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離不開表情包?

2020-12-17 觀復文化

最近兩天,不論朋友圈、聊天群還是對話框,均出現了大規模集體裂開、集體苦澀、集體嘆氣、集體翻白眼……納尼,發生了什麼?

原來微信官方推出了6款新表情,因為太觸及打工人靈魂,被稱為「靈魂表情」,於是激發了人們上一秒在微信狂發表情,下一秒去微博狂發體驗,循環往復……關於新表情的話題很快就被頂上了熱搜,人們對表情包的愛就是這麼簡單且直接~

有小夥伴表示,如果聊天沒有表情包,如同呼吸不暢一樣,就算翻找一個小時,自製兩個小時,也要擁有最順手的表情包,無論愛豆、同學、同事、老闆、甲方爸爸、自家孩子、文物……萬物皆可分分鐘拿來做表情包。

不僅如此,看著當年表情包裡熟悉的小臉一歲歲長大,竟然也讓人流露出欣慰的笑容~真是和表情包處出感情了呢~

所以你還以為表情包只是給文字錦上添花嗎?不,是不能沒有!在#聊天時千萬別只發文字#的話題下,無數網友分享了只用文字引發的尷尬場面,「不帶表情的屏幕顯得拒人於千裡之外」,「對話不超過三個回合便會走向終結」……

為什麼我們如此離不開表情包呢?答案其實很簡單,看看表情包背後的我們就知道了!

後工業時代+網際網路時代的偉大變遷,讓全球大部分城市中的人們,幾乎無差別地運行著一種標準化生活狀態。

我們在相似的時間起床、上班、打卡、處理文件、下班、聚會……體驗著相似的行為,產生出相似的情緒。

在這種標準化之下,人們開始用一套彼此默認的「語言」方式進行溝通,全世界大部分的人都認同伸出大拇指是點讚,嘴角上揚是開心……溝通這件事,看起來好像變簡單了,但其實內容反而因此增多了,為什麼?

人類的溝通過程中包含著一個重要的部分——自我披露,即將自己的信息展示給另一個人的交流過程。

這些信息可以包括感覺、觀點、目標、失敗、成功、恐懼、喜歡、不喜歡……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評估性的,可以是注重廣度的,也可以是趨向深度的。

而這在社交軟體作為主要溝通工具的時代,意味著我們用文字處理的信息不僅比以前多了,還更複雜了,當我們不再習慣面對面建立和維護關係時,準確和含蓄的表達成為了剛需。

一方面要確保傳達無誤,另一方面又不能道破真實想法和感受的背後,文字和語言的盡頭之處,就是表情包施展的廣闊空間。

我們都不難有這種體會,文字和語言總是無法充分體現溝通的細微之處,包括微妙的語調變化、手勢、表情等,其實17世紀的人也有這種困擾。

1635年,斯洛伐克特倫欽鎮的公證人揚·拉迪斯拉德斯在籤署一份有關市政廳財務帳目的文件時,在籤名旁邊畫了這個引人注目的笑臉,推測這表明他對文件的內容感到十分滿意。

簡而言之,人類但凡要繼續用文字交流,就會一直試圖找到更優的解決方法,表情包就是現代人最好的解決方法。

事實上,我們不僅需要表情包,同時也需要它帶動的巨大經濟體系,日本社交軟體LINE單憑銷售表情包貼紙就獲得了上億美元,周邊產品的開發同樣獲利巨大。

但過於快速的發展,讓中老年人常常摸不著脈甚至鬧笑話,最常見的就是把不懷好意的微笑當作親切,或者將土味表情包中的臉當成親兒子親孫女。

於是出現了微博上引發熱議的高中骨幹教師培訓會:如何與學生愉快的聊天,需儘量避免使用微笑、再見等表情,表達開心時「哈」的數量最好大於五個……

由於在社交網絡中看不到表情、聽不到語氣,「哈哈」出現了變異,一個「哈」是質疑,兩個「哈」是敷衍,三個「哈」是禮貌,四個「哈」才開始有點意思……

如此的表達方式讓很多學者看到了表情符號對傳統文字體系的挑戰,文字會因此而退化嗎?

