、安仁鎮菇民防身術(凳花)等一批非遺傳承基地;青田縣建成了石雕博物館;松陽、景寧、縉雲等縣建成了數十座民間非遺展示館。

而在「婺劇進校園」活動開展後的第5年,一個面向更廣範圍的尋找非遺傳承人的活動——「名師尋徒,讓非遺傳承動起來」網絡尋訪開展,麗水50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通過網際網路面向全國公開免費招收傳承人。現在,這一活動的效果開始慢慢顯現。

依託旅遊,山城瑰寶走向世界

披雲一日,青瓷千年。走進龍泉市上垟披雲青瓷文化園,一種工業的懷舊氣息便迎面撲來。幾近荒廢的原龍泉瓷廠,歷經精心改造,披雲青瓷文化園得以展示在眾人眼前。

在這裡,人們不僅能了解龍泉青瓷的發展歷史,欣賞到青瓷珍品,還能走進青瓷生產加工車間,親身感受體驗龍泉青瓷燒制的工藝流程。這樣的生動展示,看得見、摸得著,「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非遺項目不再被「束之高閣」,每位走進這裡的遊客讚嘆不已、流連忘返。

上垟披雲青瓷文化園只是麗水將非遺資源融入生態文化旅遊產業的縮影。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龍泉寶劍鍛制技藝、畲族三月三……這些沾染著各歷史時代氣息的非遺項目如今得到了很好的開發和利用,抽象的文化形態因此具化為實實在在的旅遊項目。

這樣的轉變和融合一直在發生,並經住了市場的檢驗。龍泉「青瓷文化園區」、景寧「中國·畲鄉之窗景區」被評為首批省非遺旅遊經典景區,青田「中國石雕文化之旅景區」、縉雲「軒轅黃帝祭祀景區」被評為首批省非遺旅遊景點。在第二批省非遺旅遊景區(民俗文化旅遊村)評選結果中,縉雲縣河陽村、雲和縣下垟村、景寧畲族自治縣東弄村、慶元縣月山村、遂昌縣淤溪村等5個村榜上有名。

這一邊,富含非遺元素的旅遊項目引得遊客紛至沓來;那一邊,一些非遺品牌走出山城、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觀者大飽眼福,讓麗水生態文化旅遊金名片更加鋥亮。

遂昌崑曲十番進行了全省11個市的巡迴演出;

以「守護精神家園」為主題的2015浙江省非遺電視春節晚會在麗水錄製,這是省非遺春晚首次走進地市,來自全省各地的非遺類節目共同呈現了一場韻味獨具的視聽盛宴;

青田魚燈舞參與組成《春湧浙江》世博園慶典廣場匯演和《龍騰盛世》踩街表演,並赴義大利參加中意建交40周年慶祝活動;

在巴黎舉辦的「中國意境」——人類非遺龍泉青瓷巴黎展,是繼500多年前「雪拉同」(中世紀歐洲人對龍泉青瓷的稱呼)的美稱傳遍歐洲後,龍泉青瓷再一次走出國門參展;

