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系列大動作加強「非遺」保護

2020-08-04 中安在線

  合肥晚報訊 年初,民進安徽省委關於加強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提案近日已有正式答覆。記者從安徽省文化旅遊廳了解到,下一步將重點做好非遺資料庫建設、推進非遺傳承人記錄工程、組織「非遺+直播」活動等方面工作。

  建設非遺資料庫推進非遺傳承人記錄工程

  根據答覆,為做好我省非遺保護的規劃工作,安徽省文化旅遊廳將依據相關法規制度,編制《安徽省「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行動計劃》。

  同時,實施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培計劃,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黃山市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舉辦手工紙製造技藝、歙硯製作技藝、茶葉製作技藝等培訓班。實施「名師帶徒」工程,選擇具有一定影響力、具備非遺項目傳承技藝、長期從事傳習活動的省級以上非遺傳承人,與非遺愛好者結成教學對子,籤訂協議,明確傳授內容、職責、義務和目標,通過1至2年的理論學習和實踐,完成教學任務。

  結合我省非遺保護特點,利用現代科技技術,通過分類、分項、分區域管理等方式,建設全省一體的非遺數位化平臺,建立涵蓋非遺項目、傳承人、傳習基地(傳習所)、專項資金等數據的存儲、申報和監管系統,實現管理有序和操作便捷。

  運用數位化方式全面、系統地記錄我省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於今年年底前完成第四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記錄工程省級驗收工作,實施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和第三批省級非遺傳承人記錄工程。

  組織「非遺+直播」加快基礎設施和學術交流

  非遺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推動非遺場館建設,啟動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展示館建設,謀劃建立徽州傳統建築、宣紙及珠算專題展示館,大力推進各市、縣非遺場館建設。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成立非遺教育研究基地。

  在學術交流研究方面,編輯出版《徽州明清建築營造技藝——徽州祠堂》《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非遺進校園音像教材》《安徽省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叢書》等書籍,組織故宮博物院駐安徽黃山市徽派傳統工藝工作站傳承人對話活動,邀請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非遺愛好者進行面對面交流,研究、探討徽派傳統工藝的保護與利用。

  聯繫協調阿里、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開展「非遺購物節」等直播活動,並通過網絡視頻平臺進行非遺宣傳與直播帶貨。

  開展「非遺進校園」 「非遺進景區」系列活動

  在全省600餘所大、中、小、幼和特教、職業技術學校深入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組織花鼓燈、徽劇、宣紙製作等非遺項目進校園展演展示,邀請非遺專家、學者傳承人進校園講授知識、傳授技藝。

  同時,對具有市場開發潛質的傳統手工技藝和民間藝術,以非遺傳承人為抓手,擴大傳習規模,建設非遺基地,合理開發利用,在生產中加以保護。大力推進中國宣紙集團、績溪胡開文墨業有限公司、黃山徽州竹藝軒雕刻有限公司等3家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建設。

  此外,推進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挖掘、整理民俗文化遺存,開展「非遺進景區」系列活動,將適合景區展示展演的花鼓燈、黃梅戲、大別山民歌等傳統舞蹈、戲劇、雜技類非遺項目引入景區,非遺傳承人駐點演出並現場傳授技藝。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劉暢)

