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6 13:58 |麗水日報
▇慶元廊橋
隋開皇九年(589年),處州始有名。往事越千年,時光既見證了歷史,也給麗水大地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麗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鮮明的山區特色,它們是長久以來麗水人民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創造能力的集中體現,是今日麗水珍貴的文化資源,更是浙西南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那些匠心獨具的手工技藝、姿態鮮明的傳統美術、精彩紛呈的民俗活動,乃至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曲藝,令這座以生態之美為主題的城市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意味。
然而,也應看到,時代發展,文明巨變,曾經輝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漸漸老去。如何保護與傳承,如何發揚與光大,是今日麗水人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麗水立足生態文化、弘揚地方特色,在非遺名錄建立、非遺專著出版、非遺傳承保護、非遺開發利用等方面工作上卓有成效。
如今的處州大地上,非遺,正拋卻古老的實用功能,轉而在生態文化舞臺上熠熠生輝。
底蘊深厚,地域風格獨特鮮明
長河浩蕩,今古奔流。甌江水畔的處州大地,有著極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經盛衰起落,今天的麗水非遺仍然保持著紛繁多樣的形態。
手工技藝匠心獨具。麗水地處山區,傳統的手工技藝運用於山區人民日常衣食住行,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手工勞動的實踐活動,既豐富了人們的認知,也改變了一個地區的面貌。從麗水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可以看到,山區人民的聰明才智在此間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蜚聲海外,成為世界非遺;龍泉寶劍鍛制技藝海內聞名,「腰下有龍泉」的豪邁令人神往;此外,香菇砍花技藝、甌江帆船製作技藝、傳統榨油技藝、竹炭燒制技藝、木玩具製作技藝、豆腐製作技藝、畲族彩帶編制技藝等各具特色,以獨有的方式存在於麗水大地,顯現出山區人民極具創意的生活智慧。
傳統美術姿態鮮明。在歷史前行的腳步中,麗水的傳統美術,逐漸形成了本地固有的審美情趣。那些凝聚於一刀一刻、一雕一鑿中的古老詩意之美與個性差異之美,正是麗水非物質文化遺產姿態鮮明的美學表徵。青田石雕意境悠遠,仿佛無聲之畫、無韻之詩;縉雲根雕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無為而治;縉雲石雕粗獷大氣,注重稚拙樸實、簡單實用;縉雲剪紙小家碧玉,展示風土人物、民俗特色。可以說,麗水傳統美術無論在形態、色彩、紋樣方面,都有獨特的精神氣質和明顯的地域風格。
民俗活動精彩紛呈。麗水的民俗活動凝聚並規範著本地人民的文化心理、宗教信仰、倫理規範、地域習俗。畲族三月三,將畲語、歌唱、舞蹈、服飾、飲食等諸多文化在節日中予以宣傳保護,不但吸引了八方遊客、帶動了旅遊產業,更弘揚了畲鄉景寧優秀的民族文化;縉雲軒轅氏祭典,傳揚黃帝故事、凝聚中華精神,增強了炎黃子孫的親和力與感召力,對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演進有著重要意義;遂昌班春勸農,拓展了湯顯祖文化的研究領域,也反映了地方官吏關注民生、勤政親民的良好形象。麗水多樣的民俗活動表達了民族情感、昭示了人生意義、滋養了地方文化,是人民群眾日常生活高潮的集中體現。
此外,以青田劉伯溫傳說等為代表的民間文學,以遂昌崑曲十番、景寧畲族民歌等為典範的民間音樂,以松陽高腔、縉雲婺劇等為代表的傳統舞蹈,以青田魚燈、青田百鳥燈、處州板龍等為特色的民間舞蹈,以麗水鼓詞等為典型的傳統曲藝,無不彰顯著麗水大地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正是它們,共同成就了麗水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動的生命狀態。
政府主導,四級名錄體系完備
近年來,麗水立足生態文化,弘揚地方特色,傳承文明薪火,保護利用並重,在非遺項目普查、非遺四級名錄體系建立、非遺專著出版及資料保存等方面工作上卓有成效。
早在2003年,麗水市即啟動了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工作,收集整理民族民間藝術項目558件。2007年,又開展了第三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全市共搜集非遺線索212068條,調查項目16956個,涵蓋18個門類、100多個種類,收集了大量的文字、錄音、攝像、照片等記錄,建立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這兩次普查所建立的基礎,明確了以後的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方向和重點。
