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保護的「中國經驗」

2020-12-18 新華網客戶端

  作者:沈策(中國藝術研究院)

  隨著我國「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順利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國已有39個項目成為世界級非遺,佔世界非遺名錄的1/10。自2004年我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以來,短短十幾年間,我國的非遺保護已從濫觴走向成熟,在國際規則和目標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經驗」,成為名副其實的「非遺大國」,受到國際社會矚目。

學者正在對上海青浦田山歌進行田野調查 施博文攝/光明圖片

柬埔寨小觀眾們對泉州提線木偶充滿好奇 範晉陽攝/光明圖片

  由上至下,戰略安排

  黨和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高度重視,是我國迅速成長為「非遺大國」的重要保證。近年來,我國為非遺保護制定了系列文化戰略,由上至下、由快而緩、由表及裡,逐漸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之路。

  自2005開始,我國啟動了第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國大普查,成系統、分門類對非遺項目進行登記和保存。長達5年的普查工作深入到傳統村落和社區,基本摸清了散落於民間的非遺「家底」。據統計,參與這次普查的工作人員達50萬人次,走訪民間藝人115萬人次,拍攝圖片477萬張,收集珍貴實物和資料29萬多件,普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總量近87萬項。這種全面、快速的搶救,使很多瀕臨滅絕的活態遺產得以批量保護。

  之後,保護工作進入平穩而有序的階段。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體系初步形成。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文化機構設立了保護非遺的專門部門,21個省在文化廳都有非遺處。非遺保護的基礎性工作大量展開:建立非遺資源檔案,對區域非遺項目整理、研究、出版和利用,建立非遺資料庫,深度、系統地對非遺項目進行保護。2011年公布施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是我國非遺保護事業的裡程碑;從此,我國的非遺保護有了法律的保駕護航。

  從民間來,到民間去

  近些年,針對很多非遺項目因不能適應現代生活而傳承困難的窘境,政府提出了「生產性保護」「恢復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等理念,力求讓非遺真正做到「從民間來,到民間去」。

  2016年,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牽頭,在新疆哈密設立首個傳統工藝工作站,請國內知名設計公司和美術類的頂尖高校為傳統哈密刺繡設計符合現代生活需求的產品,然後推向市場。其中,帶有哈密刺繡的發燒友耳機熱賣,瞬間售罄,之後大批訂單讓維吾爾繡娘們忙得不亦樂乎。在2016年的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上,青海省果洛州近200種特色文化創意手工藝品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遊客參觀和購買,最終成交額達2.3萬元。

  「整體性保護」的理念,與國際上《公約》中的「社區」概念相一致,都強調讓保護對象在其產生的環境中生存,提倡非遺項目和特定環境一起保護。我國目前唯一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優秀實踐名冊》的「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就是木偶戲表演者與社區民眾廣泛參與,從而培育出木偶戲生存土壤的範例。因人們娛樂方式的轉變,加之木偶戲表演技法複雜,所以年輕人學習、傳承意願大幅下降,成為世界性的難題。而福建泉州提線木偶劇團、漳州布袋木偶劇團、晉江掌中木偶劇團,秉持「整體性保護」的理念,採用「百場木偶進校園」、舉辦「國際木偶節」等方式,讓木偶「進課堂、進校園、進社區」,讓年輕人對木偶戲感興趣,並將木偶戲藝術融入到當地民俗與節慶活動當中,有效改善了木偶戲的生存環境,促進了其保護傳承。

  學術研究,精準保護

  目前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的成績,少不了學術研究的貢獻。

  近年來,全國各地方高校及專業學術機構開始對這些早先並不受重視的民族民間文化開展研究,範圍之廣、研究之深入,史無前例。其中,很多專家學者擁有人類學、社會學的學科背景,研究方式也是他們最熟悉的田野調查,可以說,他們以最專業最熟練的方式,對各地域非遺進行系統調查、研究與整理。如:南通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藍印花布的印染技藝,收穫頗豐;山西晉中學院晉中文化生態研究中心,對以山西平遙古城為案例的傳統建築營造技藝開展了長年的研究。正是得益於學術的參與,人們對非遺的生態價值和文化內涵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保護起來也更具專業性和系統性。

  民間的非遺傳承人和傳承人群是非遺保護的關鍵。在政府和學術機構的指導下,許多傳承人開始意識到自身擁有非遺技藝的重要性,非遺在幫助他們增加經濟收入的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於其文化屬性的認識。雖然在傳承過程中還會遇到後繼無人、收入不高等問題,但是有理由相信,只要擁有堅持下去的信念和自我創新的理念,在國家、企業、民眾都尊重、致力保護非遺的大環境下,傳承人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傳承方式。