相關焦點

  • 安徽大動作加強「非遺」保護 建設非遺資料庫組織「非遺+直播」
    年初,民進安徽省委關於加強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提案近日已有正式答覆。記者從安徽省文化旅遊廳了解到,下一步將重點做好非遺資料庫建設、推進非遺傳承人記錄工程、組織「非遺+直播」活動等方面工作。組織「非遺+直播」加快基礎設施和學術交流非遺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推動非遺場館建設,啟動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展示館建設,謀劃建立徽州傳統建築、宣紙及珠算專題展示館,大力推進各市、縣非遺場館建設。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成立非遺教育研究基地。
  • 讓非遺保護插上網際網路翅膀 安徽非遺網開通上線
    中安在線訊6月9日下午,在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第十二個全國文化遺產日到來前夕,由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會主辦,安徽新媒體集團承辦的「安徽非遺網」開通上線。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會會長臧世凱,副會長楊果、董介林、丁光清、章理中、李梅梅,以及部分國家級、省級和市級非遺傳承人代表、非遺工作者、志願者、新聞媒體等出席上線儀式。
  • 安徽舉行「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禮」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九場)
    原標題:12月2日安徽舉行「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禮」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九場)  12月2日,安徽舉行「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禮」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九場),請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袁華、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張健、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周明潔出席新聞發布會,介紹安徽省「十三五」時期文化和旅遊事業發展情況
  • 建設非遺資料庫 組織「非遺+直播」
    本報訊年初,民進安徽省委關於加強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提案近日已有正式答覆。記者從安徽省文化旅遊廳了解到,下一步將重點做好非遺資料庫建設、推進非遺傳承人記錄工程、組織「非遺+直播」活動等方面工作。組織「非遺+直播」 加快基礎設施和學術交流非遺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推動非遺場館建設,啟動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展示館建設,謀劃建立徽州傳統建築、宣紙及珠算專題展示館,大力推進各市、縣非遺場館建設。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成立非遺教育研究基地。
  • 桐城著力推動非遺保護傳承
    近年來,桐城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挖掘整理文化遺產資源,加強非遺宣傳,完善非遺保護體系,開展非遺四進活動,推進非遺產業創新發展,推動非遺傳承保護利用工作再上新臺階。    該市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微信公眾號、抖音號普及非遺知識,年辦非遺課堂6期,常態化開展非遺進村居、進單位、進企業、進校園等活動,出版《桐城歌研究論文集》《桐城六尺巷》等書籍,組織參加中國(黃山)非遺傳統技藝大展等,舉辦「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加強對非遺傳承保護引導。
  • 潮州廣濟樓:加強非遺保護 讓潮文化更潮
    潮州廣濟樓:加強非遺保護 讓潮文化更潮 2020年10月16日 10:36   來源:南方日報   參與互動
  • 青州開創非遺保護新模式 打造非遺保護傳承「縣域樣本」
    近年來,青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績。「一三五」模式入選首屆山東省文化創新獎。「政府買單,百姓受益」青州開創非遺惠民新模式和「文旅結合、傳保並重——青州開創『1234』非遺與旅遊融合新模式」被評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十大亮點工作。青州市非遺保護中心榮獲「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先進集體」。
  • 蕪湖對非遺技藝進行搶救性保護 讓傳承之旅有遠方可期
    實施《蕪湖鐵畫保護和發展條例》   為了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對蕪湖鐵畫的保護和傳承,促進蕪湖鐵畫的創新與發展,蕪湖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蕪湖鐵畫保護和發展條例》,該條例從
  • 如何當好非遺保護「模範生」?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協會副會長 陳勤建 非遺傳承保護應同民族文化復興、民族文化建設結合,其核心在於保護傳承人隊伍,而你我都是傳承人。 及時推進修改、完善法規政策 加強財政扶持力度、使用方式 保護工作堅持活態保護 非遺保護必須融入人民生活 02大運河文化帶地域人文構建 總結組長:全國政協常委 杜衛
  • 非遺保護與傳承須注重非遺生存的自然與人文環境
    因此,要更加注重非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  11月13日至15日,由中國非遺保護協會主辦,省非遺研究會承辦的「非遺保護利用設施建設與展示研討會」在池州召開。國內眾多專家學者,與我省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交流非遺保護利用設施建設與展示領域的實踐經驗,探討對非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保護路徑。
  • 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聚焦非遺保護的「潛江現象」
    (潛江市非遺保護中心供圖)  潛江市非遺保護中心近年頻摘殊榮,僅2018年,先後被省文化和旅遊廳授予「湖北最美非遺保護中心」,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授予「全國非遺保護先進集體」。此前,連續4年在全省非遺工作培訓班上作典型交流發言,2015年、2016年均被授予「湖北省十佳非遺保護行動」。
  • 人工智慧介入非遺保護的路徑與問題
    利用數位化手段對非遺進行記錄、保存是最基本的出發點,如我國 2005年頒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位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資料庫」。當然,除了實現記錄、保存的基礎功能外,數位化技術還廣泛應用於非遺的社會傳播和營銷中。
  • 「千角燈系列」東莞非遺文創作品揭開神秘面紗
    飾品、茶具、玩具……這些市民日常生活用品如果和非遺項目元素融合在一起,會是怎樣的呈現?11月28日上午,「千角燈系列」東莞非遺文創作品發布會在東莞市文化館非遺展廳舉行,揭開了千角燈系列非遺文創作品的神秘面紗。
  • 2019全國非遺曲藝周系列活動之—非遺曲藝傳承發展研討座談會召開
    作為2019全國非遺曲藝周系列活動之一,非遺曲藝傳承發展研討座談會9月7日上午召開。來自全國的曲藝名家及專家,部分省(區、市)文化和旅遊廳(局)非遺處、非遺中心、曲藝項目保護單位相關同志,參演傳承人代表,山東省內部分文化和旅遊行政部門相關同志,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中國非遺保護中心相關同志參加會議。與會人員就本省(區、市)如何貫徹落實和組織實施《曲藝傳承發展計劃》進行發言,有關保護單位代表、傳承人代表就如何具體執行《曲藝傳承發展計劃》,做好曲藝傳承發展工作進行發言。
  • 非遺保護的「中國經驗」
    近年來,我國為非遺保護制定了系列文化戰略,由上至下、由快而緩、由表及裡,逐漸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之路。  自2005開始,我國啟動了第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國大普查,成系統、分門類對非遺項目進行登記和保存。長達5年的普查工作深入到傳統村落和社區,基本摸清了散落於民間的非遺「家底」。
  • 雲南文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回顧:70年,我們的非遺保護
    尤其是近年來,文山州按照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要求,創新工作理念,拓寬工作視野,著力開展摸底調查、挖掘整理、實施保護等工作,切實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使全州非遺項目得到了全面傳承與保護,不斷增強非遺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 非遺文化都包括哪些方面?保護非遺文化的重要性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必須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其保護的意義是什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也是歷史的真實見證。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實現可持續的經濟、文化全面協調發展意義重大。
  • 孫豔玲代表:加強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
    我省全國人大代表孫豔玲呼籲,要加強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對此她提出建議。  將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提升到新的高度,加大對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精髓及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全國範圍內有計劃地開展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的收集和系列音像資料的整理和保護,為後人研究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下寶貴資料。
  • 湖南非遺「薪火湘傳」 省文化館舉辦系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湖南省文化館舉辦了系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活動現場發布了《「薪火湘傳」湖南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第一卷)。今天,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湖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暨《「薪火湘傳」湖南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第一卷)新書發布會在湖南省文化館舉行。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尚斌等出席活動。2015年,原國家文化部開始在全國組織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並將該項工作明確為各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一項長期工作任務。
  • 用是最好的傳承 代表熱議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記者李平)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改革發展。對來自貴州的三位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代表來說,既深受鼓舞,又堅定了傳承民族文化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