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能有幾多愁?翻開我國古典詩詞,你會發現描寫愁緒的名篇不勝枚舉。並且,所寫愁緒的類別還多種多樣。從懷才不遇,到國破家亡;從羈旅離愁,到韶光易逝。「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無一例外,它們給人的感受,均是形象鮮明,細膩真摯,讀來感人肺腑。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宿建德江》,便是一首描寫愁緒的名篇。它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之手,是孟浩然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顧名思義,這是一首刻畫秋江暮色的詩,也是一首描寫羈旅之愁的記行詩。所謂記行詩,即指詩人因各種原因遠離家國,用詩詞的形式反映客居他鄉的艱難、漂泊無定的辛苦,以及抒發對親人的思念、對故鄉的思歸。
據史書記載,唐玄宗開元十六年(728年),孟浩然在長安參加科舉未能及第,便回到了家鄉襄陽。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孟浩然為了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憤,便開始漫遊吳越。這首《宿建德江》,便寫於孟浩然漫遊吳越時。題中的建德江,便是指新安江流經建德(今屬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孟浩然的這首《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首先,詩的前兩句「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即孟浩然所乘的小船,停靠在了建德江中一個煙霧迷濛的小洲邊,隨著日暮的來臨,新愁不禁湧上了心頭。別看這裡只有一個「愁」字,但卻是對孟浩然複雜愁緒的高度概括。孟浩然曾在自己的另一詩《自洛之越》中這樣寫道:「皇皇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
由此可見,孟浩然當時去長安,是帶著多年的準備、多年的希望,但結果卻是事與願違,只能懷著一腔被棄置的悲憤,離開長安,漫遊吳越。仕途的失意,自然就是孟浩然的第一層愁。孑然一身的孟浩然,羈旅他鄉,心中的孤寂自然也就是第二層愁。而適逢日暮,對於孟浩然來說,更是徒添了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愁。
其實自古以來,日暮就與愁息息相關。最早可見《詩經·王風·君子於役》中的「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即每當夕陽西下、雞進籠舍、牛羊歸欄的時候,女主人公就格外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除此之外,杜牧的「白沙日暮愁雲起,獨感離鄉萬裡人」、梅堯臣的「昨日日暮別,今日日暮愁」等,不勝枚舉。
然後,我們再看詩的後兩句「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即遠處的天空顯得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高高在上的明月,倒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麼的近。倘若沒有前面的「日暮客愁新」,孟浩然這兩句詩可謂風韻天成,美得令人神往。但實際上,這兩句詩是借景抒情,它是孟浩然複雜愁緒的具象,是自我的一種寬慰。
簡單來說,就是在孟浩然懷著失意的悲憤,深感孤寂和思念故鄉親人的時候,突然發現身邊還有一輪孤月和他是如此的親近,為此心中的複雜愁緒也就似乎尋得了慰藉。但我們都知道,這不是豁達,它只是愁緒片刻的轉移。所以縱觀孟浩然的這首詩,其實核心就是一個「愁」字。而整首詩總共二十字,均是為了表現孟浩然內心的憂愁。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