  中國經驗,引發關注

  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的累累碩果,獨特的「中國經驗」引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自2011年至今,成都已經舉辦了五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並在第四屆非遺節上達成了非遺領域著名的成果文件《成都展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的「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從2012年開始,陸續在一些國家開展培訓活動,幫助它們提高非遺保護水平。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非物質文化遺產二類中心第三屆聯席會議在貴州召開,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約》成果框架專家會在北京召開。一系列國際會議的召開,表明國際社會已經充分肯定中國在非遺保護方面的舉措;而會議類型向政策制定方面傾斜,表明我國正從單純的非遺保護參與者,向引領非遺保護國際導向的方面發展。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培訓師愛川紀子所說:「我驚訝地看到,中國的非遺保護事業發生了巨大變化,並正以更好的勢頭向前發展著,甚至引領著亞洲乃至世界多國非遺保護理念與經驗的革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也多次在各種場合高度評價我國為世界非遺事業所作出的貢獻,認為我國非遺保護在增強社區身份認同、提升社區凝聚力、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在非遺保護的道路上,已經走出了一條國家重視,民間學術研究機構、企業、傳承人與傳承人群、民眾高度參與,共同進行保護的中國之路,並形成了很多先進的保護理念,非遺保護的「中國經驗」正為世界非遺保護事業提供著智力支持。