……

因為非遺,旅遊更具特色;依託旅遊,非遺「活」得更好。今後,這樣相得益彰的融合還將在處州大地不斷上演,麗水非物質文化遺產,定會走向更加廣闊的明天。

1426485486000

相關焦點

  • 非遺保護與傳承:融入現代人的使用和消費中
    這也是「中國文化之旅」的第11年,本次活動中,非遺不再是單一的元素,而是與音樂、時裝、美食和設計等現代元素結合,一系列非遺與現代生活的跨界創意作品亮相創意節,探尋全新的「非遺」傳承方式。2017「BMW中國文化之旅」非遺創意節現場保護非遺思路轉變,從「捐助」到「賦能」如何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期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一直是非遺保護過程中的難題。
  • 臨夏市2020年非遺保護工作綜述——非遺在保護和傳承中煥發生機
    臨夏市2020年非遺保護工作綜述——非遺在保護和傳承中煥發生機 2021-01-05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讓非遺在保護中傳承!
    2020年,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青白江區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力度,多方面做好保護與傳承工作。結合「暢遊成都·體驗非遺」系列活動,舉辦青白江區20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活動,目前開展非遺項目展演4場,展示體驗7場,殘疾人非遺蜀繡培訓1場,非遺保護與傳承主題講座2場,惠及群眾達3000餘人次,受到了群眾、非遺傳承人、非遺愛好者的一致好評。
  • 非遺保護進程中民間戲曲保護傳承現狀與思考
    原創:苟曉飛【摘要】近年來,在國家層面關於戲曲保護傳承一系列政策和全面推進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推動下,包括甘肅華亭曲子戲在內的一些瀕危民間戲曲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但其傳承發展之路還存在著一些困境和瓶頸性的問題,應引起重視
  • 非遺傳承發展保護是前提
    原標題:非遺傳承發展保護是前提 當前,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向縱深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但也必須正視,在基層工作實踐中,受經濟利益驅動和價值認識導向的影響,還存在著工作推進不平衡、傳承人群參與度不高、「重效益、輕履約」等問題。
  • 麗水又有9個文化項目成為省非遺 你知道它們嗎
    雲和八步洪拳麗水市此次入選的項目分別為雲和八步洪拳、蓮都翻龍泉、縉雲木雕、松陽豺虎畫、縉雲燒餅製作技藝、畲族銀飾製作技藝、景寧馬仙信俗、蓮都陳十四夫人信俗和龍泉石馬「搶燈(丁)」習俗。蓮都翻龍泉近年來,麗水市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通過積極培育和申報國家、省、市各級非遺項目,促進非遺保護傳承,取得顯著成效。
  • 青州開創非遺保護新模式 打造非遺保護傳承「縣域樣本」
    山東省青州市挖掘縣域地區的非遺文化元素、推動縣域文化繁榮、激活當地發展活力,在青州縣域非遺文化產業的探索發展過程中,通過創新工作模式、注重人才培養、擴大宣傳推廣,在縣域文化建設中精準發力,在各個層面和領域深度創新,青州市非遺保護工作亮點紛呈,縣域非遺保護生機勃發。
  • 觀點丨「非遺+」,實現更好地保護和傳承
    李東曉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項目337項,其中湖南及湖南聯合申報項目共19個入選。龍山藥王醫藥文化、火宮殿臭豆腐製作技藝和嘉禾伴嫁歌等赫然在列。
  • 麗水這兩個保護區入選省級名單,青瓷文化、田園文化傳承保護有大動作
    為貫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加強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性整體保護,今年3月,經省政府同意,省文化和旅遊廳下發《浙江省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意見》並開展創建工作。經各地申報、專家評估、實地考察、社會公示等程序,最終確定了創建名單。 龍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文化先進市、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始地。
  • 祁連山下「非遺」美——武威市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綜述
    祁連山下「非遺」美——武威市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綜述武威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文化積澱豐厚。涼州攻鼓子、涼州賢孝、涼州寶卷、華銳藏族民歌等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綻放著濃鬱的民族特色和原生態之美。
  • 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看環江這樣做
    近年來,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多措並舉,推動「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工作,通過挖掘、整理、宣傳推廣,使「非遺」散發出了靚麗的光彩。全縣創建內容包括花竹帽編織技藝、毛南族肥套、毛南族民歌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平臺。據悉,為推動「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該縣黨委、政府成立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在人力、物力、財力和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先後投入約2000萬元的資金,用於開展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物的保護和傳承。
  • 共話非遺保護與傳承
    ,共商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會議介紹了我市「非遺」保護情況,解讀了《武夷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管理辦法》,文旅部門向檔案館移交了國家級非遺項目大紅袍製作技藝申報文本,公布了武夷山市第三批9名非遺傳承人,並頒發證書、匾牌,傳承人代表宣讀了「匠心傳承 文旅融合」倡議書。
  • 桐城著力推動非遺保護傳承
    近年來,桐城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挖掘整理文化遺產資源,加強非遺宣傳,完善非遺保護體系,開展非遺四進活動,推進非遺產業創新發展,推動非遺傳承保護利用工作再上新臺階。    該市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微信公眾號、抖音號普及非遺知識,年辦非遺課堂6期,常態化開展非遺進村居、進單位、進企業、進校園等活動,出版《桐城歌研究論文集》《桐城六尺巷》等書籍,組織參加中國(黃山)非遺傳統技藝大展等,舉辦「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加強對非遺傳承保護引導。
  • 保護+傳承 非遺更美
    新開局 新徵程【保護+傳承 非遺更美】今年以來,阿瓦提縣對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承譜系進行全面普查,建立阿瓦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譜系電子信息庫,有效傳承和保護非遺文化。阿瓦提縣的新疆維吾爾族麥西熱甫(新疆維吾爾刀郎麥西熱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子長市文化和旅遊局:讓「非遺」在發展中傳承 在傳承中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和地區歷史的活的見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傳承文化血脈、維護精神家園、建設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為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子長市文化和旅遊局積極開展非遺調查、非遺培訓、非遺展覽展演等工作,讓「非遺」在發展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陝北民歌戲曲愛好者孫秸看著你的左前方,還是用踏步,左腳在前,從右劃向左,眼神隨著你的手指看出去。
  • 清徐: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
    今年的活動主題是「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口號是:「非遺傳承進萬家健康生活你我他」「非遺代代傳 健康常相伴」「傳承文化瑰寶守護自然之家」,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聚焦非遺在人民大眾健康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宣傳非遺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人民戰爭中發揮的積極作用
  • 鳳陽分類保護傳承非遺文化
    據滁州網消息,為做好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工作,鳳陽縣採取了針對性分類保護傳承的舉措。主要包括: 記錄性保護,自2008年非遺普查工作開展以來,共整理非遺資源線索300餘條,涵蓋民間曲藝、工藝美術、手工技藝等11類29項,並編印了《鳳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彙編》; 傳承性保護,通過建立童謠傳承基地、鄉土文化教材講座、比賽等方式,培養傳承人,目前共培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人、省級傳承人7人、市級傳承人近30人,建立了25個非遺傳習基地; 推介性保護
  • 馬明超調研「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
    10月13日,周口市政協副主席、淮陽區委書記馬明超到邵波泥泥狗工作室調研「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要充分挖掘文化內涵,加大宣傳力度,大力推動淮陽文創產品「走出去」,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淮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用是最好的傳承 代表熱議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記者李平)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改革發展。對來自貴州的三位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代表來說,既深受鼓舞,又堅定了傳承民族文化的信心。
  • 非遺保護傳承要補齊三個短板
    目前,我市已建立起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共有非遺代表性項目365項。近年來,我市的非遺保護工作不斷深入推進,成效明顯。但同時也存在以下三個不足:非遺工作機構與人才隊伍薄弱,重申報、輕保護,重經濟開發、輕文化內涵傳承。於此而言,我市開展市級非遺傳承人搶救性保護計劃,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