此後,麗水市委、市政府積極組織開展非遺項目申報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9年,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人類「非遺」項目中惟一的陶瓷類項目;同年,由浙江和福建聯合申報的中國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數據恰能說明問題:到目前為止,麗水市入圍人類非遺項目名錄2個、國遺項目名錄18個、省遺項目名錄88個、市遺項目名錄213個,居浙江省前列。所建立的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四級非遺體系得到逐年加強和完善。同時,經多次評定,麗水現有國家級傳承人11人,省級傳承人113人,市級傳承人231人。
非遺研究成果逐步顯現。近年來,我市相繼編撰出版了《麗水民俗活動大觀》《處州古韻》《處州板龍》《處州提線木偶戲》等書籍。九縣(市、區)也積極開展非遺叢書的編輯出版工作,如縉雲縣的《婺劇音樂器樂曲選》《縉雲方言志》;景寧畲族自治縣的《菇民戲》《畲族歌謠》;慶元縣的《二都戲》;青田縣的《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青田石雕》《青田魚燈》;龍泉市的《龍泉青瓷燒制技藝》《龍泉寶劍鍛造技藝》;松陽縣的《松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等。這些非遺成果的編輯出版對加強非遺資料留存、普及非遺知識、弘揚非遺文化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傳承有序,古老文明後繼有人
非遺傳承人,是各類非遺項目最重要的承載者和傳遞者。為了保護和培養這一群體,麗水制定了傳承項目經費補助政策,並開展了培訓交流、評選比賽、「服務傳承人月」等各種活動。
藉助「文化遺產日」、中國·麗水國際攝影文化節、青田石雕節、龍泉青瓷寶劍節等平臺,邀請非遺傳承人進行展示展演,同時給予獎勵扶持,崑曲十番音樂、青田魚燈舞、畲族祭祖舞、煉火和穩凳等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因此得到推動。
後繼無人,是非遺傳承人和愛護者最大的擔心。
縉雲婺劇這一歷史悠久的「草根戲」就曾面臨傳統唱腔、傳統劇目隨老藝人過世而消失的尷尬。
轉機發生在2010年。當年,縉雲縣開始開展「婺劇進校園」活動,當地50多所中小學的學生們同做婺劇操,共上婺劇課;齊手畫臉譜,攜手登臺演。短短兩三年後,「愛婺劇、學婺劇、唱婺劇、演婺劇」蔚然成風。
如今,縉雲4萬名中小學生個個都是縉雲婺劇的傳承人。婺劇的不失傳、不斷代,在縉雲有了最堅實的基礎。
同樣是在校園,景寧山歌、穩凳、搖鍋和遂昌茶藝表演、松陽高腔等經典非遺項目內容也進入了當地學生的課堂。近年來,我市共有12所學校被認定為浙江省非遺傳承教學基地,有2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
校園外,非遺傳承基地的建設也如火如荼。龍泉修建了龍泉青瓷博物館和寶劍博物館,並相繼建成錦溪鎮「開天門」、安仁鎮菇民防身術(凳花)等一批非遺傳承基地;青田縣建成了石雕博物館;松陽、景寧、縉雲等縣建成了數十座民間非遺展示館。
而在「婺劇進校園」活動開展後的第5年,一個面向更廣範圍的尋找非遺傳承人的活動——「名師尋徒,讓非遺傳承動起來」網絡尋訪開展,麗水50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通過網際網路面向全國公開免費招收傳承人。現在,這一活動的效果開始慢慢顯現。
依託旅遊,山城瑰寶走向世界
披雲一日,青瓷千年。走進龍泉市上垟披雲青瓷文化園,一種工業的懷舊氣息便迎面撲來。幾近荒廢的原龍泉瓷廠,歷經精心改造,披雲青瓷文化園得以展示在眾人眼前。
在這裡,人們不僅能了解龍泉青瓷的發展歷史,欣賞到青瓷珍品,還能走進青瓷生產加工車間,親身感受體驗龍泉青瓷燒制的工藝流程。這樣的生動展示,看得見、摸得著,「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非遺項目不再被「束之高閣」,每位走進這裡的遊客讚嘆不已、流連忘返。
上垟披雲青瓷文化園只是麗水將非遺資源融入生態文化旅遊產業的縮影。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龍泉寶劍鍛制技藝、畲族三月三……這些沾染著各歷史時代氣息的非遺項目如今得到了很好的開發和利用,抽象的文化形態因此具化為實實在在的旅遊項目。
這樣的轉變和融合一直在發生,並經住了市場的檢驗。龍泉「青瓷文化園區」、景寧「中國·畲鄉之窗景區」被評為首批省非遺旅遊經典景區,青田「中國石雕文化之旅景區」、縉雲「軒轅黃帝祭祀景區」被評為首批省非遺旅遊景點。在第二批省非遺旅遊景區(民俗文化旅遊村)評選結果中,縉雲縣河陽村、雲和縣下垟村、景寧畲族自治縣東弄村、慶元縣月山村、遂昌縣淤溪村等5個村榜上有名。
這一邊,富含非遺元素的旅遊項目引得遊客紛至沓來;那一邊,一些非遺品牌走出山城、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觀者大飽眼福,讓麗水生態文化旅遊金名片更加鋥亮。
遂昌崑曲十番進行了全省11個市的巡迴演出;
以「守護精神家園」為主題的2015浙江省非遺電視春節晚會在麗水錄製,這是省非遺春晚首次走進地市,來自全省各地的非遺類節目共同呈現了一場韻味獨具的視聽盛宴;
青田魚燈舞參與組成《春湧浙江》世博園慶典廣場匯演和《龍騰盛世》踩街表演,並赴義大利參加中意建交40周年慶祝活動;
在巴黎舉辦的「中國意境」——人類非遺龍泉青瓷巴黎展,是繼500多年前「雪拉同」(中世紀歐洲人對龍泉青瓷的稱呼)的美稱傳遍歐洲後,龍泉青瓷再一次走出國門參展;
……
因為非遺,旅遊更具特色;依託旅遊,非遺「活」得更好。今後,這樣相得益彰的融合還將在處州大地不斷上演,麗水非物質文化遺產,定會走向更加廣闊的明天。
142648548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