相關焦點

  • 王文章:「非遺」保護的中國經驗
    近年來,我國相關機構舉辦了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並通過展覽、演出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保護工作的實際情況,讓世界看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不僅很好地體現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保護工作的宗旨,也以自己的實踐推動了世界範圍內保護工作的開展。
  • 中日韓非遺保護提出「東亞經驗」
    同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與保護項目的形成,亦可在半個世紀以前亞洲的日本、韓國關於「無形文化財產保護」觀念中找到先聲。在「多元、共生、互尊、互助」的共同理念的指引下,專家們就中日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協作提出了「東亞宣言」,倡議在此共識基礎上開展東亞非遺保護的協作研究。
  • 雲南羅平:企業推陳出新 開創中國非遺保護經驗
    雲南羅平金豐油脂有限公司在非遺保護道路上,推陳出新開創中國非遺保護經驗,正為世界非遺保護事業提供著智力支持,受到國際社會矚目,引發輿論廣泛關注,紐西蘭電視臺,新加坡電視臺、中央電視臺、上海東方衛視、雲南電視臺、河北電視臺多次走進羅平拍攝依魯古法木榨菜籽油工藝。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經驗」
    非遺保護法律法規逐漸完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和《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2005)以來,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締約國已有178個,表明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已達成世界共識。中國政府也不例外。
  • 2020中國非遺整體性保護論壇在廣西桂林舉辦
    12月7日至8日,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桂林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論壇在廣西桂林舉辦,旨在分享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下簡稱「保護區」)建設管理的經驗及實踐成果,探討整體性保護的模式與途徑,為保護區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決策參考。
  • 「2020中國非遺整體性保護論壇」在廣西桂林舉辦
    2020年12月7日至8日,「2020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論壇」在廣西桂林舉辦。該論壇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桂林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旨在分享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下簡稱「保護區」)建設管理經驗及實踐成果,探討整體性保護的模式與途徑,進一步推動整體性保護理論和實踐,為保護區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決策參考。
  • 中國非遺保護與高校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西安召開
    文化藝術網-文化藝術報訊(全媒體記者 劉青)11月29日,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在草堂校區學府城學術報告廳舉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高校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暨中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工作站2020當前,學校正處於特色鮮明應用型大學建設的關鍵時期,希望廣大師生能抓住此次機會,向與會的專家虛心求教、認真學習,把先進的經驗做法融入到今後的學習與工作中,為推動學校的創新與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隨後中山大學中國非遺研究中心宋俊華教授致辭,對中山大學中國非遺研究中心做了簡要介紹,並以「高校非遺教育的實踐與反思」做了主題發言。榆林學院文學院院長賀智利以榆林市和榆林學院對非遺保護做法的經驗模式做了分享。
  • 青州開創非遺保護新模式 打造非遺保護傳承「縣域樣本」
    近年來,青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績。「一三五」模式入選首屆山東省文化創新獎。「政府買單,百姓受益」青州開創非遺惠民新模式和「文旅結合、傳保並重——青州開創『1234』非遺與旅遊融合新模式」被評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十大亮點工作。青州市非遺保護中心榮獲「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先進集體」。
  • 省文聯主席省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鄭曉幸當選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
    省文聯主席 省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鄭曉幸當選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副會 10月17日首屆中國丹寨非遺周期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在丹寨萬達小鎮召開第二屆會員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第二屆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王曉峰同志當選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張雅芳、李永軍、王軍、鄭曉幸、亢清泉、陳吉當選為副會長,張雅芳副會長兼任秘書長。
  • 保護非遺,傳承中國文化
    6月20日,永州市工商職業中專利用晚自習時間,各班組織學生開展「保護非遺,傳承中國文化」主題班會。「中國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先人們為我們留下的豐富的珍貴遺產,我們要保護國粹,傳承中華文化。作為中職學生,更應弘揚工匠精神,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發揚光大。」17級文化藝術專業學生爭先恐後地上臺發表自己的看法,談自身感想。
  • 21世紀前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理念、實踐與經驗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中國; 理念; 實踐; 經驗  基金: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新中國70年雲南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發展研究」(項目編號:ZDZB201909在21世紀前20年這個全球非遺保護全面展開、深入推進的宏大時代背景與全球行動中,中國著力構建非遺新的思想理念,積極開展非遺保護的實踐與探索,取得了顯著成就,形成了嶄新的中國路徑與寶貴的中國經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2013年就作出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走在世界前列」[2]的高度評價。
  • 整體性保護破解非遺傳承難題
    10年來,這些實驗區在非遺保護方面取得了哪些經驗,又面臨哪些挑戰?近日,光明日報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文化部非遺司負責人。整體性保護要求注重文化遺產與周圍環境的依存關係,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應保護在其所屬的社區及自然與人文環境之中,強調必須將其所生存的特定環境一起加以完整保護。  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在非遺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的區域探索整體性保護,是我國非遺保護進程中探索實踐的一種重要保護理念和方式,是中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一大創舉。
  • 人工智慧介入非遺保護的路徑與問題
    從2001年崑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算起,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已經開展了20年。在這20年間,我國建構起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保護名錄體系和國家、省、市、縣四級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體系,成立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並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 山東省非遺保護和培訓會在榮成召開
    由山東省文旅廳主辦,山東省文化館、威海市文旅局、榮成市文旅局承辦,威海市群眾藝術館、榮成市文化館、榮成泰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山東省非遺保護經驗交流現場會暨全省非遺保護工作業務骨幹培訓班」在榮成市石島灣畔隆重召開,來自山東省各地區以及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非遺工作者與業務骨幹們,齊聚一堂,相互交流學習,共同探討進步,使我省非遺保護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有了新的思路與方向。
  • 中國非遺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成立
    本報北京7月26日電(記者鄭海鷗)25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在京成立,文化和旅遊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等單位的負責人以及中醫藥領域的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等出席了成立大會。中醫藥是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醫藥在內的我國各民族醫藥的統稱,是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和獨特理論及技術方法的醫藥學體系。
  • 如何當好非遺保護「模範生」?
    金銀銅鐵鋁錫鉛景泰藍…… 這些閃閃惹人愛的「人間富貴花」, 可以在今年浙江·中國非遺博覽會上一覽無餘。 用「浙江經驗」發揮著自己的模範帶頭作用。 今年是第四屆「大匠至心」—— 非遺傳承發展杭州沙龍。 在「新時代 新傳承 新探索」的主題下, 專家們進行了主旨發言和圓桌討論。
  • 非遺保護捷報頻傳:為優秀民族文化賡續薪火
    人類歷史上很多智慧經驗、文明創造,最後都是依賴「出版」這種形式得以保存。口耳相傳也是一種傳承,只是易於流失,比不上竹帛紙墨更見得持久與穩妥。廣泛意義上的「出版」,實際上承擔了賡續人類文明薪火的重要職能。   今年6月至7月,由文化部主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國家圖書館聯合承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出版成果展」在國家圖書館舉行。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點讚中國非遺傳承保護
    9月2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助理總幹事埃爾乃斯託·奧託內·拉米雷斯(Ernesto Ottone Ramirez)一行到訪北京前門,對近年來中國在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方面取得的成績表示認可,並與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永新華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永軍先就繼續深入合作籤訂了合作框架協議
  • 中國非遺大數據中心落地安溪 保護傳承非遺文化
    安溪縣領導參觀非遺展示館  東南網5月16日訊(記者 顏財斌)5月14日,中國非遺聯盟全域旅遊與「一帶一路」大數據論壇在位於泉州安溪縣的中國國際信息技術(福建)產業園召開。論壇宣布正式成立非遺大數據中心,建立非遺保護大資料庫,形成統一可查可用的數據系統,使非遺資源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利用。  本次高峰論壇旨通過對絲路各地特色文化的挖掘,強化文化創意,追求藝術與科技的融合、文化與金融的結合。論壇分別以華僑華人與「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上的中國文創元素、絲路全域文化大健康旅遊、「一帶一路」科技與旅遊」等四大方面為主題展開交流。
  • 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聚焦非遺保護的「潛江現象」
    (潛江市非遺保護中心供圖)  潛江市非遺保護中心近年頻摘殊榮,僅2018年,先後被省文化和旅遊廳授予「湖北最美非遺保護中心」,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授予「全國非遺保護先進集體」。此前,連續4年在全省非遺工作培訓班上作典型交流發言,2015年、2016年均被授予「湖北省十佳非遺保護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