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家約翰·麥克沃特認為:社交網絡上的文字實際是在用說話的方式來書寫,因此很容易讓人覺得它代表了某種退化。我們看到其結構的鬆散、對規則的不在意,因此認為出了問題……但事實是,一種新興的複雜情況正在發生,在這種新的語言中新的結構正在產生。

換句話說,退化並不存在,是傳統語言發展的腳步,跟不上新時代的發展了。在藝術家徐冰的作品《地書》中,非常生動地表達了對這一主題的思考。

《地書》是一本用表情符號書寫就的書。主角是一個黑色人物符號,他朝九晚五工作和生活的一天都是通過表情符號來呈現的,整本書雖然沒有出現一個文字,但生活在現代網絡世界中的人,都能看懂。

徐冰認為:「圖像符號是人群社會自然形成的一個東西,沒有一個明確的文化挑戰意識,它們自下而上自行演變,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強烈的讀表情包讀圖習慣,能讓更多人曉義,「在全球一體化的需求下,圖形文字系統與其他文字系統比較,顯示出更大的優勢。」

在其《我的真文字》一書中還講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美國做完核試驗後,廢料需要一萬年後才能被解除警報。那怎麼把這一信息告訴一萬年以後的人呢?起初,科學家想用文字做說明。有人提出質疑:一萬年後,我們的文字還存在嗎? 最後,科學家用符號化的圖形語言,製作了說明牌。

圖片來源於網絡

撰文:觀復甦夠以

監製:觀復文化

相關焦點

  • 離不開「表情包」 是否意味著我們表達的貧瘠
    朋友圈「表情包鬥圖大賽」剛上演兩天,就被迫暫停了。據澎湃新聞報導,12月25日,不少網友發現,微信新增的「朋友圈可用表情包評論」這一功能無法使用,在回復朋友圈時,只有普通的系統表情。  對此,騰訊方面回應稱,「此前,我們對朋友圈評論發送表情包功能進行灰度測試,部分用戶更新7.0.9版本後可使用。
  • 第五個表情包日來啦,為什麼年輕人的表達離不開表情包?
    微信表情開放平臺內測階段,十二棟被邀請上傳了「長草顏糰子」和「製冷少女」兩套表情包,在此之前,「製冷少女」的「謝謝老闆」表情包,發送量就已經超過50億了。「原來我們做頭像的時候,只能從別人的反饋來感知做出來的東西火不火,但是微信後臺是有數據的。
  • 微信上線「靈魂」表情包,聊天離不開的表情包還藏著多少小秘密?
    這些「社交潛規則」固然有用,但與時俱進的網際網路永遠在「後浪推前浪」,與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於是我們決定仔細探究表情包背後的深層邏輯,為它找到學術支持,以不變應萬變。更常見的誤會可能是把冒著煙的「便便」當做蛋糕,把不懷好意的微笑當作親切,或者乾脆把土味表情包中的人物當成了自己的閨女兒子。為什麼父母總能誤解你發的表情?
  • 為什麼中老年表情包總是閃閃發亮?
    「大家晚上好」「為我們的友誼乾杯。」當這些大紅大綠外加閃光旋轉特效出現在我們眼前時,我們立刻就能識別出它們別具一格的氣質。我們稱之為「中老年表情包」。中老年表情為什麼會長這樣?儘管製作粗糙、審美奇異,「中老年表情包」卻依然能在一眾賣萌貓咪和影視明星的動圖中屹立不倒。不少人或許疑問,「中老年表情包」為什麼總是長這樣?
  • 為什麼中國年輕人對表情包情有獨鍾?
    雖然網絡表情不是中國人的發明,但表情包文化已經在中國成為一種流行文化。幾乎所有年輕人的社交軟體中都保存著各種下載或自製的表情,網上群聊往往就是一場表情包鬥圖大會。那麼,為什麼中國的年輕人如此熱衷於使用和生產表情包?難道,沒有表情包就不能好好聊天了嗎?
  • 我被成語表情包迷住了...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表情包。 但你可能從來都不知道,表情包自己其實並不開心。 表情包每天都在賣力地表演,沒有人問過它們累不累...▼ 成語讓表情包告別平庸,擁有了靈魂。 我們都知道,不用成語的普通表情包,總是很容易崩壞。 然而有了成語,表情包立刻就友善了許多。不管內心多麼地痛苦,都堅持把圍笑送給你,這就是有文化的體現。▼
  • 當我們談論表情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現代符號學創始人皮爾斯對符號給出更為細緻的解析,「我們通常會從三個方面來理解一個事物。首先,對於事物本身我們會有一個基本的理解;第二,我們會考慮到這個事物與其他任何事物之間的聯繫;第三,我們會將第一項與第二項聯繫起來理解,如此,它就能夠給我們的思想傳遞關於某個事物的意義。這樣,它就是一個符號。」
  • 沒有表情包我們就不會聊天了嗎
    就觀察來看,表情包的確改變了我們的聊天方式,讓我們聊天的頻率越來越頻繁,聊天時長也越來越長。 以前,我們有事情的時候聊,沒事情想要聊的時候就找話題聊,比如:在嗎 吃了嗎 幹啥呢,但這些聊天方式又非常尷尬。
  • 好玩的表情包千篇一律,有趣的表情帝唯有林更新
    可以用顏值即是正義來形容的林更新許多人都對他很不解明明能靠臉吃飯當個顏值偶像為什麼偏偏走上了自黑這條不歸路無論是他與粉絲互動還是上節目林更新做事總是能幽默而又不失智慧於是粉絲又開闢了一種新的追星方式將他製作為表情包
  • 表情包3.0時代 你如何「表情」
    研究進一步指出,父輩群體使用的表情包具有高飽和度色彩、字體樣式多變華麗、動態多為頻閃、旋轉、充滿「正能量」等特點。  表情包多是「民間產」,最短一分鐘搞定  表情包「3.0時代」,各種版本和風格的表情包從哪裡來?
  • 用表情包來問為什麼更形象生動
    生活中總有很多為什麼。當我們發現別人的話或行為難以理解時會問為什麼;當我們對某事或某人一頭霧水時會問為什麼;當我們對自己下意識說出的話或做出行為感到超乎尋常時會問自己為什麼…… 有的時候問的為什麼可以找到答案,但也有很多時候找不到答案或者不需要答案,只是驚嘆一下。
  • 離開了表情包,我們就不會說話了嗎?
    最近幾年,隨著網速的提升與社交媒體的普及,不知不覺之間,各式各樣的表情符號和表情包,已經深度融入了我們的日常交流與公共表達。很多時候,當我們不知該用何種語言表達某種特定情緒時,一個恰到好處的表情包,常常能起到「一切盡在不言中」的作用。一方面,這種變化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在聊天時的表達方式,讓原本單調的文字對話變得繽紛多彩。
  • 表情包簡史:我們被困在城堡中不能說話
    在純文字表情時代,表情所要傳達的是一種情緒,可以是表示開心的: ),表示傷心的: -(,表示震驚的: -o,表示吐舌的: -b等。當然這種樸素的符號表情只能滿足寬帶速度以kb計算時人們的表達需求,隨著計算機性能的提升,簡單的標點符號表情逐漸被Emoji等更直觀的圖片表情代替。同時各大社交平臺也在自己的軟體內設計了圖片表情,例如QQ表情出現後,我們的開心和憤怒都被一個黃臉表達了出來。
  • 表情包大作戰!| Boom!父母VS我們
    僑僑相信大家在聊天時肯定表情包不離手~可是當表情包遇上父母長輩,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自微信和QQ時代起,表情包就開始盛行,作為一項重要的線上交流輔助道具,表情包不僅減少了不必要的文字,更可活躍聊天氛圍。待到微信一統江湖,表情包更向巔峰邁進了一步。
  • 宋民國表情包為什麼那麼火?看完後你就知道了!
    很多任特別是女孩子最喜歡用的表情包就是宋民國的了,宋民國是宋一國的次子,因為參加綜藝《超人回來了》而被大眾熟知,中國也有許多觀看綜藝後的人十分喜歡小萌娃宋民國的一舉一動,而後來就衍生出來越來越多的宋民國表情包,真的太好用了,根本停不下來啊。
  • 萌噠噠的動物表情包,為什麼受到網絡熱捧?
    萌寵表情包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已深刻地嵌入到了我們的交流中,而其中「貢獻」最大的幾個尤其是我們的掌上寶,下面就讓我們再跟他們見上一面!1、柴犬Ryuji當然網絡上還有很多有名有姓有頭有臉的網紅動物,翻看大家的表情包庫存,裡面必定也珍藏著不少,相信不滿足於微信表情包保存上限只有300的不止我一個吧!為什麼是這些萌寵?
  • 表情包:眨眼表情
    張曼玉眨眼wink表情包gif圖, 權律二眨眼wink表情包gif圖,
  • 聽鄒振東教授講表情包、新媒體與弱傳播
    3月2日上午,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鄒振東教授在我校金明校區行政樓249報告廳,舉行了題為《表情包 新媒體 弱傳播》的講座。講座由我校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楊萌芽主持,學校師生代表參加學習。講座的第一個主題是表情包。表情包是現代人聊天交流必不可少的信息,而鄒振東表示,表情包是觀察世界的一個工具,並舉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的例子,總結道:「沒有表情包的政治人物,沒有未來。」他認為表情包有兩個特點:跨界和進入日常生活,表情包代表了輿論導向,是一種信息的傳播。他說:「表情包和懶人包,這兩個包將改變世界。」《流浪地球》為什麼這麼火呢?
  • 表情包大賞|NCUTer的日常表情包
    表情包大賞|NCUTer的日常表情包 2020-12-15 2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表情包3.0時代:高手在民間 長輩比年輕人更喜歡用表情包表達情緒
    研究進一步指出,父輩群體使用的表情包具有多採用高飽和度色彩、字體樣式多變華麗、動態多為頻閃、旋轉、充滿「正能量」等特點。表情包多是「民間產」,最短一分鐘搞定表情包「3.0時代」,各種版本和風格的表情包從哪裡來?記者採訪了解到,目前活躍於微信、QQ平臺上的各種新型表情包,大多並非為騰訊公司專門設計生產,而是由「民間生產」--第三方(網友、公司等)創作上傳、分享流通。